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超
肌骨超聲的臨床應用價值
章文超
目的 分析200例肢體疼痛癥狀患者接受肌肉骨骼(肌骨)系統(tǒng)超聲檢查的結果, 探討肌肉骨骼系統(tǒng)超聲檢查的臨床價值。方法 利用高分辨力線陣探頭進行肩部、肘部、手腕部、膝部、足踝部、髖部及肌肉肌腱等超聲檢查。針對不同關節(jié), 囑患者擺出不同的體位, 進行縱切面和橫切面兩個方向的掃查, 觀察不同關節(jié)或肌肉、肌腱的細微結構。結果 200例受檢患者中, 194例有陽性發(fā)現, 占97%,包括不同關節(jié)的單純滑膜、滑囊炎87例, 腱鞘炎49例, 肌腱病18例, 肌肉、肌腱輕微拉傷9例, 肌腱撕裂或斷裂21例, 肌肉撕裂伴血腫形成10例。受檢者6例無陽性發(fā)現, 占3%。結論 肌骨超聲對軟組織細微結構的顯示優(yōu)于CT和MRI, 且具有無創(chuàng)、便捷、廉價及短期內可重復檢查等優(yōu)點, 特別是能夠在肌腱和肌肉的運動中進行實時動態(tài)觀察, 經??商峁┢渌跋駥W方法無法得到的重要診斷信息, 所以, 超聲在肌肉骨骼及軟組織疾病的診斷中可以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肌肉骨骼;超聲檢查;肢體疼痛
當今運動醫(yī)學高速發(fā)展, 超聲儀器廣泛普及, 利用超聲診斷部分肌肉骨骼及軟組織疾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及臨床需求。隨著診斷經驗的積累和超聲診斷儀器的迅速發(fā)展, 臨床實踐逐漸證明超聲與CT和MRI比較, 盡管在骨關節(jié)的檢查中受到若干限制, 但是, 由于其對軟組織細微結構的顯示優(yōu)于CT和MRI, 且具有無創(chuàng)、便捷、廉價及短期內可重復檢查等優(yōu)點,特別是能夠在肌腱和肌肉的運動中進行實時動態(tài)觀察, 經??商峁┢渌跋駥W方法無法得到的重要診斷信息, 所以, 超聲在肌肉骨骼及軟組織疾病的診斷中可以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1]。本文旨在通過本院200例有肢體疼痛、慢性勞損及急性運動損傷后疼痛或活動受限的患者, 進行肌骨超聲檢查的結果分析, 探討該檢查方法的臨床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門診及住院的有肢體疼痛癥狀的200例患者, 其中男112例, 占56%, 女88例, 占44%;年齡6~87歲, 平均年齡40.5歲。患者多以肢體活動時疼痛、運動后疼痛或活動受限等癥狀就診。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LOGIQ E9彩超診斷儀, ML6-15探頭, 頻率7.5~15.0 MHz, 患者充分暴露檢查部位, 根據需要擺出不同的體位, 以更好的顯示其解剖結構。如患者無法自主擺出所需體位, 由家屬或醫(yī)生協(xié)助完成。
對200例肢體疼痛或運動損傷肢體活動受限的患者進行超聲檢查, 194例有陽性發(fā)現, 占97%, 包括不同關節(jié)的單純滑膜、滑囊炎87例, 腱鞘炎49例, 肌腱病18例, 肌肉、肌腱輕微拉傷9例, 肌腱撕裂或斷裂21例, 肌肉撕裂伴血腫形成10例, 其中部分滑膜、滑囊炎、肌腱炎、腱鞘炎、肌腱撕裂及斷裂、肌肉撕裂伴血腫形成病例均經手術、磁共振及上級醫(yī)院進一步檢查證實。受檢者6例無陽性發(fā)現, 占3%。
肌肉骨骼系統(tǒng)病變包括肩部、肘部、手腕部、膝部、足踝部、髖部等部位的肌肉、肌腱是否有損傷、撕裂、炎癥及肌腱病等, 滑囊及腱鞘是否有炎癥, 關節(jié)腔內是否有積液,周圍軟組織是否有腫物及淋巴水腫等改變。具體聲像圖表現如下。
3.1 滑膜、滑囊炎 ①肩峰下即三角肌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擴張, 滑囊滑膜增生,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顯示增厚的滑囊壁上血流信號增加。②鷹嘴滑囊炎:滑囊內積液, 內部有或沒有碎屑性回聲;滑囊壁增厚;周圍蜂窩織炎。③手及腕部滑膜炎:腕關節(jié)或部分掌指及指間關節(jié)滑膜增厚,回聲減低, 關節(jié)間隙增寬, 伴或不伴有關節(jié)積液。④膝關節(jié)積液并滑膜炎:積液表現為無或低回聲, 內部可見碎屑回聲,代表陳舊出血或組織碎片。超聲顯示增生的滑膜多呈“結節(jié)”樣、“絨毛”樣及“絲帶”樣低回聲, 當滑膜彌漫性增生時類似積液。CDFI顯示增生滑膜內血流信號增加時提示存在滑膜炎癥。
3.2 腱鞘炎 為腱鞘的炎癥, 四肢肌腱凡是具有骨-纖維管道結構處, 均可發(fā)生腱鞘炎。臨床上較常見的是手與腕部狹窄性腱鞘炎, 多見于長期、快速用力使用手指和腕部的中老年女性。超聲主要表現為掌指關節(jié)處腱鞘增厚, 回聲減低。CDFI顯示增厚的腱鞘內血流信號豐富。
3.3 肌腱炎(肌腱病) ①肩部:肌腱炎指肌腱的退行性改變而非感染性炎癥。好發(fā)于年輕運動員, 是一種過度運動引起的慢性損傷, 肩關節(jié)前屈外展時活動受限。聲像圖上主要表現為肌腱腫脹增厚, 回聲減低。CDFI檢查在部分患者可觀察到肌腱肌肉連接處血流信號增加。肌腱炎患者往往同時伴有輕度三角肌下滑囊炎。②肘部:外上髁炎, 又稱網球肘,是肘部最常見的肌腱病, 手部使用工具不當或球拍反復震動為誘發(fā)病因, 造成急、慢性肘部壓力性損傷, 使位于外上髁附著處的伸肌總腱出現退行性及炎性改變。聲像圖表現為伸肌總腱附著處增粗, 回聲減低且不均勻, 肌腱周圍偶爾會有少量積液。在慢性病例, 肌腱附著處會有鈣化, 肱骨外上髁骨表面不規(guī)則。③膝部:過度的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及反復的微小創(chuàng)傷是肌腱病的主要病因。慢性勞損、風濕病、代謝性疾病等多種原因也可導致膝部肌腱發(fā)生退行性改變。由于肌腱退行性改變以肌腱末端附著部更易好發(fā), 該處的病變臨床常稱為“末端病”, 最好發(fā)于髕腱與股四頭肌腱, 其共同的超聲表現為肌腱局部腫脹、增厚。④足踝部:肌腱炎是最常見的肌腱異常之一, 因急性創(chuàng)傷或過度勞損所致。聲像圖表現為肌腱局部或彌漫性腫大, 伴肌腱纖維之間的低回聲間隙增寬。肌腱內鈣化常見于慢性肌腱炎。
3.4 肌腱撕裂或斷裂 ①肩袖撕裂:a.部分撕裂, 主要累及岡上肌腱。在聲像圖上, 滑囊面部分撕裂可表現為肌腱局部變薄、表面向內凹陷、大結節(jié)附著部局部缺損或滑囊面出現局灶性低回聲。關節(jié)面撕裂表現為關節(jié)面出現局灶性低回聲或混合性回聲, 并伴有纖維連續(xù)性中斷。腱內撕裂表現為腱體內出現局灶性低回聲或混合性回聲, 滑囊面及關節(jié)面完整。b.全層撕裂, 原發(fā)征象:肩袖不顯示、肩袖部分缺損、肩袖不連續(xù)、肩袖局部回聲異常。②肘部:肱二頭肌遠端肌腱撕裂較常見。聲像圖表現為肌腱纖維連續(xù)性中斷, 橈骨粗隆旁可見血腫, 撕裂處回聲亦增強。③膝部:股四頭肌腱和髕腱是膝部肌腱撕裂的好發(fā)部位。聲像圖表現為撕裂處局部肌腱纖維缺失, 呈低至無回聲裂隙。完全斷裂時, 可見肌腱纖維完全斷裂, 斷端攣縮, 患膝被動屈、伸運動時可見兩個斷端分離, 裂口內常被無回聲血腫或強回聲的脂樣組織充填。④足踝部:脛骨后肌腱及跟腱撕裂最常見。部分跟腱撕裂既可發(fā)生于肌腱內部, 聲像圖表現為跟腱內部出現部分纖維中斷或低回聲區(qū), 也可延伸至肌腱表面并伴有腱旁組織炎以及腱旁積液。完全性跟腱斷裂聲像圖上表現為呈纖維狀結構的跟腱組織完全性中斷和血腫, 并常伴有Kager脂肪墊疝入斷裂部位的現象。
肌骨超聲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超聲診斷本身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 尤其在骨科和運動醫(yī)學實踐中常常需要兩側對比, 應用超聲影像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超聲顯像可進行實時動態(tài)評價。在診斷過程中可以要求患者做各種動作,可以動靜結合, 彩色多普勒顯像還可以觀察血流分布的情況,這些信息對臨床醫(yī)生極其重要, 但卻是應用其他診斷手段難以得到的。
通過本院200例患者接受肌骨超聲檢查的結果分析, 該檢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可作為一種可靠易行的肌肉骨骼系統(tǒng)的檢查手段。
[1] 王金銳, 王吉斌.肌肉骨骼系統(tǒng)超聲影像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20
2014-10-09]
113008 遼寧省撫順市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