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端妹
2014年9月 22日,我赴山東青島參加了由新學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競賽決賽,觀摩了全國各省市實驗學校教師的精彩課堂展示,不論在理念還是課堂教學的模式與結(jié)構(gòu)上,都收獲頗豐。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要求:低年級課內(nèi)閱讀量10萬字以上,中年級課內(nèi)閱讀量100萬字以上,高年級課內(nèi)閱讀量200萬字以上。對這樣海量閱讀的要求,我一直覺得太難實現(xiàn),可是這次觀摩完全改變了我的認識。
展示課上,山東省濰坊市濰洲外國語學校王娜娜老師的《讀唐詩》一課給二年級的孩子教學了四首古詩;山東省諸城市府前街小學六年級李海梅老師的《如夢令》一課整合了李清照不同時期的十首詩詞;山東省濰坊市實驗小學五年級曲莉莉老師的課堂由教材《古詩三首》的學習聯(lián)系到“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五首古詩;程美琴、閻方興等老師,在二年級的識字教學中以一個字帶出一串字,以一個成語帶出多篇故事等。學生的有效閱讀量確實驚人,看來我們以前真的沒有很好地挖掘?qū)W生的潛力。
收獲一:課堂容量大了,教材處理簡潔了
“簡簡單單教語文”是“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在教這一方面的特點。
王娜娜老師的《讀唐詩》一課給二年級的孩子教學四首古詩,過程是簡單清晰的:1.了解題目意思,學習生字;2.結(jié)合注釋猜詩意;3.學唱古詩。這其中并沒有進行字詞的品讀。
曲莉莉老師的教學流程也是如此:解題意、想畫面、悟情讀、思寫法。教學過程注重學習文本的寫法,讀寫結(jié)合。這正是荀子所謂的“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
收獲二:拓展與檢測的方式多種多樣
拓展:由生字,由詞語、成語,由文本,均能有序帶出一串生字、幾首詩詞、一個故事或者寓言等。
檢測:方式包括讀、唱、講述、猜、拼、寫等,形式豐富,學生的興致很高。
收獲三:文本多,善于抓住連接點
程美琴老師的二年級識字教學,內(nèi)容是9個詞:寒冷、大雪、北風;蠟梅、翠竹、蒼松;滑雪、溜冰、跳繩。我與大家分享較有創(chuàng)造性的幾個環(huán)節(jié):1.老師描述特征讓學生猜,結(jié)合認識“歲寒三友”——蠟梅、翠竹、蒼松;2.教學“雪”時,拓展認識了“日月明、魚羊鮮、小土塵、合手拿、馬門闖”等;3.認識“滑”與“冰”,拓展帶出一串三點水偏旁的字和兩點水偏旁的字,并以兒歌的形式呈現(xiàn),方便學生記與認?!叭c水是偏旁,江河湖海起波浪,小蝌蚪愛池塘,鯨魚最愛大海洋。兩點水是偏旁,凜冽寒冬別沖涼,小朋友吃冰棍,冷飲會把胃凍傷?!?.最后通過玩轉(zhuǎn)盤游戲和講《冬天的故事》來鞏固識字,如此巧妙連接,使?jié)h字的音、形、義自然融合,既發(fā)展思維又學以致用。
收獲四:及時提煉總結(jié)學法、寫法,舉一反三
這樣的課例幾乎每課都是。不管是識字教學,還是閱讀教學,教師都在精讀完文本材料之后,及時總結(jié)這一類文章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舉一反三,讓他們用此方法自主、高效地學習相關(guān)材料或本單元內(nèi)的略讀課文,或者進行相關(guān)“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拓展閱讀。
收獲五:強化個性,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李海梅老師教學六年級教材的《如夢令》一文。亭亭玉立的她一上臺,就顯得細膩、溫婉。她那得體的語言和動人心弦的朗讀,似乎是一闋優(yōu)美的詞。她結(jié)合教學實踐和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學生對于教學風格獨特的老師往往更感興趣,而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必然要善于學習。我想只要遵循著“語文主題學習”的教學理念,用心借鑒和探索,不懈努力,一定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