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獻;龍;文化;起源;形象;內涵;精神
摘要:文章重點通過研讀有關古文獻關于龍文化的記載,探討了關于龍的起源、龍的形象、龍文化的內涵以及龍文化主要蘊含的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8-0133-02
1從古文獻看龍之源
1.1來源于雷電
從社會發(fā)展史來看,遠古時代,人們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對自然現象的認知十分有限,他們對于自然界中的日月經天、風雨雷電、云霓飛虹等現象無法解釋,唯有崇拜;面對大自然的威脅,難以抵御,更多祈告,他們相信周圍世界存在著超自然的存在物,存在神靈和魔力。在諸多自然現象中,雷電最具魔幻色彩,聲震蒼穹,劃破長空,同時,雷電伴隨風雨,在靠天吃飯的遠古時代,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lián)系特別緊密。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人們將雷電想象成一種超自然的神物,也就順理成章、理所當然。這在許多甲骨卜辭、歷史考古中也得到了多方印證。
1.2來源于洪水
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的地方,大多湖泊廣布、沼澤處處,而且經常飽受洪澇災害的侵擾。這些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面對這種大自然的災害,人們同樣是由于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的局限,無力抵御、無法解釋,只能歸結于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爱攬蛑畷r,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孟子·滕文公》),就把龍的存在與水逆行、泛濫聯(lián)系在一起?!胺e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勸學篇》)、“龍生于水”(《管子·水地篇》)則說明古人直接認為龍產生于水?;谶@樣的認識,人們認為自己遭受的旱澇災害,來源于上天神龍的懲罰和威脅。于是就極盡供奉、祈求之能事,但求以自己的虔誠感動龍神、龍王,換一個人壽年豐、風調雨順的豐收之年。原始先民們認為超自然的力量都是實際存在的,于是他們借助于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加上想象,就創(chuàng)造出了龍的形象。這里特別強調的是,關于龍起源的雷電說和洪水說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雷電與洪水往往是相伴隨的,甚至還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電閃雷鳴往往是洪水的前兆,人們對洪水的恐懼,往往也容易聯(lián)想到洪水泛濫之前可怕的雷“聲”電“影”。
2從古文獻看龍之形
龍到底是什么形狀,長什么模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想法。而且從歷史文獻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龍的形象也是在不斷的演進和變化的?!渡胶=洝分?,多處記載“鳥首而龍神”“龍身而人面”“人面蛇”“ 龍翼而馬身”“人面魚身”等,龍就存在著飛禽、蛇、馬、魚等不同動物的影子。《楚辭·天問》指出“焉有虬龍,負熊似游”,《路史·后紀》講“鯀其神化為黃熊,或云黃龍”,還說明龍具有熊的形狀。而《論衡.龍?zhí)撈诽岬健褒?,牛類也”,《陳書·五行志》講“有黑龍如狗”,《辯感編》則有“有龍如蜥蜴而五色 ”之說等。說明龍在不同的時期、不同地方的人的心目中,還有牛、狗、豬、貓、蜥蜴、鱷魚等不同自然界實有動物的許多特征。由此可見,龍的形狀盡管不同,但總體來看,都是以蛇、鱷魚或其他動物為主體,綜合其他動物的部分特征而來的,具有綜合性和典型性。歷史上最典型的有兩種綜合說,第一說是宋代羅愿的九似說,即“角似鹿、頭似蛇、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麟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明代李時珍稍加修改,但基本相同。第二說是近代聞一多的綜合說,即“以蛇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麟和須”。從文獻看,龍的形狀不但是綜合的,也是不斷發(fā)展的。從原始遺存的龍形圖案來看,整體比較簡潔、樸實,不具備太多其他動物的特征,典型特征是有頭、有尾、張口、昂首、曲頸及彎曲的身軀,說明是一種即可天上飛騰、又可水中遨游的神物。隨著華夏民族的融合,黃帝族的熊,炎帝族的羊,太昊族的日,少昊族的摯鳥,顓頊族的瑞玉,瑤族的狗等等,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圖騰也不斷地變幻、組合,不斷地增添新的元素和象征意義,龍的形狀也變得越來越豐滿。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實踐不斷增多,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認識世界的水平不斷提高,想象力也不斷豐富,龍的形象也就變得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精致、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有象征意義。宋代以后,龍的形狀基本趨于成熟,雖然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但在華夏兒女的心目中,總的來看是趨同的,其凝聚和向心功能也更加突出。
3從古文獻看龍之魂
3.1血脈之魂
在我國的歷史傳說中,伏羲與女媧是我們的祖先,他們一個“龍身人頭”,一個“人頭蛇身”,二人結合成為夫妻,共同繁衍出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全體華夏兒女也因此被稱為“龍的傳人”?!疤皇希ǚ耍┮札埣o,故為龍師而龍名”(《左傳·昭公十七年》)。正是龍的傳說與民族的血脈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龍也就成了全體中華兒女心中最為牢固的紐帶,具有了天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使得我們具有了共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認同和思想意識。
3.2救世之魂
龍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具有最為強大的超自然力量。呼風喚雨、發(fā)雷放電,它是古代人們心中的雨水之神,“土龍致雨”(《淮南子·地形訓》),“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莊子·天運》),“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蜀,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淵”(《管子·水池》)。正是龍的天馬行空,變幻起無盡的風雨雷霆。依靠神龍的保護和恩賜,才有風調雨順,才有祥和安寧。同時,在古代人們心中,龍還是東方神主,與白虎、朱雀、玄武并稱“四神獸”,龍是凌云神獸,“乘云氣”“凌于云氣”,保護著華夏子孫的生命安全,攜帶著民族英雄縱橫天宇。古代文獻中,黃帝御龍登泰山,顓頊乘龍游四海等傳說,流傳千載、動人心懷,“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離騷》),“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游》)。特別強調的是,濮陽發(fā)現的“中華第一龍”,全面印證了《山海經》《大戴禮》《史記》等文獻中關于龍帝、御龍等記載。
呂秀萍:淺談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龍文化呂秀萍:淺談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龍文化3.3吉祥之魂
中華民族中,祥瑞之說甚多,吉祥之物也多,但無論哪種東西都不能與龍相媲美。尊嚴、富貴、好運、吉兆、幸福、安康,龍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祥瑞之氣。無論是服飾裝飾,建筑修飾,還是各種日常用品的龍紋龍?。粺o論是地域之名、子女起名,還是各種各樣的龍書龍圖,龍都寄托了人們無限的遐想和美麗的希望。只要生命中有了龍的印記,似乎就可以免受災禍、吉祥如意,這已成為全球華人共同的民族心理。
3.4王霸之魂
自古英雄豪杰,無論成功失敗,向來都被視為龍的化身,呼風喚雨、縱橫天下,救生民于水火,挽狂瀾于既倒,被人們想象成救世之神龍,敬仰、懷念、頂禮、膜拜!“龍以變化無方,物不能制,故在人比君”(《爾雅》)。更不用說,歷代帝王、皇帝,自視龍之化身,自詡真龍?zhí)熳?,“黃帝得土德,故黃龍見”(《史記》),“始,太宗生,有二龍之符”(《新唐書》)。戴龍冠、穿龍袍、舉龍杖、睡龍床、用龍印,處處是龍形,處處皆龍影。龍已經成為人們心中權力的象征、地位的表征和神武的標志。
4從古文獻看龍之神
自古以來,龍被賦予了太多的精神、意志和神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隱則黃泉,出則升云”(晉劉琬《神龍賦》)。在人們心目中,龍上天入地,穿云入海,搏擊風浪,鏖戰(zhàn)蒼穹,具有磅礴的氣勢、無窮的力量。同時,龍極具變化,隨物賦形,顛倒乾坤,“神龍見首不見尾”,北宋王安石在《龍賦》中說:“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唯不可見,所以莫知其向;唯不可畜,所以異于牛羊。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充分彰顯了華夏兒女的聰明和智慧。在古文獻中,最能表現龍之精神的,當屬《易經》?!兑捉洝肥侨航浿?,《乾卦》是《易經》首卦,《乾卦》則以龍為象。乾卦六龍:“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 ,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乾卦六龍,純陽之卦,剛健自強、沉著自然。綜合各種文獻看,自強不息、奮發(fā)有為;不畏強暴、敢于勝利;堅忍不拔、勇于創(chuàng)新,無疑就是龍文化的精髓。
上述只是筆者通過研讀古文獻,對龍文化的一種淺顯了解。古代文獻浩如煙海,龍文化博大精深。圖書館在龍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借助濮陽中華龍都的地域優(yōu)勢、文化意識,充分用好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數據資源,一定能在推動我國龍文化研究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聞一多.神話與詩[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邵雨 編著.周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5]莊周.莊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陳澔 注.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許慎.說文解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8]屈原.楚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9]荀況.荀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0]房玄齡 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劉安.淮南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2]張文彬,秦文生.龍淵源考[J].尋根,1996(1).
(編校: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