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
學生在聽教師講課的過程中大都是被動接受學習,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去反思其中的道理,更別說去反駁;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大都只滿足于把題目做完,很少有學生會去反思這樣做是否合理或正確。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可以提高他們鑒別、評價的水平和選擇、判斷的能力,反思活動進行得愈全面、愈深刻,愈有利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反思,養(yǎng)成對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結論進行反思的習慣,形成反思能力。
1.反思結論規(guī)律。
學習數學時,有些規(guī)律和結論教材會直接給出,或者學生早就知道,這樣看似已經會了,實際上學生并不了解它的本質,實際運用時題型一變化就出錯。所以,遇到直接給出或已知的結論和規(guī)律時,要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是這樣?”。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很多學生不教就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大家都認為這個知識太簡單了,已經會了。如果你問:為什么是底乘高?你會發(fā)現沒幾個人能說清楚,此時可以讓學生反思兩個問題:為什么用底乘高?為什么不是斜邊乘底?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認識,還有利于強化他們對遷移、比較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體驗。
2.反思學習過程。
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不僅可以檢查和評價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是不是正確,還可以在反思的過程中感受學習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內驅力。學完新知后,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學習方法、學習收獲進行評估,還應該通過反思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了解數學文化,提升數學素養(yǎng)。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上《百分數的意義》后,教師可讓學生反思:為什么有了分數還要出現百分數?百分數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把今天學的知識和實際生活、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反思生活現象和已有知識,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百分數應用的廣泛性,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及現象的意識和能力。
3.反思解題方法。
數學知識有機聯系縱橫交錯,解題思路靈活多變,解題方法、途徑繁多,即使一次性解題合理、正確,也未必能保證它就是最佳思路、最優(yōu)解法。學生具有先天的求簡單、求捷徑的生活經驗,所以對探求簡便的好方法是有積極性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解題后進一步探求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權衡解法的優(yōu)劣,幫助學生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學習、探索、總結,使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勝一籌。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下《簡易方程》時,學生根據題意列出了不同的方程,如果你只是肯定這樣做都是對的,那么時間長了學生會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把題目解出來。但是,答案對了并不代表他們明白其中的本質,應引導學生再去比較和反思:每個方程表示什么等量關系?哪一個方程比較容易想到?哪個方程沒有意義?這樣能讓學生明白以后學習時要注意選擇和優(yōu)化。
4.反思錯題原因。
學生總會出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善于用“我太粗心了”輕易地為自己找借口。如果不找到錯誤的本質原因,下次遇到此類問題還會繼續(xù)出錯。因此,解題后必須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對結論的正確性和合理性進行驗證。
經過實踐,我越來越體會到,反思是數學學習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重視反思對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價值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只有在數學學習中養(yǎng)成反思的好習慣,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學習方法,真正提高學習效率和數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南京市拉薩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