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寶
【摘 要】“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自由的語文活動中,煥發(fā)主體意識,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積極主動探究式學習;在有效的對話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問題的答案,提升對文本的認識,依次達到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張揚個性的目的;把語文與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感覺到學語文、用語文的快樂;可以引導學生課外研究,確?!笆谥跐O”。
【關鍵詞】小學語文;三疑三探;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
所謂“三疑三探”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階段的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①設疑自探:針對教學目標,設置情景,引導學生自學自探并提出疑問,老師歸納、梳理、補充問題,形成自探提綱;②解疑合探:對教學任務和提出的問題限定時間,進行合作探究,當堂解決本節(jié)課提出的相關疑難問題;③質疑再探:教師引導學生針對已學知識提出新的問題,深入領會教材內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問題答案。最后,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拓展。那么如何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呢?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真正把學生看作課堂的“主人”。“學貴有疑”,首先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自己去提出問題,然后再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最終由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及學生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景:一方面能夠恰當地導入正題;再一方面能夠渲染課堂氣氛;三為整節(jié)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調,在潤物細無聲中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使學生自主地去感受問題、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處理要靈活,不同的問題隨即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解決,淺層次的問題當場解決,稍微有難度的問題回到學生中隨時迂回解決,確有難度的問題隨后設法解決;必須改變“批評斥責”、“置之不理”或“糊涂應付”等不良做法。
二、自讀文本感悟,積極主動探究問題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眴栴}來自學生需再回到學生中去,引導學生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走進文本,憑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潛心于文本,與文本進行心靈的對話,尋找自己滿意的答案。語文活動要多樣,如聽、說、讀、寫、批注、想象、體驗等,努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并致力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探究的氛圍要寬松,讓學生在自主、自由的語文活動中,煥發(fā)主體意識,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積極主動探究式學習。自學時間要充分,具體時間要按照中等水平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確定,應提供給學生廣闊的時間和空間。
三、引導多元交流,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在個體自我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獲。教師審時度勢,適時的引導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小組談論、班級匯報等多重對話。在有效的對話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問題的答案,提升對文本的認識,依次達到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張揚個性的目的?!岸嘣敝付鄬哟?、多策略、多形式、多對象、多手段、多情景等,“多元”的恰當選擇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并省時高效。個體自學后的班級交流,應讓下等生發(fā)言、中等生補充、優(yōu)等生總結,并要學生善于傾聽,會評價,善于辯論。班級交流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要小組討論,需做到“五有”:有任務、有分工、有時間、有反饋、有效果,切忌形式主義。
四、聯系實踐應用,解決誘發(fā)深化問題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新學內容進行梳理,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根據學習目標和學情,引導學生俯視文本,從積累語言、獲取知識、取得方法、陶冶情感、提升能力等方面精心梳理和總結。找準切入點,回歸生活,把語文與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感覺到學語文、用語文的快樂。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對所學新知的理解與把握,還把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使問題進一步深化,在完善認知結構中,實現求異創(chuàng)新。
五、問題拓展延伸,鼓勵確保課外研究
“學無止境”,生活才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教學實踐中,不要滿足于課堂上解決自己發(fā)現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不斷挖掘問題。為此,應重視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探索和發(fā)現延續(xù)到課外,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所學內容再次質疑,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個個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走向生活。要慎重處理學生的問題,與本節(jié)課目標的達成及文本的理解關系密切的問題,通過生生、師生對話能夠解決的,要隨機解決,堅決不留“尾巴”;對那些關系不大但課堂上有解決不了的學生又感興趣的又有意義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課外研究,確保課外探究的必要性。
總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和這種新教學模式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一節(jié)課的內容是講會,還是學會,是授之于魚,還是授之于漁的問題,新課改倡導“合作探究”,“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正是體現了這個精神。通過應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我仿佛突然明白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原來老師應該這樣教,學生應該這樣學,這才是我們教育教學追尋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香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