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宇哲
(北海道大學教育學院)
從病跡學與陌生化手法角度分析《我是貓》的個人主義
魏宇哲
(北海道大學教育學院)
夏目漱石在日本的評價與魯迅先生在中國的評價十分相似,這體現(xiàn)在其文學作品中隱藏著的批判精神和深刻思想。夏目漱石被稱為日本“偉大的國民作家”,他的作品中直接性的發(fā)言、間接性流露的觀念和思想,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當時的日本民眾,并進一步影響了現(xiàn)代日本國民思想?!段沂秦垺发偈窍哪渴奶幣?,漱石借助此部小說在日本文壇一躍成名。小川敏榮研究了《我是貓》的變?nèi)荩滋锢烟骄苛恕段沂秦垺返奈拿髋芯?。此外,至今為止的研究大多或注目于夏目漱石的中國觀,或致力于漱石與魯迅先生的比較研究上,而對“夏目漱石的個人經(jīng)歷及其小說風格的關系”的探討少之又少。因此,對夏目漱石的個人經(jīng)歷及其小說風格的關系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將著重從病跡學與陌生化手法角度分析《我是貓》的個人主義。
夏目漱石 陌生化手法 諷刺風格 病跡學個人主義
(一)漱石的幼年經(jīng)歷及其影響
漱石度過了一段可以說是悲慘的幼少年時代。這段人生經(jīng)歷對其性格及創(chuàng)作風格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本章主要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
漱石是在父親夏目直克50歲、母親千枝41歲時所生,是八個兄弟中的末子。漱石生于慶應三年一月五日(新歷2月9日),當時,民間風俗認為這天出生的孩子將會受到詛咒變成大盜賊。為了免此厄運,漱石被取名為金之助(日本民俗認為“金”字有免除厄運的功效)。金之助夏目家當時受江戶奉行官支配,雖說是一町之主,但家族日漸衰落,因此末子金之助的誕生并不被歡迎。因此,金之助出生后先被送給舊家具老板,隨后又被送與鹽原昌之助做養(yǎng)子。漱石21歲時,兩個哥哥相繼去世,夏目家后繼無人,因此鹽原昌之助同意漱石重新改回夏目籍。因金之助成績優(yōu)秀,將來有望出人頭地,作為養(yǎng)父的鹽原昌之助心有不甘,于是向漱石的父親索要養(yǎng)育費。后來,漱石也被養(yǎng)父鹽原屢次索要錢財。這樣復雜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與養(yǎng)父母之間的關系,在夏目漱石的自傳小說《道草》中有詳細的記載。
夏目漱石的作品,以《我是貓》為代表,大多有“主人公父母雙亡或處于冷淡的親子關系中”②這樣一個特征。顯然,這與夏目漱石自幼年起缺乏父母關心以及自己對家庭的理解、對親子關系的具體經(jīng)歷緊密相關。通過研究這樣的親子感情,能夠更好地理解漱石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及意義。
譬如,《我是貓》的第一章介紹了小說的主人公,即一只沒有名字的貓:一出生就被拋棄,父母兄弟都不見蹤影。這樣看似無用的情節(jié)介紹實際上對小說的展開有著重要的影響。試想,如果這只貓有父母的話,小說的情節(jié)毫無疑問是會產(chǎn)生變化的吧。
在社會關系中,血緣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但是,漱石的大多數(shù)作品流露出了“溫暖的家庭關系或有或無都不重要”的思想。這是因為漱石幼年時期經(jīng)歷了悲慘的遭遇,這給了他“親子關系是冷淡的,對人并不重要,不寫也罷”的印象。③
(二)漱石的青年經(jīng)歷與病跡學分析
隨后,夏目漱石迎來了他的青年時代。明治三十四年(1901)漱石遠赴英國留學,由于經(jīng)費不足、語言障礙等問題,引發(fā)了漱石的神經(jīng)衰弱。明治三十六年(1903)一月,漱石結(jié)束了兩年多的留學生活,回到日本成為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和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教師。然而,漱石并不為學生所喜歡,教學評價結(jié)果很差,與妻子鏡子之間的關系也日漸惡化,夫婦關系緊張。除此之外,漱石自身的經(jīng)濟狀況也捉襟見肘。學校教學不順利、夫妻關系不睦、周旋于人際關系的心理負擔和經(jīng)濟上的困難再次引發(fā)了漱石的神經(jīng)衰弱,并進一步惡化。一直到執(zhí)筆《我是貓》的幾年間,對漱石來說是“一生中最危機、最充滿深刻苦惱”④的不愉快的一段時期。
因此,主人公大多疾病纏身是漱石作品特征之一。漱石對于患病人物的心理描寫與把握非常的真實,利用病跡學⑤原理分析,這并非漱石的想象,而正是對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回憶及描寫。所謂病跡學,宮本忠雄先生釋義為 “對精神杰出的歷史人物的精神醫(yī)學傳記及系統(tǒng)研究”,福島章先生解釋為“病跡學簡單來說,是利用精神醫(yī)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研究天才的個性及創(chuàng)造性的學說”。病跡學這個術(shù)語,由德國精神科醫(yī)生麥比烏斯對20世紀初期新詞語pathographie(病理學的)一詞翻譯而來,此外也被翻譯為病志、病積等,此研究領域也是對古代天才研究的源流的追溯。加藤敏先生將此解釋為“這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在探求創(chuàng)造性與精神偏離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有著獨特性,它從以精神醫(yī)學為基礎的疾病概念與病態(tài)把握及其治愈的觀點,追求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來源”。通過對漱石的家庭環(huán)境、性格形成、夫婦關系、病情狀況以及作品代表人物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jié)論:漱石的創(chuàng)作過程正是他利用狂氣、挑戰(zhàn)狂氣、戰(zhàn)勝狂氣的過程。
《我是貓》被眾多讀者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部小說通過一只貓的眼睛觀察世界這樣一個獨特的視點展開描寫。為什么以這樣的角度描寫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1)日本人喜歡貓,養(yǎng)貓者眾多,因此貓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能夠捕捉人類生活的日常細節(jié),并逐漸被主人同化呈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
(2)因為故事的敘述者是一只貓,所以對人類來說是多么常見的事情,對貓來說都有可能是不可思議的。因此,通過這種陌生化手法,⑥引起讀者對日常事物的重新認識,即使小說中流露出對人生的諷刺和厭世的觀點也不會引起讀者的不快感。所謂陌生化手法,是20世紀初期俄羅斯作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他將陌生化手法定義為“為了恢復對生活的體驗、對存在的事物的感知、將石頭還原為石頭的本來面目,藝術(shù)才得以存在。所謂藝術(shù)的手法,是將對象視為陌生的事物,并將形式復雜化的手法”。漱石以貓的視點進行描寫,就是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并引起讀者對世界的重新認識。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諷刺風格是漱石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章著重討論小說的諷刺手法及諷刺對象?!段沂秦垺吠ㄟ^詼諧幽默的語言、苦沙彌及迷亭的性格對照等手法,引人發(fā)笑。
例如,苦沙彌和迷亭截然相反的性格對照在小說中貫穿始終??嗌硰浬屏颊?,對骯臟的社會及世俗充滿輕蔑。他住在狹小的房子里,過著貧乏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也斷然不會迎合權(quán)利世俗,并正直地批判社會不良現(xiàn)象。與此形成對照,牧山迷亭是一名美學者,也是苦沙彌的朋友。雖然看上去輕佻淺薄,但學識淵博,以幽默的口吻諷刺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迷亭并非正面批判社會,而是通過“伯父是牧山伯爵”這樣的彌天大謊,戲弄崇拜金錢與權(quán)力的金田夫人。迷亭放蕩不羈的人物性格和苦沙彌一本正經(jīng)的人物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但二人無一不批判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如此一來,小說的諷刺風格更加鮮明。
漱石幼年時代熱衷于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典籍,少年時勵志鉆研漢學以出人頭地。此后,漱石于1990年遠赴英國留學。留學期間,漱石不僅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吸取了西方個人主義的精華,去除了其糟粕(如利己主義),并利用精通的漢學知識,對個人主義進行了修正。大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日本學習院輔仁會上,漱石發(fā)表了名為《我的個人主義》的演說,提出了有其特色的個人主義。需要注意的是,漱石個人主義的提出雖然是在大正三年十一月,但是其早期文學作品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個人主義的萌芽,《我是貓》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
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是在明治維新的背景下誕生的,雖然受到西方文明思想的影響,但與西方的個人主義不同,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置于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之中。漱石的個人主義即“個人本位主義”,在日語中稱為“自己本位”,強調(diào)對自己與他人的個性的尊重。漱石在《我的個人主義》一書中寫道:為了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必須履行與權(quán)力相關的義務。⑦這就是所謂的“道義上的個人主義”。
苦沙彌作為當時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作了如下反?。褐R分子到底是怎樣的集團,能夠起到何種作用,知識分子應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實現(xiàn)社會價值,所謂的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我是貓》與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引起了當時社會知識分子的深刻反省,促進了社會思想的進步。
夏目漱石曾擔任大學教授,有著強烈的歷史意識,經(jīng)歷了外國文化思潮的開眼。他的文學作品隱藏著啟蒙意識和文明批判精神。筆者對漱石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其個人經(jīng)歷的關系深感興趣,以漱石的出身和人生經(jīng)歷為出發(fā)點,利用病跡學的相關知識,探究了漱石身世背景對其作品的諷刺風格的影響,并分析了小說的諷刺風格與漱石個人主義的利點。然而,本文第三章對夏目漱石個人主義的研究還不夠透徹,如有機會,再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釋
①夏目漱石.我是貓[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② 維基百科.“夏目漱石”詞條.http://ja.wikipedia.org/wiki/% E5%A4%8F%E7%9B%AE%E6%BC%B1%E7%9F%B3.
③李嬌.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親情觀[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6).
④松村達雄.夏目漱石集Ⅰ解説[M].巖波書店,1965:17-19,27-35.
⑤ 日本の新文學研究法.http://pathog.umin.jp/pathography.html.
⑥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手法的藝術(shù)[M].福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1]Richard J.Gerring.Philip G.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 [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2]小川敏栄.吾輩的変容——讀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第一章[J].埼玉大學紀要,2005,41.
[3]荻原桂子.饒舌的狂氣——漱石的《我是貓》[J].九州女子大學紀要.
[4]夏目漱石.現(xiàn)代日本的開化[M].筑摩文庫,筑摩書房,1988 (昭和六十三年).
[5]夏目漱石.我的個人主義[A]//現(xiàn)代日本文學全集24夏目漱石全集(一)[C].東京筑摩書房,1967.
[6]松村達雄.夏目漱石集Ⅰ解説[M].巖波書店,1965.
[7]沈曉明譯,郭迪校.寄養(yǎng)對兒童行為發(fā)育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1992,10(4).
[8]于麗.幽默在“異類敘述者”話語中的體現(xiàn)——以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5):68-74.
[9]張蕾.狂氣、病跡學與文學創(chuàng)作——兼論日本文學病跡學研究[J].文史哲,2005(6):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