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敏蕓
課文后練習是教科書編者針對課文特點設置的能力訓練點和教學重難點,而課文后練習中的問題是教師備課的指南針。教師通過這些問題組織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啟發(fā)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文后練習中的問題分類
一是按問題的語言表達形式分類,有提問式、陳述式、討論式。
課文后的許多問題是用提問的方式來呈現(xiàn)的。如《沙漠旅行》中“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他會怎么說,怎么做?”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在一系列的提問中,學生可以扎實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陳述式的問題即用陳述的語言顯現(xiàn)問題。如四上《霧凇》中“默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霧凇是怎樣形成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要點進行歸納。
討論式的問題就是將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供他們討論,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如《狼和鹿》中“討論一下,句中加引號的詞語各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樣說?”教師要抓住這種開放的表達方式,積極組織學生展開不同形式的討論,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
二是按問題的形式分類,有封閉性問題、半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
封閉性問題的界定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現(xiàn)成的,答案或結論只有—個。如《恐龍》中“第二自然段寫了哪幾種恐龍?在它們的名稱下面畫上橫線,并說說各自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什么”、“為什么”、“以什么方式”之類的詞作問題的開頭語,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有意義的教學對話的機會。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水平。
半開放性問題介于封閉與開放之間,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現(xiàn)成的,需要問題解決者自行探求,其答案或結論也是系列的。如《老師,您好》中“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些詩句?”教師要引導學生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答案通常不止—個。
開放性問題的界定有時不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開放的,答案或結論不止—個。如《秋姑姑的信》中“秋姑娘還會給哪些好朋友寫信?信上會說些什么呢?”教師還應考慮將開放性的問題升級,變開放性問題為綜合性問題,從學科課堂教學到學科的綜合性活動,再到綜合實踐活動課。這樣,時間和空間不再局限于課堂,進一步體現(xiàn)了多元元素,提升了問題解決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三是按回答問題的方式分類,有敘述性問題、概括性問題、分析性問題、體會性問題。
敘述性問題。如《學會查“無字詞典”》中“讀課文,說說爸爸是怎樣解釋‘驕陽似火‘驚濤拍岸的,并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敘述回答。敘述時要注意抓住重點,有具體內容,有條理,不能機械地照搬原文。
概括性問題。如《水上飛機》中“聯(lián)系課文,說說水上飛機有哪些本領?”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內容,然后加以概括,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
分析性問題。如《最佳路徑》中“格羅培斯的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為什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這類問題往往涵蓋面比較大,由于學生的智力層次和知識水平的差異,會影響其對問題的解答。教師在教學中要變復雜性為簡單化,精心設計一些輔助性的問題,為學生鋪路搭橋,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體會性問題。如《狼和鹿》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的感想”。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讀原文,深刻領會精神實質,然后緊密聯(lián)系實際,突出重點,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說出來。
四是按信息管理模式分類,有收集信息階段的問題、組織信息階段的問題、擴展信息階段的問題。
收集信息階段的問題,又分為事實類問題、過程類問題。事實類問題,如一上《我叫“神舟號”》中“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家鄉(xiāng)看到了什么?”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做什么,在哪里,什么時候,什么和多少”為開頭回答這類問題。過程類問題,如《永遠的戰(zhàn)士》中的“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這類問題一般是以“怎樣”開頭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清楚這類問題想知道的是某件事情是怎樣開始的,怎樣發(fā)展或者是怎樣完成的。
組織信息階段的問題,有目標性問題、假設性問題。目標性問題尋求事情發(fā)生的原因,蘇教版小語教科書中沒有此類問題。假設性問題是假設性的,它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提出疑問。
擴展信息階段的問題,有臆想類問題、推測類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目的不在于找出標準答案,而是要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方式出發(fā),做出自己的判斷,了解到不同難點的樂趣。
二、課文后練習中的問題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是課文后練習問題可以作為學生預習課文時的思考題。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學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是可以作為導入新課用。教師可用課后問題,巧妙引出教學問題,力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情境。如三下《廬山的云霧》上課伊始,教師板書課題,說“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
三是可以在整體感悟時用。有的課后問題是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的體現(xiàn),上課時只要抓住這一問題,貫穿整個語文教學,既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目標,又起到了提領皆順的效果。如第十冊《音樂之都維也納》課后問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教師可在教學時抓住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四是可以在突破重難點時用。有的問題是課文的重難點所在,教學時教師只要緊緊抓住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就能切中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及時、準確地把握所學知識。
五是可以在課堂討論時用。課后練習中的問題,有的可以用作課堂討論的主問題,以此啟發(fā)學生對重點語段、精彩語言進行揣摩,靈活巧妙地串起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是可以在說寫訓練時用。如《天鵝的故事》中“你在生活中,或在電影、電視中,看見過齊心合力完成一項任務的場面嗎?先說一說,再寫下來”。教師可讓學生反復閱讀體味課文,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引導借鑒,讓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遷移、運用,從而在學習、理解課文的同時,提高概括和寫作水平。
七是可以在延伸拓展時用。如《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中“你還知道哪些人造衛(wèi)星?選擇一個做點研究,再把結果跟同學們交流交流?!苯處熆勺プ≌n文問題,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自己動手、動腦收集資料,把語文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使學習活動與學生自身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了解了課文后練習中的問題分類方式,并且備課時注意抓住課文后練習中的問題,教學時靈活運用,定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楊晶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