[摘 要] 文章從國外教育成本分擔、助學貸款制度、助學貸款運行機制,資助政策發(fā)展趨勢,國內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現狀、困難進行綜述,綜述表明,要提高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成效,需要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出發(fā),激發(fā)人發(fā)展的欲望和強烈責任感,擴大學生在資助體系中的參與度。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
1997年,高等教育開始收費,貧困生一詞出現在高等院校中,特別是1999年以后,高校擴大招生,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模迅速擴大,在高校在校人數急劇增加的同時,在校貧困生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為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基本目標,在推行十多年大學經濟資助改革的基礎上,從2000年開始推行國家助學貸款,2002年開始實施國家勵志獎學金制度,目前已建立起由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多元化的資助體系,幫助部分大學生解決經濟上困難順利完成學業(y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本文將對國內外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研究進行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大學貧困生資助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生貸款的理論研究上,其主要的研究成果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教育成本分擔及助學貸款制度
美國著名高等教育財政專家布魯斯·約翰斯通于1986年出版了署名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一書,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理論。該理論認為高等教育成本應由納稅人(政府)、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土(捐贈)共同分擔。后來,他又進一步擴展了成本分擔的范圍,明確提出了企業(yè)應通過支付其雇員的部分或全部學生貸款,或者通過特別稅額對高等教育成本在稅收以外再進行額外的補償。這一理論迎合了新自由主義的縮減政府規(guī)模、尊重市場機制的主張,減輕了政府面臨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的巨大財政壓力,因而被許多國家的政府和學術界接受和認可,其明顯的特征就是學生及其家長繳付學費的金額及其占教育成本的比例,都表現為逐年上升的趨勢。
如果說人力資本理論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教育成本分扭理論拉開了教育領域引入市場理論研究的序幕,那么,全成本承擔學費的相關研究則無疑是教育產業(yè)引入市場理論研究的一個新進展。然而,全成本承擔學費又致使部分貧困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失學,違背教育公平原則,為此便需要對教育成本進行補償。
世界銀行專家Psacharopoulos長期致力于教育投資收益率研究。他認為(1)教育投資的社會收益率隨著教育階段的上升而下降;(2)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大大高于社會收益率;(3)欠發(fā)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遠遠高于物質資本投資收益?;谏鲜鼋Y論,他主張高等教育要進行成本補償,讓受高等教育的人承擔教育成本。但同時要對那些希望上大學而又缺少資金、無法完成學業(yè)的貧困學生進行資助,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們提供學生貸款,因為學生貸款“綜合了商業(yè)活動中的所有優(yōu)點。學生貸款的目標,一是為高等教育籌集更多的私人資本;二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消除或減輕經濟困難對弱勢群體學生在入學、選擇學校及專業(yè)方面的影響;三是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及教育質量。
西奧多·舒爾茨(Schultz,1960)和蓋瑞·貝克(GaryBecker)等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是美國聯邦擔保學生貸款的理論基礎“投資于人力資本與投資于物力資本一樣會產生經濟回報”。
2、助學貸款運行機制的研究
1955年,美國的經濟學家弗雷德曼(MiltonFriedman)認為由于個人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獲益者,應當承擔部分學費成本,沒有任何理由讓那些沒有享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為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掏腰包。從減少州財政的支出出發(fā),設計了按收入比例還款型助學貸款,他認為:應該讓學生繳納學費回收部分學費成本,而學生可以通過未來收入償還因為接受高等教育而借的貸款。
長期從事世界各國助學貸款研究的美國著名教授、高等教育財政專家、布魯斯·約翰斯通再次介紹了按收入比例還款型助學貸款。他于1986年提出成本分擔與補償理論,結合美國現實和世界各國情況,研究了按收入比例還款型助學貸款在美國、發(fā)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實用性問題并展望了世界各國助學貸款前景。美國助學貸款的運作機制是當今世界各國運作最成熟的國家,也是做法最龐雜的,不僅貸款主體多元化,而且貸款形式多樣化,特別是實行聯邦政府、州和擔保機構多級擔保,實現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著名教育學家巴爾(Barr)對英國政府在實施的按收入比例還款中的補貼進行了模型測算,認為補貼過多,使貸款與助學意義差別不大,因此從減少國家補貼的角度,建議提高利率和增加學費減少對境況較好的人補貼,擴大需求。學生貸款研究專家Wood Hall在總結非洲國家的經驗教訓提出學生貸款有效管理的要件是:管理結構、法律保障、選擇資助目標的有效機制、有效的貸款回收機制、廣泛宣傳。
從貸款機制的確立、貸款類型的多樣化到、貸款的有效管理,國外的貸款運作機制在實踐中日趨成熟。研究的共同點都在于資助目標的確立,在研究政府在助學中的責任時強調學生應該承擔的義務;主張通過社會保險機構通過未來收入回收貸款。
3、資助政策發(fā)展趨勢的研究
從無償教育到有償教育,從人力資本投入到助學貸款的實施,國外的資助政策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每3個大學生就有2個靠借錢上學,平均每個大學生畢業(yè)前留下的教育貸款約1.7萬美元,有1/3學生畢業(yè)時貸款超過2萬美元。這說明了美國助學貸款資助的廣度和深度都比較大,此后國外資助體系將發(fā)展成以助學金、獎學金為主轉變成以助學貸款為主的趨勢。為順利實現以學生貸款為主的資助體系,國外的研究重點將會在對學生貸款風險機制的完善及貸款類型的豐富上。
二、國內研究現狀
雖然我國大學生資助的歷史悠久,但是作為研究對象起步時間較晚。從高校擴招以來,我國貧困大學生才隨著高校的人才成本補償制度呈現出來,此時大量的專家、學者就解決高校擴招后的新問題,展開一系列研究,發(fā)表大量論文及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著作為青年學者張民選著的《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這部著作以歷史發(fā)展為線索,研究不同歷史時期影響大學生資助政策的主要資助理念;對直接資助進行了分類比較,對貸學金的操作技術進行了專門研究;并研究了我國資助政策的發(fā)展。
在宏觀方面,有學者從教育政策學的角度對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和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執(zhí)行機構間的互動關系、資助主體間的聯系、目標群體對政策的支持程度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方面進行分析或者從貧困生的基本現狀、造成貧困生家庭困難的原因、資助體系面臨新的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特別是國家助學貸款實施后,面臨新的形勢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貧困生資助體系。
在微觀方面,學者針對資助體系中“獎、助、貸、補、減、緩”六個方面中多元化資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與分析。在現行的資助體系運行中仍存在一系列不足,如資助范圍小、執(zhí)行力弱、公平性欠佳、受助對象交叉重疊等矛盾也是屢見不鮮。
三、綜述結論
從無償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到有償的教育,在國家層面形成六位一體的資助體系,近乎完善的資助體系是否在運行中能真正體現教育公平,滿足最大多數學生的需求,達到資助體系執(zhí)行力的最大化呢?傳統的理論基礎、研究思路、分析框架、研究成果等不能直接評價高校資助體系的成效,本綜述試圖從高校資助體系的對象出發(fā),為提高資助體系的成效提供一種思考。
高校資助體系運行中問題在于學生的參與度小,沒有行動的自我發(fā)展持續(xù)性自然弱。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分析人是具有發(fā)展欲望,有強烈責任感,提升資助的效果,就需要激發(fā)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參與資助形式、方式、方法的研究,變要我發(fā)展為我要發(fā)展,主動參與到資助體系實施過程中,增加學生在資助體系中的參與度,變自上而下的資助為自下而上自我發(fā)展,增強學生主人翁的意識及獨立自主的信心,實現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Johnstone,Bruce(1986),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5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jndom,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ance, Sweden,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ollege Board,p.6.
[2]王紅斌.教育產品的混合供給論[M]. 2006.
[3]弗里德曼.自由選擇,個人聲明[C]. 商務印書館,1982:184.
[4]陳璐,沈濤.中美高校助學貸款制度之比較[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8(3).
[5]諸惠芳.《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1998(6).
作者簡介:武小花(1984—),女,四川綿竹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參與式方法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現工作于貴州師范大學,從事學生管理、團學工作五年,參與高校輔導員培訓與交流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