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發(fā)禮
“我不想回答。”在公開觀摩課上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對于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學生的心里話,執(zhí)教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此時的心態(tài),沒有追問個中緣由,而是循循善誘,不達目的不罷休,直到學生最終說出“標準答案”。
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誠實,但每當學生以實話告知的時候,作為教師,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那種所謂的引導,對學生來說意義究竟有多大?
“我不想回答!”或許是學生能答而出于某種考慮不想回答的心里話,或許是回答不出的一種借口,前者也好,后者也罷,教師都應審慎
待之。
曾有幸參加公開課,不是上課,而是聽課,那場面、那感覺,用“震撼”二字形容毫不為過,整齊劃一的問答,運用自如的小組探究,課堂的高效自不用說,而面對執(zhí)教教師提出的問題,成績最好的幾位居然一次也不舉手,也沒有回答一個問題。
后來,我找那些“高材生”們聊天,尋問為何在公開課上不展示自己,他們的回答卻讓我啼笑皆非:“已經演練過多遍,還用回答嗎?”
如今的一些公開課,不正是傾全力如此打磨嗎?對于大型學校而言,平行班級多,可以輪換試講,對于小型學校,特別是對于一個年級只有兩三個班級的學校,就犯難了。公開課,執(zhí)教者得面對眾多的觀摩者,不精心準備自然不行,要準備肯定得試講、評議、修改、再試講、再修正……同一個班級,上同一課時的內容,反反復復,不知何時是盡頭,直到學生、執(zhí)教者都疲憊不堪……
教學常規(guī)講究“六認真”,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備課,備課環(huán)節(jié)中尤為重要的是“備學生”,也就是對學生的學情和狀態(tài)有充分、準確的分析和把握。面對“我不想回答”的學生,其實,教師只需簡單幾句即可化解尷尬:“多誠實的孩子!教師期待下次你能積極思考,勇敢地站起來回答問題!”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下次必將傾力回答。
“過于簡單的提問,沒勁。”“ 問題太難,答不上來。”“ 從沒叫過我,沒思想準備?!薄白餍?!沒意思”……學生們五花八門的“不回答”的原因,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公開課的意義和自己的常規(guī)教學。
“老師,我真的回答不出來!我已經努力地試過了!我也渴盼回答上來,也渴盼得到您的贊賞和同學們的掌聲,但我卻屢屢讓您失望,讓同學們失望,更讓自己喪失了勇氣和斗志!”這是一個學生在作文中的傾訴,這種苦痛與無奈誰能知曉?
走進學生心里,最好的辦法是尊重學生,課堂上面對學生不想回答的情況,為什么非得要他們回答?作為教師,我們真的應該反思。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重慶,404700 )
編輯/黃才玲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