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萍
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必須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教材、貼近學生,把情感教育貫穿于整個歷史課堂的始終,使學生的智商和情商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從而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根據多年的歷史課程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要進行歷史課程改革,必須注重情感教育,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從情感層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切實搞好歷史課堂教學。由于情感是人腦對客觀事實與人的主觀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在教育過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夠弘揚學生個性,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動之以情,將學生的情感引入到歷史課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一、注重情感教育,培養(yǎng)愛國精神
要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必須注重情感教育。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的愛國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社會的進步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弘揚民族精神,注重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從而使學生建立起熱愛祖國、建設好祖國的信念。
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擁有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家人的寵愛,他們大多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因而他們并不善于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更不要說去了解、體會久遠的歷史事件了。此外,由于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過渡時期,中學初期(少年期)和中學后期(青年初期)的學生在心理狀態(tài)上有不同特點。中學初期的學生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兼具獨立性、依賴性、自覺性、幼稚性;中學后期的學生處于逐步成熟的時期,他們即將獨立走向社會。在中學期間,學生的認識能力、知識水平還不高,個性還不穩(wěn)定,所以,教師要對其進行情感層面的關懷、指導,以便加強他們的自身修養(yǎng),使其真正走向成熟。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尤為重要。
二、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心靈
情感教育要忌高、忌空?!案摺笔谷烁械讲徽鎸?、不親切,“空”則言之無物。所以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出發(fā),聯系生活講歷史,把歷史問題生活化,運用社會熱點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聯系當今毒品泛濫的形勢,犯罪分子利用毒品危害青少年的行為,以及我國公安人員與毒品犯罪分子作斗爭的動人事跡,講解當時英國輸入鴉片對中國造成的危害,從而教育學生關愛生命、遠離毒品。
三、加工歷史材料,激發(fā)學生興趣
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新潮的事物,如流行歌曲、外國漫畫、搞笑電影等,而對革命歌曲、紅色電影、歷史講壇等不感興趣,但是這些歷史材料在情感教育中卻是不可缺少的。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加工、包裝這些歷史材料,使其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起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關注和思考。例如,在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時,我稍微對其進行“包裝”,在播放歌曲的同時展示日軍在東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導致東北人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畫面,以此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又如,在播放《南京大屠殺》的視頻前提出幾個問題: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用了哪些殘忍的方式來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一共殺死了多少中國人?這樣一來,學生能更投入地觀看視頻,更能體會當時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從而使他們懂得國恥難忘,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
四、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其身臨其境
筆者認為,現在的學生不喜歡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歷史講的是過去的事情,他們無法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更無法體會當時歷史人物的感受。另一原因則是,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總是作為歷史發(fā)展的旁觀者來學習歷史的。所以,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深入歷史,達到“觀史如身臨其境”的境界。例如,在講“中國人民進行局部抗戰(zhàn)”時,我講了一個抗日英雄楊靖字的故事,并配上一段悲壯凄美的音樂,讓學生邊聽邊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東北堅持抗日的楊靖宇,從而感受到抗戰(zhàn)的艱難和中國人民的頑強。諸如此類,好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都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好多英雄人物都值得學生懷念,如邱少云、羅勝教、董存瑞等。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已經是時代所趨,對此教師應引起重視。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發(fā)揮歷史教材的豐富內涵,做到既能寓教于史,體現時代精神和世紀風貌,又能寓情于史,博得學生的喜愛,增強學生的歷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