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我在2014年的《讀者》上讀到一篇文章——《治陋習》,作者是趙文恒,文章大意是:
最近華盛頓某私立女子學校校長遇到了麻煩事,學校里的女生喜歡在洗漱間精心打扮。有化妝經(jīng)驗的女士都知道,在涂完一次口紅后,需要用面巾紙把口紅的浮色粘掉,再涂抹一次,這樣口紅不容易掉色。女生們可能懶得拿面巾紙,因此在涂完第一次后,會直接把唇印印到鏡子上。如此,鏡子上每天都留下很多唇印,十分刺眼。學校的清潔工要費很大功夫才能將唇印擦除。但第二天,這些唇印照樣出現(xiàn)。
無奈之下校長發(fā)出通告,鑒于唇印給清潔工增加了負擔,希望大家改正這一陋習。有幾天鏡子上的唇印確實銷聲匿跡了,但過不幾天唇印又出現(xiàn)了。校長很生氣,她把所有女生都召集到洗漱間,并讓清潔工當面講述擦拭鏡子的困難,但調(diào)皮的女生們根本聽不進去,她們找出很多理由狡辯。校長無奈地搖頭,心里暗想是否需要再招一名清潔工。
在女生們走之前,清潔工拿出一個拖把,若無其事地在馬桶里蘸了一下,然后開始擦拭鏡子。校長裝作沒有看見這一幕,一聲不吭離開了。從此以后,鏡子上再也沒有唇印了。
看完這篇文章,我先是莞爾一笑,繼而陷入深思:教育要怎么做?先要有活動實踐,然后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最后才是真教育?;蛘哒f:沒有實踐,只有說教,算不上真教育。
在體驗中獲得真知
《大學》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千百年來,大家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可謂百花齊放。其實,何必費那么多口舌呢?看看《治陋習》這篇小故事,就足以說明所有問題了:對于一個道理,如果我們教師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沒用,就不如讓學生親眼看到清潔工用在馬桶里蘸過的拖把擦鏡子,她們立即會得出“不能將唇印印到鏡子上”的結論。這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格物致知”。
我認為,“格”有規(guī)矩、規(guī)律的含義, “格物”就是凡事按照規(guī)矩去做。在學習、生活中,坐椅子時擺正再坐,這樣坐姿端正,上課聽講不容易開小差;停車停到合適的位置,這樣方便別人出入;課堂上說話也不隨便說,想好再開口;女孩子抹完口紅后,不能隨便朝鏡子吻一下……獲得這樣的結論后,就可以踐行。
這就是格物致知,這就是知行統(tǒng)一。這也是班級活動的意義所在——很多道理我們說一百遍,不如讓學生們親身體驗一次。
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也不僅僅是要掌握一技之長,而是要認識并遵循世間萬物內(nèi)在的規(guī)律,接納并遵守社會秩序,或者說要明白什么是“格”,如何去“格”。吃飯、停車、說話、走路都是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了,都要按“格”、按“標準”來,那些大事就更不用說了。生活中一切待人接物的事都依“格”而做,就自然會做事不出格、做人有人格。
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不喜歡受約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這些規(guī)矩、規(guī)律或者說“格”對自己很重要呢?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開展班級活動。
比如,我?guī)н^的每個班級,每年過冬至都要包餃子?,F(xiàn)在我們的條件好了,煮餃子是借用學校食堂的大鍋。在1997年,我們班過冬至是在教室里煮的餃子。那時,學校每個辦公室都生煤球爐,我便和學生一起借辦公室的煤球爐到教室里來,每個寢室為一組,分一個爐子。包餃子的面粉、肉、韭菜及調(diào)料等,也分到每個小組,讓學生自己生火、調(diào)餡兒、包餃子。我的角色是顧問和評委——指導同學們包餃子,并評出哪個寢室的同學包的餃子最好吃。
結果,那天晚上直到9點,還有一個寢室的同學沒吃上餃子,因為他們都不會生火。
這就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出一個結論:沒有生活技能,是要挨餓的。
這是一個“格”,它告訴學生:我們必須掌握各種生活技能,才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
另一個寢室的同學餃子餡兒沒有調(diào)勻,因為他們沒有聽我的建議。我當時告訴學生:調(diào)餡兒的時候要朝著一個方向攪拌,這樣能攪拌均勻。但是他們不信,胡亂攪拌一氣,導致有的餃子淡而無味,有的餃子咸得要命。
這也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不善于采納前人總結的經(jīng)驗,很容易走彎路。這也是“格”。
還有一個寢室包的餃子皮兒太厚了。當時我也曾提醒學生說:“我們買的面粉是餃子粉,很筋道,餃子皮兒薄一點好吃……”但是一個平時干過家務的孩子對同寢室的同學說:“別聽老師的話。老師在教書方面是內(nèi)行,在做飯方面就未必比我媽媽強。我媽媽告訴我,餃子皮兒要厚一點才不會破……”結果他們寢室包的餃子皮兒厚得很,最后大家都把餡兒吃掉了,皮兒卻難以下咽。
這件事告訴同學們:對于不同的建議,我們要分析一下哪一個更適合自己。這就像小馬過河,小松鼠告訴小馬河水很深,而黃牛卻告訴小馬河水很淺。河水究竟是深是淺,小馬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小松鼠比自己小很多,所以認為水深;而黃牛比自己高大,所以認為水淺。事實上,小馬自己過河的話,水既不是很深,也不是很淺……
這個學生的媽媽和我都有一個角色——家庭主婦,我們對包餃子的建議究竟誰的正確?這個學生的媽媽包餃子用的是普通面粉,餃子皮兒容易破;而我包餃子用的是餃子粉,和這次班級包餃子用的面粉一樣。同學們自然應該聽我的建議。
這也是一個“格”,告訴學生我們聽到一些建議的時候,一定要分析一下哪些建議更適合自己。
僅僅一個包餃子的活動,就可以讓學生由體驗而得出這么多結論。
在活動中增強規(guī)則意識
學生頻頻違反紀律,包括有些成年人經(jīng)常違犯交通法規(guī),都是因為規(guī)則意識的欠缺。
問: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在什么時期?
答:幼兒園或者小學時期。
問: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答:做游戲。
比如,我的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和我一起玩積木。我們倆都在用積木蓋房子。他一看我蓋房子比他快,很不樂意,跑過來“嘩啦”一聲,把我的房子推翻了。如果換作有的家長,可能不會介意,心想:反正我的任務就是陪孩子玩,他把我的房子推翻就推翻了吧!我繼續(xù)再蓋。但是,這樣一來,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就沒有被培養(yǎng)出來,他們將來會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會故意破壞別人的勞動成果?,F(xiàn)在社會上這樣的成人太多了。所以,我一看見他把我的房子推翻了,就跑過去,“嘩啦”一聲也把他的房子推翻了。孩子于是號啕大哭,我也在一邊假裝哭。然后兩個人繼續(xù)堆積木。這一次,我的積木還是比孩子的堆得高。孩子一看,又一次跑來把我的積木推翻了。我也馬上跑去把他的積木推翻。他哭,我也假裝哭。這樣到第三次,當我的積木堆得比孩子高時,孩子自言自語說:“媽媽的,不推;寶寶的,也不推?!?/p>
這就讓孩子學到了“愿賭服輸”的規(guī)則意識,讓他明白了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校的學生大多已經(jīng)十五六歲,既然有的人錯過了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的最佳時期,就讓他們在班級活動中體驗到種種規(guī)矩、種種“格”也為時未晚。根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如果學生違反紀律了,老師帶全班同學都反對他,一來違紀學生不服氣,二來班里其他學生也不一定配合。但是,如果在班級活動中有同學違犯游戲規(guī)則,不用老師說,全班同學都會群起而攻之。這樣的“圍攻”帶著游戲的成分,很容易被學生接受。
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的體驗的話,到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zhuǎn)。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那么隨著生命的成長,他的經(jīng)驗將越來越豐富,對人生的體驗會越來越深刻。
比如,老師對學生說:“能夠幫助別人,就算犧牲了自己一點點享受,也是很快樂的事情?!比绻幸惶?,學生在擠滿人的公交車上遇到一個老太太上車,這時候?qū)W生正好有個座位,坐得很舒服??吹嚼咸?,他的心里開始掙扎:到底要不要讓座呢?他有兩個選擇:如果選擇不讓座,那就無從印證這句話的真假;如果選擇讓座,也許當他站起來把座位讓給老太太的時候,會覺得心情豁然開朗,從此以后他就相信,幫助別人原來真的是快樂的。
可惜的是,很多人活到中年甚至老年,他們口口聲聲堅持的一些觀點都沒有得到親身驗證,沒有變成自己信奉并身體力行的真理。比如,現(xiàn)在有一個很時髦的口號——“終身學習”,許多老師都要求學生“終身學習”,但是他們自己并沒有養(yǎng)成學習習慣,甚至看到身邊愛學習的同事,還認為人家是自討苦吃。這樣的老師去提倡“終身學習”,怎么能讓學生信服呢?
中學生涉世尚淺,讓他們在學校期間就從活動中將一些觀點經(jīng)親身體驗而內(nèi)化為行為準則,這非常必要。此外,班級活動還是組建良好班集體的有效方法,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特長、增長才干,有助于學生增強體質(zhì)、強健體魄等,在此不再詳述。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