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京京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因此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的重要手段,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階段。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92-01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多種閱讀途徑、倡導自主閱讀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結合自身實踐,認為提高閱讀能力應做如下幾點: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j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
1、引導學生創(chuàng)意朗讀
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領會不同,讀出來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課文,去感觸課文,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讀出自己的情感。
2、適時引導學生想象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課文已有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此處做出合理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chǎn)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3、引導學生捕捉質(zhì)疑點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zhì)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三是比較優(yōu)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師要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主動閱讀、熱愛閱讀、享受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養(yǎng)成學生在閱讀中自覺、專心思考的習慣。其次,要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并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產(chǎn)生共鳴,這樣才能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閱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的儲存和積累。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學生剛上三年級,不會預習,我就把預習拿入課堂,集中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學生預習方法:
1、讀熟課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邊讀邊想,讀后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要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總結: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及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能夠積極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本是甜的”。能從小就體味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終生閱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