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孝經(jīng)》看孝的體與用

      2014-12-04 01:35:04安會茹
      理論月刊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庶人行孝孝經(jīng)

      安會茹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xué)院 哲學(xué)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孝占居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因此要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然離不開對孝的研究。而《孝經(jīng)》又是儒家的十三經(jīng)之一,它對孝進行了完整、系統(tǒng)而又深刻地闡述,是研究中國孝文化的一部重要經(jīng)典。因此,研究中國孝文化,自然離不開對《孝經(jīng)》的研究。今天,我們就從《孝經(jīng)》出發(fā),首先探討一下孝的體與用。

      一、孝的本性:以道為體,天經(jīng)地義

      中國文化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倫理思想的發(fā)達,而中國的倫理思想絕對不是就事論事,或者說是一門簡單地探討人際關(guān)系的學(xué)問,因為它還有一個更深的層次就是與道相連。孝也不例外,孝從字面來講,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 ”[1]從其體來看,則是“道”。 孔夫子在《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就說到:“夫孝,德之本也?!奔词钦f孝是德行的根本。而儒家道德的本質(zhì)又直通天道,如孔子曾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第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第十六》)?!盾髯印ぬ煺撈分幸灿姓f:“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辈⑶?,牟宗三也說過:“中國哲學(xué)的出發(fā)點或進路是敬天愛民的道德實踐,是踐仁成性的道德實踐,是由這種實踐注意到‘性命天道相貫通’而開出的”。[2]可見,儒家道德倫理一直是與道相貫通的,這樣孝作為德之本自然就與道融為一體了,所以《孝經(jīng)》開篇就稱孝為“至德要道”。

      那什么是道呢?道,我們看不見,摸不著。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講道真的是無法說,也無法想象。能想得出,說得出的那就不是道了。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試著給出一個答案:道也就是孔子的“天命、天道”,老子的“道”,孟子的“性本善”。 馬一浮在《孝經(jīng)大義二:釋至德要道》中說到:“道即是性,故曰性道,亦曰天性,亦曰天道,亦曰天命?!保?]道雖然不能想象,但是卻能長養(yǎng)萬物,可以為天地母,因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其相上的體現(xiàn)來理解道。道的相就是德,即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相。道,雖然我們不能具體描繪,但是它能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德。儒家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就是人格化的道。另外儒家倫理,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倫理化的道。道與德緊密相聯(lián),因此我們行德就能證道。而孝又乃德之本,行孝自然能顯性,能證道。故《孝經(jīng)》中有言:“孝之至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對此,唐玄宗注解中寫到:“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無所不通’?!保?]即是指,孝悌達到極至,自然就能與神明相通,與天道相通,能明其虛靈不昧之明德。所以馬一浮針對這一句話也說到:“即此現(xiàn)前一念愛敬,不敢惡慢之心,全體是仁。事親之道,即事君之道,即事天之道,即治人之道,亦即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之道。唯其無所不通,故曰要道。 純?nèi)惶炖?,故曰至德?”[3](P109)即事親之至達到極限,自然與道相通,而道本唯一,因此事親、事君、事天均統(tǒng)歸于這一個“道”。所以,人一旦與天道相通,自然也就達到了《易經(jīng)》中“大人”的境界:“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另外,《孝經(jīng)》中還有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此句恰好說明,行孝乃是天地之德,是本應(yīng)為之事。“天之經(jīng)”,經(jīng)就是常,恒常不變,日月星辰,周而復(fù)始,恒常又有規(guī)律,故曰常。“地之義”,義就是利益萬物,大地厚德載物,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毫無私心,毫無偏執(zhí),故曰義。“民之行”,民就是人,每個人都應(yīng)該效法天地之德,孝行乃至誠之行,不容絲毫功利摻雜其中。故孝道乃天經(jīng)地義,人人都應(yīng)行之道。并且,天道、地道、人道統(tǒng)歸于一?!兑捉?jīng)·系辭上》中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薄缎⒔?jīng)·感應(yīng)章》中有:“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鼻瑸樘?,為父;坤為地,為母。故事父孝,能洞天之明;事母孝,能察地之理。并且,乾元之德,在于能以美利利天下,坤元之德在于厚德載物,以順承天。地道亦是妻道,地道承天而時行,無成而代有終,損上益下,裒多益寡,變盈流謙,隨時變易以從道。所以天道健,地道順,地道在于以順天道。而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能夠合健順為一體,崇天法地,以承天地之德。這樣,天道、地道、人道合而為一。所以“人道即兼天地之道,離天地無別有人,離人道亦無別有個天地之道,雖三而一,即一而三”。[3](P122)故曾子見孔子陳說五等之孝畢,乃發(fā)嘆曰:“甚哉,孝之大也”。此處之大,絕非某種相對之大,而是指孝作為至德其用大,以及作為道其體大,因為它直通天地之德。

      行孝直通天地之德,因此人人都應(yīng)該行孝,至于為什么要孝,從道的本源來講也就沒有任何原因可講,是本應(yīng)之理。如果探究為什么行孝,已經(jīng)落入第二個層次了。所以最高意義上的孝絕不是功利性的,也不是單純報恩性質(zhì)的,而是純粹的、自然的、無為而為的。正如孟子所說的,“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仁義本吾性分中之事,圣人行仁義并非以仁義為美,而故意行之,而是心存仁義,一舉一動皆是愛心之自然流露,無一絲毫做作,隨其所行,自然無所不宜。因此,真正之孝道,自然也是如此,毫無目的,只是單純出于對父母的一片愛敬之心,從心而發(fā),隨感而應(yīng),一切皆出于自然,故無所而不當。因此,行孝也絕不分高低貴賤,上至天子,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下至庶人,平民百姓,皆應(yīng)行孝??鬃臃謩e就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種不同份位的人物言孝。份位有別故踐行孝道的具體表現(xiàn)有差。但孝之事行雖異,其所體現(xiàn)出的孝之理卻相同,體現(xiàn)的就是:位有尊卑,而孝無加損。

      二、孝之主旨:統(tǒng)攝六經(jīng),以明明德

      行孝屬德,其體是道。因此行孝乃順承天地之德,是人本應(yīng)為之事。而行孝的主旨亦在于道,在于明明德,即與天道相通。馬一浮在《孝經(jīng)大義二:釋至德要道》中開篇就說:“六經(jīng)所示,皆修德之門,學(xué)道之事。……圣賢立身垂教,總為此事。 ”[3](P107)故《大學(xué)》開篇既言:“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泵献釉唬骸皩W(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禮記·學(xué)記》說:“記問之學(xué),不足以為人師。”可見做學(xué)問須臾離不開道德修養(yǎng),其主旨就是要明明德。明德根植于每個人之中,富貴不加多,貧窮不加少。但是它并不是自動顯現(xiàn),需要我們明的功夫。但是明的功夫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反省審察,這也就是《孝經(jīng)》述作的宗旨。

      關(guān)于《孝經(jīng)》述作宗旨,邢昺《疏》序文說:“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蘊大圣德,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僣亂,禮樂崩頹。居上位者賞罰不行,居下位者褒貶無作??鬃铀炷硕ǘY樂,刪《詩》、《書》,贊《易》道,以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之法。又慮雖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說《孝經(jīng)》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謹其法。 ”[4](P96)可見,孔子刪述六經(jīng)的目的就是一個,即扭轉(zhuǎn)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以回歸道德的本源。但是雖然六經(jīng)之體是一,但是其相卻殊,孔子又恐人雖知其道理,卻不知如何落實,所以又作《孝經(jīng)》。所以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jīng)》。 ”可見,《孝經(jīng)》乃是六經(jīng)之統(tǒng)攝,故《孝經(jīng)》是《六經(jīng)》之根本,孝也自然成為一切德行之根本。另外,東漢大儒在其《六藝論》中還說道:“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jīng)》以總會之。 ”[4](P2)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不同的技藝,六藝題目不同,指向不一致,但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就是道德??鬃釉凇墩撜Z·述而第七》中有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道、德、仁、藝四者取義雖不同,但主旨都是要收斂身心,調(diào)養(yǎng)性情,而成就其道德。

      《孝經(jīng)》作為六經(jīng)之統(tǒng)攝,六藝之總會,使我們更能深刻理解:“夫孝,德之本也”這句話的含義。人之一切美德,皆不能脫離孝。如《論語·學(xué)而第一》有:“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離婁上》有云:“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比逝c義,無論是至圣孔子還是亞圣孟子都給予了至高的評價,但是仁義亦不外于孝悌之間。仁主于愛,凡是濟人施物,都是愛之所推,然其實則在于事親。試想,如果孝順父母都做不好,又如何能愛人、愛物,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又如何能做到對老師和他人的感恩呢?是故孟子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孝經(jīng)·圣治章》言:“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毙┦且磺械滦兄荆瑹o有孝悌,仁義禮智根本無從談起。

      孝是德之本,自然也就是一切行之本。所以馬一浮言:“明一切行門,皆從孝起,大用無盡,會其宗趣,皆攝歸于孝也。 ”[3](P101)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孝經(jīng)·圣治章》言:“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大道至簡,圣賢之道,并非刻意要做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均從細小隱微處入手,做到極至、做到圓滿而已。堯舜之所以為堯舜,并沒有捷徑可走,只一個孝字做到極至而已。大舜之所以為圣賢,就在于一個孝。舜之心中并不是有意要做驚天動地之大事,他孜孜以求的全是盡心事親之道,但以親心之未悅為己憂,不以己之得失為己慮。舜唯以此存心,而躬修道德而成天下之化。其治之盛,萬世莫能及之。故孝為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一真一切真,一通一切通。所以馬一浮對孝曾贊到:“《詩》、《書》 之用,《禮》、《樂》 之原,《易》、《春秋》之旨,并為《孝經(jīng)》所攝,義無可疑。故曰:‘孝,德之本也?!e本而言,則攝一切德?!酥?,莫大于孝’,則攝一切行。‘教之所由生’,則攝一切教?!浣滩幻C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則攝一切政。五等之孝,無患不及,則攝一切人?!ㄓ谏衩?,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則攝一切處。大哉!《孝經(jīng)》之義,三代之英,大道之行,六藝之宗,無有過于此者。 ”[3](P100)

      三、孝之大用:修身齊家,以孝主基

      孝乃萬德之本,百行之原,因此無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應(yīng)該行孝。所以孝具有普適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應(yīng)以孝為本。但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畢竟貴賤有別,貧富有差,因此孝行亦有異。在天子,是愛敬至于百姓。在諸候,則是制節(jié)謹度。在卿大夫則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在士人,則是愛敬事親,忠順事君。在庶人,則是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孔夫子為我們列舉了五種不同的身份,如何來奉行孝道。其主旨有二個:一是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崗位,孝的具體表現(xiàn)不同,人人都應(yīng)素位而行,不同份位的人就要把不同的責任盡好。二是告訴我們,不管在什么樣的身份地位上,都應(yīng)該竭力事親,位有尊卑,孝無終始??追蜃又杂谩拔逍ⅰ眮砗w一切,目的就是為了立教,顯示孝道是人人本應(yīng)為之事,人人都應(yīng)該在自己的本位上把孝道盡好。

      在這里,孔夫子雖寄五位以示分殊,但其理卻同,其本為一,全是一片摯誠孝心之展現(xiàn)。愛敬未至,不可以為天子;驕奢淫逸,不可以為諸候;言行未醇,不可以為卿大夫;忠順未著,不可以為士;不能盡其力養(yǎng),則不可以為庶人。但是庶人養(yǎng)親,亦不能失愛敬之心;天子愛民,亦不可驕奢淫逸;忠順不失是謂士人,但是諸候事天子,亦不可失忠失順。因此,天子之孝,庶人行得;庶人之孝,天子不能失。論其具體表現(xiàn),不僅天子至于庶人各有不同,對于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環(huán)境亦是各有千秋。但是論其盡心,則孝無大小,無高下。尊卑貴賤有殊,而奉親之道無二。所以馬一浮說,行孝應(yīng)該是“各止其所止,各為其所能為,刑于四海不為大,力田服穡不為小。同為盡分而已。雖天子何以加于庶人,庶人亦無慕于天子。立身者如此,行道者如此。”[3](P114)可見,孝之大用,孝行雖殊,孝心無二。孝之大小,不在于相,而在于心。所以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

      從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不同孝行表現(xiàn)來看,孝絕不僅僅局限在“在家而奉侍父母”。孝是萬德之本,百行之原,它統(tǒng)攝一切行,涵蓋一切德。因此孝之大用,體現(xiàn)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各方面。大則可以舉治亂之大綱,辨天人之弘致;小則施政于閏門之內(nèi),使居家和諧長幼有序。從修身來看,孝是“圣之根,人之行”。成圣成賢,根就是孝?!皥蛩粗溃⒌芏岩??!背墒コ少t,也不外乎孝道的圓滿。故唐玄宗講,“言無大于孝者”,是說沒有超過孝道的。孝道是最高的德行,也是最大的德行。孝普被一切行,不僅成圣成賢離不開孝,就是作一個普通人,也離不開孝,它是做人之根本。百善孝為先,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應(yīng)該孝。人如不孝,不稱為人。從齊家來看,孝能使家庭和諧,長幼有序。俗言“家和萬事興”,而要實現(xiàn)家和,必然要以孝理家。夫婦之間,主仆之間,都需要恩德照顧,這樣就能實現(xiàn)家庭和諧。唐玄宗的注解中曾言:“卿大夫位在材進,受祿養(yǎng)親,若能以孝理家,則小大之歡心,助其奉養(yǎng)。 ”[4](P38)其實,不僅卿大夫,任何人都應(yīng)該以孝理家,使一家人和睦團結(jié),老少歡心。從治國來看,古來圣王無不以孝治國,堯親九族,舜敬父母,無不是孝行的典范?!墩撜Z·為政第二》中有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薄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比司卫韲冶仨氁孕薜聻楸?,綱常倫理,先自己體備于身,方能教化天下,如若不然,安能使人心悅誠服。如果自身德行如北辰一樣光耀閃爍,百姓則自然四面旋繞,如眾星之拱極一般,國家自然和樂太平矣。國家安定,天下自然有所感,孔夫子所講的“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的大同世界可不期而待矣。

      如此可見孝之大用,它普適一切人,涵蓋一切事。小則使個人幸福,家庭安寧;大可使天下和平,災(zāi)害不生。所以《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云:“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保?]

      四、結(jié)語:民族興旺,孝無終始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基礎(chǔ)和核心。它在調(diào)整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guān)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質(zhì)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走入新世紀的今天,孝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孝乃德之本,這是恒久不變的道理。因此孝的內(nèi)容和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但作為道德準則卻依然有其至關(guān)重要的價值。孝文化不僅僅從屬于、服務(wù)于過去,當今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也需要孝文化,實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更需要孝文化。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傳統(tǒng)文化為現(xiàn)代文明服務(wù)正在成為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中華民族要復(fù)興,要發(fā)展,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依靠本民族在長期探索中形成的獨特文化來支撐。而孝文化又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孝文化的研究。并且,目前我國面臨著許多問題,如老齡化問題、環(huán)境問題、價值觀問題、青少年的教育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給予正確的引導(dǎo)和解決,而孝文化就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因為孝是五常之本,百行之原,是博愛之始。從孝文化“事親尊親”推衍開來,孝心能由人擴大到家,由家擴大到周圍,由愛家推而廣之去愛社會,愛天下,愛世界萬物,進而能夠充分展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寬容、愛好和平的無限魅力??傊⑹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與首要精神。對于這樣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須堅持科學(xué)的認知態(tài)度,展現(xiàn)其鮮活的靈魂,并賦予其時代性,將孝文化融入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實踐當中,將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構(gòu)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作出新的貢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校訂本[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239.

      [2]牟宗三.中國哲學(xué)的特質(zh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3]馬一浮.復(fù)性書院講錄[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07.

      [4]〔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jīng)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8.

      [5]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532.

      猜你喜歡
      庶人行孝孝經(jīng)
      夕夢令?七夕
      當代作家(2023年8期)2023-10-16 00:37:06
      秦漢“庶人”考
      《孝經(jīng)叢書》與《孝經(jīng)總類》異同考
      ——從明代朱鴻《孝經(jīng)》類編著來看
      《孝經(jīng)鄭注》輯本三種平議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0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戲劇之家(2019年17期)2019-07-15 03:30:53
      “行孝”故事口頭/書面表述差異與傳播實踐中的價值發(fā)生問題
      花椒樹
      蒙古文《孝經(jīng)》及其詞語釋義研究
      淺談小學(xué)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順父母
      南宁市| 临安市| 湖北省| 鹤庆县| 牙克石市| 抚州市| 江山市| 白城市| 永清县| 双柏县| 桂阳县| 扎兰屯市| 屏山县| 崇仁县| 峨眉山市| 西贡区| 武威市| 特克斯县| 龙江县| 抚松县| 虹口区| 阜阳市| 乐平市| 巨野县| 周宁县| 青海省| 夹江县| 长沙县| 新乐市| 子洲县| 壤塘县| 宁阳县| 乌拉特后旗| 扶余县| 枣阳市| 达拉特旗| 新邵县| 扎兰屯市| 龙口市| 锦州市| 临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