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
1966年6月2日的《人民日報》轉(zhuǎn)載了聶元梓等7人于5 月25日在北京大學貼出的“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標題是《宋碩、陸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將他們直指為“黑幫”進行批判。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則于6月1日晚的《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lián)播節(jié)目》中全文播出,一時轟動全國。
這張大字報是得到領袖欽點的,被視為“文革”楷模,被點名的宋碩、陸平、彭珮云受到殘酷迫害。
“第一張大字報”點名的三人均遭迫害
這張大字報標題排名有些蹊蹺,將中共北京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宋碩列名第一,實際上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陸平(1914—2002)的職務更高。副書記彭珮云雖然年輕,黨內(nèi)資歷卻不在宋碩之下。大字報作者項莊舞劍,劍指以彭真為第一書記的北京市委,因此就作了這番手腳。
在殘酷的“文革”中,宋碩(1923—1969)第一個倒下了。他原名錢宗瀾,1945年在北京大學化工系讀書時加入中共,經(jīng)歷北平地下斗爭。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擔任北京市委大學科學工作部副部長。被“第一張大字報”點名批判后,宋碩遭受關押,多次在上萬人以上規(guī)模的大會上彎腰掛牌、遭受批斗,五個子女或下放農(nóng)村、或流浪街頭。他在監(jiān)禁中患上肺癌,1969年10月30日含冤去世,年僅46歲。
宋碩去世后,陸平成了被“大字報”批判的“領銜人物”。
“文革”前三年中,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北大、清華被起來“造反”的代表人物聶元梓、蒯大富等控制,私設公堂,監(jiān)禁和毆打兩校的干部、教授。陸平首當其沖,被長期監(jiān)禁,審訊得沒完沒了,受到多次吊打。彭珮云是女性,被失去理智的“紅衛(wèi)兵”毆打最嚴重的一次,也是臥床不起,多日才緩解,同樣被長期監(jiān)禁。
1968年7月28日,領袖無法容忍北大、清華的混亂狀態(tài),命令工人宣傳隊在軍隊支持下進駐兩校,結(jié)束了那里由年輕“造反派”一手遮天的情況。此后,陸平、彭珮云被解除單獨監(jiān)禁,關進集體大“牛棚”,和諸多“黑幫分子”一起勞動改造。
進駐北大的工人和軍隊“宣傳隊”職掌領導權(quán),來自部隊的某軍政治部副主任劉信任總指揮,副總指揮有榮長風、局成俊、魏秀如(女)、華廣信、焦克琛、李景斌(除榮長風是北京第一機床廠軍代表外,余五人均為工人)。
這個指揮部進駐北大后,一方面制止了大規(guī)模學生武斗,一方面奉行“文革”的錯誤指導方針,進行殘酷的“清理階級隊伍”,造成大量冤案,以致命案頻發(fā)。這說明這些指揮者不能勝任管理北京大學的使命。
1969年3月24日上午,81名來自“8341部隊”的軍宣隊員由政委楊德中、副政委王連龍率領進駐北大,組成新的領導班子,其中包括了遲群和謝靜宜。
9月27日,北大“革委會”成立,楊德中任主任,王連龍為排名第一的副主任。在此之前,從1月開始,身處“監(jiān)督改造”中的陸平和彭珮云的情況有所改善,每月暫發(fā)生活費40元,未成年子女可從工資中支取15元。
北大革委會成立后一個月,陸平、彭珮云被遣送江西南昌郊區(qū)鄱陽湖畔剛剛興建起來的北大鯉魚洲“五七干?!保辉賳为毐O(jiān)禁,隨干校學員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在那里,陸平的健康被摧殘了,一度病危。彭珮云比較年輕,健康也大受損害。使人感到意味深長的是,領銜“第一張大字報”的聶元梓已經(jīng)失勢,也被遣送到鯉魚洲勞動。
鄱陽湖畔鯉魚洲是血吸蟲病高發(fā)區(qū),數(shù)百名北大、清華的教師因此患病。為免于這支隊伍全軍覆沒,該干校于1971年9月撤銷,陸平、彭珮云回到北京。
陸平的身體已難以支撐,只能在家養(yǎng)病,健康逐漸恢復。彭珮云被送入北大新設的大興縣“天堂河”干校繼續(xù)勞動。此時,對他們的“監(jiān)管”明顯松弛了。
陸平、彭珮云在革命隊伍中成長,歷史清楚,“造反派”找不出毛病。
飽受煎熬中的漫長等待
這時,北大校內(nèi)秩序逐步恢復。1971年5月,北大成立黨委,楊德中任書記,王連龍、劉信、田雙喜、張學書為副書記。到9月,楊德中調(diào)回部隊,王連龍主持北大工作,并于1972年2月成為北大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從1973年起,北大“解放”老干部的工作逐漸開始。先是校黨委于1月批準,將“文革”開始后定為“叛徒”的副校長黃一然“按人民內(nèi)部矛盾處理”,仍開除黨籍(“文革”后黃一然被徹底平反),又宣布“解放”原校黨委副書記戈華。同時還宣布,將聶元梓戴上“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進行“群眾監(jiān)督”。
這樣一來,陸平、彭珮云一案將趨于“解放”就露出了勢頭。
這年3月,彭珮云的丈夫王漢斌被確定為“人民內(nèi)部矛盾”,從山西潞安縣放逐地回到北京。由此,彭珮云被允許每兩周可在周末從干校回家一天。
這時,王漢斌和彭珮云在北京已經(jīng)沒有家了。他們兩人來到彭珮云的妹妹彭靜云家中見面,看望上中學的小女兒王薇。這是夫妻兩人自“文革”爆發(fā)六年后的第一次見面團聚,相見時既興奮又傷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他們欣慰的是,王薇長成大姑娘了,學習努力,品行優(yōu)異。不久后,王漢斌分到北京和平里的一套兩居室房子,這對夫婦才重新有了在北京的家(2011年12月30日在北京采訪彭珮云的記錄)。
北大的老干部、老教授一個接一個“解放”,恢復了工作和教學,陸平和彭珮云還在艱難等待。他們兩人遭受如此磨難,由聶元梓擔綱的大字報當然厥功至偉,關鍵之處在于領袖毛澤東支持了這張“大字報”。聶元梓倒臺后,能不能解放陸平和彭珮云?執(zhí)掌北大事務者總在猶豫。
曲折迂回,終于得到可以解放的準信
1974年國慶節(jié)前夕,原教育部長蔣南翔在周恩來過問下獲得“解放”,于9月30日參加了人民大會堂國慶25周年招待會。蔣南翔重返政治生活,直接推動了陸平、彭珮云一案的解決。
1974年11月15日,北大校黨委常委會議,審議了陸平、彭珮云的材料,將他們定性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quán)派”。這在當時被看作是“人民內(nèi)部矛盾”,是走錯了路的問題,決定予以“解放”,恢復黨組織生活。
但是,會議的主持者還多一個心眼,先一步解放被“第一張大字報”最后點名的彭珮云。北大校黨委在11月16日向北京市委報送《關于解放彭珮云和恢復其黨組織關系的請示報告》,很快得到批準。彭珮云被“解放”了,使陸平和家人看到了希望。
陸平是當年的北大黨委書記兼校長,社會影響更大。時任北大黨委書記王連龍傾向于解放陸平,但覺得要解放陸平,沒有領袖指示不行。他即刻靈機一動,想到北大歷史系有兩個由中央辦公廳送來的女學生,假日里經(jīng)?;氐街心虾H?,她們有機會見到毛澤東。原本來自中南海警衛(wèi)部隊的王連龍馬上找來她們兩人吩咐,如果你們有機會見到主席,要相機請示如何解決陸平的問題。
那兩個女學生果然很快就做到了。她們從中南?;貋?,向王連龍匯報說,見到主席了,轉(zhuǎn)達了北大的請示,主席答復說:“可按蔣南翔的辦法處理,放了算了?!?/p>
有了來自領袖的指示,北大負責人要解放陸平就算心里有底了。校黨委于11月25日向北京市委提出解放陸平、恢復他黨組織生活的報告,報告直接引用了從領袖那里傳來的原話:“可按蔣南翔的辦法處理,放了算了。”
既然天降綸音,其后順理成章,九年前被“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打倒的陸平歷經(jīng)折磨,于1975年4月獲得“解放”——解除“群眾專政”,恢復組織生活。
此時,仍在北大執(zhí)掌大權(quán)的遲群和謝靜宜威風不減,他們將彭珮云召來辦公室談話,對她說:你還年輕,要好好改造。因為你還是有錯誤的,更要好好改造。
談話氣氛很不融洽,遲群、謝靜宜的話使彭珮云很反感,彭保持沉默。遲群、謝靜宜接著宣布,分配彭珮云到北大政治部政工組,做一般事務工作,主要做文書收發(fā)。
陸平具有更長的革命資歷,又是北大前任書記,北大已經(jīng)不好安排他了。當年7月,陸平就任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后為航天工業(yè)部)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
“文革”終結(jié)后,彭珮云擔任了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①。
2014年7月10日于北京
(作者為《人民日報》資深記者)
責任編輯 殷之俊
注釋:
①為陸平、彭珮云一案徹底平反是“文革”后的1979年2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做出為原北京大學黨委徹底平反的決定。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①王學珍 王效挺 黃文一 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紀事 1898—199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②《陸平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