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亞丁
美麗的伊犁谷地擁有最浪漫的故事和最壯闊的歷史……
古老而神秘的塞種人,居然是來往于東西之間的黃金販賣者。
伊犁谷地的烏孫國,兩位聰慧堅強的漢家公主來當王后;而王后的侍女,縱橫西域三十六國,成為中國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
在清朝,奪回美麗的伊犁谷地,將軍和士兵,留下了自己的熱血或生命。
神秘的“塞種人”究竟來自哪里?
神奇的烏孫人建立了烏孫國
伊犁谷地,三面環(huán)山,唯獨向西,微敞著胸懷。早在約一萬年前,這里就出現(xiàn)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卻至今沒有人能完全確認,細石器時代早期生活在這里的原始人類“塞種人”,究竟是來自東方還是西方。
《漢書·西域傳》上第一次出現(xiàn)關(guān)于塞種人的記錄是:東邊的月氏國被匈奴趕往西方,便擊敗了居住在伊犁谷地的塞王,塞族人只能南遷,而大月氏則占領(lǐng)了塞王原本的土地。
塞王,塞種人之王;塞種人,中外歷史典籍中又稱 “塞人”、“薩迦人”、“釋迦人”、“塞克人”、“斯基泰人”、“允戎人”等。當年,他們的足跡曾踏遍中亞、南亞、西亞,而關(guān)于塞種人的中外記載,也是五花八門,精彩異常。
塞人早在約3000年前,就曾從阿爾泰山把大量黃金,販運到古希臘;大體同一時期,又在昆侖山間、帕米爾高原,和氐人、羌人等部落氏族,激烈碰撞、交融。有專家分析:以女性為首領(lǐng)的“西王母”部族,就是羌人、塞人經(jīng)碰撞融合而形成的。
這支神秘的族群,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煉銅技術(shù)。后世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塞人墓葬遍布伊犁谷地。墓中出土做工精美、造型迥異的青銅器包括:青銅武士像、三足銅釜、四獸足銅盤、銅刀、對獸銅項圈、喇叭狀高足承獸銅盤……在尼勒克縣,還有開采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銅礦遺址,已被證明為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古銅礦遺址之一。這一切,都是當年的塞人所為。
更多的專家傾向認為,塞人是來自地中海東支的歐羅巴人種,也被稱為“印度、阿富汗類型”。臉不黃,發(fā)不黑,長相跟亞洲的蒙古利亞人種明顯不同,操著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支的語言。至于他們?yōu)槭裁磥淼竭@里,答案似乎很簡單:處在采集、狩獵直到放牧生產(chǎn)階段的原始人類,小遷徙或大遷徙,都似乎不可避免。遇到天災(zāi)、瘟疫了,野果不多、獵物難尋了,強大的鄰居不容了,都會成為遷徙的理由——直到找到天堂般的伊犁谷地。
塞人在伊犁谷地,足跡拉得很長。比如后人命名的絲綢之路“天山道”,其實就是他們先踏出來的。據(jù)專家研究,中原人士那時所看重的金飾,至少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塞人販運過去的。他們采金、煉金、打造金飾的水平,也已相當高超——谷地的北邊,博羅科努山正是天山山脈中的重要產(chǎn)金地。
盡管被匈奴所迫的大月氏人趕走了塞王,但相當一部分塞人依然留在了伊犁谷地。不久后的公元前161年,烏孫人又來了,這片肥美之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就成了烏孫人馳騁的天下。歐洲史籍中,稱烏孫人為“伊賽頓人”。他們本來在河西走廊敦煌一帶繁衍生息,但是在匈奴人唆使、支持下,西擊大月氏而占據(jù)了伊犁谷地,建立了名震一時的“烏孫國”。烏孫國最強盛時,人口達到63萬,可參軍作戰(zhàn)的男丁有約18萬,在西域稱得上是僅次于匈奴的強國。
西漢曾有兩位公主,先后嫁給了烏孫國王。早在公元前105年,在烏孫都城“赤谷城”和一個名叫“眩雷”的地方,就已有了給公主護駕的300名漢軍及侍從,在那里耕種土地,開西域“屯墾戍邊”之先河。公元前71年,烏、漢聯(lián)軍東西夾擊,大敗匈奴,為西域納入中國版圖奠定了牢固基礎(chǔ)。直到公元938年,烏孫國王,還曾向遙遠的遼朝皇帝進獻珍奇禮品。
烏孫人,同樣稱得上是一支神奇的人群聚落!有專家說,烏孫人是哈薩克人先祖之一;還有專家干脆說,哈薩克人就是烏孫人的后裔,因為到現(xiàn)在為止,“烏孫”依然是哈薩克的大部落。而哈薩克學者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哈薩克人和漢人,早就是親戚。
先后嫁給三位國王的漢朝解憂公主
公主的侍女,中國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
說到占據(jù)了伊犁谷地的烏孫國,就必須提起一位漢家公主:劉解憂。
早在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就曾跟烏孫國王商量,如何聯(lián)合起來共破漠北匈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西漢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冠以公主名號,嫁給了烏孫國王。細君,也就成為第一位漢、烏聯(lián)姻的漢家公主。
公主到了伊犁谷地,飲食,氣候,居住環(huán)境,語言交流都不習慣,而她個性內(nèi)向,不茍言笑,不習慣于向人們傾訴遠離家鄉(xiāng)的苦悶;加之身體孱弱,無法習慣西域的大山大水大草原的粗獷環(huán)境。所以,盡管有專門為她建造的中原風格的宮室,盡管她為了促成漢、烏聯(lián)合而盡了最大努力,但嫁到烏孫只有短短5年,她就一病不起。劉細君留下來的《黃鵠歌》,卻是兩千多年來伊犁谷地從未忘記的公主悲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詩中漫延著打動人心的個人悲劇,同時又順帶讓人們一窺當年的烏孫人的習俗,和今天的哈薩克人,飲食習慣,居住習慣等,非常相似。
和親還得繼續(xù),聯(lián)兵勢在必行。與細君同為宗室之女——楚王劉戊的女兒劉解憂,被封為公主,嫁到了烏孫。解憂與細君個性剛好相反,她活潑開朗,體態(tài)健美。陪伴著夫君巡視,足跡踏遍了伊犁谷地和烏孫國其他領(lǐng)地。在這次和親隊伍出發(fā)前,漢政府接受了教訓,專門給劉解憂一行辦了“培訓班”:學習烏孫語言,了解草原風習,適應(yīng)西域氣候,習慣游牧餐飲。到烏孫后,這位公主以她的爽朗和親切贏得了人們的好感。有著敏銳的政治眼光的解憂,逐漸登上了烏孫的政治舞臺,開始參與軍國大計的商討、決策。
烏孫來到伊犁谷地后,日漸強大,不再愿意接受匈奴的節(jié)制。匈奴很是惱火,在烏孫國王娶了漢家公主之后,匈奴更是懷恨在心,時時派兵殺入烏孫境內(nèi)侵擾,后來還揚言,如果烏孫國王不交出解憂公主,就不肯善罷甘休。公元前71年,匈奴大兵壓境,是和是打,烏孫國上層激辯不休。
而解憂公主,氣定神閑,在專門由內(nèi)地能工巧匠建造的宮室內(nèi),指揮漢地帶來的名廚,設(shè)豐盛酒宴,一改平日的烏孫裝束,穿上漢皇室的禮服正裝。面對群臣,她不緊不慢地介紹了大漢王朝疆域遼闊,物產(chǎn)豐饒,國力強盛,百姓富足,不僅美食精細,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奇珍異寶等盛況。接著,又以老國王的豐功偉業(yè),激了眾人一把。最后正色承諾,漢家皇帝言出必行,信守前約,一定派兵。結(jié)果,這一場大戰(zhàn)在漢軍的幫助下打得十分漂亮。
按照烏孫的習俗,女子出嫁后,得遵循“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規(guī)矩。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40多年,先后嫁給了三位國王:軍須靡、翁歸靡、泥靡。她同翁歸靡一起生活了30余年,輔佐翁歸靡治理烏孫國,政績斐然。前文所述那場大戰(zhàn),就是她和翁歸靡共同策劃、指揮的。而第三任丈夫泥靡暴虐無道,解憂又毅然組織、發(fā)動宮廷政變,欲翦除之。
解憂公主和烏孫國王共生了4男2女。弟史公主是她的大女兒,后來嫁給了龜茲國國王絳賓。說來有趣,弟史和絳賓的聯(lián)姻,既是絳賓“搶婚”——那是那個時代西域的“時尚”,又有著愛情的浪漫。這一對佳人,去長安、回西域,為漢家和龜茲的友好往來,留下許多佳話。
那時的西域三十六國,多在天山以南。解憂出招大敗匈奴、參政治理烏孫的戰(zhàn)績、政績,使得那些“城廓之國”激動而向往,紛紛趕來求助、求教。身為國母的解憂,無法一一前往,便委托她的侍女馮嫽——烏孫國右大將夫人,持漢節(jié),代表她行使其任。
馮嫽,同解憂一樣,也是一個奇女子。而出使三十六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代時這里沒有“高速路”、“國道公路”,那時的烏孫人遠行,也只可能是騎馬、乘駝。而三十六國國情之復雜,宮廷之詭譎,也非常人所能應(yīng)付。
但這一切,似乎沒在馮嫽的話下。她不辭艱辛地奔波往返于天山南北、大漠戈壁。說來也奇,她所到之處,人們無不遠遠相迎,前呼后擁,“馮夫人”的昵稱,響徹諸國。
解憂晚年,積勞多病,一切政務(wù)全都委托給了馮嫽。公元前60年,烏孫國發(fā)生內(nèi)亂,匈奴夫人所生的王子烏就屠篡奪了國王之位,烏孫人心浮動。
乾隆年間的伊犁九城
晚清時代:一文一武的默契配合
正是馮嫽,奔波于長安、赤谷,利用了她右大將夫人的人望,恩威并施,巧妙周旋,終于迫使烏就屠讓出了國王之位,而扶解憂的長子元貴靡,登上了王位,穩(wěn)定了烏孫政局。
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回故里,馮嫽也跟從回到了闊別40多年的長安。但是好景不長,解憂之孫星糜年幼而登王位,位置搖搖晃晃。馮嫽不顧年邁體衰,主動請求返回烏孫調(diào)停。大臣們一看,他們敬仰而倚重的“馮夫人”回來當家做主了,無不拍手稱快,無不諾諾聽命。烏孫政局又一次得以穩(wěn)固。而馮嫽,再也沒能返回長安,她的忠骨,永遠安葬在了伊犁谷地的青山綠水之間……
后人贊譽馮嫽是中國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同時,她還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伊犁谷地,古往今來,到底有過多少座城,恐怕已難以回答。
烏孫國都,稱作“赤谷城”,但只有谷而無“城”。烏孫是“行國”,逐水草而居,以牧獵為生,憑險而守山谷,搭建氈房為家。唐代,今伊寧境內(nèi)曾有過一座“弓月城”,扼守交通要道,名噪一時,至今遺址尚存。元代時,阿里瑪里城號稱“中央帝國都城”,史籍多有載述,許多名人都曾到過這座名城。位于霍城縣西北的這座城垣遺址,周長仍有25公里,可見當年規(guī)模宏大。
真正在伊犁谷地大規(guī)模建城,是在乾隆年間徹底平息了準噶爾貴族叛亂,“伊犁將軍”之軍政長官設(shè)立時開始的。從1761年到1777年,在現(xiàn)在的伊寧市附近,建造了著名的“伊犁九城”:塔勒奇城、惠遠城、寧遠城、廣仁城、詹德城、惠寧城、熙春城、拱宸城、綏定城。1762年“伊犁將軍”設(shè)置后,將軍府就設(shè)在惠遠城。而寧遠城,就是今天伊寧市的前身。
當年為何要建這么多城池?其實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屯墾戍邊。這九城中,分別駐扎著八旗兵、綠營兵。城外,則分別布置了錫伯營、索倫營、厄魯特營、察哈爾營等,屯駐布防,開荒種田。九城的每城周邊,直至今日,仍然是肥田沃土。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座當年聲勢赫赫,伊犁將軍府所在地的惠遠城。如今,惠遠城中鐘鼓樓依然高聳,規(guī)模宏大的伊犁將軍府依舊保留,林則徐手植的大樹枝繁葉茂,被稱為“林公樹”。
從19世紀中期開始,腐敗的清政府國力愈加不濟,外國列強紛紛乘機而入,肆無忌憚地瓜分中國。而清政府屢戰(zhàn)屢敗,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1881年所簽訂的《中俄伊犁條約》,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平等條約。
1876年,63歲高齡的左宗棠,親率大軍西進收復新疆。左大帥坐鎮(zhèn)肅州——酒泉,麾下大軍僅用一年半時間,便全面收復南疆失地。
但是,沙俄賊心不死,1871年5月,悍然攻打惠遠城、寧遠城,入侵伊犁谷地。而此后,做賊心虛的俄國政府卻涂脂抹粉地向清廷辯解,稱自己是為清政府收復、“代為管理”伊犁的。為抗擊“老毛子”侵略者,各族軍民英勇捐軀,死傷無數(shù)。據(jù)俄國人的回憶錄中記載:大批參加抵抗的除正規(guī)軍人外,還有“塔蘭奇人”(伊犁谷地維吾爾人)、蒙古人、錫伯人、漢人、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人)、“東干人”(回族)等,軍民們“表現(xiàn)出罕見的頑強”。
幾次三番向沙俄索還伊犁都無結(jié)果,清政府只好選派代表赴圣彼得堡談判,不幸的是,慈禧太后選中了糊涂的盛京將軍崇厚作為談判代表。這位投降派代表在俄國政府外交流氓威逼利誘下,竟然擅自做主,私簽了喪權(quán)辱國的《里瓦機亞條約》。
按照這個條約,清廷只收回伊犁九城,伊犁谷地大片土地以及口岸盡數(shù)喪失,邊防從此再無天險可憑。同時還有賠款、允許俄商人免稅通商等一系列苛刻條款。消息傳來,舉國震怒,慈禧也把崇厚關(guān)起來準備殺頭,卻又有洋大人干預(yù)而無可下手,只好判了個“斬監(jiān)候”敷衍民心了事。
全國上下一片誓死奪回伊犁之聲,清政府致書沙俄,表示崇厚私簽條約不算數(shù),必須重新開議。沙俄盡管惱羞成怒,在邊界增兵數(shù)萬,還把黑海艦隊開到我國黃海以示訛詐,但清廷未予理睬。主戰(zhàn)的左宗棠及其麾下先鋒將軍劉錦棠紛紛拿出方略,主張以外交、軍事兩種手段,力爭挽回損失。
清政府也派當時著名的外交家——曾國藩長子曾紀澤去談判。1880年5月,68歲的左宗棠,讓部下抬著一口黑漆棺材,以表視死如歸的豪壯之氣,把自己的“總司令部”移到了哈密,運籌帷幄;劉錦棠部署大軍強行進入伊犁谷地,做出對俄軍三面包圍的態(tài)勢。而在圣彼得堡,曾紀澤沉著冷靜,不畏威逼利誘,折沖樽俎,寸土必爭。恰好此時的俄國佬也不走運,西線和土耳其斗得焦頭爛額。外交談判相持良久,最終只好強忍著饞涎,把已吞進口中的肥肉吐了出來。
盡管還要賠款500萬兩白銀,盡管還要承認俄商人免稅通商,盡管丟失了霍爾果斯河以西7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但在“弱國無外交”的晚清時代,一文一武,配合默契,還是奇跡般地奪回了伊犁谷地這塊風水寶地!
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決定性一戰(zhàn)
英雄故事的優(yōu)美傳說
伊犁谷地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古往今來,伊犁谷地發(fā)生了多少英雄的故事,發(fā)生過多少壯烈的激戰(zhàn)。
烏孫英雄獵驕靡、翁歸靡,漢代常羅侯——?;?,共抵匈奴,屢建戰(zhàn)功;大唐戰(zhàn)將程咬金、蘇定方,征討背信棄義的西突厥阿史那賀魯,捷報頻傳;明初,信仰了伊斯蘭教的第一位蒙古人吐黑魯帖木兒汗,一登汗位,就以武力統(tǒng)一所轄區(qū)域;清代平息準噶爾叛亂的定北將軍班第,連戰(zhàn)告捷,卻喪于身邊的暗算者……
著名的格登山之戰(zhàn),也發(fā)生在這里。這是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決定性一戰(zhàn),發(fā)生在1755年5月14日。當時叛亂頭領(lǐng)達瓦齊,擁兵萬余,退守昭蘇草原西側(cè)的格登山,企圖負隅頑抗。定北將軍班第,冷靜部署兵力,分兵兩路,包圍了格登山。當天晚上,英雄阿玉錫橫槍縱馬,奮勇當先,率領(lǐng)精壯騎兵22人,乘虛踹營夜襲。達瓦齊倉皇逃到南疆烏什縣,結(jié)果被該縣執(zhí)政官生擒活捉,解往北京。鬧騰了70余年的準噶爾貴族分裂祖國的叛亂活動,就此而告壽終正寢。
乾隆大喜,欣然親筆題寫了《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文字。今天,格登山碑依然雄矗在中哈邊界格登山上,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碑文,向每一位瞻仰者,默默講述著當年的那一場壯烈激戰(zhàn)?,F(xiàn)在此碑,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