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振宇 周白麗
作者單位:810000西寧,青海大學研究生院(時振宇);青海省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周白麗)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基礎上發(fā)生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繼發(fā)冠狀動脈痙攣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或壞死的綜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以及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已有研究證實,血小板和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是觸發(fā)ACS的重要因素。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作為血小板活化的生物學指標,與ACS的相關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炎癥反應中,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與ACS的關系也成為了研究熱點。本文就MPV及NLR與ACS的相關性進行了綜述。
MPV是指單個血小板的平均體積,其正常值的參考范圍為7~11 fl[1],常作為測量血小板大小的指標,與血小板計數(shù)呈反比。巨核細胞多倍性和血液系統(tǒng)中網(wǎng)織血小板百分數(shù)與MPV大小有關[2]。同時,多種因素可以影響MPV的大小。Santimone等[3]研究發(fā)現(xiàn),MPV以79歲為分水嶺,出現(xiàn)先增長后減低的趨勢。一項大型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性別也可以影響MPV的大小,女性明顯低于男性[4]。Green等[5]通過臨床對照試驗發(fā)現(xiàn),吸煙者MPV水平顯著高于不吸煙者,且停止吸煙3個月后MPV較之前明顯下降。Coban和Afacan[6]發(fā)現(xiàn),高脂血癥患者MPV較健康人顯著增高,常規(guī)降脂治療12周后MPV亦出現(xiàn)顯著降低。此外,肥胖[6]、高血壓[7]、糖尿病[8]等一系列疾病也可以造成MPV升高。
炎癥是觸發(fā)ACS的重要因素,炎癥細胞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不同的活化狀態(tài)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可能起到關鍵作用。中性粒細胞在炎癥反應中可分泌多種炎性介質(zhì),造成組織損傷,可導致動脈粥樣斑塊破裂[9-10],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增多往往提示心肌梗死面積增大[11]及AMI患者血管造影術后預后不良[12]。淋巴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各個炎癥反應階段中均起到重要調(diào)節(jié)作用。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在炎癥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臟不良事件具有相關性[13]。NLR既包含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也包含了淋巴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比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單一指標更具有應用價值,其對ACS診斷和預后的意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Pal等[14]通過測量215例自述胸痛患者MPV值,發(fā)現(xiàn)ACS患者較非ACS患者MPV明顯增高[(11.44±1.23)fl比(9.91±1.27)fl,P <0.001],診斷ACS的準確率為82.53%。Chu等[15]前瞻性分析了282例因胸痛入急診科就診的患者,其中69例(24.5%)被確診為ACS,其他患者被確診為其他疾病,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ACS患者MPV水平顯著高于其他疾病的患者[(10.8 ±0.86)fl比(9.8 ±0.76)fl,P <0.001],又將ACS患者分成AMI和UAP兩組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AMI患者MPV高于 UAP患者[(11.0±0.79)fl比(10.6±0.87)fl,P=0.027],同時發(fā)現(xiàn) MPV 可作為 ACS早期獨立預測因素(OR:8.866),ROC 曲線下面積為 0.800(95%CI:0.736~0.864),最佳臨界值為10.35 fl(敏感度為78.3%,特異度為74.6%)。?zlü等[16]回顧性分析了79例非ST段抬高型 ACS(NSTE-ACS)患者及45名健康人,研究發(fā)現(xiàn)NSTE-ACS較健康人 MPV顯著增高[(8.49±1.22)fl比(7.78 ±0.65)fl,P=0.001],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 MPV 是NSTE-ACS獨立預測因素(OR:3.1,95%CI 1.2 ~8.2,P=0.022)。Lippi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ACS患者MPV值顯著升高(均值8.0 fl),ROC 曲線下面積為 0.661(95%CI:0.642 ~0.672,P<0.001),在臨界值為9.0 fl時,MPV的陰性預測值和陽性預測值分別為83%和43%,由此MPV可作為ACS患者入院常規(guī)檢測指標,對ACS危險程度進行分級。
ST段抬高型AMI患者溶栓治療效果與MPV水平顯著相關。Maden等[18]回顧性分析了351例接受溶栓治療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發(fā)現(xiàn)TIMI血流分級<3級的患者MPV明顯高于 TIMI血流分級3級的患者[(9.3±1.2)fl比(8.6±1.3)fl,P <0.001],認為 MPV 可作為 ACS溶栓療效的獨立預測因素。MPV增高還可作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后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或再狹窄發(fā)生的預測因素。Gyongyosis等[19]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者MPV顯著增高,多因素分析顯示MPV增高可作為支架內(nèi)血栓形成的獨立預測因子(P=0.001)。Goncalves等[20]通過對1 432例行PCI的ACS患者隨訪,研究MPV對其遠期療效的影響,發(fā)現(xiàn)MPV>9.1 fl時PCI術后1年發(fā)生心血管事件(死亡或者AMI)的風險增加,預測MPV是PCI術后遠期療效的獨立預測因子。此外,MPV還可以用來評價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coronary collateral development,CCD)的狀態(tài)。Ege等[21]研究了210例至少1支冠狀動脈狹窄≥50%的患者,發(fā)現(xiàn)CCD不良者MPV較良好者明顯增高[(11.3±1.0)fl比(9.5 ±1.5)fl,P <0.001],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MPV可作為CCD不良的獨立預測因素。Estévez-Loureiro等[22]發(fā)現(xiàn)梗死相關動脈(infarctrelated artery,IRA)開放程度與MPV增高有關,MPV是IRA開放程度的獨立預測因子(OR:0.63,95%CI:0.51 ~0.78),而且生存分析結果顯示MPV高的AMI患者30 d死亡率更高,可作為AMI死亡風險的獨立預測因素(HR:2.92,95%CI:1.36 ~6.29)。
MPV對ACS患者預后有指導意義,MPV值越高,預后越差,且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亦增高。Eisen等[23]對7 585例行PCI的患者隨訪了4年,發(fā)現(xiàn)MPV是冠心病發(fā)生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在內(nèi)的不良預后因子。Tekbas等[24]研究了429例AMI患者(其中ST段抬高型AMI 279例,其他為非ST段抬高型AMI),發(fā)現(xiàn)MPV明顯增高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比MPV低者的住院死亡風險增加3.1倍(P<0.001),MPV增高與AMI患者兩年死亡率相關(RR:0.868,95%CI:0.830~0.907)。另外,有一篇關于MPV與ACS相關性的薈萃分析顯示,16個包含2 809例患者的橫斷面研究表明,AMI患者較非AMI患者MPV顯著增高(平均差0.92 fl,95%CI:0.67 ~ 1.16,P <0.001),同時包含 3 184 例患者的3個隊列研究表明MPV增高者與正常者相比,AMI患者的死亡風險顯著增加(11.5%比 7.1%,OR:1.65,95%CI:1.12~2.52,P=0.012),5個包含430例 PCI術后患者的隊列研究發(fā)現(xiàn),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患者MPV顯著提高(平均差0.98 fl,95%CI:0.74 ~1.21,P < 0.001)[25],這表明 MPV 增高與AMI病死率和PCI術后再狹窄有相關性,應受到足夠重視。
Zazula等[26]通過研究因胸痛入院的患者NLR,發(fā)現(xiàn)非心臟性胸痛患者NLR最低為3.0±1.6,UAP患者為3.6±2.9,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為4.8±3.7和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為6.9±5.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李陽和李漢華[27]研究了226例非ST段抬高型AMI患者和81例非冠心病患者,以SYNTAⅩ評分將非ST段抬高型AMI患者又分為低危組(1~22分)、中危組(23~32分)及高危組(≥33分),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非ST段抬高型AMI患者高危組和中危組的NLR與非冠心病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 P<0.05),且高危組與中危組、低危組之間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故NLR可作為ACS的獨立預測因素。趙海雙等[28]將267例ACS患者分為AMI組和UAP組,另選擇86例有胸痛但冠狀動脈造影陰性的患者為對照組,研究發(fā)現(xiàn)AMI組NLR高于對照組(6.49±4.01比1.68±0.46,P<0.05),UAP組亦高于對照組(6.49±4.01比 2.68±1.49,P<0.05),且發(fā)現(xiàn)NLR隨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增加而逐漸增高。
金露萍等[29]通過臨床對照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NLR可作為ACS的獨立危險因素(OR:9.915,95%CI:7.958 ~12.351,P<0.001),高NLR還與PCI術后1年內(nèi)死亡率(25.0%比4.2%,P<0.05)、左心室重構率(37.5% 比 12.5%,P<0.05)具有相關性。Tamhane等[30]通過比較高NLR與低NLR患者發(fā)現(xiàn),兩組ACS患者住院死亡率(8.5%比1.8%,P=0.013)和6個月死亡率(11.5%比2.5%,P<0.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NLR可作為ACS患者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素。有報道稱,隨訪了大量經(jīng)皮冠狀動脈成形術后的ACS患者(平均隨訪時間32個月),發(fā)現(xiàn)低NLR(1.7±0.5)的患者獲得最佳的生存率,當NLR≥3.2±0.6時患者死亡率最高(P<0.001)[31]。Azab等[32]發(fā)現(xiàn) NLR >4.7與NLR<3.0的NSTEMI患者比較,住院率和 4年死亡率(29.8%比8.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Nú?ez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 STEMI患者 NLR最高組長期死亡率為47.9%,而低者僅為6.4%,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MPV與NLR在臨床中檢測方便,費用低廉,且容易實施,對指導ACS的診斷極具潛力,對于評估ACS患者預后具有更為強大的前瞻性。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更為深入的研究ACS和NLR在ACS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中的作用機制,探索MPV和NLR的影響因素,指導臨床和患者對ACS的預防、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