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仙 程灶火
①中國.皖南醫(yī)學院人文管理系(安徽蕪湖) 241002 ②江蘇省無錫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214151 △通訊作者 E-mail:zaohuocheng@sina.com
·綜 述·
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研究進展*
金鳳仙①程灶火②△
①中國.皖南醫(yī)學院人文管理系(安徽蕪湖) 241002 ②江蘇省無錫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214151 △通訊作者 E-mail:zaohuocheng@sina.com
本文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進行綜述,大量研究證明,父母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能夠有效預測青少年的違法行為。性別、年齡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關系中的差異研究并不一致,大多數(shù)研究證明,父親和母親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的不良行為影響具有不同的作用;隨著青少年年齡發(fā)展,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具有穩(wěn)定性,而其對青少年的影響作用會有所改變。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關系的中介變量主要是個體的認知過程。
家庭教養(yǎng)方式;青少年犯罪;綜述;研究進展
如何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盡管近10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率控制在2%左右,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xiàn)狀仍然不容樂觀。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2013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diào)查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國內(nèi)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發(fā)展趨勢,犯罪年齡以14~16歲居多,其中14歲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明顯上升,犯罪類型也逐漸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未成年犯罪率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鄉(xiāng)村(48.8%)、城鄉(xiāng)接合部(18.2%)、商業(yè)居民區(qū)(12.8%),三者的總和數(shù)達到79.8%。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價值多元化的新階段,信息全球化給青少年成長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產(chǎn)生一些負面影響。
犯罪心理專家和社會學家從社會控制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和問題行為理論等理論視角解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了諸多如家庭、社會、學校、同伴、媒體等可能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危險因素,其中家庭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最早場所,父母是兒童社會化進程中的第一任導師,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心理發(fā)展行為規(guī)范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通過總結國內(nèi)外近年來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相關研究,希望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干預和矯正提供一些理論支持。
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兒童,養(yǎng)育兒童的活動中形成的一系列穩(wěn)定的教養(yǎng)行為的概括[1]。對于青少年而言,適當?shù)脑瓌t、明確的監(jiān)督以及情感上的溫暖和理解是良好親子關系中的3個重要方面,而松散的、不穩(wěn)定的以及嚴厲的教養(yǎng)方式在反社會兒童和犯罪青少年的報告中經(jīng)常見到。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表明,與普通青少年相比,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存在更多的拒絕和更少的關愛,兩者在教養(yǎng)方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肖玉珠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青年罪犯和女大學生在父母的嚴厲懲罰、拒絕否定上存在差異顯著[2],趙山等也發(fā)現(xiàn)暴力罪犯組在父親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得分高于對照組犯罪[3]。青少年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具有極端化傾向,表現(xiàn)為溺愛、放任和矛盾[4]。
其次,犯罪青少年父母在教養(yǎng)方式上存在更多的不一致,父親比母親有著更多的嚴厲和懲罰,而母親則表現(xiàn)出更多的干涉和保護[5-6]。Anderlee研究發(fā)現(xiàn),違法少年從雙親(特別是父親)那里得不到愛,與父母親(特別是父親)沒有心理上的適當交流[7]。盡管母親與子女的相處時間更長,有著更多情感上的關懷,但犯罪青少年的母親在教養(yǎng)方式上表現(xiàn)出更負性的情感諸如溺愛和專制,從而對青少年行為產(chǎn)生不良影響。父親則更傾向于給孩子們實際的幫助,犯罪青少年的父親在教育子女上更多的忽視子女的情感需求,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不恰當?shù)膰绤栆约案嗟膽土P,難以保持良好的父子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不一致在某一程度上破壞了父母的權威性,加上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子女很容易將這些消極的因素吸收逐漸外化表現(xiàn)在行為中。
此外,不同性別的犯罪青少年對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感知也存在差異,男性犯罪青少年報告的父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得分顯著低于女性,而拒絕和否認顯著高于女性[4]。男生和女生在對待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態(tài)度上也是不同的,男生感受到母親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以及規(guī)則沖突,感受到父親給予更多的指導,并表示在業(yè)余時間更愿意與父親相處。女生則報告與母親有著親近的關系,認為父親是權威的代表,與父親的相處時間則比男生少。
2.1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顯著相關,并且是預測子女犯罪行為的有效變量。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反應與青少年的犯罪顯著相關,忽視易縱容子女產(chǎn)生不良行為,放縱、不穩(wěn)定和嚴厲的教養(yǎng)方式易培養(yǎng)出反社會行為和犯罪行為的青少年,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8-9]。Palmer和Hollin報告青少年主觀感知到的父母拒絕與違法行為呈正相關,情感溫暖與違法行為呈負相關[5,10-11]。Mak的研究同樣顯示感知到父母溫暖、理解的青少年有著更低的違法行為[12],父母拒絕與青少年自我報告出的違法行為呈正相關[5,10,13]。Loeber對于高中青少年的研究證明較強的親子依戀與青少年自我報告的違法行為呈負相關[14]。父母的過度干涉和保護與青少年的攻擊性情緒顯著相關,這可能導致了青少年從情緒到行為的轉變。Langner等人發(fā)現(xiàn),父母冷漠和母親拒絕能有效預測兒童的攻擊行為。在少年時期采用懲罰性教養(yǎng)方式可導致青少年犯罪,并造成他們成人后的工作適應困難以及犯罪活動[7,15]。邵海英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情感溫暖和理解的缺乏是影響子女問題行為的首要因素,而母親的負向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問題行為的形成有著更消極的影響[15]。嚴厲和冷漠等教養(yǎng)方式是引起子女行為不端的關鍵因素,除此之外,過度控制、拒絕、言行不一以及不一致的教養(yǎng)方式等對青少年行為均存在負面影響。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青少年感到更多的忽視,更易產(chǎn)生吸毒、反社會、攻擊性以及違法等不良行為[16-17]。
2.2 家庭家養(yǎng)方式與犯罪年齡、類型
兒童問題行為會影響父母的監(jiān)管策略,可能導致更嚴厲、懲罰性以及不一致的教養(yǎng)方式,從而影響兒童對于社會化信息的處理,這種消極循環(huán)的親子處理方式增加了青少年時期犯罪的風險,這種影響甚至可以持續(xù)到成年[12]。然而關于教養(yǎng)方式在子女不同成長階段的影響研究并不一致,Sampson和Laub認為,親子依戀等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Loeber的一項關于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危險因子的長期追蹤發(fā)現(xiàn),諸如懲罰(減少趨勢)和監(jiān)督(增加趨勢)等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個體成長中會有所改變[18]。Hoeve的meta分析結果也顯示,親子關系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并不是終生一致的[19]。然而,也有學者在3個年齡段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方式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交互作用是相似的。Hirschi就認為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在童年晚期、青少年時期和成年早期是相似的,通過對一個時期的研究可以預測個體之后的行為表現(xiàn),即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不存在年齡差異。Hoeve將青少年犯罪從輕到重分為5類,發(fā)現(xiàn)忽視的教養(yǎng)方式在犯罪較為嚴重的3類中更常見[20]。Moffitt和Patterson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研究了青少年犯罪的年齡趨勢。Moffitt將攻擊性的青少年分為兩類,一類是慣犯,在12歲前初犯之后在不同成長期都會再犯;一類僅在青春期犯罪,成年后無違法現(xiàn)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慣犯與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相關,而青春期犯罪的群體不存在此種相關。根據(jù)類型說進一步縱向研究青少年的犯罪類型和年齡的交互作用,也許可以解釋上述研究的不一致。
2.3 父母性別與青少年犯罪
大量關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多集中于單個父母或整體研究,較少考慮到性別對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關聯(lián)性的影響。少數(shù)關于性別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拒絕帶來的消極作用大于母親,這一點在男生方面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12],父親的攻擊性行為能夠預測兒子的犯罪行為。Johnson研究發(fā)現(xiàn),父子(女)之間的關系更能預測青少年的違法行為。與其他親屬相比,父親被拘捕更能預測男生的犯罪行為[21]。具有反社會性格的父親在家時間越長,男生形成反社會行為的風險越高[22]。在不控制母親教養(yǎng)方式和其他變量的條件下,父親專制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風險[23]。雙方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會導致青少年更高的犯罪率,一方權威的教養(yǎng)方式則保證了青少年較少的犯罪行為[24]。一種可能的解釋則是子女會根據(jù)同性別的父母行為來調(diào)節(jié)自身的行為,也有可能是父親將這種有問題的教養(yǎng)方式外化,從而導致了子女的模仿,另一方面,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也可能阻礙或強化了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Hoevea的Meta分析結果表明,男生中忽視的教養(yǎng)方式與高犯罪率顯著相關,女生中放縱的教養(yǎng)方式與高犯罪率顯著相關,兩者的相關性還取決于是父母報告還是子女報告,其中父母報告的相關程度顯著高于子女報告的相關程度[12,19-20]。子女性別在父母關系與青少年犯罪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并不明顯,母子依戀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顯著高于父子依戀,其中,同性別的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更為顯著。
縱觀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可以分為3個大類:①家庭結構變量,包括家庭類型、社會經(jīng)濟地位;②家庭關系變量,包括家庭氣氛、親子依戀、親子溝通等;③家庭行為變量,包括父母的監(jiān)控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25]。近年來的研究已經(jīng)從最初的家庭結構轉向對于家庭關系和行為變量的研究,以及人格、認知等中介變量在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關系中的作用[1]。
3.1 認知過程
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關系的主要中介變量是認知過程[26]。Crittendon和Ainsworth研究表明,早期嚴厲、沒有愛的環(huán)境可能導致兒童形成敵對的心理圖式和社會腳本,并且形成敵意的內(nèi)部加工模式,Main等認為這種模式和信念是穩(wěn)定和自我滲透的,個體在特定情境下會選擇和建構支持原有圖式的信息,從而形成敵意性行為,最后構成犯罪。Deater-Deckard和Dodge提出社會信息加工模型,認為所有經(jīng)驗在被評估前都須經(jīng)由認知和情感過濾,前者包括理解和問題解決,后者包括動機、情感和目的,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針對特殊事件和行為反應的社會信息加工模型,該理論解釋了個體如何感知和處理外界信息以及這個過程如何影響他們過去經(jīng)驗的記憶[27],重點強調(diào)社會認知在教養(yǎng)方式和青少年犯罪關系中的中介作用。Dodge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從父母那里學到的經(jīng)驗可能影響日后他們對他人和外界的感知。已有研究證明,兒童時期嚴厲的教養(yǎng)方式會影響個體長大后對于信息的處理和加工[28]。具有攻擊性的青少年過分依賴內(nèi)在的攻擊模式(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選擇性注意和喚起攻擊性或危險性的社會信息是普遍存在的。研究證明,攻擊性的少年更傾向于做出敵意性的評估和消極的回應方式,并表現(xiàn)出更高的攻擊行為和更低的親社會行為,在表現(xiàn)攻擊性行為的心理和語言上比同齡人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這種觀念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和態(tài)度。Hart等發(fā)現(xiàn),母親懲罰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對于攻擊性的社會策略的成功選擇高度相關[11]。Weiss等人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發(fā)現(xiàn)社會信息加工變量(敵對歸因偏見)在早期的嚴厲教養(yǎng)和后期的攻擊性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1]。
3.2 人格
Tomas、Chess等關于兒童氣質(zhì)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氣質(zhì)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往往存在交互作用,一定的教養(yǎng)方式在一定的氣質(zhì)背景下發(fā)生作用。劉建榕研究表明,氣質(zhì)在家庭教養(yǎng)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不同氣質(zhì)特點的人對父母某些教養(yǎng)方式的敏感性不同。情緒穩(wěn)定、外向、對內(nèi)外刺激感受性低、耐受性強的人容易適應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更多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溫暖,而情緒不穩(wěn)定、較內(nèi)向、對內(nèi)外刺激感受性高、耐受性低、體驗深刻的人,更多感受到父母尤其是父親的消極教養(yǎng)方式[29]。Leeuwen等人對7~15歲的兒童進行了3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宜人性和謹慎性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在預測父母報告的青少年犯罪上具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低宜人性和低謹慎性的青少年處于消極控制的父母教養(yǎng)中會有更多的犯罪行為,高宜人性和高謹慎性的青少年同樣處于消極控制的父母教養(yǎng)中卻幾乎沒有犯罪行為;低宜人性的青少年缺少父母支持時也更可能犯罪。
綜上所述,以往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結果,即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的犯罪行為顯著相關,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能夠有效預測青少年的違法行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有著更多的拒絕和更少的關愛。其次,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行為的性別和年齡差異研究存在爭議。另外,多數(shù)的研究都集中于個體各個階段的橫斷面研究,缺乏教養(yǎng)方式在個體行為形成作用中的縱向研究。國內(nèi)關于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多集中在現(xiàn)狀研究和相關研究,對于一些特色現(xiàn)狀研究關注較少(如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農(nóng)村與城市),較少涉及更深層次的機制研究;對于各種因素在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中介作用的研究也不多見,也沒有更多關于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交互作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子女自我報告的方式,較少關注父母的報告結果,研究工具也多采用國外翻譯量表,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工具。因此,未來我們應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利用本土化的研究工具,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獲得更多的科學成果。
[1]蔣索,何姍姍,鄒泓.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6,24(3):394-400
[2]肖玉珠,柴江霞,徐笑喆.女大學生和青年女犯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自我評價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8):1224-1227
[3]趙山,孔德志,崔中儉.青少年暴力罪犯父母養(yǎng)育方式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868-1869
[4]邱鴻鐘,楊凌運.未成年犯和正常未成年人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J].衛(wèi)生軟科學,2010,24(4):339-343
[5]羅艷紅,蔡太生,張玉宇.罪犯家庭教養(yǎng)方式特點[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5):708-710,712
[6]景璐石,辜慧,徐科,等.犯罪青少年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及家庭關懷度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12):1451-1453
[7]趙利云,程灶火,劉新民.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502-505
[8]Patterson G R,DeBaryshe B D,Ramsey E.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ur[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29-335
[9]Rankin J H,Wells L E.The effect of parental attachments and direct controls on delinquency[J].Journal of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1990,27:140-165
[10]Palmer E J,Hollin C R.The influence of own parenting on socio-moral reasoning,attributionsfor criminal behaviour,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7,23:193-197
[11]Palmer E J,Hollin C R.The inter-relations of socio-moral reasoning,perceptions of own parenting,attributions of intent,and self-reported delinquency[J].Legaland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in press,2000,5(2):201-218
[12]Hoeve M,Dubas J S,Eichelsheim V I,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d delinquency: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9,37(6):749-775
[13]Simons R L,Robertson J F,Downs W R.The nature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rejection and delinquent behaviour[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9,18:297-310
[14]Rankin J H,Kern R.Parental attachments and delinquency[J].Criminology,1994,32(4):495-515
[15]邵海英.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39-441
[16]Cottle C C,Lee R J,Heilbrun K.Thepredictionof criminal recidivism in juveniles:ameta-analysis[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2001,28(3):367-394
[17]Koolaee A K,Lor H S,Soleimani A A,et al.Comparison Between Family Power Structure and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mong the Deliquent and Non-DeliquentAdolecents[J].High Risk Behav Addict,2014,3(2):e13188
[18]Loeber R,Drinkwater M,Yin Y,Anderson S J,et al.Stability of family interaction from ages 6 to 18[J].Journal of AbnormalChild Psychology,2000,28(4):353-369
[19]Hoeve M,Stams J M,VanderPut C E,Dubas J S,et al.A Meta-analysis of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Delinquency[J].J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2,40:771-785
[20]Hoeve M,Blokland A,DubasJ S,et al.Trajectories of Delinquency and Parenting Styles[J].Abnorm Child Psychol(2008) 36:223-235
[21]Farrington D P,Jolliffe D,Loeber R,Stouthamer-Loeber M,et al.The concentration of offenders in families,and family criminality in theprediction of boys' delinquenc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1,24(5):579-596
[22]Jaffee S R,Moffitt T E,Caspi A,et al.Life with(or without) father:the benefits of living with two biological parents depend on the father'santisocial behavior[J].Child Development,2003,74(1):109-126
[23]Bronte-Tinkew J,Moore K A,Carrano J.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parenting styles,and adolescentrisk behaviors in intact families[J].Journal ofFamily Issues,2006,27(6):850-881
[24]SimonsL G,Conger R D.Linking mother-father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to a typology of family parenting styles and adolescent out comes[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7,28:212-241
[25]陳陳.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8(6):95-103,109
[26]Palmer E J.Perceptions of parenting,social cognition anddelinquency[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0,7:303-309
[27]Deater-Deckard K,Dodge K A.Externalizingbehavior problems and discipline revisited:Nonlineareffects and variation by culture,context and gender[J].Psychological Inquiry,1997,8:161-175
[28]Dodge K A,Pettit GS,Bates J E,et al.Soci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tterns partially mediate theeffect of early physical abuse on later conduct problem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5,104:632-643
[29]劉建榕,劉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與氣質(zhì)、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0,37(6):659-663,760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arenting Style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JinFengxian,ChengZaohuo
WuximentalHealthCenter,Wuxi214151,China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編號:13BSH062)
R395.9,B844.2
A
1005-1252(2015)03-0468-05
10.13342/j.cnki.cjhp.2015.03.042
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