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嘉波
摘 要:文化與政治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甚至決定了文化發(fā)展的發(fā)展方向和興亡,從當權者的文化政策中可以反映政治情況。該文就秦皇漢武時期的文化政策進行異同之比較,引發(fā)一些思考。
關鍵詞:秦皇漢武;文化政策;比較
1 秦漢兩朝的文化政策
(一)確立官方哲學
官方哲學,指的是統(tǒng)治者為維護其統(tǒng)治所采取的指導思想,也可以理解為統(tǒng)治者所提的社會主流思想文化。
秦始皇是以“法家”思想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把法作為治國之本,主張“立法度,形法治,任獄史,言行罰”秦始皇時期制定的法律條文涉及了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同時,為了貫徹法治,秦始皇還建立了以法吏為基礎的官僚體系。是否通曉法律是秦朝選拔官員的重要標準之一。秦始皇的臣子呂不韋、李斯等都是精通法律的典型。
而漢武帝則是以儒家學說作為統(tǒng)治思想。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逐漸取代了漢朝的“黃老無為”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漢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罷免各家傳記博士,儒學的地位上升到國學的高度,相反,其他學派的學說遭到了打壓。同時,漢武帝從儒生博士中按其學習儒家經典的成績選拔做官,為儒生進入漢朝的官僚集團打開了方便之門。
(二)圖文政策
秦始皇的圖文政策,主要有統(tǒng)一文字,“焚書坑儒”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焚書”了。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上諫分封同姓王,這一建議在當時已經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而秦始皇也并沒有采納。李斯上書說,“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于是秦始皇頒布了焚書令。這一舉措的本意是想借此統(tǒng)一剛統(tǒng)一的帝國的人民思想以保證統(tǒng)治,但是這一措施使中國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給后人研究秦代以及之前的歷史帶來困難,最重要的是破壞了諸子百家自由探索的精神與氛圍。
而漢武帝在圖文政策上,則恰恰相反?!坝谑墙ú貢?,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漢武帝設置專門機構和官員,創(chuàng)辦國家和宮廷圖書館、檔案館,將搜集到的遺書收藏起來,使整理搜集遺書制度化,并在郡國和民間形成了良好的氛圍。
(三)教育教化
關于教育教化方面,秦始皇采取了“禁私學”。秦朝以“法”立國,法家韓非子就說過,“則士有二心私學也,焉得無深慮,勉知詐與誹謗法令以求索與世相反者也,凡亂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學者也……”私學如果不禁止,就容易使知識分子產生二心,與統(tǒng)治者意愿相悖。在禁止私學的同時,秦始皇任命李斯等人編寫學校教科書。秦始皇還設“三老”掌教化,負責社會的全民教育。還有就是秦始皇以政令、法律的形式,統(tǒng)一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
而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黔百家,獨尊儒術,以及設立太學的建議:“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蓖瑫r,太學還是進入仕途的渠道之一。因此,各地辦學都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儒家思想被人民自覺的接受,從而達到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
從上述秦漢兩朝的具體文化政策上來看,我們發(fā)現了很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是兩朝文化政策帶來的社會效果明顯是不同的。秦“二世而亡”,并沒有像秦始皇所設想的傳到萬世,從陳勝吳廣的大澤鄉(xiāng)起義到后期各地紛紛響應,秦王朝迅速崩潰。而漢武帝的“引導”的文化政策,則收到了比較好的社會效應,漢王朝遠遠比秦王朝要長壽的多,這和秦漢兩朝統(tǒng)治者采取的統(tǒng)一思想的手段有著密切的關系。秦王朝采取了暴力壓制的手段,這對于剛統(tǒng)一六國的秦國來說是不利的,六國人民還不能忘卻故國和接受亡國的現實,對秦王朝自然是懷有強烈的敵意的,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法容易使人民產生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最終導致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而漢武帝為統(tǒng)一思想而采取的是“引導”的手段。通過在中央罷黜各家博士和設立五經博士,設置太學等措施,引起了地方和郡國的爭相模仿,達到了在社會中弘揚儒家文化的作用。同時從太學生中選撥官員的做法,使得熟讀儒家經典成為通往仕途的必經之路,這對于社會中的有志青年們是什么有吸引力的。漸漸地,儒家重視三綱五常、重禮樂的思想會深入人心,在不引起人民反抗的前提下,達到了統(tǒng)一思想,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
2 秦漢文化政策的相同之處
(一)確立了一種文化模式
秦漢兩朝都確定了一種文化模式:一種主導文化,輔之以多種文化。首先,我們應當看到的是秦漢兩朝都采用了一個主導文化,秦朝顯然以法家文化為主,而漢朝以儒家文化為主。但是這兩個王朝并不是只利用了一種文化思想來進行統(tǒng)治的鞏固,而是多種思想并存的。
秦始皇首先是一位相信“以法治國”的皇帝,他在選撥官員的時,往往將是否熟讀法律和熟練運用法條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之一,建立了以法吏為基礎的官僚體系。同時,他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涉及了人民生活的多個方面。而事實上,秦始皇是一位“因道全法”皇帝。秦始皇相信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并根據“水德”確定了秦朝的政治模式和法制風格,而陰陽家相信一切源于道,“五德終始”則是天道運行在政治上的體現。
而漢武帝則在社會確定了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從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設立五經博士、罷黜各經博士都可以看出,漢武帝是在弘揚儒家文化的。但是漢武帝也不是僅僅依靠儒家文化來鞏固統(tǒng)治的。漢朝采取的是“外儒內法,濟之以道”,漢朝在大力宣揚儒家的禮樂精神和“為政以德”的思想時,也并不排斥刑法,只是刑法的嚴酷程度相較于秦代是減輕的。同時漢初采取了黃老無為的思想進行統(tǒng)治,顯然對整個漢王朝也是有著深遠的影響的。
(二)文化政策的目的一樣
秦漢兩朝的文化政策的目的是一樣,都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鞏固封建統(tǒng)治,同時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到,秦漢兩朝的政權都是建立在封建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是“一家一戶”“自給自足”,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分散性,容易形成封建割據勢力和官員貴族化,這對于一個封建帝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克服小農經濟的風險是封建帝國所必須重視的問題,而統(tǒng)一思想則可以很好的達到鞏固統(tǒng)治的思想。而秦漢兩朝的建立都是在大量的戰(zhàn)爭前提下的,亂世往往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尤其是秦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六國人民對秦王朝的恨意強烈自然會引起統(tǒng)治者的不滿,從而越發(fā)重視思想統(tǒng)治的問題。而漢初采取了郡國并行的方法來治理國家,諸侯勢力日益膨脹,分裂國家的活動也時常發(fā)生,同時中央直轄的土地面積只占了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統(tǒng)一思想對于當權者來說是十分緊急和必要的。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學適應了漢武帝統(tǒng)一思想,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因此被漢武帝采納。這種新儒學用文教、文官制度,加強社會對人的控制,用三綱五常為核心倫理規(guī)范加強對人的思想控制,完成了思想統(tǒng)一的任務。由此可見,兩朝的文化政策都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適應小農經濟,最終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
3 結語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最有作為的幾位皇帝之一,他們的文化政策具有極大的研究性,對當時的統(tǒng)治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后世的影響也深遠的。秦漢兩朝的文化政策的實施,盡管和統(tǒng)治者個人的性格因素有著一定的關系,但是最重要的是歷史的必然性造成的,與當時的政治背景、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的生產力類型和水平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必須客觀的看待秦漢兩朝的文化政策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宋立恒. 對統(tǒng)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5-8.
[2]王忠偉. 秦始皇的管理思想[J]. 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01:61-65.
[3]郭炳潔. 秦皇漢武文化政策比較研究[J]. 南都學壇,1997,04:5-11.
[4]孔宇. 秦皇漢武文化政策之比較[D].曲阜師范大學,2006.
[5]余全介. 秦漢政治與儒生[D].浙江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