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 孫安成
2014年7月6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qū)教育局舉辦了“東海風”·2014普陀教學文化節(jié),初中數學在普陀東港中學進行“同課異構”教學觀摩活動,展示課題是浙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等腰三角形”,教師分別為美國溪邊中學帕特森合作聯合學區(qū)教師——安德魯·拜樓(Andrew Bylow)老師和普陀東港中學劉助波老師,教學對象均為普陀東港中學八年級學生.筆者聆聽了中美兩位初中數學教師執(zhí)教的同課異構課,本著“汲取精華、棄其糟粕、反省自我、取長補短”的原則,通過中美兩個教學案例的分析,整合中西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yōu)勢的途徑,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啟示.
1中美數學教學案例比較
中國美國課題《玩轉等腰三角形》《Classifying Triangles》三角形分類教學過程
1.任務一:折一折,講一講
請你拿出一張三邊不相等的三角形紙片,折一次,剪一刀,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折好后,請先暫緩裁剪)
視頻展示折疊過程
2.任務二:折一折,畫一畫
過等腰三角形的頂點折一次,畫一線得出一個新等腰三角形.
3.任務三:算一算,折一折(四人小組合作探究)
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次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
(畫一畫).請你過等腰三角形頂點畫一條線段,把它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請你設計幾種不同的方法,畫出示意圖.
4.談談你的收獲:
(1)自由、隨意地剪出一個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2)剪紙,計算過程中體驗的數學思想是?
課前準備:教師擊掌相慶給學生寫有序號的圓形紙,并對序號進行隨機分組;分發(fā)給每位學生一支mark筆,一塊小白板.
1.觀看視頻,請學生找出視頻中的三角形,并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等邊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為什么不是等邊三角形?
3.小組合作討論等腰三角形定義.
4.畫三角形:等邊、等腰、不等邊三角形各一個.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小組合作:
尋找五角星中的等腰三角形
(2)下列圖形中哪些是等腰三角形?
2中美數學課堂教學的區(qū)別
以上兩個案例,展示了中美兩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情形,我們也發(fā)現兩國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差異.
中國美國教學工具多媒體、黑板.多媒體、白板(特殊材質的塑料袋里放一張白色硬紙)教學內容窄而深:任務驅動,分層遞進,最終實現“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從頂點出發(fā)畫一條線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之教學目標.寬而淺:內容涉及三角形的分類;畫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但均點到為止,不要求寫出證明過程.教學模式大班授課,注重四基訓練,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小班教學,面向個體進行教學,強調人的發(fā)展,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教師角色語言精練,動作沉穩(wěn).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語言幽默,肢體動作豐富,課堂氣氛活躍,以學生伙伴的身份,傾聽學生意見,鼓勵學生各種想法和做法,用建議或暗示等方式引導、組織學生學習.學生角色通過折、畫、剪、做,主動投身教學過程,參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在做中學,學中做.大膽表達、質疑、思維,在參與教學中確立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方式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相結合,但學生之間的合作缺乏有效性,沒有實現“1+1>2”的目的.交互生成、小組合作,但由于問題淺顯(相對于中國學生),小組合作失去其意義.
3中美數學教師的對話
相同的課題,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學目標達成,使每位聽者的思想產生東西方教學差異的相互碰撞.下面是觀摩活動中的中美數學教師互動情景.
教師1:美國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對幾何中的定理的證明為什么沒有體現?
Andrew Bylow:教科書中的幾何定理前人已經證明,我們?yōu)槭裁催€要費力讓學生來重新證明一遍,當學生都成長成我們這樣的成人的時候,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幾人在使用幾何定理的證明呢?
教師2:聽說美國中學教育明顯“小班化”的特點?
Andrew Bylow:在美國往往采用小班教學,每個班的人數大多在十幾到二十幾人.
教師3:聽說美國的課堂教學自由化.
Andrew Bylow:美國強調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度,數學課的授課地點可以不僅僅是教室,老師可以隨意選擇該節(jié)課的教學地點和內容在實驗室,在操場,在公園,在野外,在任何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地方都可以.
教師4:聽說美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
Andrew Bylow:老師和學生基本上是朋友關系,在老師眼里,每一個都是好學生,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導提示的作用.課堂上老師有目的地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自由出入,這種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增加對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師5:聽說美國十分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
Andrew Bylow:美國強調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度,讓他們去發(fā)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在沒有外力干擾的環(huán)境下,每個學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
教師6:美國是通過什么方法來了解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個體差異?
Andrew Bylow:美國一些學校使用的教學日記法,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教學中的思維過程、心理狀況,使學生與教師能經常通過日記進行交談,教師易于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興趣及個人思維風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個體差異,教師能從學生的這些資料中綜合出各種學生的成就抱負水平、焦慮水平、意志水平,從而設計出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