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蘭芬 車甜甜
本研究以ARCS動機模型作為理論基礎,嘗試從教學實踐出發(fā),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交通工程學基礎》課程教材內容的特點,將ARCS動機模型中的各項動機要素整合于《交通工程學基礎》課堂教學中。本研究設置了實驗班和對照班,將ARCS動機模型在實驗班進行應用,然后采用學習動機調查問卷表在動機策略實施前后,對兩個班的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最后采用SPSS11.5數(shù)理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T—檢驗,以驗證實施ARCS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前后實驗班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具有顯著差異。通過比較分析實施動機策略進行教學前后實驗班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動機情感(包括:注意、相關性、自信心、滿意等四個層面)的變化,得出結論:ARCS動機激勵模型在《交通工程學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ARCS動機模型交通工程學基礎學習動機《交通工程學基礎》是一門由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的新興邊緣學科,其基礎理論有:交通流理論、交通統(tǒng)計學、交通心理學、汽車動力學、交通經(jīng)濟學。與其密切相關的主要學科有:汽車工程、運輸工程、人類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規(guī)劃學、環(huán)境工程、自動控制、應用數(shù)學、電子計算機等。作為交通運輸類專業(yè)必修的職業(yè)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的教學計劃中,學生普遍感到課程學習的難度系數(shù)較高。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為后續(xù)的職業(yè)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ARCS動機模型是1987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約翰·M·凱勒(John M Keller)教授提出的一個激發(fā)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模型。該模型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是否可以利用這一模型來激發(fā)學生對《交通工程學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1 ARCS動機模型
ARCS動機模型是1987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約翰·M·凱勒(John M Keller)教授提出的一個激發(fā)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模型。該模型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ARCS動機模型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分別是: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滿意(satisfaction)。
1.1注意
想要學生學好一門課程,首先必須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尤其是在一門新課程開始的時候,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對該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吸引學生注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一個不經(jīng)意的動作、幽默風趣的語言、變化地聲調或者面部表情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此外多樣性也可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的目的。
1.2 相關
學生的注意被激起以后,他們很有可能會問諸如“為什么我們必須學習這些知識?”“所學的這些知識和技能和我們的未來發(fā)展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等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實質就是相關性。即在對學生講解新知識之前,對這些問題進行相關闡述和解答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的動機。
1.3自信心
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和對當前任務和環(huán)境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的。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現(xiàn)有知識水平,既要有一定難度和挑戰(zhàn)又要在學生能力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其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達到預期目標。影響一個人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能力知覺、對照知覺以及對成功的期望。
1.4 滿意感
滿意感指的是如果一個人經(jīng)過努力后的到的結果與他期望的目標是一致的,或者更加接近預期目標,那么他的努力動機就會進一步被激發(fā),從而產生持續(xù)性的動機。影響滿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強化、反饋、內部獎勵以及認知評價。如果能保證學生在付出努力之后得到一定的獎勵,就能在學生在行為和后果之間建立起一種積極強化反射鏈接。如果這種獎勵對于學生來說很重要,能夠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滿意感,就能持續(xù)激勵學生繼續(xù)這種行為,從而將學習動機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
2 ARCS動機模型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實驗設計
2.1實驗目的
探究ARCS動機設計模式在《交通工程學基礎》課程教學中是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2實驗方法
實驗對象分為兩個班,一個為實驗班,對其采用動機策略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另一個為對照班,對其采用普通常規(guī)模式進行教學。兩個班的課時安排、教學進度、作業(yè)量保持一致。
問卷調查與分析:采用自己編制的《交通工程學基礎》課程學習動機調查問卷表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學生《交通工程學基礎》課程學習動機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獨立樣本。
2.3實驗對象
選取湖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高速公路信息管理專業(yè)的兩個班級:110411班(實驗班)、120411班(對照班),共計86人。其中110411班(實驗班)選取男女各25、21人,合計46人。120411班(對照班)選取男女各23、17人,合計40人。
2.4實驗步驟
在凱勒教授的ARCS理論中,動機設計是一個較為核心的內容。他認為,動機設計的主要過程有四個,即分析動機問題、設計動機策略、執(zhí)行策略以及評價策略執(zhí)行的效果。其流程圖動機教學設計模型(如圖2—1)和其實施步驟(如表2—1)所示:
3實驗結果統(tǒng)計對比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調查問卷形式對兩個班級學習情況做了調查。在獲得數(shù)據(jù)后,使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對結果的分析如下:
3.1實驗班(1班)實施ARCS動機設計策略前后學習動機分析
通過對實驗班實施ARCS動機設計策略前后學習動機分析,實驗結果顯示,注意、相關性、自信心、滿意,四部分的sig.均大于0.05,說明這兩個樣本方差齊性,進行方差齊性檢驗時,sig.(2-tailed)均小于0.05,表明實驗班(1班)在實施ARCS動機策略進行教學前后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顯著差異。統(tǒng)計結果說明ARCS動機策略在實驗班的應用對該班學生學習動機的提高有著良好影響。
3.2對照班(2班)實施ARCS動機設計策略前后學習動機分析
通過對對照班實施ARCS動機設計策略前后學習動機分析,實驗結果顯示,注意、相關性、自信心、滿意四部分sig.均大于0.05,說明這兩個樣本方差齊性,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各部分sig.(2-tailed)均大于0.05,說明對照班(2班)在實施ARCS動機策略進行教學前后的學習動機無顯著性差異。
3.3實驗班和對照班(1班和2班)實施ARCS動機策略后學習動機分析
從表3-1可以看出,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1班和2班)實施ARCS動機設計策略前后學習動機分析,實驗結果顯示,注意、相關性、自信心、滿意四部分sig.均大于0.05,說明這兩個樣本方差齊性,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四個方面的平均分有了明顯變化,實驗班在四個方面的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班。T檢驗結果顯示四方面P值均小于0.05,表明1班(實驗班)與2班(對照班)在實施ARCS動機策略進行教學后的學習動機具有顯著差異。統(tǒng)計結果說明ARCS動機策略在實驗班的應用對該班學生學習動機的提高有著良好影響。
4結論
總的看來,ARCS動機模型在《交通工程學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是可行的、有成效的。研究表明,ARCS動機激勵模型在《交通工程學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一定幫助。通過ARCS動機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在上課注意力、對課程關注度、學習自信心、滿意感層面都有所提高。ARCS動機模型在《交通工程學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教師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密切結合,對《交通工程學基礎》課的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值得在一定范圍內推廣。
參考文獻:
[1]R.M.加涅.教學設計原理(第一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97-103.
[2]韓仁生.韋納的歸因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J].齊魯學刊,1994,(5):45-46.
[3]郭德俊,李原,方平.課堂動機教學模式概述[J].教師教育研究,1998,(01):50-51.
[4]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動機設計模式[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卷(5) .
[5]JereBrophy.陸怡如譯.激發(fā)學習動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2-125.
[6]張祖忻.如何將動機原理整合于教學設計過程——談約翰 M·凱勒教授的動機系統(tǒng)學說[J].開放教育研究,2003,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