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霞
(湖南科技學院)
“陌生化”也有人稱“非熟悉化”,是英語“defamiliarization”的漢譯。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用它來指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即對人們熟悉的事物或事件,以一種似乎它們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讓人們對這些事物有一個感知的過程,并獲得審美享受。
“陌生化”受到文學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在西方學術界影響很大。一些翻譯學者近年來也開始使用這個術語,使文學翻譯與陌生化理論相結合。如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文化研究學派的旗手根茨勒(Edwin Gentzler),文化研究學派的翻譯多元系統(tǒng)論者伊文佐哈(Even Zohar),以及國內(nèi)的學者,如鄭海凌、呂煦等都對翻譯的陌生化性有過論述。由于翻譯是對文化的“他者”和文本新奇內(nèi)容的審美特征,而“他者”的屬性是陌生,陌生化理論對翻譯,尤其是對文學詩歌翻譯的審美特征和對翻譯的本質的求解具有重要的啟示。翻譯研究派提出譯作應保留原文的“陌生化”表現(xiàn)手法,如果原文中的表現(xiàn)手法在譯入語中已經(jīng)存在,譯者就要構想出新的表現(xiàn)手法。盡管研究者們在陌生化概念的界定上尚未達成一致,對于陌生化應用于翻譯所展現(xiàn)的問題也有待進一步商榷,但是,將陌生化理論與翻譯相結合,無疑會促進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的繁榮與發(fā)展。
陌生化理論盡管流行于近代,而且是外國人提出的理論,但回顧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卻能夠發(fā)現(xiàn),我國詩歌發(fā)展的行程中早已不自覺地印證和踐行著陌生化理論。從二言、四言到五言、七言,從騷體、樂府、古體到格律詩的變化,再到近代白話文詩歌的寫作與發(fā)展,不僅在外部形式上確立與日常語言不同的審美范式,而且成為中國詩歌獨特的審美規(guī)范。
詩歌最重要的變體是從胡適的白話詩開始的,白話詩在語言和風格上有巨大突破,形成具有準現(xiàn)代意味的新詩,與傳統(tǒng)古詩相比較,它沒有了格律化的外衣,使詩歌有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與飛躍,詩歌的陌生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此后,不同主張、不同流派的詩人紛至沓來,有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派,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李金發(fā)為代表的象征詩派,戴望舒等人為代表的現(xiàn)代派,以及抗日戰(zhàn)爭以來涌現(xiàn)的艾青等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流派等等,詩人們在新詩的創(chuàng)作中不斷探索新的表現(xiàn)手段,努力讓詩歌與眾不同,在實踐中踐行著詩歌陌生化的基本原則,新詩在現(xiàn)代文學中顯示出蓬勃發(fā)展的姿態(tài)。20世紀70年代末,詩歌再一次煥發(fā)新的生命。朦朧詩的出現(xiàn)預示著詩歌新時代的到來。朦朧詩一反過去詩歌直白、曉暢地描摹和抒發(fā)客觀外部世界的單一性,回歸詩人本體的抒寫,強調個性色彩。詩歌借鑒了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隱喻、象征等手法,真正開始出現(xiàn)“向內(nèi)轉”的重大變化,筆墨直指人的內(nèi)心世界,代表詩人為北島、顧城、舒婷等。以后,又出現(xiàn)了以江河和楊煉為代表的“現(xiàn)代史詩”的尋根運動,以“新傳統(tǒng)主義”、“整體主義”等為代表的帶有新傳統(tǒng)主義傾向的詩歌也登上了舞臺。
如此眾多的流派表明詩歌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強化,詩歌的陌生化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因此,詩歌貴在創(chuàng)新,貴在引發(fā)新奇感和特異審美享受的陌生化變革。
什克洛夫斯基曾經(jīng)談到,翻譯是純粹的差異游戲,翻譯總得涉及差異,也掩飾差異,同時又偶爾顯露差異,甚至經(jīng)常突出差異,這樣,翻譯本身就是這差異的活命化身。在翻譯的過程中,原語文本的陌生化是導致這種差異的直接原因。所以說,在面對原語文本的“陌生化”時,譯者應該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策略?是盡可能地談其“陌生化”,還是使之明晰?筆者認為,就文學的本質特征而言,文學家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具有一種求“異”的趨向,盡量用新奇的、陌生的東西來吸引讀者,滿足他們求新、求異的要求。同樣的道理 ,文學翻譯者也應具有這種對陌生性的追求。對于原文中陌生化的東西,譯者應盡量采用陌生化的手法進行處理,以保存其新鮮性和陌生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在其著作中曾經(jīng)提出,翻譯過程中譯者適當拋棄語言的一般表達方式,將目的語的表達世界變得“陌生”,以更新譯者和讀者已喪失了的對語言新鮮感的接受能力,使譯者確實能夠將原文中的差異性傳達出來,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翻譯文學也具有文學作品的特征,尤其是詩歌翻譯,要使其具有藝術性、文學性,翻譯作品也應該具有陌生化的特征?!澳吧睉摮蔀槲膶W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的重要手段及策略。
事實上,“陌生化”作為詩歌翻譯的手段及策略在一些詩歌翻譯家的優(yōu)秀譯作中的體現(xiàn)早已不鮮見。這里且看我國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徐志摩譯自哈代TO the Moon第一小節(jié)的譯作:
原詩:
“W hat have you looked at,Moon,
In your time,
Now long past your prime?”
“O,Ihave looked at,often looked at
Sweet,sublime,
Sore things,shudderful,night and noon
Inmy time.”
譯詩:
“現(xiàn)在你是倦了老了的,不錯,月,
但在你年輕的時候,
你倒是看著了些個什么花頭?”
“??!我的眼福真不小,有事兒甜,
有的莊嚴,也有叫人悲愁,
黑夜,白天,看不完那些寒心事件,
在我年青春的時候。”
這首詩采取了對話和口語形式,而徐志摩也沒有按照中國古詩的慣常形式進行翻譯,而是用中文白話和口語形式成功地翻譯了這一詩歌,如“花頭,事兒”,都是很明顯的白話和口語,這些都是 “陌生化”的體現(xiàn),用這種方式,再現(xiàn)了原詩的聲美和意蘊,并且使熟悉了中國古詩詞的讀者產(chǎn)生了新穎感,增加了其審美感受。
且看徐志摩的另一首譯詩:
原詩:
The Garden Seat
Its former green isblue and thin,
And itsonce firm legssink in and in;
Soon itw illbreak down unaware,
Soon itw illbreak down unaware.
譯詩:
園里的座椅
褪色了,斑駁了,這園里的座椅,
原先站得穩(wěn)穩(wěn)的,現(xiàn)在陷落在土里;
早晚就會憑空倒下去的,
早晚就會憑空倒下去的。
這首譯詩的形式不同于中國古典韻律詩歌,與原詩形式也不完全相同,但很好地傳達了原詩的意境,且為目的語讀者造成了新穎的審美感受,不自覺地,譯者很好地運用了 “陌生化”翻譯手段與策略。
陌生化是詩歌的重要特征,是詩歌翻譯的重要手段,也理應是詩歌翻譯的重要策略。但同時,詩歌翻譯的“陌生化性”要遵循一定的“度”,詩歌翻譯陌生化的度的把握要建立在對外來語言和本族語言兩者雜合物的審美對象的可理解的范圍進行,在接受主體可理解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對源語文本的審美對象保留,做到異域性的最大可能化,以保持譯文的陌生化效果。總之,將陌生化理論與翻譯相結合,無疑會促進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的繁榮與發(fā)展。
[1]Bowra,C.M.The Lyrical Poetry of Thomas Hardy[M].Notting ham:University College,Byron Foundation Lecture.
[2]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3]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4]陳琳.論陌生化翻譯[J].中國翻譯,2010(1).
[5]劉全福.徐志摩與詩歌翻譯[J].中國翻譯,1999(6).
[6]張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鄭海凌.“陌生化”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