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楊衛(wèi)英,唐兵華,彭家根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電子工程研究所,四川 綿陽 621900)
在電真空器件的制造過程中,可伐合金(Fe–Co–Ni)由于具有較低的熱膨脹系數(shù),可與陶瓷、玻璃等材料進行封接,廣泛應用于電真空器件領(lǐng)域[1]。為提高焊料的流散性和防止焊料對可伐金屬的浸蝕,常在可伐金屬表面鍍上一層鎳[2]。銀鍍層具有穩(wěn)定的化學性能、良好的導電性能和錫焊性能,為提高器件整體的錫焊性能,又需在鍍鎳層表面鍍銀,從而得到Ni/Ag 鍍層[3-4]。為使器件內(nèi)部形成真空,需要在400°C 高溫下對電真空器件進行排氣處理。排氣過程中真空器件殼體要經(jīng)歷較長時間(一般為2 h)的高溫,并始終與空氣接觸,這就易導致表層Ni/Ag 鍍層失效,具體表現(xiàn)為焊接不牢、銀層脫落等。目前還未見有關(guān)Ni/Ag 鍍層中溫失效研究的相關(guān)報道。本文探討了Ni/Ag 鍍層在400°C中溫條件下的失效機理,希望為合理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定的借鑒方法。
基材為20 mm×10 mm×1 mm 的可伐合金,為研究影響鍍層失效的因素,本實驗設計了3種試樣:(1)基材表面鍍鎳;(2)基材表面鍍鎳后鍍銀;(3)基材表面鍍鎳、鍍銀后,再在1 050°C 氫氣氛圍下保溫10 min使銀熔化,由于銀不均勻流散,部分鎳層裸露在外。
將3種樣品裁剪為約20 mg 重,分別置于Netzsch TG209 F3熱重分析儀中,在空氣氛圍下400°C保溫2 h,考察3種樣品的增重情況,利用Phenom ProX 掃描電鏡和附帶的能譜儀分析樣品的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
圖1 不同試樣在氧化實驗中的增重曲線Figure 1 Weight gain curves for different samples during oxidation test
圖1為不同樣品的增重情況。理論上,金屬的氧化動力學曲線大部分都符合拋物線規(guī)律[5],但從圖1 看,在2 h 的氧化時間內(nèi),3種試樣的氧化規(guī)律卻都符合線性規(guī)律,隨氧化時間延長,樣品的質(zhì)量近似呈線性增大。這可能是因為為了模擬真實的排氣過程,氧化實驗進行的時間較短,并且金屬的氧化動力學曲線前期一般呈一定的線性關(guān)系[6]。通過擬合得出Ni、Ni/Ag和燒結(jié)的Ni/Ag 層增重曲線的斜率分別為0.001 86,0.002 95和0.003 58。這說明在400°C 下Ni 層在空氣中的氧化速率最慢,Ni/Ag 層的氧化速率次之,燒結(jié)Ni/Ag 層的氧化速率最高。
3種樣品在氧化實驗前后的表面形貌如圖2 所示。
圖2 不同試樣氧化實驗前后的表面形貌Figure 2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different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oxidation test
由圖2 可知,氧化實驗前,Ni 層表面均勻;Ni/Ag層表面有明顯的球狀顆粒,這些顆粒均勻地覆蓋在鎳層表面;Ni/Ag 層在氫氣氛圍下燒結(jié)后,銀熔化并在Ni層上不均勻流散,部分Ni 層直接暴露在表面。氧化實驗后,Ni 層表面發(fā)生明顯變化,原有的均勻結(jié)晶結(jié)構(gòu)消失,表面疏松。Ni/Ag 試樣的銀層在氧化實驗后沒有明顯變化,依然為球狀結(jié)構(gòu)。燒結(jié)的Ni/Ag 試樣暴露在外的Ni 層部位與鍍Ni 試樣的形貌一樣,呈疏松結(jié)構(gòu),銀層部位的球狀結(jié)晶結(jié)構(gòu)消失,這可能是由于Ag熔化后再結(jié)晶時晶粒細化。
圖3 所示為燒結(jié)的Ni/Ag 層在氧化實驗后,暴露在外的鎳層和銀層部位的局部放大圖。由圖3 可知,鎳層表面明顯可見疏松結(jié)構(gòu),表明鎳層可能被氧化了。銀層部位原有的球形結(jié)晶顆粒消失,變得更為致密。這可能是因為銀熔化后的重結(jié)晶過程使晶粒得到細化。
圖3 氧化實驗后燒結(jié)Ni/Ag 層不同部位的表面形貌Figure 3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intered Ni/Ag coating after oxidation test
圖4 所示為鍍態(tài)Ni和Ni/Ag 試樣的EDS 譜。由圖4 可知,鍍態(tài)Ni 試樣表面只含Ni,鍍態(tài)Ni/Ag 試樣表面只含Ag,2種試樣表面均未見其他成分,這說明獲得的鍍層純度較高。
圖4 不同鍍態(tài)試樣的EDS 譜Figure 4 EDS spectra for different as-plated samples
不同試樣經(jīng)氧化實驗后的EDS 譜如圖5 所示。從圖5 可知,氧化實驗后,Ni 試樣表面和燒結(jié)Ni/Ag 的鎳層部位均含有O,O 的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23.6%和25.3%,這說明氧化實驗過程中Ni 層的確發(fā)生氧化。Ni/Ag 試樣和燒結(jié)Ni/Ag 試樣的銀層部位均未發(fā)現(xiàn)有O存在,說明銀層并沒有發(fā)生氧化。但Ni/Ag 試樣表面和燒結(jié)Ni/Ag 試樣的銀層部位含少量C,這可能是因為樣品在制樣過程中被污染。Ni/Ag 試樣表面的銀層部位未發(fā)生氧化,但經(jīng)氧化實驗后Ni/Ag 試樣卻明顯增重。這可能是因為樣品中間層的鎳發(fā)生氧化。將氧化后的Ni/Ag 試樣置于去離子水中超聲處理1 h,再剝?nèi)ケ砻驺y層后,其微觀形貌和化學組成如圖6 所示。
圖5 不同試樣氧化試驗后的EDS 譜Figure 5 EDS spectra for different samples after oxidation test
圖6 經(jīng)氧化的Ni/Ag 剝?nèi)ケ砻鍭g 層后的微觀形貌和組成Figure 6 Microscopic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oxidized Ni/Ag coating after the stripping of outer Ag layer
觀察Ni/Ag 樣品的鎳層微觀形貌(圖6a)可知,Ni/Ag 表面并不存在如鍍Ni 樣品一樣的疏松結(jié)構(gòu),但有一些斑點存在。EDS 分析發(fā)現(xiàn),該鎳層中O 含量為26.5%,這證實了中間鎳層發(fā)生氧化造成樣品氧化實驗后增重。鎳層中還含有少量Cl,可能是因為鍍銀前鹽酸活化鎳層表面后有HCl 殘留。
綜上可知,含有Ni和Ag 的樣品經(jīng)氧化實驗后,Ni 層部位明顯氧化,而Ag 層部位沒有氧化。含Ag 試樣(Ni/Ag和燒結(jié)的Ni/Ag)的氧化速率明顯高于純Ni試樣,表明Ag 對Ni 的氧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該促進作用可用以下理論進行解釋。
在200°C 以下,銀能與氧反應生成氧化銀,超過200°C時氧化銀就會分解,所以200°C 以上環(huán)境中不存在穩(wěn)定的銀氧化物[7]。對原子態(tài)氧在銀表面的吸附、脫附勢能的計算[8-10]表明,氧在最外層Ag 原子表面的吸附勢能遠遠高于其脫附勢能,隨溫度升高,氧原子幾乎只吸附而不脫附,這就使每層銀原子吸附氧的勢能都高于脫附氧的勢能,通過銀原子在晶格內(nèi)一層層地將氧原子吸附并傳遞到內(nèi)部,最終實現(xiàn)了氧在銀層中的富集和擴散。因此,Ni/Ag 層在氧化實驗時,由于溫度較高(400°C),空氣中的氧氣在銀中擴散,電鍍銀層的不致密結(jié)構(gòu)則使氧氣在銀層中的擴散更容易。
由于金屬鎳在高溫下容易氧化[11],當氧擴散到Ni/Ag 界面時,鎳層會發(fā)生氧化反應,同時由于銀具有富集氧的作用,使局部的氧濃度增大,氧化反應加快。因此Ni/Ag 試樣和燒結(jié)的Ni/Ag 試樣的增重速率明顯高于Ni 試樣。燒結(jié)的Ni/Ag 試樣中部分鎳層暴露在外,氧不需擴散就能到達Ni/Ag 界面,因此燒結(jié)的Ni/Ag試樣的氧化速率又比Ni/Ag 試樣高。
Ni/Ag 層的中溫失效原因主要是由于Ni 層發(fā)生氧化,導致Ni/Ag 界面的結(jié)合力下降。銀由于具有一定的富氧作用,會使Ni/Ag 界面上的氧濃度增大,促進鎳層氧化。因此為保證器件的焊接可靠性,應盡量減少鎳層氧化,排氣時用惰性氣體進行保護,盡可能減少排氣過程中器件與氧氣接觸,避免銀層脫落。
[1]周曉暉.Kovar 合金的粉末注射成形工藝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4.
[2]胡水,馮生,任利娜,等.電子封接件可伐外殼與CuW80 的釬焊工藝探討[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8,37 (增刊4):671-673.
[3]JAYAKRISHNAN S,NATARAJAN S R,VASU K I.Alkaline noncyanide bath for electrodeposition of silver [J].Metal Finishing,1996,94 (5):12-15.
[4]魏立安.無氰鍍銀清潔生產(chǎn)技術(shù)[J].電鍍與涂飾,2004,23 (5):27-29,57.
[5]張澤海,孟杰.一種鎳基單晶高溫合金的恒溫氧化行為[J].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10,30 (4):337-340.
[6]盧旭東,田素貴,孫振東.一種鎳基高溫合金在850°C和950°C 的氧化行為[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shù),2011,23 (4):298-302.
[7]姜濤,程陸凡,李洪錫,等.Ag–Sn 合金氧化行為的研究[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shù),2008,20 (6):405-408.
[8]MILOV M A,ZILBERBERG I L,RUZANKIN S PH,et al.Oxygen adsorption on the Ag(111)surface:a quantum chemical study by the NDDO/MC method [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2000,158 (1):309-312.
[9]OUTLAW R A,PEREGOY W K,HOFLUND G B.Permeation of oxygen through high purity,large grain silver [M]//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Science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fice.NASA Technical Paper.1987:NAS 1.60:2755.
[10]鐘知敏,謝瓔,盧翠萍,等.氧在銀表面吸附的非絕熱近似動態(tài)學計算[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35 (3):241-252.
[11]薛茂權(quán).含石墨鎳鉻基合金的高溫氧化行為[J].腐蝕與防護,2007,28 (10):51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