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熊建輝
摘 ? 要:《中國教育國際期刊》于2010年創(chuàng)刊,每年兩期,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與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共同出版,主編是清華大學謝維和教授,執(zhí)行主編是清華大學史靜寰教授,香港大學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教授擔任國際顧問。在采訪中,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史靜寰認為,刊物文章反映的不僅是中國教育,更多的是國際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共同問題與趨勢;期刊的發(fā)展不能急功近利,必須有好的學術水準。
關鍵詞:《中國教育國際期刊》;中國教育;國際檢索;學術水準
《世界教育信息》:清華大學有多本SCI期刊和英文期刊,是我國重要的學術重鎮(zhèn)?!吨袊逃龂H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IJCE)是否是在學校的支持或者是影響下創(chuàng)辦的?刊物是如何運作的?
史靜寰:清華大學素來有著優(yōu)秀的學術傳統(tǒng),每年產(chǎn)出大量重要的學術成果。學校對文科有著與自然科學不同的定位,即不偏重定量或是數(shù)據(jù)方面的評價,而是提出要增強社會科學的學術影響力,建立與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智庫等,教育研究院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chuàng)辦這本英文期刊。此外,我院有23位專職教師,其中一半是海歸學者,這也是創(chuàng)辦這本期刊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從2008年開始籌備,2010年正式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博睿學術出版社一位來自美國波士頓的編輯的多次協(xié)助。
刊物的創(chuàng)辦和日常運作都是由教育研究院獨立完成的,沒有任何專項資金和人力,主要是我和葉賦桂等幾位教師承擔稿件組織、審閱等工作。為了保證刊物質(zhì)量,期刊主要采取約稿的方式,并請編委會和學術圈中與我們有聯(lián)系的國際學者審稿。作者經(jīng)過修改后再進行審閱,最后由博睿學術出版社在海外進行印制出版。今年年底,我們也會開始使用國際上較為通用的編輯管理在線稿件處理系統(tǒng)。白杰瑞教授在刊物宣傳和國際推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讓更多的國際學者了解并認可我們的刊物。
《世界教育信息》:在期刊的編委會成員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海外中國教育研究學者。稿件的作者除了一些大牌的國際學者外,還有很多年輕的海歸學者。從編委會成員到作者的選擇,您有哪些考慮?在刊物的主題和選稿上又有哪些考慮?
史靜寰:很多編委會成員都是從事中國教育研究的學者。我們并沒有邀請很多國際著名的學者,因為他們并不一定從事中國教育問題研究,畢竟這是一本關于中國教育的學術期刊。作者中,我們也邀請了一些國際知名學者。比如,去年第2期邀請了格林A.約翰(Glen A. Jones)、凱文M.麥康基(Kevin M. McConkey)等國際學者。但是,我們更注重邀請一些年輕的海歸學者。他們受過良好的方法論訓練,可以用西方的研究范式來分析中國問題,注重學術規(guī)范,國外讀者會更感興趣。
目前,刊物是按照專題來組織稿件的,其中既包含中國本土學者做的中國研究,也包括國際學者做的中國研究,力求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國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國際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共同問題與趨勢。學者們不一定談中國,但是他們談的一定是對中國教育有所影響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與其他國家共性的展現(xiàn)。
《世界教育信息》:在辦刊過程中,有什么困難嗎?
史靜寰:要辦一本優(yōu)秀的學術期刊,是需要大量投入的,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而是全方位的投入。現(xiàn)在,我們的人力非常緊張,編輯都是擠出時間來做這本期刊。要想進一步提高刊物的影響力,還需要更多的投入。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后,編輯的崗位與青年教師的學術發(fā)展也面臨著矛盾,人員的不足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世界教育信息》:您對刊物未來的發(fā)展有什么計劃?是否打算申請國際檢索SSCI?
史靜寰:期刊的發(fā)展是需要時間的,學術期刊也需要在學界積累學術影響和口碑,不能急功近利。我們不會急于投遞檢索申請,目前學界對刊物的反響相當不錯。最重要的是保證刊物有一個好的學術水準,沒有好的研究范式和規(guī)范是不能進入國際學術舞臺的,甚至會給中國學術丟臉。我們會把重點放在年輕學者上,他們目前還沒有名氣,但是他們做實證研究,有數(shù)據(jù)支持,是我們期刊的重要支撐,也是中國教育研究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編輯 郭偉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