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賢
(內(nèi)蒙古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表示脖子的詞語,從古到今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文章分三個階段來討論:上古漢語時期、中古漢語到宋金時期、元代以降①語料的處理實際上是按上古、中古、近現(xiàn)代漢語三個時期來進行的,表示脖子的詞語從中古漢語時期到宋金時期,變化不大,故合在一起討論,從元代開始,“脖”成為表示脖子的語素,使表示脖子的詞語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故分期討論時,分為上古、中古到宋金時期、元代以降三個階段。,其主要成員經(jīng)歷了“領(lǐng)—頸、項—脖項、脖子—脖子”的變化。
上古漢語時期表示脖子主要有領(lǐng)、頸、項、脰等詞。項、頸、領(lǐng)三者具體所指不同?!邦I(lǐng)”統(tǒng)指脖子。《廣韻·清韻》:“頸在前,項在后?!薄绊棥敝覆弊拥暮蟛浚邦i”特指脖子的前部,后來逐漸統(tǒng)稱脖子。“脰”為方言詞。下面分別考察它們在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說文·頁部》:“領(lǐng),項也?!弊钤缫娪凇对娊?jīng)》,共3例,其中1例表示人的脖子,2例表示動物的脖子:
(1)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衛(wèi)風(fēng)·碩人》)
(2)交交桑扈,有鶯其領(lǐng)。君子樂胥,萬邦之屏。(《小雅·甫田之什》)
(3)駕彼四牡,四牡項②《毛傳》:“項,大也?!鳖I(lǐng)。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
從《左傳》開始,“領(lǐng)”不再用于表示動物的脖子,逐漸變得不自由,且不能單用,出現(xiàn)在“引領(lǐng)”、“首領(lǐng)”、“要領(lǐng)”等復(fù)合結(jié)構(gòu)中?!邦I(lǐng)”可和“頸”同義連用表示脖子,如:
(4)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嗔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lǐng),下決肝肺。(《莊子·說劍》)
“領(lǐng)”從戰(zhàn)國時期逐漸表示“衣領(lǐng)”義,及衣、被和某些皮革制品的數(shù)量,并可引申表示動詞治理、統(tǒng)轄等義?!妒酚洝分?,“領(lǐng)”表示脖子不再單用,保留在先秦產(chǎn)生的復(fù)合詞“引領(lǐng)”、“要領(lǐng)”中,單用時多作動詞,且又產(chǎn)生了新義,如“掌管”、“領(lǐng)屬”等。
《說文·頁部》:“頸,頭莖也。”《左傳》中始見,僅1例:
(5)使罪人三行,屬劍于頸,而辭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彼熳詣q也。(《左傳·定公十四年》)
“頸”指脖子的前側(cè)?!肚f子》中有“延頸舉踵”,《荀子》中有“刎頸”。下面各例中的“頸”,可泛指整個脖子,如:
(6)公孫弘曰:“我斷發(fā),子斷頸而為人用兵,我將謂子何?”周南之戰(zhàn),公孫喜死焉。(《韓非子·說林下》)
(7)崔杼不說,直兵造胸,勾兵鉤頸。(《呂氏春秋·侍君覽·知分》)
《史記》中,“頸”既保留在先秦產(chǎn)生的復(fù)合詞“刎頸”、“延頸”中,也可單用,且用例較先秦有所增多,共6例,如:
(8)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jié),降軹道旁。(《史記·高祖本紀》)
“頸”在戰(zhàn)國文獻中可表示動物的脖子,也可表示器物類似人脖子的細長部位,如:
(9)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10)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禮記·投壺》)
(三)項
《說文·頁部》:“項,頭后也。”最早見于《左傳》,只1例:
(11)王召養(yǎng)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锜,中項,伏韜。(《左傳·成公十六年》)
《荀子》中的1例:
(12)行而供翼,非漬淖也;行而俯項,非擊戾也。(《修身》)
“俯項”即低頭而突出脖子后部。并非管錫華所言“‘俯項’即‘俯首’,‘項’所指部位更大”[1]?!妒酚洝分?,“項”有4例,皆單用,確指脖子后部的如:
(13)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史記·張丞相列傳》)
(14)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夫愈怒,不肯謝。(《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下面一例中的“項”泛指脖子,如:
(15)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
(4)脰
《說文·肉部》:“脰,項也?!比?
(16)晉州綽及之,射殖中肩,兩矢夾脰。(《左傳·襄公十八年》)
杜預(yù)注:“脰,頸也?!?/p>
(17)故斷脰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戰(zhàn)國策·齊策六》)(18)萬怒,搏閔公,絕其脰。(《公羊傳·莊公十二年》)
杜預(yù)注:“脰,頸也,齊人語?!?/p>
(19)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于路。(《史記·春申君列傳》)(20)遂經(jīng)其頸于樹枝,自奮絕脰而死。(《史記·田單列傳》)
司馬貞《索隱》:“脰,頸,齊語也。”“脰”表示脖子,得名于“豆”,“豆”形似高腳盤,莖細長,如人之頸,故名。據(jù)前人的訓(xùn)釋,“脰”為方言詞。除了方言詞“脰”,筆者將上古時期領(lǐng)、頸、項的使用情況列成下表③“領(lǐng)”表示脖子,《左傳》中作為構(gòu)詞語素,如“引領(lǐng)”、“首領(lǐng)”,算兩例,在《史記》中,只保留在先秦產(chǎn)生的復(fù)合詞“引領(lǐng)”、“首領(lǐng)”中,不單用,也不構(gòu)成新詞,不計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表1 上古文獻中領(lǐng)、頸、項的使用情況
根據(jù)上文的論述,結(jié)合表中的統(tǒng)計情況,表示脖子的領(lǐng)、頸、項,從時間上看,“領(lǐng)”最早見于文獻,在張顯成所釋先秦兩漢早期醫(yī)籍中所見人體部位名中,有“頸”、“項”、“脰”,沒有“領(lǐng)”[2]?!邦I(lǐng)”是《詩經(jīng)》里表示脖子義的主要成員,“頸”、“項”的產(chǎn)生晚一些,在《左傳》中才出現(xiàn)。二者在詞匯系統(tǒng)的地位不同,《說文·頁部》:“領(lǐng),項也?!倍斡癫米?“項當(dāng)作頸?!薄邦I(lǐng)字以全頸言之,不當(dāng)釋以頭后?!惫湃硕嘁浴邦i”釋“領(lǐng)”,《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領(lǐng)如蝤蠐”?!缎⊙拧どl琛?“有鶯其領(lǐng)”?!睹珎鳌?“領(lǐng),頸也。”“頸”可投射到動物、器物,“項”卻不可以,因而,“頸”是繼“領(lǐng)”之后表示脖子的主要詞語,是上位詞,表示脖子前部為特指,“項”為下位詞,本指脖子的后部,表示脖子為泛指用法,因而二者在詞匯系統(tǒng)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即“頸”代替了“領(lǐng)”,成為戰(zhàn)國以后到西漢時期表示人和動物脖子的主要成員,“領(lǐng)”逐漸引申為表示衣領(lǐng)義或其他動詞義,不再表示脖子義。此外,上古時期,“領(lǐng)”“頸”可用于動物,“項”沒有這種用法,“頸”可用于器物,“領(lǐng)”、“項”不可以。
從中古時期直到宋金,表示脖子主要用“頸”、“項”,二者都可單用,泛指脖子:
(21)時有告勝州都督王安仁者,密差弘往推索,大枷夾頸,安仁不承伏。(《朝野僉載》卷二)
(22)有旨追攝,可也;又請枷項,非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
(23)未參禮,便入僧堂內(nèi),騎圣僧頸而坐。(《五燈會元·石頭遷禪師法嗣·丹霞天然禪師》)
(24)僧禮拜,師騎僧項曰:“這畜生甚處去來?”(《五燈會元·龍?zhí)缎哦U師法嗣·德山宣鑒禪師》)
“頸”、“項”義同,例(21)和(22),“枷”可夾“頸”,也可夾“項”。例(23)和例(24),可以騎“頸”,也可騎“項”。有時“頸項”連用,如:
(25)至九七日變?yōu)槲灏?。兩肘兩髀及其頸項而從中出也。(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jīng)》卷一)
有時二者在同一上下文中共現(xiàn),義同,如:
(26)曦簪笏而出,撫馬欲上,忽捫其頸曰:“吾夜半項痛,及此愈甚,如何?”(唐·牛僧儒《玄怪錄》卷四)
但以下各例,只能用“項”,不能用“頸”:
(27)軀體金色。頂有肉髻。其發(fā)紺青。眉間白毫。項有日光。(支謙譯《佛說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卷上)
(28)監(jiān)司項背相望,與同疾疢,見非不舉,聞惡不察。(《后漢書·左雄傳》)
(29)眉間毫相千般色,項后圓光五彩云。(《敦煌變文·大目干連冥間救母變文》)
(30)至日午,師自執(zhí)燭登積薪上,以笠置項后,作圓光相,手執(zhí)拄杖,作降魔杵勢,直終于紅焰中。(宋·錢易《南部新書》)
(27)例、(29)例,“項有日光”、“項后圓光”,指光從脖子后散出,不能換成“頸”。(28)例“項背相望”中的“項”指脖子后部,與“背”保持一致。例(30)“以笠置項后”不能換成“頸”。有些情況只能用“頸”,不能用“項”,如:
(31)少欲約食,一乃留息。白刃臨頸,思一得生。(《抱樸子·地真》)
(32)酒酣后,劉牽腳加桓公頸,桓公甚不堪,舉手撥去。(《世說新語·方正》)
(33)丘?至夜半果來。拔劍拄頸曰:“子有死罪三:辱我于眾人之中,死罪一也;暮無閉門,
死罪二也;寢不閉戶,死罪三也?!?唐·李亢《獨異志》)
例(31)“白刃臨頸”、例(33)“拔劍拄頸”,與上古時期“刎頸”之“頸”所指相同,應(yīng)是脖子前部,不能換成“項”。例(32)指劉溫醉酒后,把腳伸到桓公肩膀靠近脖子的地方,只能用“頸”,不可用“項”。
綜上所述,“頸”、“項”都可泛指脖子,用“頸”用“項”有時沒有區(qū)別,但在突出脖子前部時,用“頸”,強調(diào)脖子后部時用“項”,有“延頸”、“引頸”、“刎頸”的說法,卻沒有“延項”、“引項”、“刎項”,有“項背相望”,沒有“頸背相望”。
此外,表示動物脖子絕大多數(shù)用“頸”,如:
(34)鴉頭與鶴頸,至老長如墨。(白居易《嘆老三首》)
(35)小兒又問曰:“公雞因何能鳴?”孔子曰:“賴他頸長因此能鳴?!毙河衷?“蛤蟆頸短何亦鳴?”孔子不答。(《敦煌變文·孔子項讬相問書》)
“頸”和“項”都有較強的組合能力,文獻中有“頸脰”、“頭頸”④“頭頸”在《禮記》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表示脖子,如《玉藻》:“立容辨,卑毋諂,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玉色?!薄绊棥彪m然可組合成“頭項”,但“頭項”中的“項”表示的是“項目、條款”義,而非脖子義。、“咽項”等說法。
到了元代,新語素“脖”開始表示脖子義,新產(chǎn)生了“脖子”、“脖項”、“脖頸”、“咽頸”等表示脖子的詞語。“脖”也作“孛頁”,是一個不自由的語素,不能單獨表示脖子,可和其他語素相結(jié)合,如脖項、脖子、脖頸。最早出現(xiàn)的是“脖項”,宋話本中有用例⑤宋代的其他文獻中未見用例,話本雖說是宋代的,但都收在明人的集子中,恐稍做改動,保守地講,“脖”的出現(xiàn)時期在元代。:
(36)宣贊耳畔只聞風(fēng)雨之聲,用手摸卯奴脖項上有毛衣。(《西湖三塔記》)
(37)兩個媒人拜謝了出來,到張公家,見大伯伸著脖項,一似望風(fēng)宿鵝。(《張古老種瓜娶文女》)
從宋代開始,“項”有了“種類、款目、條目”義以及量詞的用法,且逐漸成為“項”的常用義,其“脖子”義就受到了排擠,“項”成為表示脖子的不自由語素,因而“項”最先和新產(chǎn)生的語素“脖”結(jié)合成“脖項”表示脖子,并且用例較多。元代的用例如:
(38)斷不得!(唱:)愿情云陽鬧市伸著脖項!(高文秀《好酒趙元遇上皇》第一折)
(39)你脖項上新開鎖。俺娘難道那風(fēng)云氣少,您爺卻甚末兒女情多!(石君寶《諸宮調(diào)風(fēng)月紫云亭》第三折)
“脖子”在雜劇中首次出現(xiàn),由新語素“脖”加詞綴“子”構(gòu)成,如:
(40)青龍偃月刀,九九八十斤。脖子里著一下,那里尋黃文?(關(guān)漢卿《關(guān)大王獨赴單刀會》第三折)
(41)潑弟子,你認得我么?則我是王重義。休言語,但開口脖子上則一刀!(高文秀《黑旋風(fēng)雙獻功》第四折)
元雜劇中有“脖頸”,由“脖”和“頸”同義連用而成。用例很少,如:
(42)白的是那脖頸,黑的是那頭發(fā)。(石君寶《魯大夫秋胡戲妻》第三折)
元雜劇中“咽頸”表示脖子用例較多。“咽”本表咽喉,因咽喉位于脖子處,遂與其他表示脖子的語素結(jié)合在一起表示脖子,如:
(43)每常我聽得綽的說個女婿,我早豁地離了坐位,悄地低了咽頸,缊地紅了面皮。(關(guān)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第一折)“咽項”在《敦煌變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元雜劇用例較少,如:
(44)想著他眉兒淺淺描,臉兒淡淡妝,粉香膩玉搓咽項。(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折)
明清時期表示脖子的詞主要有脖子、脖項,還有一些次要成員,如:脖頸、頸項、頸脖等,將這些詞在此時期文獻中的使用頻率列表如下:
表2 明清以后表示脖子的詞語在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元代產(chǎn)生的新語素“脖”構(gòu)詞能力很強,以它為主要元素構(gòu)成的合成詞“脖子”、“脖項”是明清時期表示脖子的主要成員,“脖子”、“脖項”在筆者所選的各部文獻中均有,“脖子”呈現(xiàn)出排擠“脖項”的趨勢,到了清代的《醒世姻緣傳》和《紅樓夢》中,“脖子”的優(yōu)勢就非常明顯了?!安表棥焙汀安弊印钡挠美?
(45)氣的狄婆子掙掙的,掐著脖子,往外只一搡。(《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二回)
(46)話說金桂聽了,將脖項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兩聲。(《紅樓夢》第八十回)
“頸項”在中古時期已經(jīng)開始連用了,到了明清時期仍在使用。明清擬話本、小說中,既有元代遺留下來的“脖頸”,也新產(chǎn)生了“頸脖”,如:
(47)有謀被這幾句話,說紅了臉,只得脹胖了頸脖,又添上一錢八成銀子。(《野叟曝言》第
十三回)
“頸子”在明代擬話本《二刻拍案驚奇》中首次出現(xiàn)⑥《漢語大詞典》“頸子”最早書證是魯迅《彷徨·幸福的家庭》:“爹爹做‘貓洗臉‘給你看。他同時伸長頸子,伸直舌頭。”引例過晚。,由表示脖子的舊語素“頸”加詞綴“子”構(gòu)成,如:
(48)將著刀背放在頸子上,捩了一捩,卻不下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野叟曝言》中還有一個“喉頸”:
(49)奚奇等對立百步之外,各引弓發(fā)矢,箭俱向喉頸中擦過,離不得一分、半分,把眾帥都嚇壞了。(《野叟曝言》第一百十七回)
“喉”位于脖子里面,為人體食、氣的通道,是要害部位,“喉頸”指脖子上的要害部位——咽喉,箭射中咽喉,人很快斃命,所以上例說“離不得一分、半分”。
從《紅樓夢》開始,“脖”可單用,直接作動詞的賓語,但用例很少,如:
(50)寶玉先飲了半杯,瞅人不見,遞與芳官,端起來便一揚脖。(《紅樓夢》第六十三回)
到了現(xiàn)代漢語,表示人的頸部,主要用“脖子”,其次有一些“脖頸”(也有的寫作“脖?!?的用例,“脖項”基本不用了?!锻跛纷赃x集》中,“脖頸”出現(xiàn)4次,“脖子”出現(xiàn)45次之多。
筆者將表示脖子的主要詞語從上古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時期的變化列表如下:
表3 表示脖子的主要詞語的歷時變化
在表示脖子的詞匯場中,既有新舊成員的更迭,也有主要成員的變化。戰(zhàn)國之前,主要成員是“領(lǐng)”,戰(zhàn)國到西漢時期,“頸”取代了“領(lǐng)”的地位,從中古時期到宋、金,“項”的用例很多,與“頸”一起成為表示脖子的主要成員。元代新成員“脖”的加入,使此詞匯場發(fā)生巨大變化,“脖項”、“脖子”在元代到清代成為表示脖子的主要詞語,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主要成員是“脖子”。從脖子這個概念來講,從古到今它的名稱改變了,著眼于詞匯場中的各個成員,它們的意義發(fā)生了變化。通過考察該詞匯場的歷時變化,能夠折射出人體部位詞語演變的某些特點:
一是義場的轉(zhuǎn)移是人體詞語詞義演變的原因之一。表示脖子的詞語“領(lǐng)”,由表示人體部位轉(zhuǎn)移到了表示服飾的義場中,且形成了獨立的義位?!邦I(lǐng)”表衣領(lǐng),得名之由為衣服的衣領(lǐng)是衣服圍繞脖子的部分,按照同樣的方法得名的如“褲腿”、“褲腰”,但情況有所不同,“腿”可指褲腿,但沒有形成獨立的義位,字書、字典沒有將其褲腿義列為單獨的義項,“腰”表示褲腰已形成獨立的義位,《漢語大字典》有此義項,可單用,偶爾可形成組合,如“腰衱”,但其常用義依然是本義腰部?!夺屆め屝误w》收了“頸”、“項”,沒收“領(lǐng)”,“領(lǐng)”被收入了《釋衣服》,足見“領(lǐng)”在《釋名》前已經(jīng)轉(zhuǎn)移表示衣領(lǐng)義了?!邦I(lǐng)”由表示人體頸部,轉(zhuǎn)向了由表示衣服各部分所形成的“部分——整體結(jié)構(gòu)”(領(lǐng)、袖、襟等),屬于詞義的轉(zhuǎn)移[3]。且“領(lǐng)”表示衣領(lǐng)有較強的組合能力,如“領(lǐng)口”、“領(lǐng)結(jié)”、“領(lǐng)章”、“領(lǐng)帶”、“高領(lǐng)”、“圓領(lǐng)”等。
二是人體詞語可同義連用。表示脖子的詞語“領(lǐng)”、“頸”、“項”、“脰”、“脖”等可同義連用,如上古漢語時期有“頸領(lǐng)”,中古漢語時期有“頸項”、“頸脰”,近代漢語時期有“脖項”、“頸脖”、“脖頸”等。同義連用是人體部位詞語的一個普遍特征,如“胸臆”、“胸膺”、“肚腹”、“額角”、“眼目”、“臉頰”、“身軀”、“身體”、“軀體”、“足脛”等。有些詞語同義連用之后,意義有了改變,如:“胸臆”表示內(nèi)心、胸懷等義,“臉面”表示面子、情面等。表示脖子的詞語同義連用之后,意義不變[4]。人體部位詞語可與位于此部位的器官名稱連用,如前文論及的咽頸、咽項和喉頸。
三是人體詞語可進行隱喻投射。Lakoff&Johnson(1980年)指出:“隱喻部分地構(gòu)筑我們?nèi)粘5馗拍?,這個概念反映于我們的本義語言。許多我們稱之為本義的語言實際上是隱喻的?!保?]認知語言學(xué)隱喻區(qū)分“活隱喻”(語言實際上是隱喻的)和“死隱喻”(指孤立的隱喻,如山腳之類)[6],對于漢語史來說,關(guān)注的是“死隱喻”。人體部位名詞的隱喻投射有兩個方向:第一,由人體到人體的投射,某一人體部位名投向人體其他部位,如“脖子”因其細長、可扭轉(zhuǎn)而投射表示腳腕和手腕,分別稱為“腳脖子”、“手脖子”,二者均見于當(dāng)代文獻,如:
(51)自個兒擦干身上,再把腿和腳沖一下,搓搓腳脖子。(王朔《我是你爸爸》)(52)嫁人的時候,我手脖子上不能光溜溜的!(畢淑敏《墻上不可掛刀》)
第二,由人體投向人體之外的物體,包括動物、器物和其他外物,如表示脖子的詞匯,“領(lǐng)”、“頸”、“項”、“脖子”、“脖項”等都可以投射用于表示動物的脖子,在歷史文獻中,“頸”在上古漢語時期進一步投射表示器物類似脖子的部位,如《禮記》中的壺之頸,其他詞語不可以,可見,表示同一個人體部位,在由人體向外物投射時,其可投射的領(lǐng)域是不同的。
[1]管錫華.《史記》單音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0:213.
[2]張顯成.先秦兩漢醫(yī)學(xué)用語匯釋[M].成都:巴蜀書社,2002:207.
[3]仝國斌.區(qū)別詞的語義類聚與功能游稿[J].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6):176-179.
[4]李慧賢.從漢語史的角度看人體詞語的特點[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0(4):136-138.
[5]胡壯麟.認知隱喻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9.
[6]張敏.認知語言學(xué)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