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鮮
(韓國高麗大學 國際語學院,韓國 首爾)
精神科醫(yī)生Morgan Scott Peck說道:“比起患者所說的內(nèi)容,我們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他沉黙不談的部分。假如患者毫無忌諱地談現(xiàn)在與未來, 但卻只字不提過去, 那么該患者肯定面臨著過去未解決的問題?!盵1](P249)李清照作品中提到祖父與父親, “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shù) 。當時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上樞密韓公詩》)[2](P111)并以他們?yōu)闃s, 但卻只字未提與母親相關(guān)回憶。李清照的母親到底是誰? 她是幼年喪母了嗎? 她的母親是什么時候去世的?對于這些問題眾說紛紜,人云亦云。如陳祖美在《對李清照身世及其親屬關(guān)系的再厘定》中說道:“對于李清照的生母是何許人,迄今未發(fā)現(xiàn)直接記載?!盵3](P48)徐培均說道: “清照生于元豐七年,前數(shù)年格非即娶王珪長女,至元豐八年已早卒,其早卒之時應(yīng)在清照出生之后,王珪逝世之前,可見清照生未久即失恃,而鞠于后母, 即王拱振孫女也?!盵4](P399)俞士玲說道:“李清照可能生于元豐三年(1080)?!钋逭崭赶群笥卸煌醴蛉耍壳暗牟牧仙胁荒苠岫ㄊ霝槔钋逭丈?,但李清照必鞠育于后王夫人之手?!盵5](P136-137)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李清照詩詞中有關(guān)母親記憶的缺失,證明母女之間的依戀(attachment)關(guān)系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當她與親密的人分離時,表現(xiàn)得格外敏感,感到強烈不安。嬰兒出生以后通過對母親的依戀來認知自己的存在,形成對外部世界的價值觀。據(jù)Heibrunn觀察, 母親一離開房間,嬰兒就開始哭泣,其原因是,與母親分離使他感覺到遺棄的恐懼。[6](P121)當母親突然不見的時候, 嬰兒的心里會極其不安,但母親一回來,嬰兒的緊張情緒立即消除,恢復(fù)心理平靜, 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嬰兒自然地學習與重要他人分離是極其可怕的。[6(P126)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寫道:“生怕離懷別苦”[2](P20), 告白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離別, 離別即意味著與親密關(guān)系人的分離,因此分離常常引起被人拋棄的不安。不安是分離的恐懼所引發(fā)的心理反應(yīng),且與重要他人分離的時候容易發(fā)生。[6](P129-130)本質(zhì)上, 不安可以認知對自我的威脅, 有些內(nèi)部或外部狀況,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可以視為是一種威脅,因其具有過去與未來因素,這種認知刺激過去受威脅的記憶,預(yù)料其將對自我的痛苦。人們?yōu)榱嘶乇苓@些危險狀況, 故意否定或者歪曲當時狀況。[6](P120)據(jù)Morgan Scott Peck分析,嬰兒出生六個月后,便開始認知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獨立個體,知道自己是無力的,因此對遺棄感到不安與恐懼。嬰兒為了維持生存, 必須依賴父母。對嬰兒來說, 被父母拋棄是跟死亡一樣痛苦的,可以說,嬰兒本能地對遺棄的恐懼顯現(xiàn)的格外敏感。童年缺乏父母的愛情或者經(jīng)歷過被父母拋棄的孩子長大成以后,往往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無法受到保護, 因此堅信這個世界是危險的。[7](P33-35)
所謂“互相依存”(codependency), 是指為了填滿內(nèi)心的空虛, 執(zhí)著于他人的狀態(tài)。這一類人往往失去自我,是機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的產(chǎn)物。換句話說, 它顯現(xiàn)為自我感覺的混亂與危機狀態(tài)。患有互相依存的人對他人病態(tài)地依賴, 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經(jīng)常支配或控制他人, 若得不到充分的滿足,就蔑視對方或者愛憎交織。喪失的自我被無意識的防御機制下產(chǎn)生的虛假自我所替代,隱藏真正的自我。[8](P59-60)其癥狀包括以下幾種: 恐懼、憤怒、內(nèi)疚、羞愧、怨恨、擔心、以自我為中心等等,其中恐懼是互相依存的主要癥狀, 引起驚慌、焦慮和痛苦。[8](P61)據(jù)Morgan Scott Peck了解,假如有人認為對他人依賴是愛情的話, 該人遇到被配偶拒絕或分離的情況時,容易陷入憂郁或感到無助。所謂依賴他人,是指當一個人確信對方?jīng)]有認真照顧自己的話,該人無法維系生活或者感覺自己是不完整的。每個人都期望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關(guān)心自己,像嬰兒一般被他人照顧。依賴他人的人,渴望填滿心靈上的饑渴,因而執(zhí)著于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這樣的人難以認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行為動機在于別人的反應(yīng)。[7](P143-144)
李清照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盵2](P71)Morgan Scott Peck說道: “愛的感受伴隨著依戀,通過依戀關(guān)系,某人會成為對我們重要的人。若與某人形成依戀關(guān)系,并稱該人為愛的對象,那么這個人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將一切精力專注于這個人身上”。[7](P170)從人與事物的互動關(guān)系來看,此詞從花與女人以及丈夫與妻子兩個層面進行了描繪。李清照將買來的花朵斜插在云鬢上,她表面上說與花比美,事實上是意想用插花來給自己增添艷美,將新春花枝的美麗獻給丈夫,使他想起自己青春時期的嫵媚,力求討丈夫歡心。她認為自己的青春和美麗緊緊依賴于丈夫,假如對方不在,自己也失去存在的意義。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寫道:“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盵2](P20)陳祖美在《李清照評傳》中說:“宣和三年春夏,明誠單獨離開青州赴萊州任。是時,清照獨居青州之 “秦樓”。為明誠送行時作《鳳凰臺上憶吹簫》。”[9](P293)李清照心里縱有千萬歌曲,也無法訴苦,將內(nèi)心的痛苦深深埋藏在無意識的洞穴里。與丈夫分離不但摧毀了她的日常生活節(jié)奏,而且變得無心梳妝打扮,她的身體漸形消瘦,而丈夫遠在天涯,自己似乎被關(guān)在狹小閨房,而兩者空間上的分離使她越發(fā)陷入絕望與自暴自棄中。李清照在《點絳唇》中寫道:“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 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盵2](P70-71)在李清照心目中春天與丈夫有相似之處,她不僅無法挽留春天的歸去,也無法催促丈夫的歸來,因此感到萬般無奈。丈夫長久滯留在遙遠的天涯, 她懷疑丈夫心中是否有自己的存在,時常感到不安與焦慮,可見其對丈夫過于執(zhí)著。重要他人的不在即意味著失去親密關(guān)系,因長期與丈夫分離, 她流露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盼望男人早日回到自己的身邊。李清照在《臨江仙》中寫道:“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客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盵2](P32-33)Coyne認為抑郁癥如同渴望愛情成癮一樣,因過于渴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和認可而產(chǎn)生?;加幸钟舾械娜苏J為自己缺乏來自他人的愛情和照顧,因此為了恢復(fù)被毀滅的自尊感,期待獲得別人的安慰,并不斷依賴于他人。[10](P71)李清照懷念過去與丈夫共度的美滿婚姻生活,現(xiàn)今已經(jīng)喪失紅顏年邁老去,因此感到人生乏味。由于空間上與丈夫分離,她感到自己被遺棄,因而患上了抑郁癥,覺得周圍無人關(guān)心自己。她失去了生命的意志,停止了一切外部活動,越發(fā)感覺被孤立。李清照在《小重山》中寫道: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2](P31)患有互相依存的人渴望重要他人的認可與愛情, 會為了維持與他人的親密關(guān)系而奮斗,認為若得不到他人的認可,自己則不會幸福,因此非常希望得到重要他人的愛情。[10](P102)在時間層面上,李清照對與丈夫的分離十分敏感, 隨著時間一年又一年地流逝,分離不安的痛苦在她心底滋生,但也只能孤單地等待著丈夫的歸來。由于丈夫的不在身邊,李清照的生活變得枯燥單調(diào),等待的時間也變得極其漫長, 她盼望與丈夫早日相聚,一起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李清照在《蝶戀花》中說道:“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盵2](P29)陽春美景的好時光,吟詩、飲酒最適宜,本應(yīng)與丈夫一起享受春天的浪漫,但因在空間上與丈夫分離而不能實現(xiàn)舊時好夢,只孤零零一個人沉溺在孤獨與絕望中,既纖細又敏感的李清照對周圍的美好事物都不愿去理睬,深夜不眠,陷入憂愁?;加谢ハ嘁来娴娜藭r常說:“有時候我很幸福,有時候我很憂郁。因為我的心情依賴于你?!盵8](P60-61)這樣的人有如下特點:強迫性地依賴于別人、以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過分專注于不能改變的事情而感到沮喪、認為自己的幸福關(guān)乎他人怎么看待自己等等,這些念頭均來自扭曲的負面思考。該人過于苛求自己要具有責任感,在家庭里承擔英雄角色,但心存自卑感, 內(nèi)心積壓著憤怒,因此時常抑郁,情緒起伏極大。[8](P61)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盵2](P23)書信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即使與丈夫分隔兩地,也可以通過書信表達對親密對象的愛戀與關(guān)懷。但此詞描寫丈夫的信函稀少,李清照無法與丈夫溝通, 似乎與丈夫斷絕了關(guān)系, 因此她心中感到孤獨不安,頗有怨言。當雁歸時仍然沒有情人的消息,自己恰似調(diào)謝的花朵一樣虛度光陰。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盵2](P34-35)此詞描寫適逢重陽佳節(jié), 李清照卻將自己關(guān)在閨房經(jīng)受寒氣, 重陽節(jié)之際人人都尋找菊花, 對于她卻無人理睬, 她為自己不如菊花而發(fā)愁。此詞流露出顧影自憐的神態(tài),飲酒當花可當喜樂的,李清照這時卻倍受凄涼,無法融入于佳節(jié)歡樂氛圍。李清照在《念奴嬌》中寫道:“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2](P49)李清照將自己封鎖在閨房中,所居的室內(nèi)寢室或室外庭院全都冷漠無生氣,當外界展現(xiàn)著寵柳嬌花的春天美景時,她縱寫成險韻詩、喝盡扶頭酒,仍然無法解消孤獨,連書信也無法寄給丈夫, 只好將痛苦藏在心里,心里涌上了絕望感,這都源于兩人之間缺乏溝通。李清照在《行香子》中寫道: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请x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盵2](P40-41)Beck認為依賴于別人的人,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經(jīng)歷負面事件以后,可能會患上抑郁癥。[10](P104)李清照抒寫因與丈夫分離,兩人在空間上兩地分隔,而難以相逢,內(nèi)心感到無比痛苦。 諸葛憶兵說道:“第二次進入仕途,官漸漸做大了,俸祿也漸漸豐厚了,李清照又不在身旁,趙明誠此時蓄養(yǎng)幾位侍妾,在宋代那種社會里不算是過分?!盵11](P81)李清照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比喻夫妻離別,自認為兩人的悲劇甚至比牛郎織女更令人痛心,夫妻分離以后,彼此之間的距離始終無法縮短,凄涼的秋天女人感到孤單與疏離感。她似千變?nèi)f化的天氣表述情緒的跌宕起伏,心緒繚亂。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寫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2](P64-65)Fromm-Reichmann對一個人的心里所想的重要他人提出了一個很有見地的觀點,他說道∶“預(yù)料愛情與認可的喪失、與人分離、社會上被隔離、因關(guān)系破壞所引起的不安與病理上的孤獨一脈相通。我相信精神科醫(yī)生所說的不安情緖狀態(tài),實際上是一種對孤獨的恐懼”。[6](P128-129)此詞的開頭部分描述女人不斷尋覓的行為,冷清的觸覺以及極度的悲哀,尋覓是一種行為, 象征著李清照對過去失去的一切過于執(zhí)著, 然而尋覓卻總歸落空。她將心緖的寂寞、悲慘、哀感吐露出來。李清照將自己所感受的真實情感坦白地表達了出來,不再將其隱藏在無意識的洞穴里。由于天氣變化無常, 她的情緒起伏也極大, 難以保持平靜。秋天晩上吹來的寒風,除了表述自然環(huán)境外,還象征著她一生所遭受的苦難與逆境。幼年時,與母親沒有形成親密感,成年后又長期與丈夫分離,又因不孕的痛苦而備受折磨,心存著被丈夫遺棄的恐懼。 諸葛憶兵說道:“趙明誠不但與李清照沒有生育子女,而且與其他侍妾也沒有生育子女。根據(jù)情理推斷,‘不育’的責任應(yīng)該落在趙明誠的頭上。但是封建夫權(quán)社會里,男性家長不是這樣來認識問題的,而是輕易地將責任推卸到女方頭上。趙明誠因此與李清照產(chǎn)生隔閡,夫妻矛盾加深,將部分情感轉(zhuǎn)移向其他女子。”[11](P81)李清照抱著傷心面對一切苦難,她自以為如重陽節(jié)的菊花一般, 無人賞識, 以凋謝被丟棄的花朵自況。她患有身體上的疾病,逐漸失去紅顏,難以用語言表達絕對孤獨,這種孤獨是被人隔離所引起的。
死別是一種被剝奪或喪失的狀態(tài),哀悼則是因被剝奪而產(chǎn)生的情緒上的痛苦反應(yīng),哀悼(grief)的核心情感被不安所壓倒,它是由外部因素引發(fā)的,其行動反應(yīng)與不安有密切關(guān)系。[6](P18-19)Alexander Bain將哀悼的起源比作他人的喪失,或與他人分離,認為哀悼與依戀相似。[6](P30)Borgquist將絕望的主觀狀態(tài)、失去生命意志、無法得到幇助、完全沒有任何希望、被人遺棄的情感等與心理上的反應(yīng)聯(lián)系起來。他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重要他人的死亡與自己的死亡感受有密切關(guān)系,或者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因無法對付而感到恐懼,這也與親密對象的離去相關(guān)。[6](P30)陳祖美在《李清照評傳》中說道:“四十六歲(1129 年建炎三年)二月,明誠罷知江寧府。三月,夫婦備辦舟船上蕪湖,入姑孰,將擇居贛水上。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安家于池陽,清照留此,明誠獨赴召。清照乘船相送,直送到六月十三日,明誠改走陸路的那一天。是日,明誠坐岸上,戟手向舟中的清照告別,并叮囑她,在緊急時,自負抱宗廟禮樂之器,“與身俱存亡”。說罷,馳馬冒大暑,往建康朝見高宗,途中感疾。七月末,清照得到明誠臥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里,趕赴建康探視。八月,明誠病危時,陽翟張飛卿攜玉壺(實珉),視明誠,便攜去。八月十八日,明誠卒于建康。葬畢,清照大病,僅存喘息。時勢日迫,遣人將行李送往任兵部侍郎、從衛(wèi)在洪州的明誠妹婿處。十一月,金人破洪州,清照寄洪之文物盡委棄?!盵9](P294)Thomas Eliot對哀悼的定義如下:“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死別是遭受外傷性挫折的主要類型,受挫沖動或習慣是所有的悲傷的根源。死別要否認失去所愛的對象以后出現(xiàn)的反應(yīng),雖然自己所愛的對象去世,但遺屬心中仍然復(fù)雜地保留與他相關(guān)的記憶,習慣與欲望等等。[6](P32)情緒上重要他人的死亡暗示著對自我的威脅與不安?!盵6](P130)Anderson將不安視為是對自我存在的不安信號,認為有價值的對象的逝去與不安或哀悼相同。[6](P132)Klein將不安等同于哀悼,自己所愛的人的死亡,不但使人感覺現(xiàn)在受到了威脅, 而且使人重新經(jīng)歷過去的分離,哀悼、不安與分離的恐懼是類似的經(jīng)歷。[6](P133)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寫道:“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盵2](P61)精神分析理論將抑郁癥視作為無意識中把憤怒轉(zhuǎn)向自己的具體表現(xiàn)。當你失去了一個心愛的對象時, 除了喪失對象的悲傷外, 還會對拋棄自己的對象感到憤怒。不過,這些憤怒情緒因道德上的壓制而埋藏于無意識的深洞中。由于憤怒的對象已消失, 隨即將憤怒轉(zhuǎn)向自己。心中的怒火漸漸轉(zhuǎn)為對自己的責備,因而產(chǎn)生內(nèi)疚感。因此,自我價值感減弱,自我機能也會導(dǎo)致抑郁癥。[10](P50)李清照與丈夫死別后對所有事情失去了熱情,感到憂郁悲傷。因憂郁情緒的持續(xù),凡是她都覺得乏味,生活陷入低谷。雖然春天美景依然如故, 但丈夫卻離自己而去,感覺一切都結(jié)束了,由孤獨陷入絕望,情緒已達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此詞吐露出對重要對象的喪失與對自我喪失的懼怕,悲愁垂涕。李清照在《南歌子》中寫道:“天上星河轉(zhuǎn),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2](P3)悲傷是抑郁癥的核心情緒,是當喪失自己重要的一部分的時候感受到的情緒。若患上抑郁癥,由于悲傷與喪失感, 萎靡不振的情緒揮之不去,整日流淚哭泣。內(nèi)心空虛無助,對暗淡的未來感到絕望,因與重要他人的分離,而感到孤獨寂寞。[10](P29)由于夫妻空間上的永遠分離, 李清照不但不想換上新衣服,而且沒有心情打扮自己的外貌,獨守空房而徹夜不眠,在寒冷的寢床上因睡眠障礙而折騰受苦,不覺時間之流逝,意識模糊不清,幾乎失去了生命意志。雖自然景物與天氣依舊,但內(nèi)心卻孤單困苦,擺脫不了愁緒。李清照在《孤雁兒》中寫道:“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盵2](P42)我們在日常生活上經(jīng)歷了許多負面事件,但每個人給予不幸事件的解釋是不同的,結(jié)果情緒反應(yīng)和行為方式也不同。根據(jù)認知理論所說,那些以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來看待生活上的負面事件,并加以夸張歪曲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感。這一類的人有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即對自己與未來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以負面的視角進行評價。這樣的人對自己持有負面思考,比如,“我是劣等的”、“我是無能的”、“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是不能被愛的”、“我是被人遺棄的”等等。[10](P85)堅持歪曲信念的人,每當遇到不幸事件的時候,在解釋這些事件的過程中,容易犯許多認知上的錯誤。李清照與丈夫死別之后,心中產(chǎn)生了負面想法與歪曲信念而感到痛苦,心懷優(yōu)愁。焚香雖能暫得安慰, 但因借酒消愁而難以入睡,她常為深夜不眠所困擾,此必然影響到身體不適,表情凝重憔悴,難以維持日常生活。李清照通過 “千行淚”來表露出如死亡一樣的完全分離,現(xiàn)今她因連寄托情緒對象也消失了, 而心中感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由于李清照時空上與丈夫永遠分離,不僅感到被人遺棄,還感到對未來的不安、對死亡的懼怕等,因而哽咽地表達出徹底絕望與自暴自棄的心情。
Striker闡明引發(fā)抑郁感的根本原因在于,幼年時現(xiàn)實上或想像中喪失對嬰兒尤為重要的母親,而感到無助的外傷經(jīng)驗(traumatic experience)。[10](P64)李清照的作品中,幾乎找不到對母親的記憶與描述。也許她幼年時沒有形成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guān)系,如同喪失了母親一般,因此似乎過分地執(zhí)著于親密對象。李清照渴求獲得所愛的人的認可, 盼望丈夫與她在一起,但她與丈夫長時間分離,刺激了她的過去所經(jīng)歷的分離不安,因此被遺棄的感覺所折磨。李清照由于丈夫的死亡,時空上經(jīng)歷著與丈夫永遠的分離,晩年生活在孤獨與憂郁中。據(jù)Bowlby的理論,幼兒與母親的分離和情緒上重要的人的死亡相似,親密的人不在與死亡是相同的精神經(jīng)歷。[6](P133)李清照一生經(jīng)歷了不少分離,早年是她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guān)系難以形成,結(jié)婚后又長期間與丈夫分離, 中年又因丈夫的死亡而永遠分離。這些經(jīng)驗有共同點, 即都是她與親密而重要關(guān)系的人分離,使她感覺到痛苦和分離不安,心底里留下了被遺棄的傷痕。
參考文獻:
[1] Morgan Scott Peck.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The Unending Journey Toward Spiritual Growth[M].首爾:Yeul EumSa出版社, 2005.
[2] 王仲聞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 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編.詞學新視野——李清照辛棄疾暨詞學國際學術(shù)硏討會論文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 俞士玲.李清照生平新論[J].古典文獻硏究,2012(13).
[6] David K. Switzer.The Dynamics Of Grief[M].首爾:hakjisa.出版社, 2011.
[7] Morgan Scott Peck.The Road Less Traveled[M].首爾:Yeul EumSa出版社, 2005.
[8] Dr.N.Bruce Litchfield & Petranella J.Litchfield.Let's Stand Up Straight [M].首爾:YWAM出版社,1999.
[9] 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10] Seok-Man Kwon.抑郁癥——沉滯與絕望的沼澤[M].首爾:hakjisa出版社, 2000.
[11] 諸葛憶兵.李清照前期行蹤與詞作評述[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