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君
20、陳寅生“惟庚寅吾以降”印
說起陳寅生的篆刻作品,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惟庚寅吾以降”六字印(圖1)了。周繼烈老師著《銅匣古韻》(2004年出版)書中考證陳寅生的生平時,由該印推斷出陳寅生生于1830年,歲次庚寅。周先生是從孫洵先生的《民國篆刻藝術》一書中查得此枚印章的資料的,《銅匣古韻》第37頁寫到:
我們在眾多零星記載陳寅生事跡的舊集中,找不到陳寅生的生卒年,筆者是從孫洵先生《民國篆刻藝術》一書中,查得其所選一印拓得出的結論。該書所選陳寅生印之印文“惟庚寅吾以降”釋成白話就是“庚寅年我降生了”。據此,我們看同治以前的庚寅年,只有道光十年的庚寅才最符合陳寅生的實際。該印邊款銘文的紀年是“乙丑冬日”,這個乙丑只能是同治四年(1865)的乙丑?!睹駠趟囆g》卻誤斷為1925年的乙丑。因此該書將陳寅生作品當作民國時期的作品編入,也是不當的。
孫洵先生《民國篆刻藝術》初版于1994年4月。其所用陳寅生“惟庚寅吾以降”六面印的資料很可能源于1983年出版的《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圖2)一書。
《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一書第167頁,左圖右文:圖為手拓的寅生印章“惟庚寅吾以降”邊款及印拓(圖3);文字為傅大卣手書的說明文字(圖4):
陳寅生(清)(生卒年不詳),字麟炳,順天(今北京)人。工篆刻,尤擅長鐫墨盒。刀法圓秀,不減古人。嘗刻五字未損本蘭亭,精雅流暢。所鐫銅墨盒,足與曼生(陳鴻壽)泥壺并傳,都市人士爭購之。廠肆頗有襲其名者。《觀古閣續(xù)叢稿·蘿窗小牘》
“惟庚寅吾以降”邊款:乙丑冬月寅生手鐫。乙丑公元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歲在乙丑。
由此可知:將乙丑認為是1925年,孫洵先生是沿襲了傅大卣先生的說法。
2011年8月,孫洵先生出版了《民國書法篆刻史》一書。該書第347頁講到陳寅生:
陳氏【注】以擅長治銅墨盒名響京華(與張樾臣、姚茫父合稱刻銅三大家),工篆刻,刀法圓秀,不減古人。嘗刻五字未損本蘭亭,流暢精雅,可知其書法造詣之深。
“惟庚寅吾以降”一印,為六字長方形閑章。起筆自然、結而妥貼,允稱合作。跋文是:“溫潤而澤,縝密以栗;雕之琢之,如圭如璧。”時在1925年。
陳氏【注】:陳寅生(1830-?),字麟炳,順天(今北京市)人。
《民國書法篆刻史》或許參考了周先生《銅匣古韻》中關于陳寅生生卒年的考證,將陳寅生注為(1830-?)。但不知為何仍認為乙丑為1925年。1925年那時陳寅生已經95歲啦!長壽還能操刀,不太容易。當然,假如認可了該印作于1865年,民國篆刻史就提不到了。另外,“陳寅生與張樾臣、姚茫父合稱刻銅三大家”的說法也是以訛傳訛,姚華自己并不刻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