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悅齊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并要求全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diào),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筆者在參與中央某部有關黨員干部堅定“三個自信”現(xiàn)實問題的年度重點調(diào)研課題問卷調(diào)查時,在某市市轄區(qū)和街道辦(含社區(qū))基層黨政司法機關、國資委(國有企業(yè))、商會(行業(yè)協(xié)會)、律師協(xié)會、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兩新”組織、高等學校共發(fā)放調(diào)研問卷550份,回收515份,其中有效問卷499份。受訪者年齡主要分布于30歲以下的青年群體(占比48%)①本報告分析中的各項指標百分比均為整約數(shù),圖表中有標注的除外。和30-45歲的中青年群體(占比41%);黨齡主要集中在5年及以下(占比46%)和6-10年(占比29%);受訪者絕大部分接受過大專及本科文化教育(占比66%)甚至碩、博士教育(占比31%),77%的受訪者是在職工作人員,16%的受訪者是在校學習的青年大學生;他們主要任職于黨政司法機關(占比31%)、事業(yè)單位(占比36%)以及非國有企業(yè)和社會組織/中介組織(累計占比21%),擔任黨政司法機關科級及一般管理干部職務(占比34%)或企事業(yè)單位一般管理人員或普通員工(占比24%),擔任黨政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的占比5%,自由職業(yè)人員/專業(yè)技術人員占比8%,在黨內(nèi)擔任書記/副書記的占比11%,普通黨員占比77%。樣本分布具有較全的涵蓋面、較好的代表性,能夠宏觀反映黨員干部堅定理論自信的現(xiàn)實狀況。本文通過問卷抽樣,量化分析不同行業(yè)領域、不同職業(yè)身份和職級差異、不同年齡和黨齡、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黨員干部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信心指數(shù)以及黨員干部在堅定理論自信中存在的問題、成因與對策。
1、受訪的黨員干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這一提法的認知度適中,但對“理論自信”內(nèi)涵的認知度偏低。問卷分析發(fā)現(xiàn),有50%左右的黨員干部受訪者“聽說過”理論自信,但表示“知道”理論自信具體所指的受訪者僅有24%,“知道,但不是很熟悉”的占比21%;表示“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內(nèi)涵的受訪者僅有18%,“有一定了解”的占比6%,如圖1所示。
2、年齡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56歲及以上的中老年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最高,而30歲以下的青年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則最低。青年受訪者“聽說過”(36%)理論自信并且“知道”(12%)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只有中老年受訪者相應指標(81%、31%)的1/2和1/3左右。另外,30-45歲的中青年受訪者“聽說過”理論自信并“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為62%、37%,而46-55歲的中年受訪者的相應比例分別為44%、30%,這兩個年齡段的受訪者“知道”理論自信具體所指的占比與中老年受訪者的相應比例基本持平,如圖2所示。
3、黨齡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20年以上黨齡的受訪老黨員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最高,“聽說過”理論自信并“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為80%、37%,而5年及以下黨齡的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則最低,其“聽說過”理論自信并且“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只有36%、13%。此外,6-10年黨齡的受訪者“聽說過”理論自信并且“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為56%、32%,而11-20年黨齡的受訪者的相應比例分別為64%、36%,兩者差異不顯著,而且這兩個黨齡階段的受訪者“知道”理論自信具體所指的占比與20年以上黨齡的受訪老黨員的相應比例基本持平,如圖3所示。
4、職業(yè)身份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在非國有企業(yè)、社會組織/中介組織供職的受訪黨員干部“聽說過”理論自信(33%)、“知道”其具體所指(10%)的比例明顯低于在國有企業(yè)(63%、29%)、黨政司法機關(59%、40%)等“體制內(nèi)”單位以及在社區(qū)工作站、居委會(50%、42%)等基層單位供職的受訪者的相應比例,如圖4所示。
5、任職崗位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擔任黨政機關處級及以上領導職務的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最高,“聽說過”理論自信并“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為83%、61%,而青年學生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最低,其“聽說過”理論自信并且“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只有39%、9%;擔任黨政機關科級職務、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及中層管理干部的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也高于黨政機關一般干部、企事業(yè)單位一般管理人員或普通員工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如圖5所示。從黨內(nèi)任職差異看,擔任黨內(nèi)書記/副書記的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明顯高于擔任黨內(nèi)其他職務或普通黨員受訪者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如擔任黨內(nèi)書記/副書記的受訪者“聽說過”理論自信并且“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為68%、43%,而擔任黨委委員的受訪者的相應指標分別為44%、15%,這一比例甚至低于普通黨員受訪者的相應指標(48%、22%),如圖6所示。
6、在職情況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離/退休受訪黨員干部對理論自信的認知度最高,而在校學習的青年大學生的相應比例則最低,他們“聽說過”(33%)理論自信并“知道”(9%)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只有離/退休受訪者相應指標(79%、25%)的1/2-1/3。另外,在職工作的受訪黨員干部“聽說過”理論自信并“知道”其具體所指的占比分別為51%、22%,也明顯高于在校學習的青年大學生的相應比例,如圖7所示。
7、文化教育程度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訪者對理論自信整體認知度的影響不大,但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受訪者“知道”理論自信具體所指的比例相對偏低(17%),只有碩、博士文化程度受訪者相應比例(31%)的一半左右,大專及本科文化程度受訪者的這一比例為21%,如圖8所示。
由上可知,受訪者年齡、黨齡、職業(yè)身份、任職級別、黨內(nèi)任職、在職情況等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差異性都是比較顯著的,而受訪者文化教育程度對理論自信認知度的影響不大。
1、年齡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30歲以下的青年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最低,占比僅有76%,明確表示“沒有信心”的占比為3%,但不同年齡階段的黨員干部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差異不大(76%-89%),如圖9所示。
2、黨齡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5年及以下黨齡的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76%)要低于黨齡較長的其他黨員受訪者的信心指數(shù)(85%-89%),但差異不是很大,如圖10所示。
3、供職單位(職業(yè)身份)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在國有企業(yè)、人民團體以及社區(qū)工作站、居委會等基層單位供職的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最高(100%的人表示有信心),而在事業(yè)單位供職的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表示有信心的占比最低(只有69%),而且在事業(yè)單位供職的受訪者對理論自信明確表示“沒有信心”的占比有6%,供職其他單位的受訪者的此項比例均為0,如圖11所示。
4、任職崗位差異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企事業(yè)單位一般管理人員或普通員工(94%)、中層管理人員(89%)、黨政機關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93%)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較高,而青年學生(71%)、專業(yè)技術人員(75%)、企事業(yè)單位負責人或主要管理人員(75%)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相對較低,青年學生對堅定理論自信明確表示“沒有信心”的占比卻最高,為14%,如圖12所示。
5、黨內(nèi)任職差異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擔任黨內(nèi)委員或書記/副書記職務的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較高,占比分別為100%、96%,而擔任黨務秘書的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最低,占比僅為78%,普通黨員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為82%,明確表示“沒信心”的占比為2%,擔任黨內(nèi)其他職務的受訪者的此項比例均為0,如圖13所示。
6、在職情況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待業(yè)/待崗的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最高(占比100%),而離/退休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最低(占比均為71%),青年學生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明確表示“沒有信心”的占比卻最高,為14%,如圖14所示。
7、文化教育程度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接受過碩、博士教育的受訪者對堅定理論自信的信心指數(shù)(占比74%)要低于大專及本科文化程度受訪者(93%)和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受訪者(100%)的相應比例,而且接受過碩、博士教育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沒有信心”的比例有4%,其他文化程度受訪者的這一比例均為0,如圖15所示。
由上可知,受訪者文化教育程度、職業(yè)身份、任職級別、黨內(nèi)任職、在職情況等對堅定理論自信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差異性比較顯著,而受訪者年齡、黨齡等對堅定理論自信信心指數(shù)的影響不大。
1、理論自信的核心問題就是舉什么旗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主題鮮明地回答了這一問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這就明確規(guī)定了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乃至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必須堅持舉什么旗。這是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我們黨已經(jīng)確定的正確道路奮勇前進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礎。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才真正能夠凝聚黨心民心、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指南,是確保道路正確、制度可行的思想理論基礎。它系統(tǒng)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多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在新時期領導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jīng)驗以及根本任務、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發(fā)展動力、發(fā)展戰(zhàn)略、領導和依靠力量、國際戰(zhàn)略等重大現(xiàn)實問題。實踐證明,這個理論體系對于中國來說,是適足的,是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的一面旗幟。
2、當前黨員干部堅定理論自信狀況不容樂觀
根據(jù)問卷試測座談、抽樣調(diào)查以及回訪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受訪的黨員干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nèi)涵、精神實質(zhì)、現(xiàn)實要求等并不是充分了解,對中外治國理政的理論指導思想缺乏全面而準確的認知比較,因而對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的理論自信的認知度并不是很高,自信心和自信力也不是很強。不少黨員干部在堅持這一理論體系時,確實還存在種種不夠自信的認識或判斷,甚至帶有似是而非、懷疑、否定的論調(diào)仍在一些黨員干部中流傳。當被問到“您認為在堅持理論自信時存在什么問題?(可多選)”時,在“知道”理論自信具體所指的受訪者中,有54%的人復選認為“黨群/干群間信任缺失,說啥也不信”;有42%的人復選認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理想信念動搖,似信非信”;分別有25%的人復選認為“脫離工作和生活實際,沒人會真信”、“全是正確的廢話,假大空口號而已,沒啥可信的”;有24%的人復選認為“過于強調(diào)‘中國特色’,意識形態(tài)化,無原則、無是非,不能信”;有19%的人復選認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缺乏信心,看不到希望,沒法信”;有15%的人復選認為“內(nèi)容膚淺貧乏、無說服力,不值得信”;有9%的人復選認為“缺乏新意,信不信無所謂”,如圖16所示。
此外,比較典型的說法還有,“堅持什么理論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實惠”,理論“自信問題是中央該考慮的,與我們沒啥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要我們“打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發(fā)展中國特色資本主義”,“中國遲早要補‘資本主義’的課”,等等。特別是伴隨著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公開滲透和傳播,部分青年學生黨員也開始動搖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出現(xiàn)了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真空”、“信仰危機”、“根本自信不起來”等亂象。
3、黨員干部理論自信的認知度不高、自信心不強的主客觀原因分析
從主觀層面看,一是部分黨員干部放松了理論學習和修養(yǎng),對黨的理論宣傳教育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出現(xiàn)了選擇性失明、失聰,甚至帶有抵觸、逆反情緒,偏聽偏信“小道消息”;二是對理論體系的基本內(nèi)涵、精神實質(zhì)和現(xiàn)實要求理解不透,把握不準,似懂非懂;三是精神空虛,熱衷于算命看相求八卦、燒香拜佛求助神,從封建迷信中尋求精神慰藉;四是對中外治國理政的理論體系作出不適當?shù)膬?yōu)劣比較,對資本主義鼓吹的那一套理論體系缺乏清晰的辨識度,食洋不化。
從客觀層面分析,一是我國正經(jīng)歷經(jīng)濟社會深刻變革、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自主性、差異性、多變性、選擇性日益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xiàn)了很多新變化、新問題、新困惑,特別是我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多元分化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大規(guī)模傳播,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形成了較大挑戰(zhàn)。二是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的“口是行非”、反面典型,給廣大黨員干部造成了認知上的困惑和信仰上的迷茫。不少黨員領導干部言行不一,公開場合大談理想信念,私底下卻求神拜佛;臺面上大講反腐倡廉,背地里卻貪污腐化;口頭上大贊社會主義好,行動上卻做成“裸官”;在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中間甚至出現(xiàn)了個體本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潮;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的腐敗案件,產(chǎn)生的影響極其惡劣,無怪乎有人感嘆:領導干部都不信,怎么好意思讓我們信。三是一些網(wǎng)絡新媒體淪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輿論場,部分所謂的網(wǎng)絡意見領袖、網(wǎng)絡大V,利用網(wǎng)民的信息不對稱和盲目的跟風,大肆炒作一些艷照門、開房門、拆遷門等新聞事件,借機抹黑執(zhí)政黨和政府,久而久之,影響了黨員干部的理論自信心和自信力。四是段子文本、枯燥文本泛濫,使理論武裝喪失效力。段子文本為了吸引眼球、博取喝彩,編造熱點新聞、網(wǎng)絡爆料、各色段子等,使黨的理論教育在一片喧囂中喪失其功能??菰镂谋拘问酱舭?、方法生硬、說教多于說理,使理論喪失解釋力、吸引力,挫傷了黨員干部的理論自信心。
4、進一步堅定黨員干部理論自信的思路
如何將來源于實踐的成功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有說服力的理論資源,轉(zhuǎn)化為廣大黨員群眾真正信得過、能夠凝聚黨心民心、重拾信心的行動指南,轉(zhuǎn)化為在價值觀念之爭和全球競爭博弈中的文化價值優(yōu)勢、軟實力優(yōu)勢,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適足性的清晰認知與堅定信念,是對廣大黨員干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定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共同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信仰的新要求、新期待,為統(tǒng)一全黨思想、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科學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論基礎。堅定黨員干部理論自信,首先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和理論研究工作者深化對理論自信的闡釋和研究,用普通黨員群眾看得懂、聽得明白、聽了信的樸實話語和生活語言,講深講透理論自信的價值和意義,真正讓理論自信充分“接地氣”、“聚能量”。
這里面,特別需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適足性問題。筆者之所以選用“適足性”的概念,是因為這一概念具有更強的涵蓋性:適足性既涵括了不少學者在理論研究中和官方媒體在理論宣傳中頻繁使用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范疇①比較一致的表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又涵括了這一理論體系在現(xiàn)實層面上的適用性和正當性②比較一致的表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因此,我們在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內(nèi)涵、精神實質(zhì)及具體要求時,應緊緊圍繞這一理論體系的適足性來展開,從而喚醒廣大黨員干部的理論自覺,堅定理論自信。
其次,需要理論宣傳教育的單位和人員,緊緊圍繞到底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信什么”、“怎么信”的問題,從黨的需要和黨員干部的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新理論宣傳的方式方法和載體、途徑,增強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著力提高黨員干部堅定理論自信的認知度與認同度,增強其自信心與自信力,真正讓理論自信的精神實質(zhì)在黨員干部中落地扎根,真正“入腦入心”,固化為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共識、精神信仰和行動智慧。
最后,我們應在充分吸納人類社會政治文明、深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適足性、進一步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提升理論解釋力基礎上,在保持這一理論體系原有話語體系一致性、連貫性的同時,根據(jù)實踐創(chuàng)新成果,不斷賦予這一理論體系以新的時代內(nèi)涵,從而增進廣大黨員干部的理論信任,增強理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