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總認為教語文不應該是照著“教參”念綱綱,不應該為了“合作”叫喳喳,不應該……語文課堂,其實可以很悠閑很詩意。因為——語文本身就是一首詩。只有飄逸著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地返璞歸真,才能讓人如癡如醉,如沐春風,才是理想中的“語文課”。而詩意的語文課堂應賴于老師著意創(chuàng)設語境,激揚文字,攝神渲染;一定要有觸摸文本、咀嚼語言、玩味細節(jié)的體驗;應該有師生雙方共同演繹、彼此尊重、靈動生成的精彩。
關鍵詞:攝神渲染;細節(jié)玩味;靈動生成
一直以來,總認為教語文不應該是照著“教參”念綱綱,不應該為了“合作”叫喳喳,不應該……語文課堂,其實可以很悠閑很詩意。只有飄逸著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地返璞歸真,才能讓人如癡如醉,如沐春風。
語文本身就是一首詩。它縱橫千古,綿延萬里,廣袤美麗,多姿多彩。既有黃山、漓江等山水風景的賞心悅目,又有《荔枝》《峨眉道上》等生活故事的回味無窮;既有邱少云、狼牙山五壯士、楊利偉等英雄人物的蕩氣回腸,更有麻雀、老山羊等平凡生命的動人心魄、刻骨銘心。流連其間,可提升道德境界,培養(yǎng)審美情趣,啟迪人生智慧,豐富文化底蘊。
這樣的兒童,這樣的語文,構成的課堂自然應該是詩意盎然的。兒童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詩人。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兒童的世界,即充滿兒童的感動,兒童的詮釋,兒童的情懷,兒童的夢想。語文課堂因詩意而變得浪漫,學生的思想也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馳騁。沒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呆滯的,是死板的,是做作的。在聽課和上課之間,我時時暢想、孜孜求索詩意的語文課堂——
一、語文課的詩意在于攝神渲染
曾經聽同事許老師上《楓橋夜泊》,尤其注重細處攝神渲染。
在許老師看來,鐘聲所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渲染是其主要目標,但是文化又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在小學課堂中不可能大而化之,因此,在細微處著力是必然的選擇。許老師不是把大的、抽象的概念整個灌輸給學生,而是把大化小,把抽象化具體,把理性化為感性,把文化和方法濃縮于一首詩、一個個意象之中,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許老師選取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從“無眠”處展開,讓學生理解“無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難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感受“無眠”的滋味兒。由此引出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是鐘聲,在“對愁眠”的“對”字分析中同樣體現(xiàn)了細節(jié)的因素,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意象的情感意蘊。
為了讓學生更真切感受孤獨詩人的惆悵與溫暖。教學中,許老師創(chuàng)設語境,渲染氣氛,激情澎湃,激揚文字,同時,又婉婉而敘,仿佛如歌的行板:愁眠啊愁眠……如行者的嘆息,徜徉于千年詩的時空,或許不止千年,但又何妨,詩的音樂,音樂的詩,“一聲!一聲!又是一聲!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痹谙胂笾凶x,讀中想象,師生對讀,從低到高,從高到低,老師范讀、師生對讀,淺呤低唱,一唱三嘆,令學生蕩氣回腸,感同身受。
最后,許老師又創(chuàng)設了一場集體與詩人的心靈對話,以時間換空間,這個空間濃縮于幾十分鐘的課堂,在一節(jié)課中,徐徐展開和卷起的畫卷,實與虛交替,起與落的來回,豐富地呈現(xiàn)出落月星空,幽暗江邊,江心的漁火,夜半的鐘聲……畫卷悄然合上,什么也看不見了,此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學生在許老師的潛移默化中進入到藝術和美的境界。在這節(jié)課上,許老師因攝神渲染而將課上得如此蕩氣回腸,余音繞梁。本節(jié)課,許老師上的是一首詩!本節(jié)課,又被許老師上成一首詩!
二、語文課的詩意在于細節(jié)玩味
解讀教材之于語文老師,好比“望、聞、問、切”之于醫(yī)生。對一個專業(yè)的語文老師,一定要有觸摸文本,咀嚼語言,悉心體味,發(fā)覺內蘊的耐心,在對文本進行細讀時,除了對文章的語言進行玩味、推敲之外,文本中的某些細節(jié)也是我們值得發(fā)掘的點。
三、語文課的詩意在于靈動生成
教學不應是預設的“圈套”,語文課堂上播下的種子,收獲的可以是情感的升華,思想的啟迪,價值觀的引領……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過預設而實現(xiàn)。教學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師生雙方共同演繹、彼此尊重、動態(tài)生成的。因為唯有“生成”,才有師生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活動,才有師生對固有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智慧超越。
生成的語文課堂是師生雙方心扉敞開,平等自由的心靈對話、情感溝通和智慧碰撞。課堂上的40分鐘,每一分鐘都孕育著創(chuàng)造,都將可能誕生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創(chuàng)意。這就要求教師從關注預設的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我們的語文課堂應正視“陰錯陽差”,重視“節(jié)外生枝”,珍視“靈光一閃”,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將走向大氣,走向灑脫,走向睿智。
在學習了兒童詩《致老鼠》之后,我看到了學生一個個余興未盡,似有詩意待發(fā)之勢。于是,我讓他們各自即興為阿寶賦詩一首。(在阿寶還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了別的地方,愛的缺失,阿寶成了一個未經雕琢的“原生態(tài)”孩子。每科成績幾乎都在10分以內,但很善良很勤勞。)學生對這個“詩題”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致,紛紛賦詩以表自己對這位“有缺點”的朋友不歧視。其中一首——
致阿寶
我喜歡你
瞇瞇的雙眼
小小的鼻子
頭發(fā)亂得像鳥巢
雖然不愛寫作業(yè)
受人戲弄還嬉笑
好像一個笨小孩
可我還是喜歡你
……
——簡直是“精彩極了”!
“生成”激活課堂,語文課堂別樣的精彩源自于“生成”。充滿生成的語文課堂將成為師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奇跡將在這里誕生。沒有生成的語文課堂,只會稀釋情感、淡化感悟、禁錮想象,進而扼殺創(chuàng)造的靈性與個性。沒有生成的語文課堂,只會陷入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話,沒有生成,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成為一潭死水,并逐漸干涸。
讓師生激情燃燒,個性彰顯,智慧噴薄——充滿“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課堂必將活力四射,奏響生命的最強音!
……
詩意的語文課堂是什么樣的?
其實,我們的教學實踐,就在有意抑或無意間做著屬于自己的詮釋和演繹。但不管怎樣,詩意的語文課堂應該帶給學生快樂的享受,情感的升華,信念的堅定,理想的憧憬。詩意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有對文字的玩味、有攝神的渲染、有靈動的生成、有……
哲學家說,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東西活著;我想說:鐘愛教育,鐘愛學生,詩意的語文課堂就會降臨于我們的身邊。
作者簡介:盧幼丹,女,1974年8月出生,大專,就職于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城西樹強小學,研究方向:“語用”理念下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