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彩
摘要:制度自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是影響制度自信的重要因素。就我國而言,權力監(jiān)督機制的完善是增進制度自信的關鍵因素,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了在制度的比較優(yōu)勢中增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必須深化權力監(jiān)督制約機制改革,推進權力監(jiān)督體系和監(jiān)督能力的現代化,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制度自信;國家治理;權力監(jiān)督機制;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12-0018-05
制度自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是影響制度自信的重要因素。完善權力監(jiān)督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防范腐敗,并在制度的比較優(yōu)勢中奠定政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發(fā)展中國家制度自信賴以生成的基礎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進權力監(jiān)督體系和監(jiān)督能力的現代化,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緊迫任務。
一、權力監(jiān)督的設置:影響制度自信的重要因素
權力監(jiān)督已經成為人類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題和世界性難題。權力監(jiān)督為何如此之難,首先應該從權力的特性和掌握權力的人的特性來解釋?,F在所說的公共權力,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決不是從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物”。①根據馬克思主義對國家權力的認識以及權力在現實生活中的運作,筆者認為,權力具有配置性、委托性、公共性、裁量性和強制性等特性。這些特性注定了權力濫用的可能和權力監(jiān)督的困難。公共權力可以對社會資源進行強制性分配。為了實現某種公共目標,國家機器總會對特定范圍內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配置。資源時常是稀缺的,為了取得對資源配置的優(yōu)先權或者優(yōu)勢權,人們總會動用各種手段對資源配置展開競爭,這為權力的濫用創(chuàng)造了機會。公共權力是一種委托性的權力。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公民將部分權利轉讓或委托給政府機構人員,由他們代表公民行使特定權力,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信息不對稱,代理人很難對委托人進行有效監(jiān)督。只要委托代理關系存在,權力濫用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權力監(jiān)督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與私人權力相比,公共權力最鮮明的特征是其具有公共性。正因為具有公共性,它似乎是屬于每個人的,似乎又與每個人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這就為公民的不積極監(jiān)督、期待他人監(jiān)督找到了理由。如果說人們在消費公共物品中具有“搭便車”行為,那么人們在監(jiān)督公共權力方面同樣具有“搭便車”心理,只不過前者體現為積極行動,后者體現為消極被動。就掌權者而言,由于權力具有公共性,權力濫用很多時候不會造成對特定人群的利益侵害,腐敗造成的倫理影響和道德譴責并不會像侵害私人利益一樣明顯。所以,權力的公共性也是權力難以有效監(jiān)督的重要原因。根據權力行使的自由度,公共權力可分為羈束性權力和自由裁量性權力。羈束性權力只能按照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行使,自由裁量權力則可在法律規(guī)定的幅度內酌情行使。在現代國家治理中,政府擁有大量的自由裁量權力,為權力的尋租和設租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公共權力也是一種強制性權力,政府機構可以動用國家機器,以法律的名義采取多種強制措施。對于弱小的公民個體和社會力量而言,與國家機器對抗顯然處于劣勢,這種力量的反差也為權力的濫用增添了籌碼。
權力的特性注定了權力難以被有效監(jiān)督,而掌權者的特性使我們不得不對權力制約的難度有更為清醒的認識。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公共部門的人員并不是傳統(tǒng)認為的那樣,是具有完全獻身精神的“公共人”或“公益人”,其實他(她)們和其他人一樣,也是理性的“經濟人”,在政治活動中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雖然這一理論無法解釋那些真正獻身政治理想的政治人物的行為,但它為我們理解和把握“政治人”的特點提供了新的視角。結合古今中外思想家們的觀點,筆者認為,“政治人”既有為大眾謀福利的公益之心,也有難以避免的一己之利,或者說利他利己之心并存。利己之心如同存在于體內的細菌,當制度出現漏洞,制度的免疫力下降時,“細菌”就會滋生和蔓延,不斷腐蝕肌體的健康。公共事務日益復雜和繁重,制度設計本身又具有相對滯后的特點,這就為“細菌”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變得日益艱難。
權力監(jiān)督之難早已為人們所洞察。人類很多的政治制度設計,其出發(fā)點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監(jiān)督和制約權力。雅典的公民大會,實際上是把公共權力交給所有人來行使,而不讓少數人濫用權力。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公共事務的擴大,這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制已經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政治思想家一直在探討一些新的政治制度。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從洛克到孟德斯鳩,從密爾到潘恩,歷代思想家無不為新的制度設計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經過不斷探討,代議制民主制度開始建立。西方意義上的代議制民主,是建立在權力分立、政黨競爭、公民選舉、依法治國等思想基礎之上的,而這些思想無不以權力監(jiān)督作為邏輯起點。
西方人對民主制度進行了精密設計,但西方民主制度的精密設計在權力制約和權力監(jiān)督中的實際效果如何呢?以美國為例。從18世紀20年代后期起到1883年,美國出現了一個最嚴重的公共官員腐敗時期。許多聯(lián)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官員都想得到用權力來交換填滿錢袋的機會,強大的私人利益集團能夠輕而易舉地收買官員。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后,出錢購買聯(lián)邦政府中的官職變得司空見慣。國會議員手里有幾百個可任命的聯(lián)邦職務,他們可以拿這些職務來對政治上的支持者論功行賞。更為不利的是,公眾對這些腐敗現象并不特別反感,反而適應了政府雇員和官員猖獗的貪污現象,公眾輿論也不反對腐敗的政府。②當代美國,腐敗現象仍然存在。“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參議院大廳這個神圣的場所,也不時會有裝著現金的信封游蕩其間?!雹勖绹绱?,新型自由民主國家更是如此。印度的腐敗情況就非常嚴重??偛课挥谟《仁锥夹碌吕锏姆钦M織“媒體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印度社會底層人群在獲取水、電、醫(yī)療、住房、警察、市政服務和公共補貼等基本生活服務時,都要因官員或辦事員腐敗而遭受盤剝。印度國民大會黨政府針對6億貧困線以下人口設立的最重要的兩個福利救濟項目,即“食品補貼項目”和“鄉(xiāng)村就業(yè)項目”,每年分別耗資50億美元,然而據粗略估計,這兩個項目高達50%的資金落入貪官腰包。印度審計部門2012年調查發(fā)現,印度地方政府自2004年7月起不經過招標競爭,向一些私人企業(yè)賤賣煤礦,給國庫造成大約330億美元損失。正因為如此,2014年5月16日揭曉的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結果,人民黨以壓倒性優(yōu)勢贏得選舉,而執(zhí)政的國民大會黨遭遇連續(xù)執(zhí)政10年以來最慘重的失敗。④
這就說明,由于權力本身的易腐蝕性和權力制約的復雜性,腐敗確實已經成為政治的毒瘤。盡管人類做出了很大努力,盡管西方民主制度號稱是先進的制度,但在控制腐敗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如果想把選舉民主和廉潔政治畫上等號,簡直是一種奢望。正因為歷代執(zhí)政者和任何政治制度都沒有完全徹底地解決腐敗,腐敗治理與權力監(jiān)督或許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題。權力監(jiān)督的制約程度,彰顯政治文明的程度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程度。腐敗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獲得制度自信的關鍵。哪種政治制度在腐敗治理方面取得顯著的、持久的績效,哪種政治制度就顯示出自己的優(yōu)越性和競爭力,從而獲得民眾的認可、信任和支持。一種政治制度能有效解決國家治理中的難題,其他問題也會得到有效解決。因此,無論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還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無論是古代政治制度還是現代政治制度,必須在權力監(jiān)督制約中得到檢驗,必須在比較優(yōu)勢中找到制度自信的客觀依據。
二、權力監(jiān)督的整體功效:影響制度自信的現實基礎
權力監(jiān)督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遏制腐敗,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保障公民權利、維護公平正義、提升公民道德水準等。這些功效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制度自信的現實基礎。
人們曾經對腐敗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存在某種爭議,現在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腐敗阻礙而不是推動了經濟發(fā)展。腐敗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它極大地提高了企業(yè)的生產成本。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通過層層審批和監(jiān)管,如果這些部門想方設法尋租和設租,無疑會大幅度增加企業(yè)的生產成本,生產效率也大受影響。特別是經濟低迷時期,如果與政府打交道的成本過高,很多企業(yè)就會放棄繼續(xù)生產。而當企業(yè)賺取了足夠利潤后,飽受腐敗侵害之苦的企業(yè)主可能會轉移大批資金和財富移居國外,從而給一國的經濟發(fā)展造成損失。企業(yè)的發(fā)展依靠人才和科技,人才和科技實力決定了企業(yè)的競爭力。當腐敗程度較高時,人們在政府部門可以輕松獲取大量灰色收入,而不用在生產一線或者科學研究中辛苦勞作。大量技術人才涌向政府部門,容易導致企業(yè)人才缺失,技術創(chuàng)新不足。除了對企業(yè)生產活動的影響,腐敗還通過其他方式影響經濟發(fā)展。譬如,腐敗造成了政府行政成本大幅度增加和國有資產流失,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各項公共支出中的超支和浪費,制造了大批的劣質公共工程,等等。就發(fā)展中國家而言,發(fā)展經濟、改善生活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經濟發(fā)展速度和增長質量、現代化水平和程度等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影響政權的合法性和制度的合理性。因此,腐敗對經濟發(fā)展和現代化轉型造成的影響,直接影響人們的制度自信。
任何國家都必須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了保障公民的權利,防止因權力腐敗對公民權利造成侵害,各國都制定了憲法和相應的法律,要求政府官員嚴格依法行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官員為了謀取自身的私利或者出于傲慢與偏見,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或明或暗地侵害公民權利。特別是選舉活動和司法領域中的腐敗行為,更是對公民權利赤裸裸的侵犯。每一起侵害公民權利的腐敗行為或者權力濫用行為,都是對國家政權的嚴重侵蝕,也是對國家制度本身和對人們制度自信心理的嚴重侵蝕。實踐表明,權力腐敗會造成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huán)。政府權力過于強大容易出現腐敗,權力腐敗必然導致對公民權利的損害,公民權利遭到剝奪,就難以對政府權力形成監(jiān)督和制約,權力就會更加容易濫用和腐敗。因此,為了防止權力腐敗,必須更加切實地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例如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等。這些權利的真正落實,不僅能促進公民自身的發(fā)展,而且能促進權力的健康運行。當二者都能和諧健康發(fā)展時,制度自信就會不斷孕育和生長。反之,如果任何一方走向畸形,腐敗就難以遏制,社會混亂就難以根除,制度自信便無從談起。
腐敗嚴重影響社會的公平與公正,遏制腐敗就是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腐敗使一部分人通過手中的權力謀取各種非正當利益,對于通過誠實勞動獲取生存資本的人來說,這是極大的不公平。腐敗使擁有權勢的人在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方面不公平地具有優(yōu)先權或者優(yōu)勢資源,對社會的公平、公正分配造成嚴重損害。在行政裁決或者司法審判中,腐敗顛倒是非,黑白不分,挑戰(zhàn)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底線。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邪惡?!雹莓敶蝹惱韺W家羅爾斯在其名著《正義論》中開篇即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雹奕绻粋€國家的政治制度喪失了保障公正的職能,那么它就沒有任何理由獲得公民的認可和支持了。防治腐敗,消除不公正,就是增進公民對制度的信心。
腐敗削弱了制度的道德基礎和社會道德水平。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不斷助長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不良風氣,使官場成為藏污納垢之地和道德敗壞之所。腐敗破壞了人與人之間、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道德關系和信任關系,使藐視規(guī)則、破壞規(guī)則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⑦腐敗本身是不道德的,它又使不道德現象向其他領域蔓延。如果政府缺乏治理腐敗的足夠權威,缺乏有效監(jiān)督權力的制度設計,那么腐敗的蔓延就會使政治制度的道德基礎分崩離析。正如亨廷頓所言:“一個缺乏權威的弱政府是不能履行其職能的,同時它還是一個不道德的政府,就像一個腐敗的法官,一個怯弱的士兵,或一個無知的教師是不道德的一樣。在復雜的社會中,人們需要有道德基石的政治制度?!雹喔膳碌氖?,道德具有極強的傳染和示范效應。一旦腐敗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各個群體會紛紛效仿,不道德行為就會成為社會的常態(tài),社會便會陷入難以自拔的深重災難之中。所以說,“上層人干壞事對國家特別危險,因為他們不僅沉溺于邪惡的勾當,而且以他們的病毒傳染了整個共和國;不僅他們腐敗了,而且因為他們還腐蝕其他人,并以他們的壞榜樣而不是他們的罪孽造成更大的危害”⑨??梢?,腐敗不僅使人們喪失對國家政權、國家制度的信心,而且還會喪失人們對整個社會的信心。
三、改進和完善權力監(jiān)督機制:
增強制度自信的關鍵舉措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廉政建設,反腐工作也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毋庸諱言,腐敗問題仍然嚴重。無論是領導人的認識還是群眾的感受,無論是國內查處的案件還是國際社會的評價,都已證明,我國仍然處于腐敗高發(fā)多發(fā)時期,治理和防止腐敗任重道遠。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一些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影響惡劣,亟待解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梢?,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腐敗的嚴峻態(tài)勢和廉政建設的艱巨性、緊迫性等始終有清醒的認識,也一直在努力破解這道非同尋常的難題。
目前腐敗現象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和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腐敗滲透到公共權力的各個領域。大多數國家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腐敗高發(fā)、多發(fā)期,主要原因是工業(yè)化和現代化進程離不開政府的主導,離不開政府部分職能的強化。迅速增加的公共事務紛繁復雜,要求政府在經濟發(fā)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中發(fā)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政府權力的擴張為尋租、設租留下了很大空間,當新的權力監(jiān)督制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時,權力濫用難以遏制,腐敗現象就會在特定時期集中爆發(fā)。我國目前仍處于現代化迅速發(fā)展時期,政府在許多領域的職能仍然大規(guī)模存在,加上長期以來權力過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監(jiān)督,所以腐敗行為嚴重存在。審視近些年的腐敗案件不難發(fā)現,從橫向來看,幾乎權力存在的各個領域都曾發(fā)生過腐敗案件。腐敗不僅存在于國土資源、政府采購、環(huán)境保護、組織人事等權力較為集中的部門,而且存在于殯葬管理、衛(wèi)生防疫、地震預防等權力相對弱小的部門??梢哉f,哪個領域有權力,哪個領域就可能發(fā)生腐敗案件。從縱向來看,大到政治局委員,小到村支書,腐敗可能發(fā)生在每一個級別的官員身上。
第二,集團化腐敗現象增多。從最近查出的系列大案要案來看,腐敗的集團化趨勢十分明顯。少數位高權重的腐敗分子與下屬、與各個領域的朋黨集結成腐敗集團,操控經濟資源的配置,謀取巨額不義之財;操控國家權力機器,貪贓枉法,為所欲為。這種跨地區(qū)、跨部門的集團化腐敗不僅侵吞社會財富,造成經濟領域的不公平競爭和社會財富的不均衡分配,而且肆無忌憚地侵犯公民、企業(yè)的合法權利,造成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引發(fā)民怨和民憤。如果說個別人的腐敗比較收斂并有所顧忌,那么集團化的腐敗則是氣焰囂張、明目張膽;如果說個別人的腐敗公民可以積極舉報、監(jiān)督,那么集團化的腐敗則使公民的監(jiān)督甚至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監(jiān)督變得異常艱難;如果說個別人的腐敗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較快地消除,那么集團化腐敗產生的影響則是廣泛而深刻的,難以在短時期內消除。集團化腐敗有些是顯形的,有些是隱形的。集團化腐敗一旦生成,就會對一定范圍內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產生影響。集團化腐敗滋長到一定程度,不僅離散民心,危及社會穩(wěn)定,而且為了固化既得利益,他們往往阻撓改革進程。無論在任何國家,集團化腐敗都是國家健康肌體中的毒瘤,必須不遺余力地加以清除。
第三,屢創(chuàng)新高的腐敗金額挑戰(zhàn)社會承受能力。目前已經查處的腐敗案件的共同特點之一是腐敗金額不斷增長,屢創(chuàng)新高。從幾萬元、幾十萬元、幾百萬元到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腐敗金額扶搖直上,腐敗分子的貪欲無限膨脹。就普通百姓而言,通過合法手段和誠實勞動獲得的收入,與腐敗分子的貪腐收入相比,是天壤之別。觸目驚心的腐敗數字,使公眾的心理失衡加劇。有的腐敗分子積累的財富甚至可以供幾代人享用,加大了財富不公平分配和社會不平等的代際傳遞。人們的仇富、仇官心理其實主要仇恨的是貪官和不義之財,或者說是腐敗分子和發(fā)不義之財的人引發(fā)了社會的仇富、仇官心理。人們不僅尊重和愛戴廉潔奉公的官員,而且尊重和愛戴誠實守信的企業(yè)家。反之,每一個讓人難以理喻的貪腐數字,都在挑戰(zhàn)著社會的承受能力。
第四,存在形形色色的隱形腐敗。除了顯形的、可以得到法紀追究的腐敗,還有許多隱形的、無法得到認定和追究的腐敗。在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方面,部分掌權者運用手中的權力,通過寫批條、打招呼等方式,或明或暗地為親戚朋友謀取優(yōu)先權,破壞社會正常的運行規(guī)則。這些隱形腐敗很難被別人抓住把柄,也很難得到有效查處和追究,但是它卻潛伏和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讓人們感受到權力的作用無處不在,權力的濫用無孔不入。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公共服務的發(fā)展相對不足,優(yōu)勢資源的獲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存在激烈競爭,加上公共服務領域透明度不高,權力支配資源的現象異常突出。當隱形腐敗打破基本的競爭規(guī)則侵害公民的切身利益時,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對反腐的信心就會跌入谷底。顯形腐敗可以通過重拳出擊得到遏制,而隱形腐敗卻像空氣中的“霧霾”,形成機理復雜,治理難度極大,時常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揮之不去、避之不及。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鐵腕治腐,正風肅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2014年的工作報告,2013年,我國全年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案件37551件,涉及51306人,同比分別上升9.4%和8.4%。突出查辦大案要案,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100萬元以上的案件2581件,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871人,其中廳局級253人,省部級8人。⑩黨的十八大以來,被查處的省部級高官更是罕見地達到50多位,而且數字仍在攀升。這些成績的取得顯示了中央治理腐敗問題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也給腐敗分子以沉重打擊。
反腐行動提振了民眾的信心,增強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與合法性基礎。但是,反腐行動揭露出的系列問題,也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腐敗現象如此廣泛存在,說明我國公共權力的運行體制機制存在嚴重不足。只有不斷查找腐敗產生的體制機制根源,以制度變革治理腐敗現象,從根本上遏制腐敗行為的多發(fā)高發(fā)態(tài)勢,才能消除人們的種種懷疑與擔憂,憑借顯著的制度績效、比較視野下的制度優(yōu)勢增強人們的制度認同與制度自信。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頁。②周琪:《美國的政治腐敗和反腐敗》,《美國研究》2004年第3期。③[美]愛德華·L.格萊澤、克勞迪婭·戈爾?。骸陡瘮∨c改革——美國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胡家勇、王兆斌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4頁。④楊舒怡:《印度:“一次關于腐敗的全民公決”》,《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4年5月29日。⑤[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97頁。⑥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3.⑦Manuel Villoria, Gregg G. Van Ryzin and Cecilia F. Lavena,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 A Study of Public Perceptions in Spa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73, No.1, January 2013, p92. ⑧[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26頁。⑨[古羅馬]西塞羅:《國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231頁。⑩曹建民:《2014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人民日報》2014年3月11日。
責任編輯: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