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口服配合灌腸治療放射性直腸炎31例
張俊杰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yī)院,466000)
【關鍵詞】放射性直腸炎;中藥口服;中藥灌腸
放射治療是腹腔盆腔腫瘤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而放射性腸炎是其常見并發(fā)癥。近年來,因放療技術的普遍應用,放療劑量增加及患者生存時間的延長,本病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不論何種放射源,在 5 周內(nèi)照射量超過 50 Gy 時約 8% 的患者可發(fā)生放射性腸炎。臨床上約有 50% ~ 70% 接受盆腔放療的患者可出現(xiàn)放射性腸炎,其中主要為放射性直腸炎。我們自 2009年來采用中藥內(nèi)服加保留灌腸治療放射性直腸炎,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來源于2011年5月~2014年9月我院門診或住院病人。31例患者均為首次放射治療的盆腔部惡性腫瘤患者, 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yè)衛(wèi)生診斷標準》[1]中急性放射性直腸炎診斷標準,年齡26~75歲,平均58歲;其中男18例,女13例;直腸癌術后(均為保肛手術)10例,宮頸癌7例,子宮癌3例,卵巢癌3例,膀胱癌6例,前列腺癌2例。
治療方法
1.中藥口服。將本病辨證為3種類型:①濕熱型:身熱下利,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每日數(shù)次,黏液或膿血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方用葛根芩連湯合白頭翁湯加減:葛根20 g,黃芩9 g,黃連9 g,白頭翁15 g,黃柏10 g,秦皮10 g,白芍9 g,生甘草6 g。②氣虛型:瀉痢日久,短氣懶言,神疲乏力,大便夾有黏液或少量膿血,舌淡,脈虛。治宜補中益氣,健脾止瀉。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20 g,黨參15 g,當歸3 g,升麻10 g,陳皮6 g,柴胡6 g,白術15 g,茯苓15 g,山藥15 g,烏梅10 g。③陽虛型:腸鳴泄瀉,腹痛肢冷,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治宜溫脾補腎,固腸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熟附子9 g,肉桂6 g,吳茱萸6 g,肉豆蔻6 g,補骨脂12 g,五味子6 g,黨參10 g,炒白術10 g,干姜9 g,炙甘草9 g 。每日1劑,分2次水煎溫服。10 d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治療過程中隨癥加減。
2.中藥灌腸。組方如下:敗醬草30 g,地榆炭20 g,白及15 g,槐花15 g,三七6 g,血竭6 g。水煎2次,把2次藥液濃縮至150 mL,溫度保持在37 ℃左右,保留灌腸1 h左右,每日 1 次。10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
治療結(jié)果
療效標準[2]。治愈:腹痛、里急后重、下墜感消失,肉眼血便也消失,大便潛血試驗(-);顯效:腹痛、里急后重、下垂感消失,肉眼血便也消失,大便潛血試驗(+);有效:腹痛消失,有時排便前后有下墜感,肉眼血便消失,大便潛血試驗(+)或(++);無效:腹痛、里急后重感減輕,肉眼血便減輕但未完全消失,潛血試驗(++ )或( +++)。
結(jié)果:治愈18例,顯效7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8%。最短治療1個療程,最長5個療程。
討論
西醫(yī)學認為,放射性直腸炎是由于放射線直接損傷腸壁毛細血管,細靜脈和細動脈管內(nèi)皮細胞壞死脫落,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栓形成,血栓可造成腸壁黏膜糜爛、潰瘍,逐步形成腸壁纖維化,造成腸腔狹窄。從中醫(yī)學的觀點來看,放射性直腸炎屬于中醫(yī)學的“腹痛”“泄瀉”范疇。病變部位雖在大腸,但與肝、脾、胃等功能失調(diào)有關。方中黃連、黃芩、白頭翁、秦皮清熱解毒、利濕止??;黃芪、黨參健脾益氣;柴胡、白術、茯苓疏肝健脾;葛根、白芍柔肝理氣;肉桂、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干姜溫陽澀腸止瀉。灌腸方中敗醬草、槐花等清熱解毒涼血;三七、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白及、地榆炭收斂止血。臨床觀察證實,該組合臨床辨證應用能顯著改善放射性直腸炎的癥狀,是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有效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yè)衛(wèi)生標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7.
[2]楊曉鈺,楊曉紅,紀輝.維斯克與速效口瘍寧合用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1997,17 (4):268.
收稿日期(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