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海神信仰類型及其禳災功能探析 *

      2015-01-22 04:34:43蔡勤禹,趙珍新

      海神信仰類型及其禳災功能探析*

      蔡勤禹趙珍新

      (中國海洋大學 社會科學部,山東 青島 266100)

      摘要:海神信仰是沿海人們祈神禳災和尋求平安幸福的一種信仰體系。從避災護佑的功能分析,可以將海神分為海洋水體本位神、航海神、鎮(zhèn)海神、引航神和全能神等。海神信仰的禳災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給人們帶來精神支柱,起到安定身心的作用;給社會帶來安定,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海神信仰作為中華信仰體系的組成部分,對于民族文化傳承,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海神信仰;海神類型;海洋災害;禳災

      收稿日期:*2014-10-2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近代以來我國應對海洋災害機制變遷研究”(13YJA770002)階段性成果;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中心專項課題“近代以來我國突發(fā)性海洋災害應對機制研究”(AOCOUC2012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蔡勤禹(1966-),男,河北邯鄲人,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5X(2015)03-0025-05

      Abstract:Sea-god worship is a belief system of coastal residents to avert disasters through sacrifice.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of sea-gods' protection, sea god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gods of aquatic creatures, gods of navigation, gods of tranquilization, gods of commerce, piloting gods, and almighty gods. The functions of averting disasters through sacrifice are embodied in the fact that sea-god worship not only plays the part of spiritual pillar, soothe the mind and soul, but also promotes social stability and bind the people togeth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of Chinese belief, sea-god worship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inheriting and transmitting national culture.

      中國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眾多神靈體系,其中海洋神靈就是其中之一。沿海先民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對海洋的認識有限,無法科學地解釋海上的瞬息變幻,便認為存在著超自然的神靈,這些神靈就是海神。海神信仰是沿海民眾敬畏海洋,祈望人格化的海洋神靈帶來洪福安全的心理反映;從祛災角度看,海神信仰也是幾千年來先民抗拒海洋災害、尋求心靈慰藉的一種方式。學術界對于海神信仰的功能已有研究,如王榮國對海神信仰與捕漁功能研究,葉瀾濤對海神信仰的避難、求漁、求子功能探討,*王榮國:《明清時期海神信仰與海洋漁業(yè)關系》,《廈門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葉瀾濤:《試論海神信仰的功能性特點》,《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但專門研究海神信仰的禳災功能者闕如。本文拾遺補缺,希望通過研究能有助于海洋社會史研究的深化。

      一、海神信仰類型

      我們先考察一下海神信仰的類型,以便能深入認識哪些海神具有避難禳災功能。海神是“人類在向海洋發(fā)展與開拓、利用的過程中對異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對超自然和超社會力量的崇拜”。[1](P40)在我國古代神話中,關于海神的記載很多:《莊子》一書記錄了黃河之神——“河伯”遇到北海神——“海若”,嘆息自己視野狹隘,見識淺薄?!渡胶=洝分杏涊d了北海之神為“禺強”,東海之神為“禺虢”,南海之神為“不廷胡余”,西海之神為“弇茲”。漢代左思在《吳都賦》中介紹了“江婓于是往來,海童(西海之神)于是宴語”的撲朔迷離的生活片段。海神信仰自遠古出現(xiàn)以來,便演化出不同類型。根據(jù)海神來源可以劃分為五類:動物圖騰崇拜與早期的海神、人獸同體的海神、人神同形的海神、由人鬼轉化成的海神,其他海神信仰與淫祀。[2](P142-151)按照海神的功能可以劃分為:海洋水體本位神、航海神、鎮(zhèn)海神、引航神、商業(yè)神和全能神。下面主要從文化功能角度對不同海神來源、分布地域和信仰的表現(xiàn)等做一分析。

      海洋水體本位神是指“對海洋水體崇拜而產生的神靈,和由此演化出來的神靈,以及對于棲息在海洋中的水族的崇拜而產生的魚神、龜神等”。[1](P40)對于棲息海洋中的水族崇拜,如魚神崇拜主要是對巨魚、鯨魚、鯊魚等的崇拜;遼東地區(qū)視海龜為海神,不準捕撈,無意抓獲需要虔誠放生;福建漁民則習慣將海龜看作海中吉祥物,作為漁家保護神的化身。山東沿海地區(qū)漁民認為“大鱉不能捕,是仙物”,如果不小心捕撈要說“哎呀,老人家,對不起,對不起”。[3](P624)沿海漁民將鯨魚、鯊魚、海龜、鱉等視為海神,是源于早期的海神信仰,這些海神成為海龍王信仰的一部分,成為海龍王麾下管轄的眾海神。

      航海神是從事海洋運輸、海洋漁業(yè)的船員和漁民,為避免遇到海上災難,保障航行安全而創(chuàng)造出的庇護神。如流行于江、浙、閩、粵、臺等省的晏公信仰,初為閩江流域供奉,后成為媽祖下屬的海神臨水夫人。魚商專業(yè)神的主要職責是保佑捕魚豐收,如“漁師爺”也稱“漁師菩薩”,流行于浙江臺州地區(qū)一帶,受漁民供奉;“楚太”信仰流行于江蘇海州灣一帶漁民中;“長年公”則是廣東地區(qū)潮汕沿海漁民信仰的漁業(yè)神等。這些航海神,大多都是生前為漁民做了很多好事,死后被漁民供奉為海神,是屬于由人鬼轉化成的海神。

      鎮(zhèn)海神主要是為了鎮(zhèn)住大海的狂風怒潮,逃避懲罰,免于海洋災難的一種海神信仰。先民們認為大海被超自然和超社會的力量控制著,海洋災害是“海龍王”、“風神”、“潮神”等海神發(fā)怒的結果。而巨石因面對狂風海潮的沖擊巋然不動,人們便賦予巨石以靈性。海門的“鎮(zhèn)海三將軍石”,廣東潮汕的“南??ね酢倍际擎?zhèn)海靈石,作為海神供奉。

      引航神是指為漁夫舟子指引航道、航向乃至港道,不至于發(fā)生海難而能平安抵達目的地的神靈。[3](P628)如浙江舟山一帶供奉的“籠褲菩薩”,慈溪縣圣山一帶供奉的“圣山娘娘”,福建的“蘇碧云”和“圣公爺”等都是為漁民引航,指點迷津,死后被尊奉為引航神的由人鬼轉化成的海神。

      在海神信仰體系中,龍王、媽祖屬于全能神。我國對龍圖騰的崇拜由來已久。《山海經》中記載:“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盵4](P10)先人們認為四海之中每個海都有專門的四海神靈來掌管。四海之神人獸同體,體現(xiàn)了先民的鳥圖騰和蛇圖騰或龍圖騰的崇拜?!渡胶=洝返乃暮:I耋w現(xiàn)了蛇(龍)圖騰的崇拜?!肮糯弁鯇埻醯耐瞥绾图漓胧加谔拼?。北宋末年,朝廷正式冊封龍王?!盵5](P150)從此,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以及西海龍王敖閏,這四海龍王為人們熟知。由于龍王管轄降雨,古代帝王祭祀求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先民們認為龍王呼風喚雨,神通廣大,無論出海、豐收還是求雨都將希望寄托于海龍王身上。宋代,海龍王信仰大大提高,廟宇廣布,各地祭祀大典頻繁,龍宮、龍王廟遍布城鄉(xiāng)。農歷二月二龍?zhí)ь^、農歷六月初十龍王誕辰、漁民出海捕魚前和捕魚回來后等節(jié)點上都通過隆重儀式祭祀龍王,求得龍王保佑出海安全,年年有魚。

      媽祖本名林默,是福建莆田市湄洲的一名女子,生于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她出生在海邊,從小練就了游泳本領,水性很好,經常救助海上遇難的客商、漁民。她27歲時,因在海上搶救遇險的船民而遇難。傳說媽祖在遇難的9月9日登上湄洲妙峰山頂,隨彩云升仙而去。關于媽祖,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相傳千里眼和順風耳原來是湄洲西北方的兩個水怪,經常出沒作祟,危害漁民,漁民們請求媽祖降服。千里眼和順風耳擁有特異功能,可視千里外之物,可聽千里外之音,后來成為媽祖的“耳目”。也有傳說晏公也曾浮海為怪,傷害海上的往來船只,媽祖以法力制之而不服,卻變成龍興起波濤冒犯天后。最終,晏公被媽祖所降,收入麾下成為海神。從媽祖的相關神話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媽祖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媽祖信仰體系也不斷發(fā)展。在湄洲祖廟,泉州天后宮,臺灣、澳門天后宮中,作為媽祖的“配祀神”少則十幾,多則逾百。不僅媽祖收服的海怪可以成為媽祖的陪神,與媽祖相關的親人也被納入其中。此外,還包括佛教、道教相關的神靈和在媽祖信仰傳播的過程中相互融合而歸屬于媽祖信仰體系的諸海神。媽祖也受到了朝廷重視,從宋至清,褒獎加封達40余次,遣使、謁拜、參祭、建廟不計其數(shù)。[6]媽祖神位越升越高,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了國家祭典,成為國家層面的海洋女神。[5](P155)從此,媽祖在海洋社會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

      以上就海神信仰類型作了分析概述。直到今天,海神信仰仍是沿海地區(qū)主要的信仰體系。在每年的海神日,沿海漁民會以隆重儀式來祭拜,體現(xiàn)對海神的敬畏與崇拜,感謝他們在過去歲月給予的恩賜,祈望未來繼續(xù)得到庇護。

      二、海神信仰的禳災功能

      海神信仰從人們對海神的崇拜發(fā)展到對海神的祈求,反映了海神信仰的強烈功利性,人們對海神的祈求主要表現(xiàn)在避難、求漁、求子、護航、鎮(zhèn)邪等多個方面。以往我們在研究應對海洋災害時,更多地想到技術應對,諸如科學地預測、預警、預報、修建海塘、堤壩等工程性措施,而對于文化減災關注很少。其實,人們在面對海洋災害時,尋求海洋神靈庇佑,求得心靈的慰藉與寄托,通過海神的力量減輕和消除災害壓力,在心理上減輕對海洋災害的緊張感。這種心理訴求不會因科技的進步而消除。如果說工程性防災減災是依靠科技來進行實體性物質應對,那么,海神信仰則是對人們心理上的緊張和不安進行精神撫慰,兩種方式是在不同層面應對海洋災害。我們在強調工具理性的重要性的同時,不可忽視價值理性在應對災害中的作用。

      海神作為“先民在對海域的接觸認識和開發(fā)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對自然力量的崇拜”[7](P153),是原始社會“萬物有靈”觀的產物。這種觀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消失?!霸谶@種觀念的支配下,人們對于一切人事休咎,莫不認為是天帝所決定,對自然的災害,生產的豐歉,都用這種觀點來解釋。”[8](P144)這種“天命主義禳弭論”出現(xiàn)以后,延續(xù)不絕。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和人們認識水平的差異,海神信仰頑強生存,并日漸成為人們精神信仰的一部分。下面就海神信仰在避難禳災方面的作用進行論述。

      1、海神信仰是人們的精神支柱,起到安定身心的作用

      趨利避害是人們生存的本能,人們在面對海洋災害時,總是希望有精神寄托、心理慰藉和心態(tài)平衡。于是,沿海漁民將希望寄托于超自然、超社會的海洋神靈身上,來保障自己能夠平安度過海洋災害帶來的各種危險。這種寄托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認為海洋災害是海神發(fā)怒的結果。天命主義禳弭論是人們對海洋中的一些現(xiàn)象無法科學解釋,特別是對許多海洋災害無法有效抵御的反映,他們認為人間的一切災害,都是天帝有意降罰于人類。比如認為狂風怒號、波濤洶涌是海洋神靈在發(fā)怒或對人們的懲罰,人們需要祭拜海神來讓海神高興息怒,或以隆重儀式來消弭海神懲罰,并保佑他們出海平安。再比如錢塘江大潮每年來時,波濤洶涌,蔚為壯觀。錢塘江潮水造成的破壞,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宋代姚寬《西溪叢話》曰:“江挾海潮為杭人患,其來已久。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秋七月,大風,海水翻潮,溺民五千家,船千艘……”[9]又“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秋七月,錢塘江堤決16630余丈,漂民1600余家。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夏五月錢塘江堤決,秋九月錢塘江堤又決,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夏六月大風潮,江海溢……”[10]兇猛的潮水給錢塘江下游居民帶來心理上的恐懼和財產與生命的損失。而在科學知識匱乏的情況下,人們又無法理解這種自然現(xiàn)象,從而相信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著它,他們認為是某種具有人格化的神靈——潮神在發(fā)威。再比如鎮(zhèn)海神的出現(xiàn)就是先民們對海洋災害抵御的一種方式,他們認為鎮(zhèn)海神可以鎮(zhèn)住狂怒的波濤。明清時期,媽祖信仰的地位不斷提升,先民們則從祈神避災的角度轉向媽祖,通過祭祀媽祖祈求減輕對人類的懲罰。這種人與自然通過海神顯靈來溝通的方式,是天人感應反映,科學的發(fā)展并不能取代天命主義在沿海人群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是神靈崇拜在進入21世紀后仍然不衰的原因所在。

      (2)認為海洋神靈是保障人身安全、避免災難的超然存在。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說:當人類對原因無知的情況下,無從找到禍福的根源,便只有歸之于某種不可見的力量??赡芫褪窃谶@種意義下,神最初是由人類的恐懼創(chuàng)造出來的。[10](P80)海洋神靈被賦予了庇護功能,《天妃廟記》記載:“自有天地以來,即有此海;有此海即有神以司之”。[1](P41)觀音悲天憫人,海上巡洋,可以護航解困,保護沿海漁民的航海安全;潮神可以保障出海打魚平安歸來;風神可以幫助漁民們驅散海上的迷霧,避免臺風的侵襲。而由人鬼轉化成神的海神,如媽祖、水仙尊王、晏公、臨水夫人、楚太等,都是因生前保護了沿海先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死后被尊為海神供奉,繼續(xù)為漁民們的出海保駕護航。浙江錢塘江一帶最有影響的潮神伍子胥被認為是人們的庇護神,有求則應,是一個代表正義和為民解憂的力量。民間有關潮神的傳說屢出不窮:“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郡守馬亮禱于子胥祠,下筑之明日,潮神考論潮為之卻”。[9]又《異苑》云:“永嘉中,吳相伍員廟。吳郡人叔父為郎,在洛。值京都傾覆,歸途阻塞,當濟江,南風不得進。既投奏,即日得渡?!盵11]而在沿海影響最大的媽祖神力更大。相傳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宣稱在海上屢得“天妃神顯靈應,默伽佑相”。為此永樂皇帝下令在湄洲、長樂、太倉、南京以及京師北京建天妃廟宇,還親自寫了《南京弘仁普及天妃宮碑》的碑文,以表彰天妃的功德。[6]千余年來關于媽祖顯靈救人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神力更為多元化。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其中記錄了駛往高麗的中國外交師團歸國時,在黃水洋深處發(fā)生嚴重險情,媽祖趕來,拯救了整個使團的生命。人們將很多歷史戰(zhàn)斗勝利的功勞歸于媽祖,媽祖成為“無可替代的海洋女戰(zhàn)神”,代表著“護國”與“庇民”的精神——能夠抵御外族入侵,抓捕盜賊海寇,甚至驅逐荷蘭殖民者,助鄭成功收復臺灣,幫施瑯攻臺完成祖國統(tǒng)一。[12](P70)人們出行在茫茫大海上,經常會遭遇到狂風惡浪,危在旦夕時,他們會在心中尋求媽祖救助,媽祖就是他們的救命恩神。因此出海的人群經常會祭祀媽祖,想起媽祖他們便有了安全感。

      (3)海洋神靈的職責劃分由簡到繁,祈福祛災的針對性更強。海神信仰的演變有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在海神被創(chuàng)造之初,只是為了保護沿海漁民們的出海安全,防止海洋災害的侵襲。但是隨著航海技術發(fā)展,航海專業(yè)細化以及漁業(yè)、遠航、漕運等行業(yè)的興起,各行業(yè)對庇佑要求也相應提高,都需要對應的專業(yè)神靈來庇護,由此航海保護神、鎮(zhèn)海神、引航神、港神、風神、潮神等應運而生,海洋信仰體系不斷壯大。中國海神眾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眾的務實求驗處世態(tài)度,人們總是希望通過虛幻或神格化的海神求得庇護,從而形成了有難則拜、有神則敬、禮多神不怪的心理,這種功利性使得海神眾多,海神的功能越來越繁多。如觀音、媽祖等海神的職能不斷擴展,甚至達到無所不能的程度,如航海安全、漁業(yè)豐收、男女婚配,生兒育女,祛病消災等等,都祈求神靈保佑,媽祖也從最初的保護神演化成全能神,對祈福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

      2、海神信仰給社會帶來安定,起到凝聚人心作用

      每當一場海洋災害發(fā)生,總給人們帶來物質損失、身體傷害和心理與精神創(chuàng)傷。物質易生,精神難愈。在海洋災害發(fā)生以后,心理慰藉和精神撫慰顯得尤為重要。海洋災害的突發(fā)打破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常規(guī),對人們形成或強或弱的刺激,使人們出現(xiàn)災害心理狀態(tài),隨之容易形成相應的心理和行為,積極的心理和行為可以達到消減災害的目標,而消極的心理和行為反而容易擴大災害的破壞程度。[13](P272)因此,在面臨災害時,海洋信仰可以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阻礙消極心理的產生,進一步達到消災減災的目的。海洋信仰主要通過以下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1)海神庇佑的心理慰藉可以使災民較為從容地應對災害,降低災害造成的危害。我們以經常遭受洪澇災害的南亞國家孟加拉國為例。孟加拉國位于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的三角洲上,約85%的地區(qū)屬于低平的沖積平原,受東南亞季風氣候影響,雨水較多,因地勢較低,所以孟加拉國每年都會遭受嚴重的洪水侵襲。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孟加拉國民也和神靈一直保持著敬畏又依賴的依存關系。[14](P102)孟加拉國民眾一方面坦然面對洪災,盡力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等待救援物資的到來;另一方面虔誠地認為是神靈在懲罰他們,為使神靈息怒,減少災害發(fā)生的次數(shù),孟加拉國民眾不斷地自省進而從精神和行為上不斷提升自己。從該例子可以看出,面對災害時孟加拉國民眾的心理淡定,從積極方面來說避免了重大災害發(fā)生導致社會動蕩的惡果,使人們的心理能夠盡快從災害中調整過來,以積極的態(tài)度重建家園。由此,我們認為海洋神靈作為精神支柱,“盡管并不能滿足世俗的一切愿望,卻能給人們帶來精神的安慰和幻想的幸福”,[6]有助于海洋災害后的心理修復,提高海洋災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2)海神信仰可以維護災后的社會穩(wěn)定,減少災后沖突甚至犯罪發(fā)生的可能。海洋災害發(fā)生后常常出現(xiàn)救濟物資短缺,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匱乏,瘟疫流行。同時,海洋災害發(fā)生,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沖擊,人們會產生某種適應、回避、或者減輕災害的需要,促使心理緊張,產生避難消災的動機,于是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行為,以達到滿足某種需要,消除緊張的目標。災害發(fā)生后心理恐慌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可能引發(fā)社會騷亂與動蕩。人的自私性可能導致一些社會的弱勢群體在“叢林法則”的作用下,打破常態(tài)社會下應該恪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發(fā)生諸如“兇歲子弟多暴”,“饑寒起盜心”等出軌行為。從歷史上看,人口流移死亡、農民暴動和異族入侵等都與災害發(fā)生有直接或間接關系。[8](P92)因此,如何防止災害的發(fā)生給人們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信仰的力量此時可以起到某種緩沖作用,海神信仰可以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心理和行為自我監(jiān)督的保護機制,降低或者阻止沖突、暴力行為的產生,甚至對于僅存在于思維之中的貪念都會產生嚴重的負罪感。這就客觀上穩(wěn)定了受災地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緩解了災難引發(fā)的社會風險與動蕩的壓力。

      (3)海神信仰可以提升族群的凝聚力。人們通過各種祭祀儀式聯(lián)結在一起,為祈神禳災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園。海神信仰通常舉辦相應的祭祀儀式,而這些儀式“具有整合的力量,其功能在于它將所有人連接起來,宣揚社群中相似和共有的文化遺產,縮減社群中的差異,并使他們的思想、情感與行為變得相近,從而有助于社會凝聚”。[15]在我國沿海地區(qū)仍然廣布龍王廟和媽祖廟,港澳臺地區(qū)的媽祖廟更多,每年進香朝拜的信徒成千上萬,而在他們的誕辰日或忌日,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除這種規(guī)模和影響大的祭祀外,沿海地區(qū)有各種形式的海神祭祀儀式,如山東日照市每年正月初五舉行祭祀海龍王的“上杠”儀式;青島即墨田橫鎮(zhèn)周戈莊在谷雨至清明節(jié)期間舉行祭祀龍王等多位神靈的“田橫祭海節(jié)”儀式,祭祀海龍王,觀音等多位神靈;榮成漁民在谷雨節(jié)當天以海龍王和海神娘娘為祭祀主神舉行的“谷雨節(jié)”儀式;蓬萊每年正月十三或者正月十四的午后,在龍王廟,媽祖廟和漁船上進行祭祀,祈求漁船平安返航的“漁燈節(jié)”儀式等。[16]正是這種祈神禳災的共同心理,使大家走到一起,在海神面前,尋求共同的心靈寄托,構成了人們共同的心理和文化。海神信仰成為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海神信仰的負面性,這種寄希望于海神的祈福禳災方式會麻痹和削弱人們應對海洋災害的行動和努力,不利于科學應對海洋災害事業(yè)的發(fā)展。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工具理性永遠無法取代價值理性,科技事業(yè)的發(fā)達也無法取代人們心中對平安幸福的期盼,這就是為什么在社會經濟結構和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港澳臺及海外僑胞中媽祖信仰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作為一種文化,海神信仰以其悠久歷史已深入人心,成為沿海人們的一種社會意識,成為中華文明一個組成部分。*2009年,“媽祖信仰”作為中國首個信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成功,證明了這種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和世界意義。因此,即使在科技發(fā)達和無神論盛行的今天,海神信仰在禳災和凝聚人心方面依然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榮國.海洋神靈:中國海神信仰與社會經濟:上[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2]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3] 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明清卷[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

      [4] 許桂香.中國海洋風俗文化[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

      [5] 蘇勇軍.浙東海洋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6] 蔡少卿.中國民間信仰的特點與社會功能——以關帝、觀音和媽祖為例[J].江蘇大學學報,2004,(4).

      [7] 張政利,吳高軍.榮成漁民的谷雨節(jié)儀式及其演變[A].曲金良主編.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1卷[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8] 鄧云特.中國救荒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8.

      [9] 錢塘縣志·紀勝[M].光緒十九年修.

      [10] 霍布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1] 蔣延錫編校.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四卷第489冊[M].雍正六年.

      [12] 羅春榮.媽祖?zhèn)髡f研究:一個海洋大國的神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13] 段華明.城市災害社會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 傳奇翰墨編委會.自然的懲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15] 吳丹.關于農村“民間信仰”的功能研究―以青海大陸村寺廟信仰為例[D].北京:中國政治青年學院,2013.

      [16] 葉濤.海神、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山東沿海漁民的海神信仰與祭祀儀式調查[J].民俗研究, 2002,(3):72.

      A Study on Types of Sea-God Worship and Functions of

      Averting Disasters through Sacrifice

      Cai QinyuZhao Zhenxi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Key words: sea-god worship; sea-god type; oceanic disasters; dispelling disasters through sacrifice

      責任編輯:高雪

      封开县| 资源县| 西丰县| 辉县市| 原平市| 钦州市| 建水县| 太白县| 湄潭县| 阜城县| 嫩江县| 察雅县| 融水| 南丹县| 舞钢市| 永吉县| 嘉义市| 腾冲县| 武陟县| 遵义市| 玉环县| 马尔康县| 维西| 乐安县| 清水河县| 辽宁省| 东乌珠穆沁旗| 涿鹿县| 乌苏市| 文山县| 乃东县| 阿鲁科尔沁旗| 成武县| 承德市| 麻城市| 界首市| 贺兰县| 罗山县| 平南县| 广平县|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