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 艷 麗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武漢 430073)
對直接修飾動詞和形容詞的“半”和“半A半B”中的“半”的詞性問題,學術(shù)界有兩種看法:一是作數(shù)詞(邢福義1993,張德鑫1999);一是作副詞(呂叔湘1999:61;王希杰1990:38-39)。如果以詞義為主、形態(tài)和語法功能為輔劃分詞類,動詞和形容詞前的“半”和“半A半B”中的“半”表示“二分之一”意義或者和“二分之一”意義相關(guān),“半”作數(shù)詞;如果以形態(tài)和語法功能為主要劃分依據(jù),“半”能直接修飾動詞、形容詞作狀語、定語和補語,應(yīng)作副詞。
直接修飾名詞的“半”和“半A半B”中修飾名詞的“半”在形式上脫離了數(shù)詞和量詞的規(guī)約,語義上一般表模糊量,而且不再只分割確定數(shù)量或?qū)嶓w,還分割抽象性質(zhì)和對象,如:“半文盲、半師半友”。郭銳(2008)認為“虛詞的語義是不自足的,虛詞的語義依賴與之共現(xiàn)的其他實詞性成分?!敝苯有揎椕~、動詞和形容詞的“半”的模糊語義要依賴所修飾成分,在不同組合中有不同的語義。我們將直接修飾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半”歸為虛詞,并對其模糊語義進行分析。
1“半”分割名詞的量,如:“半山、半路、半空、半晌”。“半”分割空間量、時間量,這里空間量和時間量都是有起點和終點的有界量段,有界量段的兩端雖然是模糊的,但邊界并不是無限延伸。有界量段被看成整體,“半N”是對整體“N”的模糊分割。
2“半”分割名詞的性質(zhì),如:“半流體、半元音、半導體”??茖W術(shù)語常常用“半N”表示處于N和非N之間的物質(zhì),“半N”具有“N”的部分性質(zhì)。比如“半流體”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頁37)中的解釋是:“介于固體和流體之間的物質(zhì)”,“半流體”具有部分“流體”特征?!鞍朐簟本哂胁糠帧霸簟碧卣?,介于元音和輔音之間;“半導體”具有部分“導體”特征,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鞍搿钡姆指罡淖兞嗣~的性質(zhì),用公式表達:半N?N且半N?非N,N和非N的性質(zhì)相反,“?”表示兩者性質(zhì)不同,前者在語義范疇上不屬于后者,比如“半導體”不屬于導體,也不屬于絕緣體(后文中“∈”表示兩者性質(zhì)相同,前者在語義范疇上屬于后者)。
3“半仙”比較特殊,“半”分割“仙”的性質(zhì),但“半仙”不是仙,而是人,半N?N且半N∈非N。《漢語詞典》(1962:27)對“半仙”的解釋是:“謂有道術(shù)、近乎神仙之人”,這里“半”用夸張修辭手法表示程度的接近。
前人對框式結(jié)構(gòu)“半A半B、半A不B、半A不A”的研究較多(邵敬敏、黃燕旋2011),但對其中“半”的語義分析卻較少??蚴浇Y(jié)構(gòu)中“半”的模糊語義分三種:
1“半A半B”的語義無偏向,表示兩種不同性質(zhì)狀態(tài)同時存在。將這種同時存在的混合性質(zhì)狀態(tài)看成一個抽象整體,“半A”和“半B”是抽象整體的組成部分,“半”表示“部分”,在整體中還能看出哪些是“半A”,哪些是“半B”。半A+半B=X,半A∈X,半B∈X,且半A≠半B,比如:“半真半假、半男半女、半師半友、半文半白、半中半西、半賣半送”,A、B兩種性質(zhì)之間是不連續(xù)的,沒有中間地帶。比如“真-假、男-女”是相反詞,否定A即肯定B(沈家煊2005:148);其他組合形式中的A、B兩詞也是中間不連續(xù),而且包含相互排斥的語義,比如“師(長輩)-友(平輩)”,“文(書面語)-白(語體文)”,“中(本國)-西(外國)”,“賣(要錢)-送(不要錢)”。
2“半A半B、半A不B、半A不A”的語義無偏向,“半”表示“中間狀態(tài)、中間程度”。從一種性質(zhì)到另一種性質(zhì)有漸變的、連續(xù)的程度之差,在A、B兩種性質(zhì)之間存在中間地帶。在A、B兩個動詞的語義范疇之間也有中間地帶,如動詞“跑”和“走”語義范疇的中間地帶是做較快速的前進運動,“躺”和“坐”語義范疇的中間地帶是臀部坐著、背部靠著。在中間地帶,“半A”和“半B”已經(jīng)融合。半A+半B/不B/不A=Y(jié),半A≈半B/不B/不A≈Y,如:“半干半濕、半生不熟、半懂不懂、半新半舊、半躺半坐、半跑半走”,半干≈半濕,半生≈不熟,半懂≈不懂,半新≈半舊,半躺≈半坐,半跑≈半走。
3“半A半B”框式結(jié)構(gòu)的語義有偏向,用公式表達:半A+半B=Z,Z≈A或B,且半A∈A,半B?B(或相反半 A?A,半 B∈B);根據(jù)性質(zhì)的動態(tài)變化,“半人半鬼”語義偏向“半鬼”,“半死半活”語義偏向“半死”。但“鬼、死”都是無法分割的量點(張國憲 2006:141-142),用公式分析:“半鬼?鬼”且“半鬼∈人”,“半死?死”且“半死∈活”,“半”用夸張修辭手法表示“程度深、接近”意義。
1“半A/V”中“半”的模糊語義分三種:(1)“半”表示“部分、不完全”,半V∈V且半V ?-V(V 和-V是反義詞),比如“半開”,“半開∈開”且“半開?掩”;(2)“半”分割抽象性質(zhì),“半”表示“中間狀態(tài)、中間程度”,半A∈A且半A∈-A(A和-A是反義詞),如:“半新、半長”,“半新∈新”且“半新∈舊”,“半長∈長”且“半長∈短”?!靶?、長”的程度可以用“很、有點兒、極”分割。(3)“半”表示“程度深、接近”,半V?V且半V∈-V,如“死、掩”是不可分割的量點,“半死?死”且“半死∈活”,“半掩?掩”且“半掩∈開”,“半死”的意思是接近死,“半掩”的意思是接近掩。
2 框式結(jié)構(gòu)和“半A/V”具有不同的語義偏向??蚴浇Y(jié)構(gòu)的語義一般無偏向,只有少數(shù)例外。而“半A/V”的語義有偏向,“半”一般偏向?qū)⒁D(zhuǎn)變的性質(zhì)狀態(tài),比如:
1)她站起來,過去把書房的門半開著,外邊有人走過,坐在里面可以看見。(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
2)我去看了那個“巧云”(我不知道她的真名叫什么),門半掩著,里面很黑,床上坐著一個年輕女人,我沒有看清她的模樣……(汪曾祺《大淖記事》)
3)老東山滿臉烏紫,鼻涕眼淚長流,眼睛緊閉——但不是平常的半開半掩的余光瞅人,而是真閉死了。(馮德英《迎春花》)
例1)“半開”是希望有人看見,強調(diào)開;例2)“半掩”是想看卻看不到,強調(diào)接近掩。而例3)“半開半掩”沒有語義偏向,沒有強調(diào)“開”或者“掩”。“半開半掩”和“半死不活、半人半鬼”不同,前者是可逆的雙向動態(tài)變化,后者是不可逆的單向動態(tài)變化。
能說:“半大小子、半長胡子、半高跟鞋”,“大、長、高”是可中立化的形容詞(沈家煊2005:180)。根據(jù)傾向常規(guī)原則(沈家煊2005:191),非常規(guī)變化需要標記,能說:“頭發(fā)半白、半死”,卻不說:“*頭發(fā)半黑、*半活”。“新/舊”和“生/熟”是“好壞”類形容詞,“新、熟”可構(gòu)成虛比,“干/濕”是“冷熱”類形容詞,這兩類形容詞都有兩個量級(沈家煊 2005:153),“半生、半熟、半新、半舊、半干、半濕”都可單獨說。但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半A半B”拆開單獨說時,“半生”是10例,“半熟”是30例;“半新”是43例,“半舊”是93例;“半濕”是5例,“半干”是26例(檢索日期2013年1月10日)。事物的性質(zhì)變化是從“生”到“熟”,從“新”到“舊”。而從“濕”到“干”的變化更符合心理預(yù)期,所以“半干”更常用。可見,“半”修飾將要變化的性質(zhì)狀態(tài)的情況更多。
“半”還可作后置語素,如:“多半、大半、對半”?!岸喟搿⒋蟀搿弊鞲痹~(呂叔湘1999:187);《現(xiàn)代漢語詞典》(頁328)“對半”的意思是“各占一半”,可接動詞。這些固定詞組的語義演變和用法要從歷時角度去考證,限于篇幅,這里不作分析。
虛詞“半”的模糊語義可分三類:(1)分割整體,表示“部分、不完全”,有兩種情況:一是分割單一性質(zhì)的整體,如:“半空、半路、半開”;一是分割混合性質(zhì)的整體,如:“半真半假、半賣半送”;(2)分割抽象性質(zhì)或動詞語義范疇的中間地帶,表示“中間狀態(tài)、中間程度”,如:“半躺半坐、半新”;(3)用夸張修辭手法表示“程度深、接近”,如:“半掩、半人半鬼、半仙”?!鞍搿笨赏瑫r表示“部分”和“中間狀態(tài)”意義,如:“半元音、半流體”,從輔音到元音、從固體到流體沒有連續(xù)的程度之差,但中間有特殊情況。
“半”的“部分”意義可標記程度量,如“半框(眼鏡)、半價(火車票)、半封閉(陽臺)、半掛車、半脫產(chǎn)、半裸、半自動”和“全框、全價、全封閉、全掛車、全脫產(chǎn)、全裸、全自動”相對?!翱颉笔沁吔绱_定的客觀實體,“價”是確定數(shù)量,“半框、半價”中的“半”同時表示“二分之一”和“部分”意義。從開放到封閉、從不掛到掛、從工作到脫產(chǎn)、從包裹到裸、從手動到自動是不連續(xù)的沒有程度之差的抽象性質(zhì),沒有中間地帶,“半”分割混合性質(zhì)的整體,如“半脫產(chǎn)”是部分脫產(chǎn)、部分工作,“半自動”是部分自動、部分手動。
“半”表示“中間狀態(tài)”時,框式結(jié)構(gòu)“半A半B、半A不B”可拆開單說“半A”或“半A、半B”,但無論單說還是在框式結(jié)構(gòu)中“半”都是分割抽象性質(zhì)或動詞語義范疇的中間地帶,比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頁36)對“半大”和“半大不小”的解釋是:“半大”是“介于大小之間,不大不小的”,“半大不小”是“人未到成年但已不是兒童的年齡”。而“半躺”和“半躺半坐”都是指介于躺和坐之間的動作。這里“半”都是肯定中間地帶,分別否定兩端的部分。
郭銳 2008 語義結(jié)構(gòu)和漢語虛詞語義分析,《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胡清國 2011“依X看”與“在X看來”,《漢語學報》第3期。
劉嵚 2011 慣用語語義理解的強語境印證作用,《漢語學報》第4期。
呂叔湘 1999《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wù)印書館。
邵敬敏、黃燕旋 2011“半A半B”框式結(jié)構(gòu)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沈家煊 2005《不對稱和標記論》,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希杰 1990《數(shù)詞·量詞·代詞》,人民教育出版社。
邢福義 1993 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詞系統(tǒng)中的“半”和“雙”,《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張德鑫 1999 半“解”,《語言文字應(yīng)用》第2期。
張國憲 2006《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功能與認知研究》,商務(wù)印書館。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 1962《漢語詞典》(原名《國語辭典》),商務(wù)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2《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