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摘 要:以“9·11”事件為標志開始,恐怖主義活動進入一個新階段??植乐髁x毀滅了生活和藝術,但從另一方面刺激了我們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的精神得到了蘇醒。公共藝術家使散布在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品成為民眾的精神堡壘,也使藝術成為一種猛烈回擊恐怖主義的武器。但恐怖主義對公共藝術的影響是辯證的,由反抗恐怖主義帶來的藝術成功會導致公共藝術家對于藝術形態(tài)上病態(tài)的迷戀。隨著近年各地群體事件和城市低烈度沖突的頻發(fā)也許會導致新的文化藝術恐怖主義出現(xiàn)。
關鍵詞:恐怖主義 9·11 公共藝術 藝術創(chuàng)作
自“9·11”事件以來,各式各樣的恐怖主義在世界范圍內(nèi)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許多城市、國家被一股無政府主義的潮流所控制,那些人相信:毀滅是一種解決矛盾的辦法。隨之帶來的創(chuàng)傷、背叛、政治虛偽、無休止的爭吵、無形和有形的人為阻礙和對自由對話的侵蝕,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忽略的雜音,侵擾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恐怖主義與其他變異中的文化現(xiàn)象給很多人造成一種印象:我們處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下的問題并不會有明確的答案和結論,藝術話題好像也不例外。因此當代藝術現(xiàn)象中的表達讓人越來越看不懂,各式各樣偏離藝術卻自認為是當代藝術然而實質是藝術恐怖主義的行為越來越多。而我認為應該要去做更加有創(chuàng)意的努力去讓人重新相信什么才是真正被忽略的,并分析恐怖主義的實質,什么是我們需要清醒討論的問題。
在大量對恐怖主義的論述中,雖然對于恐怖主義的概念頗具爭議①,但對于現(xiàn)代恐怖主義帶來的后果上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即它是恐懼對日常公共生活和個人生活的入侵,是對公民生活權利的否定,是對公眾清醒思考能力和暢通決策能力的破壞。因而,恐怖主義對于藝術的負面影響是直接和毋庸置疑的。當代恐怖主義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負面作用主要有:
一、直接摧毀藝術作品,達到破壞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目的。2001年,世界遺產(chǎn)巴米揚(Bamiyan)大佛被塔利班中的恐怖主義分子炸毀,2000余年的珍貴文物毀于一旦且無法復制,舉世震驚。又以“9·11”事件為例,世貿(mào)中心作為美國力量的象征和當時世界最高建筑從設計階段就使用最優(yōu)秀的藝術品裝飾。據(jù)災后調查,大樓倒塌的瞬間,和生命一起消失的是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畢加索的著名繪畫失蹤;亞歷山大·卡爾德的一件作品也化為灰燼。胡安·米羅僅有的兩件掛毯作品的其中一件也化為烏有。美國波普藝術鼻祖羅伊·里奇特斯坦的一件繪畫和一件戶外雕塑被毀。德國著名攝影師雅克·羅維生前為肯尼迪家族拍攝的約4000張照片底片,在這場災難中被徹底損毀。超過300件羅丹雕塑及手稿在“9·11”中化為烏有。德國雕塑家弗利茲·克尼格為紀念世界和平,于上世紀70年代創(chuàng)作的大型雕塑《和平之球》嚴重受損。在這些消亡的藝術寶藏中,有一件作品格外令人唏噓。1993年2月26日,世貿(mào)中心被伊斯蘭極端份子在地下室放置炸彈,導致6人死亡。為紀念爆炸襲擊中的受害者,美國藝術家埃琳·齊默曼受邀設計制作了一個用破碎的石頭聚合而成的噴泉紀念碑。當年的紀念,如今也變?yōu)楸辉俅螒涯畹膫小?/p>
二、通過破壞意識從而對人的心理施加壓力,摧毀藝術夢想,使人類文化斷代。2008年,在馬德里及英國倫敦的地鐵連環(huán)爆炸案等恐怖主義事件后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一些歐美國家的國內(nèi)經(jīng)濟和社會秩序受到?jīng)_擊,意識形態(tài)呈現(xiàn)惡化趨勢。在“9·11”事件幾年后,根據(jù)紐約市的重大災難的研究報告,除了評估受創(chuàng)最重的救難人員、曼哈頓居民、紐約市民以及紐約州其他居民所受到的心理沖擊以外,即使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所作的最保守估計,估計仍然至少有將近40萬名紐約人因9·11恐怖攻擊而產(chǎn)生了創(chuàng)傷壓力癥。此外,由哥倫比亞大學梅曼公共衛(wèi)生學院負責的評估4-12年級的紐約市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中,研究小組調查了8千余名中小學生對于紐約遭到恐怖攻擊的反應,然后根據(jù)調查的數(shù)據(jù)推測,當時紐約市71萬名公立學校學生中,大約有10.5%在9·11事件后出現(xiàn)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候群。這些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想能力普遍受到了一定的創(chuàng)傷。近十幾年來美國頻繁發(fā)生的校園槍擊案據(jù)很多學者研究也與恐怖主義思想有密切關聯(lián)。
三、宣揚不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藝術的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負面影響。9·11后十年內(nèi),美國文學界及藝術界創(chuàng)傷藝術的比例出現(xiàn)大幅提高。美國當代四大小說家之一的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著名小說《墜落的人》(2007)之中描述了一個男人從世界貿(mào)易中心大樓跳下身亡的可怕形象并無比精準地刻畫了“9·11”之后紐約人所深刻感受到的那種情感上的空虛與隱約的絕望。暢銷文學出現(xiàn)類似這樣的缺乏社會參與的心態(tài),這在之前的美國主流社會文化中是極為罕見的。在藝術界,紐約的一些畫廊策展人相信所有低于40歲的藝術家都可以被劃分為“后9·11藝術家”。紐約公共廣播評論認為他們的世界觀可以被定義為“焦慮、不安和對21世紀的困難的恐懼” ②。就像9·11襲擊之后,好萊塢電影工業(yè)長時間的陷入低迷、甚至失語。始終保持著敏感的好萊塢工業(yè)當然清楚地知道恐怖主義與好萊塢電影的內(nèi)在互動。這種情況從一個方面能反映出恐怖主義與文化藝術戲劇性的內(nèi)在關系。
2001年,在炸毀世界遺產(chǎn)巴米揚大佛的恐怖事件中,面對國際社會的震驚和請求,塔利班反而氣焰更加囂張。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表示,所有這些佛像,包括遠古時代的佛像不是藝術而都是對塔利班所信奉的宗教的侮辱,這種實際是借助摧毀文化和文物達到政治目的的思想被世界范圍內(nèi)許多原教旨主義者奉為求得國際關注的法寶并直接導致了許多重要文物的損毀。又例如在2013年非洲發(fā)生的極端事件中,具有類似意識形態(tài)的少數(shù)馬里和敘利亞原教旨主義者已經(jīng)摧毀大量的古代文物,如拜占庭式的馬賽克人像和通布圖的古跡。這些破壞造成了豐富文化遺產(chǎn)及古建筑群的不可逆轉的損失。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當這個世界被恐怖炸彈所威脅的時候,藝術在某種程度上發(fā)展的更好了。甚至許多藝術家聲稱,恐怖主義給了他們靈感。在各大城市中,新的藝術風格層出不窮,尤其以公共藝術為主。許多公共藝術品在城市中獲得了大量的位置。公共藝術受到公眾的重視和認可不是偶然的。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它一般能積極表達當?shù)靥卣髋c文化價值觀并體現(xiàn)公眾對地點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梢哉f,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的城市。當然,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于此。在類似于恐怖主義的事件中,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qū)或城市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城市的精神面貌,能夠長時間地影響公眾的精神狀態(tài)與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它也會成為城市在特定時間的精神堡壘,在塑造城市的獨特性格方面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受到恐怖主義襲擊的時刻,相比其他藝術門類,公共藝術在表達情感、撫慰創(chuàng)傷、凝聚精神、寄托紀念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因而獲得了公眾大量的關注和認可,同時也促進了公共藝術自身的發(fā)展。
在恐怖主義影響下,一些公共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上對于恐怖主義產(chǎn)生了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使他們感受到了人在巨大事件前的無奈和悲劇感。對于痛苦的表達成為了某些時刻的主旋律。如2001年雕塑家Eric Fischl為紀念“9·11事件”的受害者制作的——翻滾的女人——一個青銅鑄造的公共藝術品(附圖1),它被安裝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廈廣場。意在表達悲劇的本質并提醒紐約市民應該哀悼那些失去的記憶而不是建筑。雕塑很優(yōu)雅地描繪了一個女人的身體在一瞬間的沖擊,表達幾乎夢幻般墜落的感覺。2002年9月,因為作品表達太過直接,被很多失去親人的公眾集體抗議,該作品從廣場撤除。但從藝術角度而言,這是一件成功的聯(lián)系公眾心理并產(chǎn)生巨大悲愴感的公共藝術作品。
除了恐懼感之外,對恐怖襲擊經(jīng)常被忽視的另外反應之一是其他一些公共藝術家創(chuàng)意驚人的流露,這并不是巧合。公共藝術會使城市清醒是因為極少數(shù)人的獨創(chuàng)精神。藝術家是一群專門生產(chǎn)“夢想炸彈”的人,他們和恐怖主義的實體炸彈猛烈對擊③。全世界無數(shù)藝術家都試圖解決雙方的性質的悲劇及其對未來的影響。他們描繪和拍攝,寫詩歌小說、創(chuàng)作和演出音樂。這種類型的審美創(chuàng)造與康德描述的當面對一個強大的對象的反應,如風暴或火山爆發(fā),面臨著他們的極限的類型非常相似。其結果是不解、痛苦、恐懼,進而真誠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表達情感,尤其在經(jīng)歷是特別重大的創(chuàng)傷的情形下。
這樣的例子在1937年4月26日德軍轟炸格爾尼卡時就有顯示。畢加索在畫布上畫了尖叫的母親、死去的嬰兒和肢解的戰(zhàn)士并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藝術家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滿懷悲憤的創(chuàng)作出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傳世作品。另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一個自由女神的復制品,也是藝術家對“9·11事件”回應的一個鼓舞人心的例子?!?·11”事件發(fā)生后不久,一個250磅的塑料自由女神像的復制品被放置在位于第八大道西第四十八街的紐約市消防隊,該消防隊在世貿(mào)中心的搶險中失去了15名消防隊員。這座超過10英尺高的雕像很快放上了各種裝飾物,如吊唁信、徽章、卡。這座充滿了從頭到腳的悼念的自由女神像,代表著恐怖主義與藝術治療方法在社區(qū)中的響應。
更多的藝術家在那些恐怖事件沉淀之后開始逐步意識到,恐怖主義的毀滅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不是好與壞的對立,他們從來不是對等的。他們都產(chǎn)生于虛無,然后努力朝著不同的方向:一個使用無政府主義抹去思想的自由,另一個用荒謬作為新的故事講述的起點。那么到底什么是毀滅和創(chuàng)造之間的區(qū)別?一個恐怖主義者的行為產(chǎn)生毀滅,它能奪走生命,讓其停止存在和重生;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不能代替生命,但他豐富了生命的內(nèi)容,而一群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則豐富了人性。在“9·11”事件發(fā)生的瞬間,住在與曼哈頓一河之隔的藝術家徐冰聞聲跑出了公寓,他親眼看見大樓的倒塌和爆炸后的大地被無數(shù)的灰塵覆蓋,幾天后,徐冰到廢墟處收集了一些大樓的塵土。2004年,他用這些塵埃為材料創(chuàng)作了公共藝術品《何處惹塵?!罚╓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作品中,他在鋪滿“9·11”塵埃的地面上寫下了慧能大師的名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用中國的禪意來表達紀念。許多人站在這個作品面前,都會深深的沉浸在對人類行為的反思中。在這一刻,恐怖主義帶來生命之輕的深刻記憶消失殆盡。
另外一個中國藝術家的公共藝術品也用不同的手法巧妙的表達自己的感受。5月的紐約天氣風和日麗。就在這祥和的氣氛中,每天正午12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上空就會突然現(xiàn)出一朵黑云。接著這朵黑云慢慢在藍色的天空中散開并優(yōu)美的消失。這朵云突然在空中出現(xiàn),使公眾都為之一怔。這朵突如其來的云,是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藝術家蔡國強的一件爆破藝術作品《晴朗天空中的一朵黑云》。2001年9月11日那個早晨,紐約的天氣也是如此的晴朗,而后發(fā)生的慘劇,大家都如同看這朵烏云一般感到驚訝、好奇、恐懼,一時間無法作出正確的反應,就像魯迅在日本遭受空襲后所寫下的那樣:“宛然目睹了《死》的襲來,但同時也深切地感著《生》的存在”。這件作品的展覽過程,反映出紐約這個城市在9·11后的現(xiàn)狀,因而使這件作品更具意義。這朵在每天正午的12時出現(xiàn)的烏云,如同一個時鐘,警示世人。
上述例子雖然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承認,恐怖主義間接上和在某個特定時間段對公共藝術也許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種刺激作用是一個假象。在當前理論和實踐中,由反抗恐怖主義帶來的藝術成功從而導致公共藝術家對于藝術形態(tài)上病態(tài)的迷戀,使一個更加瘋狂的反藝術運動狀態(tài)正在形成。這種藝術以對傳統(tǒng)藝術的形式的破壞和震驚觀眾而感到自豪。它已經(jīng)滲透到我們的文明包括藝術機構的方方面面。不幸的是,恐怖主義和當代藝術家都是這次襲擊事件的主謀。這是一個巨大的諷刺,而且,這種藝術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恐怖主義。它通過博物館,畫廊,藝術院校和巨大的資金網(wǎng)絡滲透著公共生活的縫隙。在這方面文化和恐怖分子同樣是血腥、無形的。而嚴肅的藝術和這些藝術恐怖主義是完全相左的。藝術是文化的靈魂,如果你試圖忽略你的靈魂,它會反抗。一種真正的文化或藝術,一如你的靈魂,是不會刻意打扮或招受壓抑的;如果你不尊重它自然會刺痛你的信心,破壞你的優(yōu)點,讓你希望你從來沒有存在過。隨著大眾傳媒時代的蒞臨,近年各地群體事件和城市低烈度沖突( city low-intensity conflict)的頻發(fā),新的事件也許會導致新的文化藝術恐怖主義出現(xiàn),這方面的研究也將日益引起學術理論界的重視。
注釋:
①恐怖主義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概念,在相關文獻中使用的定義超過200種。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恐怖主義并不是一種能夠依照暴力本身的特性進行定義的連貫的、獨立的現(xiàn)象。另外,行為的合法性,如何衡量受害者,行為者的真實意圖和政治目的,這些問題綜合起來使恐怖主義本身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很多研究恐怖主義的學者實際上遵循了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恐怖主義的定義,認為它是非國家行為體所實施的暴力行為。
②江湖.這些消亡在“9·11”的藝術品[N].青年參考,2011.9.14(32 版)
③Neda Ulaby. Are all young artists “post/911”artists[OL]. http://www.npr.org/2012/09/09/160705544. 2012.9.9
作者單位:南京城市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