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輕質(zhì)物體

      2015-01-09 17:06:18王玉露
      物理教學探討 2014年12期
      關鍵詞:平衡合力高中物理

      王玉露

      摘 要:輕質(zhì)物體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的研究對象,由于其質(zhì)量不計,相比其它模型具有更多的特點。從運動學看,輕質(zhì)物體可以做勻速或加速等多種運動。而從力學角度分析,輕質(zhì)物體所受合外力始終為0,因此永遠處于“平衡”態(tài)。這一思路是很多測試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最容易疏忽和感到困惑的地方。本文針對這一難點,通過基礎題,中檔題和綜合題三種題型幫助學生理清輕質(zhì)物體運動和力學分析方法。最后,希望高中物理教學對于模型的介紹和分析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學生在大型測試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關鍵詞:高中物理;輕質(zhì)物體;平衡;合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4)12(S)-0043-2

      質(zhì)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這是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的一個清晰的概念。我們在生活中接觸的運動物體都具有“慣性”,對“不計質(zhì)量”的輕質(zhì)物體缺乏感性認識,學生遇到這類條件往往不去理會或無法處理?!拜p質(zhì)物體”不計物體質(zhì)量,是一種理想化模型。分析輕質(zhì)物體的受力和運動情況與一般物體存在差異,仍然像對待一般物體用常用的方法去解題,肯定難以解決甚至會出現(xiàn)錯誤。近幾年物理高考涉及輕質(zhì)物體的題目很多,如江蘇高考2012年、2011年、2010年三年的第14題,這幾題僅僅提到輕質(zhì)物體,沒有對學生的解答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江蘇高考2011年第9題則要求學生利用輕質(zhì)物體的力學和運動學性質(zhì)解題,導致正確率極低。物理高考對這類知識考查頻率較高且學生失分較多,系統(tǒng)整理一下輕質(zhì)物體的力學和運動特點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方面。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與其所受合外力、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為F=ma。由于輕質(zhì)物體不計質(zhì)量,不論加速度多大,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為零。從這個角度看,輕質(zhì)物體一定處于平衡狀態(tài)。在某些問題中,輕質(zhì)物體會與其他有質(zhì)量的物體保持相對靜止,即可獲得與其接觸的物體相同的加速度,那么輕質(zhì)物體從運動學分析,也可以不平衡。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jié)論:輕質(zhì)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這是它與一般物體的最大差別,也是學生感到最困難的地方。下面我們從三道例題中加以體會。

      【基礎題】 (2011年高考浙江理綜14)如圖1所示,甲、乙兩人在冰面上“拔河”。兩人中間位置處有一分界線,約定先使對方過分界線者為贏。若繩子質(zhì)量不計,冰面可看成光滑,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甲對繩的拉力與繩對甲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B.甲對繩的拉力與乙對繩的拉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C.若甲的質(zhì)量比乙大,則甲能贏得“拔河”比賽的勝利

      D.若乙收繩的速度比甲快,則乙能贏得“拔河”比賽的勝利

      解析 本題學生感覺最困難的是C選項。最難理解的是明明比賽有勝負,繩從靜止開始需要加速才能運動。繩一定處于非平衡狀態(tài),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的關系并不容易分清。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忽視了繩子不計質(zhì)量。不管繩子是勻速還是加速,根據(jù)F=ma,合外力一定是0,從而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一定相等。在這個基礎上,質(zhì)量較大的甲加速度比乙小,所以乙會更快地被拉過線。試想如果本題考慮繩子質(zhì)量,那么,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不再相等,誰勝誰負就由甲、乙兩人拉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決定。

      【中檔題】(2011年高考江蘇物理9)如圖2所示,傾角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夠長的輕質(zhì)綢帶跨過斜面的頂端鋪放在斜面的兩側(cè),綢帶與斜面間無摩擦。現(xiàn)將質(zhì)量分別為M、m(M>m)的小物塊同時輕放在斜面兩側(cè)的綢帶上。兩物塊與綢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等,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況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C )

      A.兩物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總是相等

      B.兩物塊不可能同時相對綢帶靜止

      C.M不可能相對綢帶發(fā)生滑動

      D.m不可能相對斜面向上滑動

      解析 學生解答這道題時,認為兩個物塊與綢帶之間的摩擦既可能是靜摩擦,也可能是滑動摩擦,以致于本題無法正確回答。本題對輕質(zhì)綢帶受力分析,M和m對它都有一個摩擦力。隨著α角從小變大,在某一點時刻,m對綢帶從靜摩擦力變?yōu)榛瑒幽Σ亮?。而綢帶是輕質(zhì)物體,合力永遠為0。當m與綢帶是滑動摩擦力時,M對綢帶的摩擦力一定與m的滑動摩擦力相等,這個摩擦力小于M與綢帶之間的靜摩擦力,則M不能相對綢帶發(fā)生滑動。這一點是學生最難突破的,也說明高中很多學生對輕質(zhì)物體的理解比較欠缺。

      【綜合題】(2013年揚州、泰州、南通高三二模物理試卷14)如圖3所示,一直立的輕質(zhì)薄空心圓管長為L,上、下端口處各安放有一個質(zhì)量均為m的圓柱形物塊A、B,A、B緊貼管的內(nèi)壁,厚度不計。A、B與管內(nèi)壁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分別是f1=mg、f2=kmg(k>1),且滑動摩擦力與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相等。管下方存在這樣一個區(qū)域:當物塊A 進入該區(qū)域時受到一個豎直向上的恒力F,而B在該區(qū)域運動時不受它的作用,PQ、MN是該區(qū)域上下水平邊界,高度差為H (H

      ①若F=mg,求A到達上邊界PQ時的速度vA和B到達下邊界MN時的速度vB。

      ②為使A、B間無相對運動,求F應滿足的條件。

      ③若F=3mg,求物塊A到達下邊界MN時A、B間距離。

      解析 這道題目靈活性很強,其中一個關鍵突破口在于A和B會不會相對于輕管滑動。A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為mg,當向上的恒力F大于2mg時,A物體與輕管變?yōu)榛瑒幽Σ亮Γ珹就會相對輕管滑動。做為輕管,它可能受到A和B對輕管的摩擦力。如果A物體對輕管的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mg,由于輕管所受合力始終為0,所以B物體對輕管的摩擦力也是mg,不會超過B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所以B物體在這個過程中永遠不會相對輕管滑動,能把握這一點的學生更容易解決本題。

      若要研究輕管的運動狀態(tài),則可以分析B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因為B物體永遠與輕管相對靜止,它們具有相同的運動狀態(tài)。當開始時A、B和輕管一起運動時,也可以通過整體法求出輕管的加速度??偠灾?,求輕管的運動狀態(tài),必須找與其一起運動的物體“幫忙”,而輕管所受合外力永遠是0。

      綜上所述,輕質(zhì)物體在分析問題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能否較好的理解輕質(zhì)物體模型,對考試中某些問題的解答存在很大差異。從輕質(zhì)物體受力及運動特點入手,能防止學生在解決物理問題時形成的思維定勢,突破學生的思維障礙,便于學生理解考題,以便快速做出正確判斷。除輕質(zhì)物體模型外,高中物理還有質(zhì)點,點電荷等其它理想模型。這也給了我們物理教師一些警示——重視物理模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柏甫. 例談物理解題中不容忽視的輕質(zhì)物體[J]. 湖南中學物理,2011,(10):77.

      [2]王禹.非輕質(zhì)彈簧的性質(zhì)[J]. 物理教師, 2009,(7):64.

      [3]陳洪洲. 從“輕”字入手——一次物理競賽輔導課后記[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997,(7):36.

      [4]金嵩洲.對一道彈簧題的思考[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08,(4):22.

      (欄目編輯 羅琬華)

      摘 要:輕質(zhì)物體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的研究對象,由于其質(zhì)量不計,相比其它模型具有更多的特點。從運動學看,輕質(zhì)物體可以做勻速或加速等多種運動。而從力學角度分析,輕質(zhì)物體所受合外力始終為0,因此永遠處于“平衡”態(tài)。這一思路是很多測試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最容易疏忽和感到困惑的地方。本文針對這一難點,通過基礎題,中檔題和綜合題三種題型幫助學生理清輕質(zhì)物體運動和力學分析方法。最后,希望高中物理教學對于模型的介紹和分析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學生在大型測試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關鍵詞:高中物理;輕質(zhì)物體;平衡;合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4)12(S)-0043-2

      質(zhì)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這是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的一個清晰的概念。我們在生活中接觸的運動物體都具有“慣性”,對“不計質(zhì)量”的輕質(zhì)物體缺乏感性認識,學生遇到這類條件往往不去理會或無法處理?!拜p質(zhì)物體”不計物體質(zhì)量,是一種理想化模型。分析輕質(zhì)物體的受力和運動情況與一般物體存在差異,仍然像對待一般物體用常用的方法去解題,肯定難以解決甚至會出現(xiàn)錯誤。近幾年物理高考涉及輕質(zhì)物體的題目很多,如江蘇高考2012年、2011年、2010年三年的第14題,這幾題僅僅提到輕質(zhì)物體,沒有對學生的解答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江蘇高考2011年第9題則要求學生利用輕質(zhì)物體的力學和運動學性質(zhì)解題,導致正確率極低。物理高考對這類知識考查頻率較高且學生失分較多,系統(tǒng)整理一下輕質(zhì)物體的力學和運動特點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方面。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與其所受合外力、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為F=ma。由于輕質(zhì)物體不計質(zhì)量,不論加速度多大,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為零。從這個角度看,輕質(zhì)物體一定處于平衡狀態(tài)。在某些問題中,輕質(zhì)物體會與其他有質(zhì)量的物體保持相對靜止,即可獲得與其接觸的物體相同的加速度,那么輕質(zhì)物體從運動學分析,也可以不平衡。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jié)論:輕質(zhì)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這是它與一般物體的最大差別,也是學生感到最困難的地方。下面我們從三道例題中加以體會。

      【基礎題】 (2011年高考浙江理綜14)如圖1所示,甲、乙兩人在冰面上“拔河”。兩人中間位置處有一分界線,約定先使對方過分界線者為贏。若繩子質(zhì)量不計,冰面可看成光滑,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甲對繩的拉力與繩對甲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B.甲對繩的拉力與乙對繩的拉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C.若甲的質(zhì)量比乙大,則甲能贏得“拔河”比賽的勝利

      D.若乙收繩的速度比甲快,則乙能贏得“拔河”比賽的勝利

      解析 本題學生感覺最困難的是C選項。最難理解的是明明比賽有勝負,繩從靜止開始需要加速才能運動。繩一定處于非平衡狀態(tài),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的關系并不容易分清。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忽視了繩子不計質(zhì)量。不管繩子是勻速還是加速,根據(jù)F=ma,合外力一定是0,從而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一定相等。在這個基礎上,質(zhì)量較大的甲加速度比乙小,所以乙會更快地被拉過線。試想如果本題考慮繩子質(zhì)量,那么,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不再相等,誰勝誰負就由甲、乙兩人拉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決定。

      【中檔題】(2011年高考江蘇物理9)如圖2所示,傾角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夠長的輕質(zhì)綢帶跨過斜面的頂端鋪放在斜面的兩側(cè),綢帶與斜面間無摩擦?,F(xiàn)將質(zhì)量分別為M、m(M>m)的小物塊同時輕放在斜面兩側(cè)的綢帶上。兩物塊與綢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等,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況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C )

      A.兩物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總是相等

      B.兩物塊不可能同時相對綢帶靜止

      C.M不可能相對綢帶發(fā)生滑動

      D.m不可能相對斜面向上滑動

      解析 學生解答這道題時,認為兩個物塊與綢帶之間的摩擦既可能是靜摩擦,也可能是滑動摩擦,以致于本題無法正確回答。本題對輕質(zhì)綢帶受力分析,M和m對它都有一個摩擦力。隨著α角從小變大,在某一點時刻,m對綢帶從靜摩擦力變?yōu)榛瑒幽Σ亮?。而綢帶是輕質(zhì)物體,合力永遠為0。當m與綢帶是滑動摩擦力時,M對綢帶的摩擦力一定與m的滑動摩擦力相等,這個摩擦力小于M與綢帶之間的靜摩擦力,則M不能相對綢帶發(fā)生滑動。這一點是學生最難突破的,也說明高中很多學生對輕質(zhì)物體的理解比較欠缺。

      【綜合題】(2013年揚州、泰州、南通高三二模物理試卷14)如圖3所示,一直立的輕質(zhì)薄空心圓管長為L,上、下端口處各安放有一個質(zhì)量均為m的圓柱形物塊A、B,A、B緊貼管的內(nèi)壁,厚度不計。A、B與管內(nèi)壁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分別是f1=mg、f2=kmg(k>1),且滑動摩擦力與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相等。管下方存在這樣一個區(qū)域:當物塊A 進入該區(qū)域時受到一個豎直向上的恒力F,而B在該區(qū)域運動時不受它的作用,PQ、MN是該區(qū)域上下水平邊界,高度差為H (H

      ①若F=mg,求A到達上邊界PQ時的速度vA和B到達下邊界MN時的速度vB。

      ②為使A、B間無相對運動,求F應滿足的條件。

      ③若F=3mg,求物塊A到達下邊界MN時A、B間距離。

      解析 這道題目靈活性很強,其中一個關鍵突破口在于A和B會不會相對于輕管滑動。A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為mg,當向上的恒力F大于2mg時,A物體與輕管變?yōu)榛瑒幽Σ亮?,A就會相對輕管滑動。做為輕管,它可能受到A和B對輕管的摩擦力。如果A物體對輕管的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mg,由于輕管所受合力始終為0,所以B物體對輕管的摩擦力也是mg,不會超過B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所以B物體在這個過程中永遠不會相對輕管滑動,能把握這一點的學生更容易解決本題。

      若要研究輕管的運動狀態(tài),則可以分析B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因為B物體永遠與輕管相對靜止,它們具有相同的運動狀態(tài)。當開始時A、B和輕管一起運動時,也可以通過整體法求出輕管的加速度。總而言之,求輕管的運動狀態(tài),必須找與其一起運動的物體“幫忙”,而輕管所受合外力永遠是0。

      綜上所述,輕質(zhì)物體在分析問題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能否較好的理解輕質(zhì)物體模型,對考試中某些問題的解答存在很大差異。從輕質(zhì)物體受力及運動特點入手,能防止學生在解決物理問題時形成的思維定勢,突破學生的思維障礙,便于學生理解考題,以便快速做出正確判斷。除輕質(zhì)物體模型外,高中物理還有質(zhì)點,點電荷等其它理想模型。這也給了我們物理教師一些警示——重視物理模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柏甫. 例談物理解題中不容忽視的輕質(zhì)物體[J]. 湖南中學物理,2011,(10):77.

      [2]王禹.非輕質(zhì)彈簧的性質(zhì)[J]. 物理教師, 2009,(7):64.

      [3]陳洪洲. 從“輕”字入手——一次物理競賽輔導課后記[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997,(7):36.

      [4]金嵩洲.對一道彈簧題的思考[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08,(4):22.

      (欄目編輯 羅琬華)

      摘 要:輕質(zhì)物體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的研究對象,由于其質(zhì)量不計,相比其它模型具有更多的特點。從運動學看,輕質(zhì)物體可以做勻速或加速等多種運動。而從力學角度分析,輕質(zhì)物體所受合外力始終為0,因此永遠處于“平衡”態(tài)。這一思路是很多測試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最容易疏忽和感到困惑的地方。本文針對這一難點,通過基礎題,中檔題和綜合題三種題型幫助學生理清輕質(zhì)物體運動和力學分析方法。最后,希望高中物理教學對于模型的介紹和分析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學生在大型測試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關鍵詞:高中物理;輕質(zhì)物體;平衡;合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4)12(S)-0043-2

      質(zhì)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這是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的一個清晰的概念。我們在生活中接觸的運動物體都具有“慣性”,對“不計質(zhì)量”的輕質(zhì)物體缺乏感性認識,學生遇到這類條件往往不去理會或無法處理。“輕質(zhì)物體”不計物體質(zhì)量,是一種理想化模型。分析輕質(zhì)物體的受力和運動情況與一般物體存在差異,仍然像對待一般物體用常用的方法去解題,肯定難以解決甚至會出現(xiàn)錯誤。近幾年物理高考涉及輕質(zhì)物體的題目很多,如江蘇高考2012年、2011年、2010年三年的第14題,這幾題僅僅提到輕質(zhì)物體,沒有對學生的解答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江蘇高考2011年第9題則要求學生利用輕質(zhì)物體的力學和運動學性質(zhì)解題,導致正確率極低。物理高考對這類知識考查頻率較高且學生失分較多,系統(tǒng)整理一下輕質(zhì)物體的力學和運動特點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方面。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與其所受合外力、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為F=ma。由于輕質(zhì)物體不計質(zhì)量,不論加速度多大,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為零。從這個角度看,輕質(zhì)物體一定處于平衡狀態(tài)。在某些問題中,輕質(zhì)物體會與其他有質(zhì)量的物體保持相對靜止,即可獲得與其接觸的物體相同的加速度,那么輕質(zhì)物體從運動學分析,也可以不平衡。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jié)論:輕質(zhì)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這是它與一般物體的最大差別,也是學生感到最困難的地方。下面我們從三道例題中加以體會。

      【基礎題】 (2011年高考浙江理綜14)如圖1所示,甲、乙兩人在冰面上“拔河”。兩人中間位置處有一分界線,約定先使對方過分界線者為贏。若繩子質(zhì)量不計,冰面可看成光滑,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甲對繩的拉力與繩對甲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B.甲對繩的拉力與乙對繩的拉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C.若甲的質(zhì)量比乙大,則甲能贏得“拔河”比賽的勝利

      D.若乙收繩的速度比甲快,則乙能贏得“拔河”比賽的勝利

      解析 本題學生感覺最困難的是C選項。最難理解的是明明比賽有勝負,繩從靜止開始需要加速才能運動。繩一定處于非平衡狀態(tài),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的關系并不容易分清。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忽視了繩子不計質(zhì)量。不管繩子是勻速還是加速,根據(jù)F=ma,合外力一定是0,從而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一定相等。在這個基礎上,質(zhì)量較大的甲加速度比乙小,所以乙會更快地被拉過線。試想如果本題考慮繩子質(zhì)量,那么,甲和乙對繩子作用力不再相等,誰勝誰負就由甲、乙兩人拉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決定。

      【中檔題】(2011年高考江蘇物理9)如圖2所示,傾角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夠長的輕質(zhì)綢帶跨過斜面的頂端鋪放在斜面的兩側(cè),綢帶與斜面間無摩擦?,F(xiàn)將質(zhì)量分別為M、m(M>m)的小物塊同時輕放在斜面兩側(cè)的綢帶上。兩物塊與綢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等,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況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C )

      A.兩物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總是相等

      B.兩物塊不可能同時相對綢帶靜止

      C.M不可能相對綢帶發(fā)生滑動

      D.m不可能相對斜面向上滑動

      解析 學生解答這道題時,認為兩個物塊與綢帶之間的摩擦既可能是靜摩擦,也可能是滑動摩擦,以致于本題無法正確回答。本題對輕質(zhì)綢帶受力分析,M和m對它都有一個摩擦力。隨著α角從小變大,在某一點時刻,m對綢帶從靜摩擦力變?yōu)榛瑒幽Σ亮Α6I帶是輕質(zhì)物體,合力永遠為0。當m與綢帶是滑動摩擦力時,M對綢帶的摩擦力一定與m的滑動摩擦力相等,這個摩擦力小于M與綢帶之間的靜摩擦力,則M不能相對綢帶發(fā)生滑動。這一點是學生最難突破的,也說明高中很多學生對輕質(zhì)物體的理解比較欠缺。

      【綜合題】(2013年揚州、泰州、南通高三二模物理試卷14)如圖3所示,一直立的輕質(zhì)薄空心圓管長為L,上、下端口處各安放有一個質(zhì)量均為m的圓柱形物塊A、B,A、B緊貼管的內(nèi)壁,厚度不計。A、B與管內(nèi)壁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分別是f1=mg、f2=kmg(k>1),且滑動摩擦力與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相等。管下方存在這樣一個區(qū)域:當物塊A 進入該區(qū)域時受到一個豎直向上的恒力F,而B在該區(qū)域運動時不受它的作用,PQ、MN是該區(qū)域上下水平邊界,高度差為H (H

      ①若F=mg,求A到達上邊界PQ時的速度vA和B到達下邊界MN時的速度vB。

      ②為使A、B間無相對運動,求F應滿足的條件。

      ③若F=3mg,求物塊A到達下邊界MN時A、B間距離。

      解析 這道題目靈活性很強,其中一個關鍵突破口在于A和B會不會相對于輕管滑動。A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為mg,當向上的恒力F大于2mg時,A物體與輕管變?yōu)榛瑒幽Σ亮Γ珹就會相對輕管滑動。做為輕管,它可能受到A和B對輕管的摩擦力。如果A物體對輕管的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mg,由于輕管所受合力始終為0,所以B物體對輕管的摩擦力也是mg,不會超過B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所以B物體在這個過程中永遠不會相對輕管滑動,能把握這一點的學生更容易解決本題。

      若要研究輕管的運動狀態(tài),則可以分析B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因為B物體永遠與輕管相對靜止,它們具有相同的運動狀態(tài)。當開始時A、B和輕管一起運動時,也可以通過整體法求出輕管的加速度??偠灾?,求輕管的運動狀態(tài),必須找與其一起運動的物體“幫忙”,而輕管所受合外力永遠是0。

      綜上所述,輕質(zhì)物體在分析問題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能否較好的理解輕質(zhì)物體模型,對考試中某些問題的解答存在很大差異。從輕質(zhì)物體受力及運動特點入手,能防止學生在解決物理問題時形成的思維定勢,突破學生的思維障礙,便于學生理解考題,以便快速做出正確判斷。除輕質(zhì)物體模型外,高中物理還有質(zhì)點,點電荷等其它理想模型。這也給了我們物理教師一些警示——重視物理模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柏甫. 例談物理解題中不容忽視的輕質(zhì)物體[J]. 湖南中學物理,2011,(10):77.

      [2]王禹.非輕質(zhì)彈簧的性質(zhì)[J]. 物理教師, 2009,(7):64.

      [3]陳洪洲. 從“輕”字入手——一次物理競賽輔導課后記[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997,(7):36.

      [4]金嵩洲.對一道彈簧題的思考[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08,(4):22.

      (欄目編輯 羅琬華)

      猜你喜歡
      平衡合力高中物理
      “芪”心合力
      陜西畫報(2021年1期)2021-04-22 14:14:20
      學好高中物理必須做好的四件事
      合力
      當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高中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研究
      高中物理實驗
      新形勢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gòu)建
      學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20
      合力同行 創(chuàng)新共贏
      斯新政府想“平衡”與中印關系
      在“合力”中呵護未成年人
      中國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47
      希拉里釋放“平衡”猜想
      卢湾区| 隆林| 南宁市| 同心县| 玛沁县| 拜城县| 封开县| 康定县| 都江堰市| 行唐县| 昌平区| 海安县| 宁海县| 咸丰县| 托里县| 嘉黎县| 莱芜市| 红安县| 南丹县| 元谋县| 莱州市| 浙江省| 新乡县| 勐海县| 伊春市| 读书| 广德县| 大渡口区| 固阳县| 仁怀市| 海伦市| 高台县| 外汇| 崇左市| 横峰县| 城市| 新邵县| 桐庐县| 隆林| 邹城市|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