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仁
【關鍵詞】河北秦皇島;古代官印;考釋
【摘 要】近年來,河北省秦皇島境內(nèi)先后發(fā)現(xiàn)多枚古代銅質(zhì)官印,分別屬于東漢、三國、遼、金等時代,本文擇其中5枚做介紹,并對其進行了初步考證。
近年來,河北省秦皇島市下轄的青龍滿族自治縣、撫寧縣、盧龍縣等縣境內(nèi)先后發(fā)現(xiàn)多枚古代官印,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
1.軍司馬印
銅質(zhì),正方形,橋形鈕。邊長2.1厘米,厚0.8厘米,通高1.6厘米。印文為“軍司馬印”,白文,篆書,字體橫平豎直,筆劃方頭方尾,結(jié)構(gòu)方正,渾厚秀麗。一側(cè)面刻有一“范”字。1990年9月從撫寧縣驪城遺址采集。1991年,經(jīng)河北省文物鑒定組鑒定為三級文物,年代為東漢時期。現(xiàn)藏撫寧縣文物保管所。
據(jù)《中華軍事職官大典》載,軍司馬為我國古代軍事職官名稱,曾有五個朝代設置軍司馬一職:《周禮·夏官》有軍司馬一職,掌軍卒,秩下大夫;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楚各軍皆有軍司馬,晉國設中軍司馬和上軍司馬,為軍事行政官;漢代,軍司馬為將軍屬官,部(營)一級的軍事行政官或主官;三國魏和兩晉皆置軍司馬一職,為第八品或第九品的初級軍事職官;西魏、北周恢復《周禮》六官制度,在司馬、小司馬之下設軍司馬?!侗敝芰洹芬吨軙だ顝﹤鳌罚骸傲俳ǎ氖谲娝抉R,卒?!盵1]
此“軍司馬印”出土地驪城遺址,位于撫寧縣城西250米處,面積約69.5萬平方米。從1981年開始陸續(xù)發(fā)現(xiàn)漢代遺物,1986年、1999年先后兩次發(fā)掘,又出土了大量兩漢時期遺跡、遺物[2]。此印與湖南澧縣出土的“軍司馬印”[3]類似,也是篆書白文,“筆劃飽滿方正,鑿刻而治,典雅工整,渾厚有力”,當為東漢之物。
另考《后漢書·百官志》及其他有關資料,軍司馬是漢代武官,即大將軍之屬官,約西漢末、東漢初設置。大將軍是最高軍事將官,有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wèi)將軍四等之分,還設有前、后、左、右將軍。大將軍下設常備軍、領兵將官、別營領屬等機構(gòu),常備軍下設置校尉(比二千石)、軍司馬(比千石)、軍假司馬(比六百石)、假司馬(比二百石);領兵將官為部曲將(比千石),其下隸軍曲侯(比六百石)、屯長(比二百石);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比千石)[4]。由此可知,此印是東漢軍司馬所持之印,軍司馬比千石,是等級較高的武官。
2.鎏金威烈將軍印
印為銅質(zhì)鎏金。龜鈕,鈕高2.3厘米,印面2.3×2.3厘米,重53.1克。印面白文篆書“威烈將軍印”5字(封二,1)。1986年出土于青龍滿族自治縣西雙山喬丈子村,喬經(jīng)文捐獻。1991年,經(jīng)河北省文物鑒定組鑒定為三級文物,年代為三國時期?,F(xiàn)藏青龍滿族自治縣文物保管所。
兩漢、三國時期高級武職設置分為兩種: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兩漢時期重號將軍只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等,三國開始增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四征將軍、四鎮(zhèn)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皆為重號將軍。重號將軍職位高,輕易不封,亦不常置,有戰(zhàn)事時才冠以統(tǒng)兵者將軍之稱,所以不同年代、不同時間可以由不同的人擔任,西漢和東漢早期的將軍多為重號將軍。雜號將軍又稱列將軍,始于漢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漸衰微。東漢末期至三國時期,由于戰(zhàn)事頻繁,有戰(zhàn)功者比比皆是,按照定制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才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作為其官職,這種名號并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雜號將軍名號繁多,或以所領部隊,或因執(zhí)行的任務,甚至因童謠,隨立名目。其中絕大多數(shù)名號僅為一人所設,如三國時期建德將軍曹操、立義將軍龐德、武威將軍公孫度、奉義將軍姜維、橫江將軍魯肅、明漢將軍孫策等。
威烈將軍,三國吳始置,為統(tǒng)兵將領[5]。查《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可知,漢代至三國時期被授予“威烈將軍”的只有韓當一人?!绊n當(?—227年),字義公,遼西令支(治今河北遷安市)人也。以便弓馬,有膂力,幸于孫堅,從征伐周旋,數(shù)犯危難,陷敵擒虜,為別部司馬。及孫策東渡,從討三郡,遷先登校尉,……。從征劉勛,破黃祖,還討鄱陽,領樂安長,山越畏服。后以中郎將與周瑜等拒破曹公,又與呂蒙襲取南郡,遷偏將軍,領永昌太守。宜都之役,與陸遜、朱然等共攻蜀軍于涿鄉(xiāng),大破之,徙威烈將軍,封都亭侯?!盵6]但“威烈將軍印”在國內(nèi)出土多枚,此印制作粗率,是否為三國名將韓當之物尚存疑。
另據(jù)史料記載,漢代對官員的印鈕有嚴格規(guī)定,只有王、侯及一千石以上官員才可使用龜鈕,此“威烈將軍印”印鈕為龜鈕,與史料中記載的韓當封都亭侯相符。
3.行軍副統(tǒng)所印
銅質(zhì)。金代。長方形鈕,通高5.5厘米,印面方形,邊長6.6厘米,重507.1克。印文為九疊篆書“行軍副統(tǒng)所印”6字(封二,2)。1986年出土于青龍滿族自治縣龍王廟鄉(xiāng)南干樹廟臺溝村,單秋捐獻。1991年,河北省文物鑒定組鑒定為三級文物。現(xiàn)藏青龍滿族自治縣文物保管所。
《金史·兵制志》:“金之初年,……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裁桶仓现密妿?,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副統(tǒng),副統(tǒng)之上為都統(tǒng)。……元光間,時招義軍三十人為謀克,五謀克為一千戶,四千戶為一萬戶,四萬戶為一副統(tǒng),兩副統(tǒng)為一都統(tǒng)?!盵7]《金史》卷122《紇石烈鶴壽列傳》:“紇石烈鶴壽,河北西路山春猛安人?!醭溆H軍。中泰和三年武舉,調(diào)褒信縣副巡檢。六年,……充行軍萬戶,……大安三年,充西南路馬軍萬戶?!湫熊姼苯y(tǒng),升充行省左翼都統(tǒng)?!盵8]由此可知,攜“行軍副統(tǒng)所印”的行軍副統(tǒng)是金代官秩高于萬戶的領兵武官,有調(diào)動指揮軍隊的權力,是金代軍隊中的中高級將領。
4.提控所彈壓印
銅質(zhì)。金代。梯形鈕,鈕上有一圓孔。印面正方形,邊長7厘米,厚1厘米,通高4.6厘米。正面有九疊篆“提控所彈壓印”6字,側(cè)面刻有“貞
提控,為提轄、控制、掌管、總領之意?!督鹗贰分杏卸嗵幪峒啊疤峥亍币宦殻鸪跏桥R時性差事,逐漸演進形成官稱,并可由他官兼職,最后才定為正式官職。貞
5.傅察印章
銅質(zhì)。金代。橋形鈕,通高2.6厘米,印面方形,邊長2.8厘米,重100克。印文為“傅察印章”,陰刻,篆書(圖二)。2003年11月,盧龍縣李柳河村民潘樹平父子在村西150米處挖沙取土時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葬,此印出于該墓,同出的還有5枚銅錢,分別是祥符通寶、天圣元寶、熙寧元寶、大定通寶等。
根據(jù)出土的這5枚銅錢以及對印章的綜合分析,可推測該墓的年代應為金代晚期,從而確定此印應為金代之物。據(jù)《金史》記載,金代對各類印章的制作材料、大小及重量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品印,方一寸六分半,金鍍銀,重三十五兩,鍍金三字。二品印,方一寸六分,金鍍銅,重二十六兩?!酚?,方一寸五分半,銅,重二十四兩。四品印,方一寸五分,銅,重二十兩。五品印,方一寸四分,銅,重二十兩。六品印,方一寸三分,銅,重十六兩。七品印,方一寸二分,銅,重十六兩。八品印,方一寸一分半,銅,重十四兩。九品印,方一寸一分,銅,重十四兩?!盵11]自天德二(下轉(zhuǎn)79頁)(上接38頁)年(1150)始,對各類官印均小一等改鑄。按《從金代的官印考察金代的尺度》一文中“金代的一尺長約合現(xiàn)在的43 厘米”[12]對照,“傅察印章”邊長2.8厘米,相當于金代的6.5分,其尺寸規(guī)格遠小于九品印,重量差距也較大,所以說該印應是無品級的官印。查《說文解字》及《辭源》,“傅”字可釋為“輔佐”,“察”字可釋為“選拔、舉薦”,據(jù)此,該印章或?qū)倏婆e制中選拔舉薦人才專用章。
《金史·選舉志》:“金設科皆因遼、宋制?!睋?jù)記載,從金大定初年開始設太學,大定十六年(1176)后又在各府設府學,各州設州學。各府、州學除招收官家子弟外,也招一部分由本鄉(xiāng)官員保舉的學業(yè)優(yōu)秀的普通人士入學。由此推測,該“傅察印章”或許是府、州地方官員保舉本鄉(xiāng)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各類學校學習而簽發(fā)舉薦文書時所用的印章。
————————
[1]季德源:《中華軍事職官大典》,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第195頁。
[2]撫寧縣文化局:《撫寧縣文物志》,內(nèi)部資料,2009年。
[3]曹傳松:《澧縣博物館收藏的幾枚銅印考》,《江漢考古》1991年3期。
[4]《后漢書·百官志一》。
[5]同[1],第344頁。
[6]《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7]《金史·志第二十五·兵制》。
[8]同[7],《列傳第六十·紇石烈鶴壽傳》。
[9][10]同[7],《本紀第十四·宣宗上》。
[11]同[7],《志第三十九·印制》。
[12]高青山,王曉斌:《從金代的官印考察金代的尺度》,《遼寧大學學報》1986年4 期。
〔責任編輯:成彩虹〕
提控,為提轄、控制、掌管、總領之意。《金史》中有多處提及“提控”一職,起初是臨時性差事,逐漸演進形成官稱,并可由他官兼職,最后才定為正式官職。貞
5.傅察印章
銅質(zhì)。金代。橋形鈕,通高2.6厘米,印面方形,邊長2.8厘米,重100克。印文為“傅察印章”,陰刻,篆書(圖二)。2003年11月,盧龍縣李柳河村民潘樹平父子在村西150米處挖沙取土時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葬,此印出于該墓,同出的還有5枚銅錢,分別是祥符通寶、天圣元寶、熙寧元寶、大定通寶等。
根據(jù)出土的這5枚銅錢以及對印章的綜合分析,可推測該墓的年代應為金代晚期,從而確定此印應為金代之物。據(jù)《金史》記載,金代對各類印章的制作材料、大小及重量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品印,方一寸六分半,金鍍銀,重三十五兩,鍍金三字。二品印,方一寸六分,金鍍銅,重二十六兩?!酚。揭淮缥宸职?,銅,重二十四兩。四品印,方一寸五分,銅,重二十兩。五品印,方一寸四分,銅,重二十兩。六品印,方一寸三分,銅,重十六兩。七品印,方一寸二分,銅,重十六兩。八品印,方一寸一分半,銅,重十四兩。九品印,方一寸一分,銅,重十四兩。”[11]自天德二(下轉(zhuǎn)79頁)(上接38頁)年(1150)始,對各類官印均小一等改鑄。按《從金代的官印考察金代的尺度》一文中“金代的一尺長約合現(xiàn)在的43 厘米”[12]對照,“傅察印章”邊長2.8厘米,相當于金代的6.5分,其尺寸規(guī)格遠小于九品印,重量差距也較大,所以說該印應是無品級的官印。查《說文解字》及《辭源》,“傅”字可釋為“輔佐”,“察”字可釋為“選拔、舉薦”,據(jù)此,該印章或?qū)倏婆e制中選拔舉薦人才專用章。
《金史·選舉志》:“金設科皆因遼、宋制?!睋?jù)記載,從金大定初年開始設太學,大定十六年(1176)后又在各府設府學,各州設州學。各府、州學除招收官家子弟外,也招一部分由本鄉(xiāng)官員保舉的學業(yè)優(yōu)秀的普通人士入學。由此推測,該“傅察印章”或許是府、州地方官員保舉本鄉(xiāng)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各類學校學習而簽發(fā)舉薦文書時所用的印章。
————————
[1]季德源:《中華軍事職官大典》,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第195頁。
[2]撫寧縣文化局:《撫寧縣文物志》,內(nèi)部資料,2009年。
[3]曹傳松:《澧縣博物館收藏的幾枚銅印考》,《江漢考古》1991年3期。
[4]《后漢書·百官志一》。
[5]同[1],第344頁。
[6]《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7]《金史·志第二十五·兵制》。
[8]同[7],《列傳第六十·紇石烈鶴壽傳》。
[9][10]同[7],《本紀第十四·宣宗上》。
[11]同[7],《志第三十九·印制》。
[12]高青山,王曉斌:《從金代的官印考察金代的尺度》,《遼寧大學學報》1986年4 期。
〔責任編輯:成彩虹〕
提控,為提轄、控制、掌管、總領之意?!督鹗贰分杏卸嗵幪峒啊疤峥亍币宦殻鸪跏桥R時性差事,逐漸演進形成官稱,并可由他官兼職,最后才定為正式官職。貞
5.傅察印章
銅質(zhì)。金代。橋形鈕,通高2.6厘米,印面方形,邊長2.8厘米,重100克。印文為“傅察印章”,陰刻,篆書(圖二)。2003年11月,盧龍縣李柳河村民潘樹平父子在村西150米處挖沙取土時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葬,此印出于該墓,同出的還有5枚銅錢,分別是祥符通寶、天圣元寶、熙寧元寶、大定通寶等。
根據(jù)出土的這5枚銅錢以及對印章的綜合分析,可推測該墓的年代應為金代晚期,從而確定此印應為金代之物。據(jù)《金史》記載,金代對各類印章的制作材料、大小及重量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品印,方一寸六分半,金鍍銀,重三十五兩,鍍金三字。二品印,方一寸六分,金鍍銅,重二十六兩?!酚?,方一寸五分半,銅,重二十四兩。四品印,方一寸五分,銅,重二十兩。五品印,方一寸四分,銅,重二十兩。六品印,方一寸三分,銅,重十六兩。七品印,方一寸二分,銅,重十六兩。八品印,方一寸一分半,銅,重十四兩。九品印,方一寸一分,銅,重十四兩?!盵11]自天德二(下轉(zhuǎn)79頁)(上接38頁)年(1150)始,對各類官印均小一等改鑄。按《從金代的官印考察金代的尺度》一文中“金代的一尺長約合現(xiàn)在的43 厘米”[12]對照,“傅察印章”邊長2.8厘米,相當于金代的6.5分,其尺寸規(guī)格遠小于九品印,重量差距也較大,所以說該印應是無品級的官印。查《說文解字》及《辭源》,“傅”字可釋為“輔佐”,“察”字可釋為“選拔、舉薦”,據(jù)此,該印章或?qū)倏婆e制中選拔舉薦人才專用章。
《金史·選舉志》:“金設科皆因遼、宋制。”據(jù)記載,從金大定初年開始設太學,大定十六年(1176)后又在各府設府學,各州設州學。各府、州學除招收官家子弟外,也招一部分由本鄉(xiāng)官員保舉的學業(yè)優(yōu)秀的普通人士入學。由此推測,該“傅察印章”或許是府、州地方官員保舉本鄉(xiāng)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各類學校學習而簽發(fā)舉薦文書時所用的印章。
————————
[1]季德源:《中華軍事職官大典》,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第195頁。
[2]撫寧縣文化局:《撫寧縣文物志》,內(nèi)部資料,2009年。
[3]曹傳松:《澧縣博物館收藏的幾枚銅印考》,《江漢考古》1991年3期。
[4]《后漢書·百官志一》。
[5]同[1],第344頁。
[6]《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7]《金史·志第二十五·兵制》。
[8]同[7],《列傳第六十·紇石烈鶴壽傳》。
[9][10]同[7],《本紀第十四·宣宗上》。
[11]同[7],《志第三十九·印制》。
[12]高青山,王曉斌:《從金代的官印考察金代的尺度》,《遼寧大學學報》1986年4 期。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