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功 鄧琬琦
摘 要:本文根據涉外型人才的內涵要求,從知識結構、外語能力、國際適應能力以及專業(yè)技能等方面對高素質涉外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涉外型人才;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培養(yǎng)方式
就現有的國際競爭趨勢來說,未來的國際競爭主要是體現在人才競爭。對于涉外型人才來看,李士燕(2002)認為,“所謂的涉外型人才是指具有跨文化操作實力,并且精通國際經濟規(guī)則的人才”。②陸衛(wèi)平(2011)指出“要成為涉外型”人才必須具有國際化意識、市場化觀念和流動性觀念,熟練掌握國際化知識結構,能熟練操作互聯網和精通外語,對不同文化背景均有一定的了解。如何造就上述類型的涉外型人才呢?本文從涉外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跨文化修養(yǎng)的訓練
楊盈和莊恩平(2007)提出可以就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涉外型人才國際化知識體系:(1)養(yǎng)成跨文化的意識??缥幕浑H能力中里跨文化意識就是說人們自身對本土文化和異地文化的感知意識。它直接作用于人們對交際所抱有的態(tài)度、交際中展示自我能力的程度和自我掌控能力。(2)文化的適度調適。文化調適能力是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根據文化差異特質來調節(jié)自身行為的一種能力。它主要建立在對異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條件的基礎之上,結合個人的心理素質。這將直接決定在國際交際中的成功與否。心理素質和靈活應變能力是它的兩個決定要素。心理調適能力是指在文化沖突中能適時調整心態(tài)、減少不確定的因素、減輕心理負擔,達到自我放松狀態(tài)的能力。在此有學者認為,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框架下,具有靈活應變能力不僅是對基本要求,更需要交際者具備靈活運用交際知識、交際策略以及靈活應變交際中的突發(fā)狀況等各方面的能力。以此,將上述能力綜合運用于實際的國際交際中。(3)對交際文化的學習。國際交際文化學習包括對國際價值觀、社會風俗、歷史背景與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學習,其中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主要的反映著人們的行為生活習慣。一位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在了解異國交際文化知識的同時也不會忽視對本民族文化體系的融合學習,借助于本民族的文化知識理解異族文化。涉外型人才必須注重對國外歷史文化、國際禮儀、宗教傳統(tǒng)和社區(qū)文化認理解和把握。
二、外語溝通能力的養(yǎng)成
研究資料表明涉外型人才需長時間接觸外語。對于涉外型人才,嬰兒式的“滲透式”外語學習方法,將更加有利于提高涉外型人才在國際社會的交流溝通能力。這種所謂的滲透式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了解和領悟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其特點是“潛移默化”,著名學者
Littlewood認為,“學習”可作為一概括用語,其中包括無意識與有意識的學習。滲透式學習就可以看作是一種無意識的學習。涉外型人才要進行滲透式外語學習,當然少不了大量外語語言的輸入。大量的語言輸入環(huán)境最好的學習地點無疑是國外,有機會到語言使用國生活幾年無疑是學習外語的最佳途徑,但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說出國學習的幾率基本不太現實。但在我們這個幾乎純粹是國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就需要外語學習者進行有意識的學習活動,通過自身的學習提升外語溝通能力,對于此類外語學習者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高自己的外語溝通能力:(1)聽??梢远嗦燰OA,或者一些外語時事新聞,有利于學習者拓寬知識層面,提高聽力理解交際能力。(2)說。多與目的語本族人進行交談。(3)讀。閱讀外語雜志、報紙,或者是相關的外語文獻等等,有利于外語學習者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4)寫。養(yǎng)成用目的語寫作的習慣。
三、國際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
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應環(huán)境也是進行國際化的交流、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涉外型人才必須有較強的國際適應能力,能適應國際化的生活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各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從多個方面培養(yǎng)涉外型人才的國際適應能力方面。高??梢酝ㄟ^校企合作等方式,將學生派遣到大型跨國公司、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公司進行國際性實習。在現階段已實現有相當一部分的海外實習實訓項目比較成熟。這些項目有助于學生了解國際社會的趨勢和海外市場。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社會適應能力,高??善刚埣扔欣碚摶A又富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的外籍專家指導實訓、實習,定期聘請外籍成功人士開展外國企業(yè)文化講座。
四、涉外型專業(yè)技能的掌握
(一)“1+X”和“X+1”的涉外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其中對于“1+X”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即“外語+輔助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主要是指外語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學習其他非語言專業(yè),讓自己的能力多方面的提升,同時借助已有的外語強勢,立足于國際舞臺。對于這一類人才來說,他們的外語交際能力較強,相反專業(yè)知識相對比較薄弱,可以輔助一些與語言相關的技能,如國際會議中的文秘等。與之相反的在“X+1”培養(yǎng)模式中,“X”是熟練的專業(yè)知識能力, “1”則是指基本外語。對“X+1”人才來說他們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可以立足于世界舞臺上,但是缺乏外語交際溝通能力。同時讓兩大類型的涉外型人才相互結合,互利互惠,才能讓涉外型人才更好的發(fā)展。在保持“1+X”和“X+1”的涉外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各自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根據涉外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對“1+X”和“X+1”的涉外型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作適當的整合,以便培養(yǎng)出各具特色的“1+X”和“X+1”型高端涉外型人才??赏ㄟ^“三個課堂”聯動機制,增強兩種類型人才職業(yè)素養(yǎng)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第一課堂以學校課堂教學為主實訓輔助為依托,通過一些基本的公共課程的教學,和針對性的實訓開展第一堂課。第二課堂則以虛擬涉外公司﹑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崗前認識實習、專業(yè)技能競賽﹑社團和社會服務等活動。第三課堂學生主要通過在崗就業(yè)來提升自己,結合校內知識和職業(yè)技能綜合運用。
(二)CDIO 教育理念培養(yǎng)涉外型人才模型。CDIO教育理念培養(yǎng)涉外型人才模型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高校共同研究創(chuàng)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主要包括了設想(CONCEIVE)、計劃(DESIGN)、實踐(IMPLEMENT)、操作(OPERATION)四大方面。它的主要思想是運用校園的資源,以技能、創(chuàng)新等綜合為主,結合權威的核心教學,讓學生在CDIO 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在設想構建、計劃設定、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四個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下面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為例闡述CDIO教育理念對涉外型人才的培養(yǎng)。首先,通過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本任務要求來構思設想將學習的內容制定為三個方向,分別是為國際貿易實務、報關報檢、國際法規(guī)。通過對這三方面知識的交錯學習,讓學生深層次的對外貿工作的流程,基本的“游戲”規(guī)則,操作方法有全方位的了解。其次,通過對從事外貿的從業(yè)人員所需技能計劃針對不同從業(yè)人員的技能培訓。最后,依據CDIO 教育理念,將實踐和操作進行整合,在實踐中熟悉掌握具體的運作,熟練的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的專業(yè)技能。
(三)能力驅動型涉外人才培養(yǎng)模式。Amartya Sen 認為人們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自身會達到發(fā)展,在這種體驗自由的過程,就可以使人不斷的發(fā)展自我,提升自身的能力。人們實力的提升增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學習,經歷和總結中慢慢的積累的。若只是注重理論缺乏實踐,就無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反之,若是只注重于實踐缺乏書本理論作為支柱,則會使人變得浮躁,無法摸清社會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李士燕.人才國際化,不可阻擋的大潮[N]. 人民日報, 2002-04-11.
[2]黃蕾.論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J].成人教育, 2002, (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