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多義詞探析

      2014-12-04 01:35:04趙金丹
      理論月刊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義位善人多義詞

      趙金丹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一、研究底本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品寶庫中,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精彩的哲學智慧吸引著歷代讀者。自問世以來,對它的研究、注釋就從未停息過。在眾多《道德經(jīng)》研究著作中,《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下簡稱《御注》)雖不敢位列翹楚,但在當時被道教界奉為圭臬,至今依然有自己的獨特學術(shù)價值,有助于人們把握《道德經(jīng)》的要義。御注本具有融匯儒、釋、道三家于一體的明顯特征,是研究唐玄宗道家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唐玄宗推崇老子及其道教,曾令“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并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每年準明經(jīng)例考試”。 (《舊唐書·玄宗本紀》)唐玄宗于開元四年(716)開始親注《道德經(jīng)》,約于開元二十年(732)注釋完畢,隨即命兩京及天下應(yīng)修官齋等州,皆于一大觀勒石。今所存易縣《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幢》,刻于開元二十六年(738),現(xiàn)位于保定市易縣城內(nèi)東南部龍興觀遺址南端,由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陜西武功人蘇靈芝書寫。碑文雖有部分殘泐,但絕大部分完好,是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碑刻,我們稱為“易縣本”。易州遠離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經(jīng)幢鐫刻時間是御注完成的數(shù)年之后,可見《御注》在當時的影響之大與流傳之廣。

      現(xiàn)通行的《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是收于《正統(tǒng)道藏》355冊洞神部玉訣類的《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jīng)》,我們稱為“道藏本”。“道藏本”與“易縣本”的文字略有差異,本文以時間較早的“易縣本”為研究底本,所用拓本是收錄于《古本道德經(jīng)??发佟豆疟镜赖陆?jīng)???,載于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考古專報》,1936年第1卷第2號。中的易縣道德經(jīng)幢拓本,該文系“易縣本”較早的拓本。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御注》中出現(xiàn)的多義詞現(xiàn)象進行初步探析,力圖以此為切入點,在今后的研究中對《御注》的語言特色進行整體性把握。

      二、《御注》中多義詞的歸類

      所謂多義詞,就是一個詞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每一個意義稱為一個義位。②這里的義位,不同于詞典上的義項,參見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37頁。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研究以詞為單位,而不是以字為單位,在將一個漢字確定為詞的時候,我們遵循蔣紹愚先生《古漢語詞匯綱要》的原則,主要依據(jù)音義來進行判斷,“音義相同的兩個字,即使字形不同,也是一個詞;如果音同義不同,那就是同音詞,義同音不同,那就是兩個同義詞?!保?0]29根據(jù)這個原則,我們將底本中的多音字處理為幾個相應(yīng)的詞,比如:“被”,一為被(bèi),一為被(pī)。我們將通假字,如“見”通“現(xiàn)”(xiàn),視為“現(xiàn)”這個詞,而非“見”(jiàn)的一個義位。

      《御注》中的多義詞數(shù)量可觀,相比《道德經(jīng)》原文,《御注》中的多義詞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義位。我們在對這些多義詞的意義逐一考察的基礎(chǔ)上,選取有代表性的多義詞進行窮盡式統(tǒng)計,將它們在《御注》中的義位與在《道德經(jīng)》原文中的存在狀況進行比較,進而做出分類。當然,這里所說的“原文”,是指拓本呈現(xiàn)給我們的玄宗在注釋時可能依托的《道德經(jīng)》原文。由于歷時久遠,無論是對于老子《道德經(jīng)》還是玄宗《御注》,讀者都不可能完全將其還原為作者的真實本意。我們只能在盡量尊重底本原貌的同時,借鑒方家之言,力圖最大限度的接近作者和注者的本意。

      (一)某個多義詞,其在《御注》中的義位與原文相比較,沒有發(fā)生變化

      1.若

      該詞總計出現(xiàn)109例,①這里的所統(tǒng)計的次數(shù)包括該詞在原文和御注中出現(xiàn)所有用例,下同。主要有2個義位。

      A動詞,如同,好像。

      上善若水。(原文8章)

      故若無臂可攘。(御注69章)

      B連詞,如果。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原文32章)

      若常守清靜,解心釋神,返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御注1章)

      2.祥

      該詞總計出現(xiàn)12例,主要有2個義位。

      A名詞,(吉兇)征兆。

      益生曰祥。(原文55章)

      祥者吉兇兆,言人不知守常,而求益生,人動之死,是曰兇祥也。(御注55章)

      B形容詞,好的。

      兵者,不祥之器。(原文31章)

      祥,善也。好兵者尚殺,故為不善之材器也。(御注31章)

      3.親

      該詞總計出現(xiàn)21例,主要有2個義位。

      A名詞,親人。

      六親不和,有孝慈。(原文18章)

      父子、夫婦、兄弟,六親也。(御注18章)

      B動詞,親近。

      其次,親之譽之。(原文17章)

      君行善教仁見,故親之。(御注17章)

      其他又如:善、容、始、隨、欲、及等等。

      (二)某個多義詞,其在《御注》中的義位與原文相比較,增加了新的義位

      1.辭

      該詞總計出現(xiàn)8例,主要有3個義位,B、C為新增義位。

      A動詞,推辭,辭謝。

      萬物作而不辭。(原文2章)

      B動詞,告別,辭別。

      功成名遂者,當退身以辭盛,亦如天道虛盈有時,則無憂患矣。(御注9章)

      C名詞,言詞,文詞

      奈何者,傷嘆之辭也。(御注26章)

      2.舉

      該詞總計出現(xiàn)11例,主要有4個義位,B、C、D為新增義位。

      A動詞,雙手托物使之向上。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原文77章)

      故示抑高舉下之道也。(御注77章)

      B動詞,向上提起。

      跂,舉踵而望也。(御注24章)

      C動詞,提出,列舉

      故舉“谷神”以為喻說也。(御注6章)

      D動詞,興起,發(fā)動

      兩國舉兵以相加。(御注69章)

      3.代

      該詞總計出現(xiàn)22例,主要有2個義位,B為新增義位。

      A動詞,代替。

      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匠斫。(原文74章)

      人君好自執(zhí)殺,必不得天理,是猶拙夫代大匠斫木。(御注74章)

      B名詞,世代,時代。

      上言善士不染,故閑豫,及觀行事,甚疑難,如今代人懼鄰戒。(御注15章)

      按:代,御注中因替代避諱字“世”共出現(xiàn)16次,為“世代”“時代”之意。

      其他又如:方、寄、字、士、實、言、斯、母、自、居、終、直、兵、夫、希、人、猶、反、少、天下、所以等等。

      (三)某個多義詞,在原文中未出現(xiàn),其義位是《御注》中獨具的

      1.申

      該詞總計出現(xiàn)5例,主要有3個義位。

      A動詞,使他人伸展。

      枉己以申人,則直。(御注22章)

      B動詞,申明,表明。

      將欲申其鑒戒,故云而王居其一。(御注25章)

      C動詞,同“肆”,放肆。

      不申彼而為直,不耀彼而為光,修之身而天下自化矣。肆,申也。(御注58章)

      2.理

      該詞總計出現(xiàn)43例,主要有2個義位。

      A名詞,理義,道理等。

      老君云,吾所說言契理。(御注70章)

      B動詞,治理。

      帝王執(zhí)持大道,以理天下,則天下萬物歸往矣。(御注35章)

      按:因避“治”諱,玄宗御注中凡需要用“治”的地方,均用“理”替代。

      3.意

      該詞總計出現(xiàn)8例,主要有2個義位。

      A名詞,意思,意義。

      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御注14章)

      B動詞,體會,感受。

      每因清宴,輒叩玄關(guān),隨所意得,遂為箋注。(御注·序)

      其他又如:更、凡、由、適、略、貌、庶,撓等等。

      三、《御注》中多義詞產(chǎn)生的原因

      《御注》中多義詞數(shù)量眾多,對于某些多義詞某個義位的訓釋與其他通行注本中的解釋往往迥異。如:“功成不居”(2 章)的“居”,通行的注釋為“居功”,御注作:“猶當日慎一日,不敢寧居也。 ”將“居”釋為“寧居”,即“安居”。 又如:“跨者不行”(24章)的“跨”,通行的注釋為“跨開大步”,御注作:“跨,以跨挾物?!痹斐蛇@些差異的原因很多,我們試從語言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一)句法成分的歸屬及句法成分之間的相互制約

      句子是由詞而組成的,詞組合成句是有一定規(guī)則的,這種規(guī)則稱為句法。句法成分是短語和句子結(jié)構(gòu)的組成成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動語、中心語。處于同一句子中的句法成分之間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約的。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同一個詞如果所處的句法成分不同,其意義往往也不相同。而同樣一個詞,即使在句子中所處的語法成分相同,由于句法成分之間的相互制約作用,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唐玄宗《御注》中某些詞義訓釋的“與眾不同”,可以從語法成分的歸屬及語法成分之間的相互制約中獲得解釋。

      例如:

      《道德經(jīng)》27 章: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御注:師,法也。資,取也。善人可師法,不善人可取以役使也。

      按:依據(jù)慣常理解,在原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中,“善人”作主語,即“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師為名詞“老師”之意。而在玄宗看來,不善人應(yīng)當以善人為師,向善人效法,即“善人可師法”,在這樣的語法結(jié)構(gòu)中,師為動詞“師法”、“效法”之意。同樣,下文的“資”在御注中也被解釋為動詞“取”。

      《漢語大詞典》中,師有“學習,效法”的義項,所舉書證為《孟子·離婁上》:“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韓愈《答劉正夫書》:“師其意,不師其辭?!备鶕?jù)所舉之例看,“師”作動詞,其后應(yīng)帶有賓語。從句式看,“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當是判斷句。因此,不能把“師”看做動詞。唐玄宗的理解,顯然是不妥的,這是玄宗誤解了句式所致。下面的例證同樣如此。

      《道德經(jīng)》62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御注: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況圣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靜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

      按:依據(jù)慣常理解,在原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中,“美言”為名詞性結(jié)構(gòu),作主語?!懊馈弊觥把浴钡亩ㄕZ,為形容詞,釋作“美好的”。而在御注“甘美其言”這一語言結(jié)構(gòu)中,主語是上文的“善人”,“美”做謂語,“言”做賓語,故“美”被用作動詞,即“使其言辭美好”之義。下文的“尊”,也是同樣用法,意為“使其行尊貴”。

      其他又如:

      《道德經(jīng)》45章:“躁勝寒,靜勝熱,清凈為天下正”中的“寒”、“熱”等。

      (二)語言環(huán)境

      詞在使用過程中,會受到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在交際中,詞還有一部分意義是由語言環(huán)境補充、確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一般指在語言運用中對話語有影響的情景、情況和關(guān)系等。包括說寫者身份、職業(yè)、思想修養(yǎng)、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和語言運用過程中的時間、地點、場合、聽者、讀者等客觀因素。主觀語境因素直接制約著個人的語言特色和語言風格,主客觀因素都直接有力的給言語活動以語境上的制約,從而使詞增添新義。

      注釋者唐玄宗作為帝王的特殊身份、處境、生活經(jīng)歷,作為道教信徒的思想認識,以及他親注《道德經(jīng)》的出發(fā)點這些主觀因素和《御注》頒行天下將要面對不同階層的受眾等客觀因素,共同形成了《御注》中某些詞義“不同凡俗”的風貌。

      例如:

      《道德經(jīng)》23章:希言自然。御注:“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詮道,不可都忘。悟道則言忘,故云希爾。若能因言悟道,不滯于言,則合自然?!?/p>

      按:希,通行的注釋為“少”,希言,即“少講話”,顯然不同于御注“忘言”之意。玄宗信奉道教,自身的道教理論水平較高,他注釋《道德經(jīng)》的出發(fā)點之一是體道、悟道,闡發(fā)《道德經(jīng)》的“精義”、“指歸”。所以“每因清宴,輒叩玄關(guān),隨所意得,遂為箋注。”玄宗認為,詮道需“因言”,故“言”不可都忘,而一旦悟道,則要“忘言”。同樣的思想也體現(xiàn)在他對《金剛經(jīng)》的注釋中,如:“圣人設(shè)教以盡理,因言以成教。悟教則言可忘,得理則教可遣?!保ā短菩谟⒔饎偨?jīng)·序》)這種悟道之“忘言”,與佛教中的“證波羅而舍筏”(《唐玄宗御注金剛經(jīng)·題解》)的思想是相通的。

      這里,玄宗將“希”訓釋為“忘”,查閱《漢語大詞典》、《故訓匯纂》等書,都沒有這樣的解釋,玄宗只是根據(jù)他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釋,從語言的社會性原則看,是不妥當?shù)摹O旅胬C中玄宗的解釋存在同樣的失誤。

      《道德經(jīng)》32章: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御注:“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則夫有名之物,亦將知依止于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也?!?/p>

      按:止,通行的注釋為“止足”“適可而止”,《御注》釋為依止,即依托、依附。在玄宗看來,皇權(quán)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有名之物”,包括黎民百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只有“依止有道之君”,方能無危殆之事也。這是帝王訓導人民忠信皇權(quán)。

      其他又如:

      《道德經(jīng)》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人”(帝王),26 章“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中的“天下”(大寶之位),57章 “人多利器, 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中的“人”(百姓)等等,不一而足。

      (三)上述兩方面的共同作用

      在御注中,還有一些詞多義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上述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例如:

      《道德經(jīng)》26章: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御注:“君輕易,則人離散,故失臣。臣躁求,則主不齒,故失君。

      按:君,通行的注釋為“君位”?!队ⅰ返慕忉尀椤熬酢薄恼Z法結(jié)構(gòu)來說,在通行的注釋中,全句的主語是“君”,在“躁則失君”中“君”作賓語,意為君位。全句意為:君王輕率就失去臣子,急躁就失去君位。而《御注》將“躁則失君“的主語確定為“臣”,“君”同樣作賓語,由于主語“臣”與賓語“君”的相互制約作用,在《御注》中,此處的“君”,就相應(yīng)的釋為“君王”。全句意為:臣子急躁則為君主所不齒,所以失去君主(的信任)。筆者揣測,玄宗這樣的解讀,應(yīng)當也受到了其根深蒂固的“君為臣綱”思想影響,作為一國之君,鞏固并永葆其至尊之位是首要之務(wù),而管理好朝臣,使其朝向自己期待的方向發(fā)展,便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

      類似的例子還有《道德經(jīng)》59章:“夫唯嗇,是謂早服”中的“服”(事也)等等。

      從上述例證來看,玄宗的解釋之所以會“與眾不同”,一方面在于他的語言學修養(yǎng)(不懂語言學),一方面則是注釋者唐玄宗作為帝王的特殊身份、處境、生活經(jīng)歷,必然會影響他的“理解”。今天看來,他的許多訓釋并不科學,然而,無論是對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玄宗的《御注》,今天的讀者都不可能完全將其還原為作者的真實本意。因此,本文旨在客觀展示《御注》中多義詞的面貌及玄宗御注語言與其他注釋本的不同,并探究這些不同產(chǎn)生的原因。希望能夠為《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文本的解讀和該書語言特色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1]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孫雍長.老子注譯[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3]古棣,周英.老子通[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4]賈延清,李金泉.唐明皇御注道德經(jīng)[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5]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6]中國佛教協(xié)會.房山石經(jīng)[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7]蔣紹愚.古漢語詞匯學綱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8]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9]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義位善人多義詞
      漢語義位歷時衍生次序判定方法綜觀
      多義詞
      《論語》“善人”解釋的“德位之爭”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0
      漢語義位“寬”“窄”歷史演變比較研究
      老善人
      善人
      淺析英漢詞語搭配研究現(xiàn)狀
      文教資料(2018年17期)2018-10-29 11:15:04
      莊子說:自然的簫聲
      淺議多義詞在語境中的隱喻認知
      多義詞way的語義認知分析及實證研究
      深州市| 疏勒县| 伽师县| 临沧市| 家居| 鹤壁市| 柳林县| 泸定县| 荣成市| 昌吉市| 桑植县| 正阳县| 兴海县| 义乌市| 墨竹工卡县| 博乐市| 宁陵县| 图们市| 兰州市| 台江县| 塔河县| 且末县| 玉田县| 桦川县| 寿阳县| 阿拉尔市| 鹤山市| 大港区| 惠来县| 华坪县| 肇源县| 桃园市| 望都县| 固镇县| 湘潭市| 皮山县| 济宁市| 晋州市| 贞丰县| 承德市| 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