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河北省邢臺市第七中學054000)
淺談歷史教學中地圖的運用
王志超(河北省邢臺市第七中學054000)
歷史地圖是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歷史直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圖代文”“以圖釋文”的功能,在歷史學習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地圖歷史教學類別作用
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敝赋鑫淖謹⑹雠c圖片之間的關系,即文字敘述在于說理,圖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互為補充,能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歷史地圖冊漸漸淡出了一些歷史教師的教學,很多學生也將歷史地圖冊放進了課桌的最深處。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卻深深感到歷史地圖冊在歷史教學中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們應知道,歷史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時間和空間。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是在地理環(huán)境中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地圖正是表現(xiàn)種種歷史現(xiàn)象的空間位置和地理環(huán)境軌跡的載體。地圖在反映事物所處狀態(tài)方面更具有簡明、形象、直觀的特征,它是歷史課內容的有機結合體,是教學的有力工具,絕不可束之高閣。那么,上歷史課時怎樣發(fā)揮地圖的作用呢?
(一)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我們常說“史地政不分家”,可見歷史和地理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歷史時,要求記憶的地名很多,很多學生缺乏地理常識,對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缺乏了解,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如果適當運用地圖,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現(xiàn)在歷史教材中,每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容中大部分配有1-2幅圖,從這些地圖中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個歷史時期的變遷、發(fā)展的態(tài)勢,借助這些地圖來講述相關內容,可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于記憶重點知識點。例如,甲午戰(zhàn)爭是教材的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使學生認識此次戰(zhàn)爭對中國的嚴重危害呢?有效的方法就是運用地圖進行分析語綜合。教師可以展示《甲午戰(zhàn)爭形勢圖》,引導學生形成“經過甲午戰(zhàn)爭,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的概念;連同戰(zhàn)爭中開放的通商口岸,幫助學生得出“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結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空間概念
一般來說,凡是教材內容涉及的歷史空間概念,都應當盡可能使用歷史地圖。例如,講述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首先就必須使學生形成關于“西域”“西洋”的空間概念,從而為學生掌握通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經過創(chuàng)造條件。在學習元朝行省制時,參照《元朝疆域圖》和必修Ⅰ《清時期疆域全圖》,可以理解行省制設立的作用和對后世所沿用的情況,以及對元朝行省制的評價等問題。再如,講授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查看地圖《美國南北戰(zhàn)爭》,對理解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等若干問題,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三)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生活、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地理環(huán)境在影響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可以運用歷史地圖使學生有所認識。例如,在講述新航路開辟時,通過地圖認識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大西洋與地中海交接的地方,可以直接進入大西洋,使這兩個國家最早開辟新航路。
(四)幫助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大部分高中學生的學習思維雖有一定水平,但還需要直觀材料的輔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探索,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如果對課本中的一些地圖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夠運用它來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略反攻時,就可以運用《戰(zhàn)略反攻示意圖》,向學生說明大別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我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對整個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局的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在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影響時,如果讓學生看《甲午中日戰(zhàn)爭示意圖》,標出臺灣、遼東半島的位置;結合條約的第一條“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使學生分析得出其對中國影響是: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割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qū)的安全;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和經濟價值。那么,甲午中日戰(zhàn)爭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適時出示地圖
出示地圖要把握好時機。過早,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聽課;過遲,又與教學內容銜接不上,影響效果。
(二)邊講述邊演示,講述與演示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應當以講述為主,以演示輔之。教師不能背向學生演示,而應當側立面向學生,邊講邊演示。如講述新航路開辟時,就應在地圖上準確指示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位置以及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開辟新航路的路線。
(三)由簡到繁,由局部到全面
演示教師地圖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如演示《三國鼎立形勢圖》,應首先指出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再指出三國的都城。隨著演示的層層深入,三國鼎立的形勢便逐漸明朗了。
(四)講清重要地名的演變
如演示《太平天國運動的形勢》圖,要指出說明: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三國時為吳國都城建業(yè),東晉、南朝四代建都于此,均稱建康,元朝命名集慶,明朝定都時叫做應天,后改為南京。講清地名的變化,既可避免學生認識上及記憶中的混亂,又可使學生了解地名的歷史變遷。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歷史地圖不斷地以新面孔出現(xiàn)在教學中,以其方便、簡捷、實用而被廣大中學歷史教師所認可和肯定。相信歷史地圖會呈現(xiàn)出更多的活力與生機。
王麗錦.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中學歷史教學,2005.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