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巖壁
唐僧師徒往西天取經(jīng),在六百里鉆頭號山,被圣嬰大王將唐僧和八戒捉進枯松澗火云洞。悟空請得觀音菩薩來,將圣嬰大王收去做善財童子。行者和沙僧,“舉兵器齊打入洞里,剿凈了群妖”,救下唐僧、八戒。悟空“教沙僧將洞內(nèi)寶物收了,且尋米糧,安排齋飯?!比缓?,篤志投西。(《西游記》第四十三回)要知道,圣嬰大王聚斂的寶物,數(shù)量相當可觀。
圣嬰大王所霸占的號山,地方廣大,十里一山神,十里一土地,共該三十名山神,三十名土地。他們來見孫悟空,是“一伙窮神,都披一片,掛一片,裩無襠,褲無口的”。眾神告訴行者,此山“只有得一個妖精,把我們頭也摩光了,弄得我們少香沒紙,血食全無,一個個衣不充身,食不充口!”(第四十回)圣嬰大王,可謂是不遺余力,拼命斂財。司馬遷說,“廉吏久,久更富”(《史記》卷一百二十九);錢鍾書解釋,“吏廉則不至以貪墨敗而能久于其位,久于其位則雖廉而亦自能富”。(錢鍾書《管錐編》,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P614)它在民間有一個更通俗、更流行的說法,“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儒林外史》第八回),準此慣例,火云洞中的寶物有多少,自可意會。取經(jīng)集團把它全部收走,竟然連一分一厘都沒有用于救濟那些窮得令人發(fā)窘的土地、山神!嚴格說來,其中有些就是這些窮神被剝削去的血汗錢。
在二十八宿的四木星幫助下,孫悟空把那三只犀牛精殺掉, 要“帶一只(犀角)去獻靈山佛祖”。(第九十二回)八戒與沙僧將玄英洞內(nèi)“細軟寶貝,有許多珊瑚、瑪瑙、珍珠、琥珀、硨磲、寶貝、美玉、良金,搜出一石”。 當?shù)赜卸偎氖覠粲痛髴簦蛭蚩諟缌讼>?,各家不用年年貢酥合油,對取?jīng)僧非常感激:“這家酬,那家請,略無虛刻。八戒遂心滿意受用,把洞里搜來的寶物,每樣各籠些須在袖,以為各家齋筵之賞?!逼鹕砦餍袝r,唐僧吩咐:“悟空,將余剩的寶物,盡送慈云寺僧,以為酬禮?!本退闶前研⒍吹膶毼镉帽M了。(第九十二回)唐僧留在天竺國做駙馬,三個徒弟啟程西行,國王打發(fā)他們:“取黃金十錠,白金二十錠,聊達親禮;八戒原來財色心重,即去接了?!保ǖ诰攀幕兀┌私涫艿亩Y,相當于三千五百兩白銀!
可見,師徒四人手頭是有財寶的。那么,為什么到了靈山,見了如來,取得真經(jīng),阿難、迦葉索要人事時,唐僧一口回絕?只說:“來路迢遙,不曾備得。”(第九十八回)連那只許諾要送給如來的犀角也一字不提!唐僧回東土后,還向唐太宗訴苦:“那尊者需索人事,因未曾備得,不曾送他,他遂以經(jīng)與了”;后發(fā)現(xiàn)是無字經(jīng)本,再返靈山,“只得將欽賜紫金缽盂送他,方傳了有字真經(jīng)”。(第一百回)這些財寶,可能真的不在取經(jīng)行李內(nèi)。師徒們從銅臺府地靈縣的寇員外家啟程,路遇一伙強盜,八戒曾說悟空“身上又無錢財,包袱里又無金銀”。(第九十七回)當師徒四人被當成強盜關(guān)進銅臺府的牢獄,禁子們又來亂打,意圖詐錢,但包袱里“雖有幾件布衣,雖有個引袋,俱不值錢”。(第九十七回)
看來,這些財寶的確沒有隨身帶著,所以到西天,需要送禮,被人索要人事時,他們只拿得出那個紫金缽盂。那么這些財寶到哪里去了?
我們先來看西天路上,取經(jīng)集團是怎么和財物打交道的。在高老莊,為感謝悟空降服他的妖怪女婿,師徒臨出發(fā)時,“老高將一紅漆丹盤,拿出二百兩散碎金銀,奉三位長老為途中之費”。三藏道:“我們是行腳僧,遇莊化飯,逢處求齋,怎敢受金銀財帛?”(第十九回)拒收。烏雞國王因為悟空幫助,才得死而復(fù)生,重登王位,他將“鎮(zhèn)國的寶貝、金銀、緞帛,獻與師父酬恩;那三藏分毫不受”。(第四十回)陳家莊的陳澄、陳清,感謝行者、八戒救了兒女:“捧出一盤子散碎金銀”,三藏不受,道:“貧僧出家人,財帛何用?——就途中也不敢取出?!保ǖ谒氖嘶兀熗皆O(shè)計騙女兒國王,唐僧留下和女王成親,三個徒弟往西天取經(jīng):女王送上碎金碎銀一盤,行者道:“我們出家人,不受金銀?!保ǖ谖迨幕兀┰谖蚩?、八戒幫助下,金光寺塔上寶貝失而復(fù)得,重放光明,祭賽國國王十分感激,“送唐僧師徒,賜金玉酬答,師徒們堅辭,一毫不受”。(第六十三回)
在駝羅莊,行者同意為他們除掉危害當?shù)氐尿?。眾人問:拿住妖精,你要多少謝禮?行者道:“我等乃積德的和尚,決不要錢?!保ǖ诹呋兀┍惹饑酰兄x行者滅掉妖精,搭救了一千一百十一個小兒,使自己迷途重返,“拿出兩盤散金碎銀,奉為路費;唐僧堅辭,分文不受?!保ǖ谄呤呕兀P仙郡在悟空幫助下,天降澍雨,解除干旱,“那一郡人民,知久留不住,各備贐儀。(師徒們)分文不受!”悟空滅妖后,找回天竺國真公主,國王“取金銀二百錠,寶貝各一盤奉謝,師徒們一毫不受”。(第九十五回)
可見,西行路上,對于錢財,取經(jīng)集團基本上是分文不取。唐僧說,不敢取,也不敢拿出來花!悟空說是,我們是積德的和尚。不取錢財,唐僧、悟空的動機是有微妙差別的:唐僧是嚴守佛教戒律,唯恐取之會破戒;悟空則是一味好勝,要留個好的名聲。他見七個蜘蛛精“脫了衣服下水,要打他,怕低了名頭,是以不曾動棍”。(第七十二回)此種例子很多。
蓄積財寶,實乃佛教之大忌。我們看《金剛經(jīng)》開頭,就知道佛祖尚猶托缽乞食,唐僧正走在救贖罪愆的路上,敢蓄積財寶,隨意花銷?!唐僧所以有今天的磨難,大家都知道是因為為佛二弟子時,“不聽佛祖談經(jīng)”(沙僧語,第五十七回),如來當面訓(xùn)誥唐僧:“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zhuǎn)生東土。”(第一百回)可見佛法非常嚴厲,唐僧切膚身受,哪敢再掉以輕心?所以,始終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正因為,唐僧和悟空在對待財寶上的清廉作風(fēng),取經(jīng)集團才連酬金都一概拒收。
但我們要知道,唐僧是個生活品味相當高的人。觀音禪院的老院主招待唐僧喝茶:看到茶器精美,茶葉精細,不由夸贊“真是美食美器!”(第十六回)一個行腳僧,在生活中,長途跋涉打尖時,注意到美食美器,當然是養(yǎng)尊處優(yōu),講究享受。碗子山波月洞吃人的小妖眼里,唐僧是“團頭大面,兩耳垂肩,嫩刮刮的一身肉,細嬌嬌的一張皮”。(第二十八回)悟空又“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第八十二回)唐僧自知酒是五戒之一,他也處處告訴人自己“不飲酒”。唐僧在公開場合與私下里,作為是不一樣的:眾人眼里,他是苦行僧;私下里,他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上檔次。要維護這樣高檔次的生活,是需要錢的。但因此需要的錢,相對于那筆隱藏的財寶自然是很小一部分。
取經(jīng)四眾中,唐僧雖是御弟,被唐太宗封為“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第十一回)但他并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八戒雖有福陵山云棧洞,但他加入取經(jīng)隊伍時,“一把火,將那云棧洞燒得像個破瓦窯”,(第十九回)成為無產(chǎn)者。沙僧的流沙河,“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第二十二回)那樣荒涼,誰敢問津!只有悟空例外,他有座花果山。八戒初到花果山,感慨:“且是好受用,且是好受用!怪道他不肯做和尚,只要來家哩!原來有這些好處,許大的家業(yè),又有這多的小猴伏侍!”(第三十回)悟空重返取經(jīng)隊伍,吩咐花果山的群猴,“你們都要仔細看守家業(yè),依時插柳栽松,毋得廢墜?!保ǖ谌换兀┱f明,悟空對經(jīng)營自家產(chǎn)業(yè)是用心的。
由此,他們對錢財?shù)膽B(tài)度就有區(qū)別。唐僧自己曾說:“世間事惟名利最重。似他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為名,與他能差幾何!”(第四十八回)名、利,相關(guān)相生。唐僧也不是不要錢。完全沒錢,取經(jīng)隊伍寸步難移,更別說維護高標準的生活。八戒曾攢過四錢六分銀子的私房錢。(第七十六回)。豬八戒“動不動分行李散火”(悟空語),看見悟空被獅駝嶺的老魔吞下肚,以為大師兄必死無疑,急忙跑回去,“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里分”。(第七十六回)唐僧說八戒、沙僧“愛小”,(第五十回)貪小便宜。
總之,對取經(jīng)集團來說,這筆隱蔽的財產(chǎn)并非不義之財,但數(shù)量太大,不免有些扎手,因為它違背佛教不蓄財?shù)慕虠l,有“貪”的嫌疑。但它又為取經(jīng)集團功成之后所必需。為解釋清楚這一點,我們不得不繞遠一點。
西游記圍墻之內(nèi),佛、菩薩都是有道場的。如來的道場在西方靈鷲山上,非常宏大。取經(jīng)僧到“雷音寺山門之外”,要進去見如來,如來在大雄寶殿上,有三道山門,殿宇深沉。(第九十八回)整個建筑群也七寶莊嚴,非同尋常,還有寶庫。(第五十二回)
道場的攤子拉得這么大,要維持它正常運轉(zhuǎn),日常開支自然需要不少錢。所以,唐僧取得經(jīng)后,阿難、迦葉索要人事,佛祖明知,卻替二人開脫。如來也有如來的苦處,沒錢不行。而取經(jīng)集團卻沒有理解如來的苦心。唯恐稍背如來戒律,將受嚴罰,甚至取經(jīng)正果也會泡湯。所以,不但不獻錢財;甚至那個犀角,也不敢拿出奉獻。——因為,悟空在如來面前一棒打死六耳獼猴時,如來頗為不滿,惹得這猴子征用了六七百年后才實行的大明律來給自己辯護?。ǖ谖迨嘶兀@時你拿出一只犀角,那不是殺生破戒的明證嘛——頂風(fēng)作案!
觀音菩薩的道場在南海落伽山,產(chǎn)業(yè)也不小。菩薩又有女性的細膩,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一草一木都照顧到。她借著救助取經(jīng)事業(yè),還收了熊羆怪做守山大神,看管落伽山;(第十七回)收了紅孩兒,做 “善財童子”。(第四十二回)公私兩濟,雙贏!再如,彌勒佛收服私自逃脫的黃眉童子,問他拐帶的金鐃何在。童子說,金鐃被孫悟空打破了。彌勒佛道:“鐃破,還我金來?!币蚩蘸退坏勒一啬切┧榻鹱?。(第六十六回)有人忍不住慨嘆:“佛祖也只要金!”(李贄評點本《西游記》,齊魯書社1991年版,P908)
佛、菩薩的這些行為,取經(jīng)集團自然看在眼里。取經(jīng)僧,都是有罪要救贖的,他們并不知道取經(jīng)成功后,地位、待遇將如何。直到孫悟空被唐僧再次驅(qū)逐,如來要悟空重回取經(jīng)隊伍,許諾,“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第五十八回)悟空由此得知取經(jīng)成功后,自己也要成佛作祖,作為師父的唐僧屆時位置更上,自不必說。既然如此,他們自然要考慮,成佛作祖后,建立道場的事。說到底,他們需要一大筆錢財。這個隱蔽的財產(chǎn)由此顯得必須保有。
這筆隱蔽的財產(chǎn),剛開始應(yīng)該就在行李內(nèi)。在女兒國,行者曾說,“行李見今沉重。”(第五十四回)西行至此,行李中都是日常用品,只有在火云洞收集的那批寶物會造成“見今沉重”。 唐僧遇見攔路強盜,說,行者腰里有盤纏;行者也解下包袱,說,“有馬蹄金二十來錠,粉面銀二三十錠,散碎的未曾見數(shù)”。(第五十六回)可能是騙強盜的緩兵之計,不過“馬蹄金”、“粉面銀”倒極可能就是隱蔽財產(chǎn)的一部分——因為即使是謊話,它也只有在包含有真實成分時才可能被取信。取經(jīng)的行李,曾被六耳獼猴化成的假行者搶走,放在花果山水簾洞內(nèi);又為八戒,趁真、假悟空都不在,取回,“當時查點,一物不少”。(第五十八回)由于悟空打死強盜,唐僧第二次把他逐出取經(jīng)集團,八戒、沙僧都在眼前,一句勸諫唐僧、挽留行者的話都沒有!顯得很奇怪。因為,悟空被開除,對八戒、沙僧是有好處的。都以為悟空被老魔吃掉了,唐僧哭得滿地打滾,八戒、沙僧竟然無動于衷,在那里迫不及待地分行李?。ǖ谄呤兀?/p>
二人分的行李中極有可能包含那筆隱蔽的財物;但此后不久,它就轉(zhuǎn)移了。在鎮(zhèn)海禪林寺,唐僧生病了,哭哭啼啼地,要悟空送一封信給“太宗皇帝” ;行者一口答應(yīng)。此時八戒上前道:“師兄,我們趁早商量,先賣了馬,典了行囊,買棺木送終散火?!保ǖ诎耸换兀┌私涞脑?,表明那筆財物已不在行李內(nèi)。唐僧突然要悟空往長安送信;可能是受他不久前成功轉(zhuǎn)移財寶的啟發(fā)。這里距離天竺非常近了,為了不惹是非,再受譴責(zé)、懲罰,他們必須慎之又慎——取經(jīng)集團及時地轉(zhuǎn)移那筆財物,正是謹慎的表現(xiàn)。為取經(jīng)集團的將來、為唐僧和自己的成佛作祖,自然要妥善安置這筆隱蔽的財寶。
我們推測,這筆財產(chǎn)極有可能是悟空——也只有悟空具此能力,把它轉(zhuǎn)移到水簾洞去了?;ü揭彩亲罾硐氲牡胤?,水簾洞很隱蔽——沙僧頭一回去,竟不知水簾洞門開在何處,(第五十八回)適合藏寶,而四健將和群猴可以看守,保證財寶的安全。取經(jīng)集團對隱蔽的財物處理得滴水不漏。那么如來就不知道嗎?如來當然是知道的,“能普閱周天之事,遍識周天之物”,(第五十八回)但何必說破?!
總結(jié)一下,取經(jīng)集團沿途能夠嚴守佛教戒律,拒絕財產(chǎn)饋贈、酬謝,保持清廉,有良好的聲譽。但他們還是有一筆隱蔽的財寶,其中一小部分,花費在取經(jīng)首腦高品味的生活上。這筆財寶,在取經(jīng)隊伍接近西天時,被轉(zhuǎn)移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如此處心積慮,是因為,取經(jīng)成功,成佛作祖后,建立自家道場需要大量資金。佛祖對此行為未予追究,其實是默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