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生 蘇 昊
論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觀和世界觀
王鴻生 蘇 昊
中國和歐洲分處歐亞大陸兩端,有不同的自然地理格局,中西文明也有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古代中國文明的主體在大陸,受其特定地理格局和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影響,古代中國人建構(gòu)了一種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而達及四海的“天下觀”。古代西方文明發(fā)源于地中海沿岸,周邊的文明通過地中海彼此聯(lián)系,這使西方人建構(gòu)了一種關(guān)注外部世界并通過海洋相互聯(lián)系的世界觀。近代以來西方文明跨海東進,引發(fā)了兩種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這其實也是兩種世界觀的碰撞和交融。中西文明應相互尊重和彼此理解,通過互鑒互學,實現(xiàn)彼此的提升。
中西文明;天下觀;世界觀;互鑒互學
人類社會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文明,也有不同模式,其發(fā)展面臨不同的挑戰(zhàn)。處于某個文明時代的人有怎樣的自我認知?如何看待其他文明?這肯定會影響其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前景。對文明的自我認知決定其自信程度,也關(guān)系著對其他文明的態(tài)度,在整體上體現(xiàn)為一種文化氣質(zhì)和世界觀。在世界文明中,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特征對比很強烈。前者位于東亞大陸,在古代表現(xiàn)為大河大江流域的農(nóng)業(yè)文明,在近代開始轉(zhuǎn)型。后者先在地中海周圍發(fā)展,最早有埃及和巴比倫文明,后來形成希臘、羅馬文明,在中世紀擴展為歐洲文明,并逐漸發(fā)生了全球性影響。中西文明形成的地理格局、經(jīng)歷的歷史路徑、具有的文化氣質(zhì)都不同,在深層體現(xiàn)為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看法不一樣。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文明對話日益深入的今天,有必要從源頭出發(fā),來整體性地討論這個問題。
中國文化中“天”這個概念很重要,與之相關(guān)的有天道、天命、天災、天數(shù)、天時、天網(wǎng)、天倫、天下,等等。它們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人在自然、社會、人文等領(lǐng)域的一些認識,其中的“天下”具有空間含義,可代表中國,也可擴展為世界。為了說明天下之大,古代中國人還構(gòu)建了“四海”的概念,與之相關(guān)的有“海內(nèi)”和“海外”等。但“天下”和“四海內(nèi)外”都不是地理學意義上的空間概念,而是古代中國人構(gòu)想的一種文化的空間,它在特定意義上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國家觀、文明觀、世界觀。
在《尚書·大禹謨》中,益就贊嘆堯“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這里的“四海”就等于“天下”。大約成書于春秋末年的《山海經(jīng)》,其論述框架就是東西南北中的山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海外經(jīng)、大荒經(jīng)等?!渡袝ひ骛ⅰ分休d“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這里的“天下”已及海隅,再遠就及海外了。儒家經(jīng)典《中庸》則說,周武王“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這是明確把天下等同于“四海之內(nèi)”。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說:“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內(nèi)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边@里的天下等于海內(nèi),但提到了方外,方外的國家一般有陸路相通,如果是海路相通就是海外了??梢?中國古人心目中的天下,首先是指海內(nèi),也擴展到海隅,還延伸到海外、方外。海內(nèi)之為天下,是指中國文化的核心區(qū);海隅是其外圍;海外就是中國文化核心區(qū)之外,與海內(nèi)一起構(gòu)成了整個世界。在儒家所言的天地人系統(tǒng)中,海在天之下、地之角;四海雖廣遠,仍是地的一部分。所以,從整體上看,這是一種達及四海的天下觀。
中國文化中的“天下”有明顯的政治文化色彩,甚至可以說中國古人的“天下觀”首先就是統(tǒng)治者的天下觀。當然,被統(tǒng)治者也從同樣的角度來理解和敘述這個概念。例如《詩經(jīng)·小雅·北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這是強調(diào)王權(quán)在所有統(tǒng)治地域的權(quán)威性。實際上,周天子的權(quán)威在天下不同的地域還有區(qū)別。根據(jù)周代的“畿服”制度,王朝直轄地為邦畿﹐職官為內(nèi)服;諸侯等為外服,外服之地有邦國和部落之別,所擔職貢不同。另外,中國古人雖視“海內(nèi)”為天下,其文化視野卻能達及“海外”。比如《爾雅·釋地》講到“九州,十藪,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極,四荒,四?!?這是既講海內(nèi)的中國,也講中國之外,其中“五方”中的“四方”,以及四極、四荒、四海等都是距中國極遠的邊荒之地,且“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薄_@是把“四?!币暈椤盎庵亍?等于說是“海外”了。其實“夷、狄、戎、蠻”自有不同的文化,只是當時的中國人對他們了解不夠而已。
作為“天下”極遠邊荒之地的“四?!奔捌湟酝?也是中國古人在文化意義上延伸自己的空間想象力所能達到的一種極限?!渡胶=?jīng)》講到了四海的神祗,如東海海神禺虢、南海海神不廷胡余、西海海神弇茲、北海海神禺疆?!肚f子·內(nèi)篇·逍遙游第一》則有更大的想象力:“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北变楹湍箱榧此^北海和南海。但實際上,中國地理并無對稱、平衡的四海——北方是亞洲最廣闊的草原地帶,是所謂荒野之地,曾孕育了各類游牧文明;西北方有蜿蜒綠洲穿越戈壁沙漠,聯(lián)通中亞;正西方是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南麓是印度文明;只有東方和東南方才通向地球上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這是一個“地重西北、海望東南”的天下格局,“四海”中直接臨近的只有東海和南海。但人們?yōu)榱朔Q呼上的平衡,后來也將貝加爾湖稱為“北海”,據(jù)說漢代的蘇武牧羊就在那里。至于西海,可以是“青海湖”,也可能是“里?!?甚至波斯灣。①比如漢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到了波斯灣,而唐代李白《戰(zhàn)城南》的詩里寫了“洗兵條支海上波”,其中的條支是臨近波斯灣的古代國家。
由于地理格局的關(guān)系,中國古人在四海之中對直接臨近的東海和南海給予了更多關(guān)注。東方的太平洋廣闊浩淼,又是太陽升起的方向,自然令人遐想無限。戰(zhàn)國時代燕齊的百姓中就有海上神山、海中遇仙的傳聞,后來秦皇、漢武都曾多次東巡至海,以求不老之藥。南海也較早受到中國人的關(guān)注,西漢時就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民俗文化中則有著名的南海觀音。相對而言,中國古代與西方聯(lián)系在一起的重要概念是“西天”,那是佛祖誕生之地。北方最遠的地方是《莊子》提到的北溟,也就是北方的大海,那里陽光照射不到,水深而顯黑色,有神獸玄武。②根據(jù)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說,東西南北中分別配青、白、朱、玄、黃五種顏色,其中黃色是土的顏色,也是最尊貴的顏色。而東西南北四方分別還有四個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整體上,無論是直接臨近的東海、南海,還是主要在想象中存在的西海、北海,其實都是中國古代“天下觀”的一部分,顯示了中國文化由“四海之內(nèi)”向“四海之外”延伸的一種張力和趨勢。
總之,漢語中的“四?!辈皇且粋€地理學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個與“天下”相對的文化概念。所謂“海內(nèi)”即“四海之內(nèi)”,一般指有政治文化認同的生活地域,是狹義的“天下”,也就是中國?!昂M狻碑斨浮八暮V狻?是“天下”的盡頭乃至以外,是中國政治文化影響不及之處,可以說是廣義的天下,或可稱為“世界”。簡單地說,海內(nèi)就是天下,海外乃是世界,中國古人通過“四海”這個概念來觀照天下、認識世界?;蛘呖梢哉f,中國古代文化的聚焦點在海內(nèi),但也以自己為中心向海外輻射,從而形成了一種關(guān)注海內(nèi)、達及四海的天下觀,這其實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國家觀和世界觀。換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古代中國人在特定地理和社會歷史條件下構(gòu)建了自己的文化標準,并將其文化標準“放之四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明觀。
中國古代文明關(guān)注的焦點在海內(nèi),這是因為文明的主體在大陸,社會經(jīng)濟的基礎(chǔ)是農(nóng)業(yè),當然還與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特點有關(guān),即統(tǒng)治者得天下、守天下的主戰(zhàn)場也在大陸。但中國畢竟是海陸兼?zhèn)涞膰?中華文化中包容了很多海洋文化元素。與之相關(guān),古代中國人通過海洋對海外世界進行了很多探索。如漢武帝曾通過海路向朝鮮半島發(fā)兵,這是擴展其統(tǒng)治的區(qū)域;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武帝又派使者從雷州半島沿海岸航行,開辟中國與東南亞、印度的海上交通。這都是配合其海內(nèi)文治武功的海外活動?!度龂尽菚酚涊d,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吳王孫權(quán)曾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臺灣)及亶洲,這是吳國在“三足鼎立”的處境中擴展其生存發(fā)展空間的努力。唐代除恢復絲綢之路外還與阿拉伯世界建立了海上貿(mào)易通道,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有“漢胡一體”的文化氣度,國都長安也是一個世界性大都市。宋與遼、夏、金戰(zhàn)事不絕,所以更需要東南海上的貿(mào)易。元代歐亞大陸因蒙古人的統(tǒng)治連成一片,中國與中亞的聯(lián)系有所增加。這個時期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游歷了中國,《馬可·波羅游記》把中國的影響傳播到了海外最遠的地方。
元明兩朝的海上貿(mào)易規(guī)模很大,但主要是朝貢貿(mào)易,即通過兩國官方使節(jié)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這不是市場經(jīng)濟行為,而是政府行為,其興盛反而排擠了民間的海上貿(mào)易。其中,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就把朝貢貿(mào)易推向了高點。但鄭和下西洋是貫徹皇帝“以德治?!钡睦砟?體現(xiàn)“德化四夷”的思想,目的不在于探險,也不為擴展海外殖民地,贈予各國的財富只為換取外邦的服順,這生動說明了中華文明“達及四海”的天下觀。只是后來因花費太巨,海內(nèi)不寧,皇朝只好放棄“德布海外”的奢侈舉動。在明清兩朝,多數(shù)時期都實行海禁,目的是為了“天下太平”。但歐洲人正是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啟了嶄新的近代文明。
西方文明孕育在地中海沿岸,這是與中國地理格局截然不同的地方。地中海是個十分獨特的陸間海,它聯(lián)通歐、亞、非,東西約4 0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1 800千米,沿岸民族可以彼此通達,不同于浩茫的形成阻隔的大洋。數(shù)千年來,地中海沿岸分布著埃及、巴比倫、希伯來、腓尼基、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等眾多文明。這些文明間的距離不遠不近,可彼此聯(lián)系但又保持了各自的獨立;地理上的彼此相望促成了文化上的交匯合流,最后成就了歐洲文明。因而可以說,西方文明之根在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的起點是尼羅河和兩河流域文明,而被視為西方文明直接源頭的古希臘正是吸收了這兩支古老文明,承載了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文明積累。對希臘人而言,地中海是通往埃及、敘利亞、巴比倫等地區(qū)的通道。希臘人的手工業(yè)技能學自西亞,建筑多模仿埃及。希臘字母與克里特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巴比倫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有親緣關(guān)系,又是拉丁文字乃至整個西方文字的基礎(chǔ)。小亞半島的米利都學派是希臘學術(shù)的鼻祖。泰勒斯曾游歷巴比倫、埃及等地學習天文和幾何。希臘神話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來自西亞和埃及,甚至荷馬史詩的背景也是其與東方的交往和戰(zhàn)爭史,這都與地中海有關(guān)。對希臘人而言,地中海東部的財富和文明始終是巨大的誘惑。希臘人習慣于把海洋視為抵達新文明的通路,遠航的目的要么是貿(mào)易、求知,要么是開辟殖民地和征服。地中海文明哺育出來的海洋觀,其實也是一種外向的世界觀。
古羅馬文明形成于亞平寧半島,該半島位于地中海的核心區(qū),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歷史學家波里比阿認為“羅馬人不僅將部分世界,甚至可以說是幾乎將全世界都納入他們的統(tǒng)治之下,而且遠遠超越任何現(xiàn)今存在,或(可能)是繼承前人所留下的帝國”[1](P131)。羅馬人在繼承希臘文化的基礎(chǔ)上兼容了更多文化,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使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得到了充分交融。羅馬人在文字、教育、政治、法律、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建筑方面的成就,后來還促進了整個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維持了數(shù)百年,東羅馬帝國歷經(jīng)中世紀,一直延續(xù)到近代。所以,羅馬文明雖然是古代的,卻構(gòu)成了近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礎(chǔ)。
作為西方文明重要標志的基督教是在羅馬時期形成的,與地中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地中海文明孕育了基督教。在源頭上,猶太教受到埃及宗教的啟發(fā),這孕育了基督教獨尊一神的觀念?;浇绦叛觥跋戎鲍@得“啟示”的觀念和上帝創(chuàng)世說來源于猶太教?!杜f約全書》的根本教義和《圣經(jīng)》故事源于希伯來文化,而且也源于埃及、巴比倫和波斯文化。比如,巴比倫史詩中的創(chuàng)世神話和洪水傳說與《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的描述十分相似,波斯的襖教對基督教“三位一體”說有影響。當然,基督教思想體系還受到古希臘哲學的影響。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中有數(shù)的和諧,讓基督教找到了全知全能上帝存在的根據(jù)。蘇格拉底認為人的智慧微不足道,神才是最高最完善的智慧;柏拉圖關(guān)于現(xiàn)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的思想,等等,都成了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哲學說明。斯多葛學派宣揚世界的一切都是神預先安排的,人只有順從,這曾為基督教的傳播打開方便之門。新斯多葛學派宣揚的天國及宿命論,也被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們吸收采用。[2]總之,基督教的形成、發(fā)展、傳播與地中海沿岸的各種文明都密切相關(guān)。
伊斯蘭教孕育、形成于西亞和東地中海地區(q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地中海文明的產(chǎn)物。比如,猶太教在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前幾百年就在阿拉伯半島傳播,伊斯蘭教的產(chǎn)生深受希伯來和波斯文化的濡染。在一定意義上,《古蘭經(jīng)》用另一種方式表述了猶太教《圣經(jīng)》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中耶和華和真主安拉的表述就很類似,兩者在教法、教義以及誦經(jīng)、禮拜、飲食等方面也很相近。波斯的襖教關(guān)于“末世審判”的思想與伊斯蘭教的“信后世”也是一致的。什葉派主張的伊瑪目世襲制來自波斯的王權(quán)神授思想。伊斯蘭教靈魂凈化、意志自由的思想,也受到波斯襖教的影響??傊?在地中海沿岸,希伯來民族創(chuàng)立了猶太教,孕育了基督教,其后阿拉伯民族又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
總體來看,地中海周邊在古代產(chǎn)生了許多文明,而地中海為不同文明的聯(lián)系提供了通道。地中海沿岸各種文明交融、碰撞、分流的歷史過程中,也塑造了一種新的世界觀,這就是通過海洋聯(lián)通新的文明的世界觀。在近代文明史上,這種世界觀也導致了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但在世界觀的層次上,正是那種把海洋視為文明通道的理念,才使當時歐洲的航海家們揚起了風帆。
古代中國周邊沒有整體水平更高的文明,這令中國人保持了文化自信和傳統(tǒng),甚至以為自己的文化程度是天下第一的,中國的文化標準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但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這個看法,中國的文化標準似乎不再靈驗,海外西方的文化標準被嵌入中國社會。這引發(fā)了深刻的文化沖突,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路向。十分明顯,西方勢力東漸不光是赤裸裸的戰(zhàn)爭和征服,除了直接的貿(mào)易問題,還有社會體制的差別、文化的沖突和世界觀的碰撞。
對西方勢力而言,走向東方是哥倫布探險的繼續(xù),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就是為了尋找到達東方的新航路而來的。這里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啟示,卻帶著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勢頭。至于其背后的文化理念,馬克斯·韋伯講到了新教倫理,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則認為符合“優(yōu)勝劣汰”的演化規(guī)律。對中國而言,海外列強不是歷史上的海盜或倭寇,它們有全新的文明,令萬國來儀的天朝一變而為被“鷹臨虎視”的半殖民地。中國自此海外多事,海內(nèi)不寧。英國的堅船利炮先讓中國感到“泰西”的科技高出一籌,官僚和士人提出了“中體西用”的理念。但“師夷長技”只是為了“制夷”,這似乎不符合儒家的君子風范,以至于185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第51款不得不寫明:“嗣后各式公文,自不得提書‘夷’字?!彪S之開始用“洋務”代替“夷務”,并開始推重“西學”?!耙摹焙汀把蟆币蛔种?反映了中國人世界觀和文明觀的悄然變化。
甲午之戰(zhàn)使北洋水師覆沒,中國師西洋長技還不足以制后起之秀東洋日本。這使一批有識之士深入細致研究日本文明,對比中日學習西方文明的不同態(tài)度。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從天津登陸后迅速攻占北京,令中國有亡國之虞,這極大刺激了國民的神經(jīng),當然更刺激了統(tǒng)治者的神經(jīng)。晚清中國社會的動蕩不同于歷史上的天下大亂,政治的核心問題也成了變法改革,這可能涉及改朝換代,但不是簡單的朝代更替。遺憾的是晚清的統(tǒng)治階層已經(jīng)整體上腐朽,無法擔當這樣一個歷史的責任。清廷最后未亡于海外列強,而亡于海內(nèi)之辛亥革命。當然,是海外沖擊和海內(nèi)斗爭的交織共振,推動了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的演變,成就了孫中山那一代人的事業(yè)。與這段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的自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涅槃,人們在睜眼看世界的同時也審視自己,反省文明,出現(xiàn)了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等一批新的文化人物。
晚清以降中國洋務運動失敗、變法不成、民國政局動蕩等一系列挫折,令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學人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他們稱傳統(tǒng)文化為“舊學”,稱西方文化為“新學”,喜新厭舊之情溢于言表;海外百家之說風行神州,倡導西方的科學和民主,海內(nèi)社會各階層和黨派競爭紛起。民國早期的軍閥逐鹿中原,卻無人能夠一統(tǒng)天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中國當了勝利者的幫手,卻未享受到勝利者的待遇,后來還遭受日本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中英美蘇等國結(jié)盟并獲得勝利,令中國以大國的姿態(tài)站到了世界前臺,但當時中國的領(lǐng)袖人物仍缺乏大國的坦然自信和勝利者的自豪。如蔣介石1943年11月17日赴開羅會議前的日記寫道:“余此去與羅、丘會談,應以淡泊自得、無求于人為惟一方針,總使不辱其身也。”[3](P683)甚至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后,蔣介石1945年9月2日的日記寫道:“50年來最大之國恥與余個人歷年所受之逼迫與污辱,至此自可洗雪凈盡。但舊恥雖雪,而新恥重重,不知此恥何日可以復雪矣?”[4](P738)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后的中國并未成為一個整體面對世界的大國,由于自身的政治和社會問題而陷入了內(nèi)戰(zhàn)。國共內(nèi)戰(zhàn)有美國和前蘇聯(lián)爭奪戰(zhàn)后勢力范圍的國際背景,但中國社會自身政治文化和政黨價值觀的分裂才是最深刻的原因。
晚清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和文化一直處于歷史的轉(zhuǎn)型過程。晚清的龍旗、民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國民黨政府的青天白日旗,以及新中國五星紅旗的依次變換,這些帶有象征性意味的旗幟的每一次變換,在中國人的精神層面都意味著政治文化和社會理想的某種變化,甚至是一種世界觀的變化。晚清以來中國的社會充滿痛苦,中國人對世界充滿困惑,但中國人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要理解這一點,只需品味一下《義勇軍進行曲》的第一句:“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是共赴國難時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與此相關(guān),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就明確地講到:“占人類總數(shù)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盵5](P343)這是中國人在世界上找回民族和文化自信的一種努力。毫無疑問,為了中華民族在現(xiàn)代世界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國人首先必須站起來。但站起來的中國人仍需要探路前進,需要繼續(xù)努力和奮斗。
總體上看,歷史上的中華文明是包含海洋文化的大陸文明。晚清以來海外文明對中國的沖擊動搖了天朝上國的文化本位觀念,中國人一度幾乎失去文化的自信。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中國人的自信開始恢復。其間當然有過不少曲折,尤其是“冷戰(zhàn)”時期,中國大陸和臺灣對各自陣營、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模式有不同的選擇。與此相關(guān),中國人在精神層面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步。比如20世紀80年代曾有人把西方文明比作蔚藍色的海洋文明,而把中華文明比作黃土黃河文明。這既是一種反思,也反映了一種焦慮,因為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還在起飛的前夜,“摸著石頭過河”才走了幾步。今天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經(jīng)濟對外貿(mào)的依存度為50%左右,具有無可辯駁的全球影響力,更應該全面、客觀、理性地評估中華文明和鑒賞西方文明。
從中國歷史看,中華文明有極大的堅韌性,古老的中華民族骨子里有一種特別的進取精神。這就是《易經(jīng)·乾·象》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文化氣質(zhì),這是中國人的一種人生觀,它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國歷史上有過天下太平也時常天下大亂,經(jīng)常改朝換代,政局有統(tǒng)也有分,許多民族都參與了這個歷程,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始終無比頑強,經(jīng)歷內(nèi)憂外患仍能延續(xù)不斷。即使近代以來遭受西方文明沖擊,中華民族優(yōu)秀分子也能在艱難困苦中外求內(nèi)省,社會經(jīng)歷了血火錘煉,多難興邦,國家逐漸強大,為世界文明增添了新的光彩。
從世界文明史的視野看,中華文明的最大特點是包容性。中華文明雖自視為中正、華美的文明,但對海外文明并不排斥,而能吸納、廣延。當年孔門弟子子夏就有“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的人文情懷,孔子則有過“道不行,乘桴浮于?!?《論語·公冶長》)的想法。孔子的想法雖未付諸實施,卻表明他本人相信文明相通,海外也有行道的地方。中華文明影響了東北亞、東南亞,許多海外和方外的文明也融入中國。早在漢代,印度的佛教就開始對中國發(fā)生影響,中國的佛教徒始終把印度視為圣地。漢代中國人稱羅馬為“大秦”,沒有輕慢這個西方文明。唐代中國人也將西亞的重要國家稱為“大食”,伊斯蘭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古代中國常言儒釋道“三教并存”,其實唐代以降伊斯蘭教成了部分中國人的信仰,晚清以來基督教也成了部分中國人的信仰。除了這些主要宗教,中國文化中還包容了許多其他宗教文化。所謂“三教九流,一團和氣”,乃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文化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現(xiàn)實表征。
中國人講“諸教并存”時將儒也列為一家,但儒家學說其實是一種人文價值理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儒家學說對傳統(tǒng)士人和社會政治有極大影響,是所謂“入世”的學說,而道家講“隱世”,佛家講“出世”。古人一般講“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三者有互補的關(guān)系。當然,中國歷史上也有因政治原因排斥異教的情況,如唐武宗李炎推行過“滅佛”政策,晚清義和團喊過“扶清滅洋”的口號。但中國歷史上沒有由宗教引起或直接以宗教名義發(fā)動、進行的戰(zhàn)爭,晚清天平天國的洪秀全也只是借基督教的名義創(chuàng)“拜上帝教”,但其價值理想和政治目標與基督教沒有關(guān)系。現(xiàn)代許多中國人也不會因為信仰一種宗教而排斥其他宗教,這自然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啟示。這種深刻而普遍的文化啟示,究其根底,恐怕要提到《易經(jīng)·坤·象》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文化氣韻。今天一些西方政治家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宣示有懷疑,似乎也根源于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這種氣韻。
對中國人而言,西方文明最值得欣賞的是其探索氣質(zhì)和科學精神?;蛘哒f,西方文明有一種理性精神,自古就開始運用人的經(jīng)驗和智慧,通過觀察和實驗手段,以數(shù)學形式來認識自然規(guī)律。這種精神氣質(zhì)在古希臘文明中形成,在羅馬時代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中世紀又與基督教整合,最后成就了整個歐洲文明。錢穆曾經(jīng)寫道:“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的比較,好像兩種賽跑。中國是一個人在作長時間長距離的跑,歐洲則像是一種接力跑,一面旗從一個人手里依次傳遞到另一人,如是不斷替換?!盵6](P235)歐洲文明的旗幟上肯定寫著科學,這個“接力跑”最早圍繞地中海進行,隨之跑向歐洲和世界,近代以來也延伸到中國。今天,西方文明孕育出的科學理性已經(jīng)成了全人類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
西方文明還產(chǎn)生了政治民主的意識,并發(fā)展出了一套制度文明,比較有效地馴服了“政治權(quán)力”這頭猛獸。所以,民主也是西方文明給全人類的一個禮物。民主的源頭也在希臘,因為希臘人最先認為人民不需要一個統(tǒng)治者,他們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事務。這就是民主的理念。羅馬人將這種理念變成了一種共和制度。歷史上西方民主制度的發(fā)展也充滿了曲折??鬃印⒚献拥扔小暗栏哂诰钡睦砟?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講君主以天下為私,乃天下大害。但儒家畢竟未提出民主的概念。實際上,晚清、民國以來中國政治的發(fā)展,就走過了從君主專制到黨派執(zhí)政的道路,而且逐步走向民主。從人性和文化的角度看,民主其實就是一種理性的政治對話和抉擇機制,它避免了社會內(nèi)部用強力手段解決政治問題的困境,是政治生活有序化的制度建構(gòu)。當然,民主的真正實施需要社會經(jīng)濟基礎(chǔ),也需要社會文化基礎(chǔ)。
總之,中西文明需要相互欣賞,相互尊重,互鑒互學。在西方文明史上,古希臘和羅馬能在很短時間內(nèi)從蒙昧野蠻時代走向文明,就是因為它們始終面向外部世界,主動地學習其他文明。同樣,中國古代曾通過絲路和海路吸收、包容了許多域外文明,印度的佛教還通過中國東傳朝鮮半島和日本。歷史上有的文明相遇之后,弱勢的文明往往被強勢的文明所覆蓋,失去其基本的文化元素和風貌,這其實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損失。世界文明史上也不乏一些文明由于失去學習能力而衰落的情況發(fā)生。當今世界影響較大的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等都有很強的學習能力,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文明。
文明之間的互鑒互學是一種對話。對話必須平等和相互尊重,不然就不可能理性地進行,也不會產(chǎn)生建設(shè)性的成果。開展文明間的對話和學習,第一是要有文明的自信。對中國人而言,若失去了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學習西方只能是東施效顰或者邯鄲學步。第二是要承認、尊重彼此的差別。其實,在任何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之間在利益、意識形態(tài)、甚至文化傾向方面的差異都是無法消除的。不同文明之間有包容才能容納差異,能欣賞才會尊重和接觸,相互理解才會為化解分歧提供可能,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到底,文明的互鑒互學是為了豐富和自我提升,而不是為了同化對方,更不應失去自我。
[1] 波里比阿:《羅馬帝國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史繼忠:《地中?!澜缥幕匿鰷u》,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
[3][4]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7。
[5] 《毛澤東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責任編輯 林 間)
China and the West:Two Kinds of World Views
WANG Hong-sheng,SU Hao
(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Located o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Eurasian continent respectively,China and Europe have different natural geography as well as different mentality towards foreign civilization,which has affected their ways of development in history.The main body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found in mainland China.Ancient Chinese has constructed a"world view"subject to China's specific geography 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In contrast,Western civiliz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Mediterranean coast,and therefore neighboring civilizations are normally associated through the Mediterranean Sea,which helps the Europeans establish a world view to reach another civilization by the sea.In modern times,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expended eastward by the sea and triggered collision and blending with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two types of civilizations should respect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as as to promote themselves through mutual learning and referenc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world views;mutual learning
王鴻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