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林清,梁翠玲(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447)
泌尿系結石是臨床泌尿外科常見的多發(fā)性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在我國南方城市相對較高,部分地區(qū)可達到近10%[1]。腎結石與飲食結構相關,其發(fā)生受到多種營養(yǎng)成分攝入的影響,不論腎結石是由何種成分所構成,對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干預、制定相應飲食制度均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作者嘗試對部分腎結石患者開展飲食護理干預,以改變其飲食結構與習慣,對比觀察其所起到的臨床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4月~2011年6月泌尿系結石患者116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8例。觀察組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齡(51.27±9.25)歲。對照組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齡(49.63±8.8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呔汛_診為腎結石,行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且符合適應證;排除認知障礙或個性極強不能配合醫(yī)護工作、完成臨床調查患者等。均了解試驗內容,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臨床護理,并對患者進行口頭宣教與提醒,囑咐患者多飲水,保持尿量在3 L/d以上,夜間飲一定量水,盡量避免碳酸及高糖飲料,限制富含草酸食物以及鈉鹽的攝入。觀察組實施飲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建立系統(tǒng)性、個性化的健康宣教方案,將疾病相關知識及其與飲食之間的關系、防治作用等知識進行收集總結,制定系統(tǒng)化的宣教方案;而后對患者知識掌握情況及需求情況進行評估,將宣教方案進行個性化調整。在具體實施時采用多平臺、多途徑、多樣化的方式,如應用圖片及動畫、多媒體等媒介進行知識的展示,舉行飲食專題講座請醫(yī)師講解相關內容或請飲食控制理想的病友講述自身感受等。注意強調飲食習慣對該病的影響及長期堅持調整飲食結構、改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與意義。同時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調整,調整原則為促進多食高纖維素、低嘌呤、低磷低鈣低糖食物,傾向堿性飲食;在患者入組后對其引起結石的原因進行調查,了解患者的結石化學成分,并據此對患者的飲食指導進行個性化調整;促進患者參與食譜的制定,在飲食調整允許的范圍內與患者一起制定符合其個人喜好的食譜。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對飲食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及不良行為習慣改正情況,并調查患者1年復發(fā)率,對兩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9.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健康飲食知識掌握率與行為習慣改正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1年隨訪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對比[例(%)]
泌尿系結石在泌尿外科極為常見,具有高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的特點,尤其隨著我國居民經濟水平逐漸提升、各種食材逐漸豐富,飲食結構與習慣出現了較大的改變,導致該病發(fā)病率仍呈進一步升高趨勢。結石的形成、發(fā)展與患者飲食習慣、營養(yǎng)元素攝入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不能改變患者的飲食習慣,則沒有改變結石形成的環(huán)境,治療后仍然有很大可能再次復發(fā)結石[2]。
通過對我院患者展開飲食健康教育,理解飲食干預的重要性,通過多樣化、個性化并系統(tǒng)的教育使其快速、準確了解并掌握健康飲食相關信息與知識,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結構、改善飲食行為習慣,長期堅持良好且有效的飲食干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結石結構特點制定與其相對應的個性化飲食干預,如草酸鈣結石患者宜少吃菠菜、堅果、動物脂肪、動物蛋白、高脂飲食等;尿酸結石患者注意忌食動物內臟,減少魚、肉、蘑菇等和海帶、海菜等海產品攝取;磷酸鈣結石患者注意忌食濃茶、咖啡及南瓜子等。
通過本文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患者健康飲食知識掌握率與行為習慣改正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1年隨訪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泌尿系結石患者開展飲食護理干預,能夠提高其對飲食健康知識的了解與掌握,促進其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減少再次復發(fā)結石,具有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袁春麗,張文俐,喻俊峰,等.宜昌市500例泌尿系結石成分分析與飲食預防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0):1475.
[2] 李志華.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泌尿系結石的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2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