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制度的本質與開端

      2015-01-30 04:34韓東屏
      江漢論壇 2014年9期
      關鍵詞:強制性習俗規(guī)則

      韓東屏

      摘要:制度日益成為諸人文社會學科解釋各自問題的理論工具,可學界對制度本身的解釋卻存在問題,包括把制度等同行為規(guī)則的主流觀點。其實,制度只是規(guī)則中的正式規(guī)則。這個解釋不僅符合漢語“制度”一詞的本意,而且也能提高用詞效率。而關于制度的開端,國內外學術界一致認為,社會中最先出現的規(guī)則是習俗,此后出現的規(guī)則是道德,最后出現的規(guī)則才是法律、政策等制度。而筆者的觀點是:制度在社會的開端就有,并非落后于習俗和道德的出現。雖然最早出現的制度或許沒有強制性。

      關鍵詞:制度;規(guī)則;習俗;道德;強制性

      中圖分類號:B0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4)09-0034-06

      制度,如今已是關涉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乃至哲學的綜合性跨學科熱門話題,同時也是一個日受青睞的理論工具,諸多學科的眾多學者紛紛從制度出發(fā)去解釋各自學科內的種種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然而,如果我們缺乏對制度本身妥貼的詮釋,那么,用制度解釋各種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就很難確??茖W性。在我看來,目前學界對制度本身的詮釋就存在種種偏差。限于篇幅,這里暫且只先討論其中的兩個問題,這就是:制度是什么?制度起于何時?前一個問題關乎制度的本質,后一個問題關乎制度的開端,二者都是制度本身最基本的問題。

      一、制度的本質

      關于制度的本質,在中西學界都存在若干種不同的解釋。

      西方學界對制度本質主要有以下的觀點:(1)凡勃倫認為制度是思想習慣,“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2)康芒斯和吉登斯將制度解釋為人的活動,前者說“我們可以把制度解釋為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后者說“時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實踐活動,我們可以稱其為制度(institutions)”;(3)杰普森、馬奇和奧爾森等人將制度歸為慣例。杰普森說制度是“社會建構的、自我復制的慣例”:馬奇和奧爾森說制度是“相互關聯的規(guī)則和慣例的集合體”,并特別強調,其中“最重要的是慣例”;(4)亨廷頓等將制度解釋為行為模式或活動形式。亨廷頓說“制度就是穩(wěn)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發(fā)生的行為模式”:米德說制度“是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形式或群體活動形式”;(5)伯爾曼認為制度是結構化安排,他明確說:“‘制度一詞是指為執(zhí)行特定的社會任務而做的結構化的安排”:(6)青木昌彥直接將制度等同組織:“制度可以理解為有形的機構、組織或社會現象”;(7)還有一些西方學者把制度概括成權利或義務的關系集。如,施密德認為制度是“人們之間有秩序的關系集,它確定了他們的權利”;布羅姆利也說:“制度是影響人們經濟生活的權利和義務的集合”;(8)更多的西方學者把制度理解為規(guī)則或規(guī)范,只不過具體說法略有差異。諾思的說法是:“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是一系列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秩序和行為道德、倫理規(guī)范,它旨在約束主體福利或效益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舒爾茨的說法是:“我將制度定義為一種行為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表f伯的說法是:“制度應是任何一定圈子里的行為準則?!绷_爾斯的說法是:“我要把制度理解為一種公開的規(guī)范體系?!?/p>

      以上西方學者關于制度的八種界說,在我國學界都有數量不一的呼應者。與西方情況相似,得到中國學者最多呼應的也是第八種說法。

      雖然擁有最多呼應者的觀點不一定就是正確的觀點,但在上述八種關于制度的界定中。相對而言最可取的還是第八種界定,即將制度落腳于規(guī)則的觀點。因為按照邏輯學“被定義項=屬+種差”的定義法則,只有“規(guī)則”一詞才稱得上是“制度”概念的上位概念或屬概念,而其他界說中的落腳概念,即“思想習慣”、“慣例”、“活動”、“活動方式”、“行為模式”、“權利與義務的集合”、“結構化安排”和“組織”等,都不是制度的上位概念。不僅如此,除了“慣例”概念之外,其他概念甚至也不是“規(guī)則”這個可作“制度”上位概念的“種差”,它們充其量只是與規(guī)則或制度有某種外部關聯的東西。其中,“思想習慣”只是規(guī)則或制度的思想形式,或在頭腦中的主觀映象;“活動”、“行動”、“實踐活動”之類,只是規(guī)則或制度所要約束的對象:“行為模式”或“活動方式”只是規(guī)則或制度約束行為、活動或實踐所形成的東西;“關系集”、“權利與義務的集合”只是規(guī)則或制度規(guī)范人際關系的必然產物;“結構化安排”只是規(guī)則或制度為如何做某種事而規(guī)定的程序或步驟;“組織”只是規(guī)則或制度的造就者和需要者,而非制度的等同者,其道理就像我們不能因為人生產糧食并以其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說糧食是人一樣。

      顯然,任何一個事物的本質,都不可能取決于跟它有外部關聯的東西,何況跟這個事物有外部關聯的東西往往不止一種。這就說明,用上述那些只是與規(guī)則及制度有外部關聯的概念給制度下定義,得到的都不可能是關于制度的本質性規(guī)定。當然,這些不正確的制度定義也不是完全不著邊際的空穴來風,而是失誤在把與規(guī)則及制度有某種外部聯系的事物當作了內含制度的概念即制度的屬概念。

      杰普森、馬奇和奧爾森的“慣例”倒是與“規(guī)則”有內在關聯,即慣例屬于習俗,習俗又屬于規(guī)則,是規(guī)則的一個“種差”。但無論慣例還是習俗,都與法律這種制度的典型存在明顯的不同。盡管有少量法律最初來自慣例,但絕大多數法律都不是由慣例而來。何況那些變成法律的少量慣例,也已經與沒變成法律的慣例有了質的不同。既然如此,慣例就不可能是制度的屬概念,將制度定義落腳于慣例的做法就是極其偏狹而不可取的。關于這一點,后面還有更具體的說明。

      經過以上分析,現在只有規(guī)則概念堪任制度概念的上位概念??稍谖铱磥?,將制度解釋為規(guī)則的第八種界定也不夠確當。

      既然規(guī)則概念對于定義制度關系重大,我們就不能不先來回答規(guī)則是什么。

      從文化屬性上說,規(guī)則屬于符號文化中的指令文化。指令性文化用于指令人的行為,規(guī)則或規(guī)范是其一般形態(tài),習俗、道德和制度是其典型形態(tài)。規(guī)則作為指令性文化的一般形態(tài),是指令人的實踐的,它內含的要人“做這個”、“不做那個”之類的命令,都不是只對某個特定的個人所下達的命令,如“張三去關門”、“李四把書拿來”,也不是針對所有的人所下達的一次性命令,如“下午所有的人都來開會”,“明天大家都去春游”,而是對一定群體內的所有人下達的持續(xù)有效的如何作為的指令。據此,規(guī)則就可被定義為:在一定群體內對人之作為的普遍有效的固定指令。正因為規(guī)則作為指令是對群體內所有人的作為都普遍有效的固定指令,所以規(guī)則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作為標準。而從詞義上看。規(guī)則也確實有標準之意,因“規(guī)則”通“規(guī)范”,二者可互換使用,而規(guī)范即標準。為什么我在這里要選用“作為標準”的說法,而不是采用學界慣常使用的“行為標準”的說法?這是考慮到規(guī)則中有一類特殊規(guī)則即道德規(guī)范。與其他規(guī)則不同,道德規(guī)范并不只是針對人的行為,而是也針對人的心理或品質,如“仁慈”、“開朗”、“樂觀”、“不要貪戀他人錢財”等等。“作為標準”這個概念,就既可指人的肢體活動,也可指人的心理活動或品質修養(yǎng)活動;既可指做事,也可指為人。而“行為標準”這個概念就無法包含品質規(guī)范。另外還需要說明,上述規(guī)則定義中所說的“固定”是相對意義的,指該指令在一個時期內不變,而非永遠不變。

      規(guī)則有正式規(guī)則和非正式規(guī)則之分。依我之見,正式規(guī)則即制度,包括法律、法規(guī)、體制、建制、政策、政令、紀律、規(guī)章等具體形態(tài)。制度作為規(guī)則是由組織制定的,因而制度就是組織制定的規(guī)則。而“組織制定”也就是制度的本質所在,或制度作為規(guī)則之一種的種差所在。這里所說的“組織”是廣義組織,既包括社會中的組織,即政府、軍隊、企業(yè)、醫(yī)院、學校、研究機構、社團、教會等種類不一和數量眾多的小于社會的“社會組織”,也包括“社會”本身。社會是具有唯一性的獨特組織。它的獨特性在于,它是總體性組織,即唯一能將以上所有社會組織都囊括于自身的超大組織;還在于只有它的成員是天然聚集在一起的,而不是如社會組織那般靠招募而來。既然組織有社會和社會組織之分,由組織制定的制度自然也有社會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之分。

      制度這種由組織制定的普遍有效的固定指令,在表達形式上,有口頭指令和文字指令兩種。由口頭指令形成的是不成文制度,由文字指令形成的是成文制度。不成文制度一般是人類還沒有發(fā)明文字時的制度形式,而在有文字之后,則一般都采用的是成文制度的形式。

      不論是成文制度還是不成文制度,作為普遍有效的指令,全都是對人下達的行為指令,這些指令在內容上可歸為兩類,一是指令行為主體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二是指令行為主體要怎么做,按什么步驟去做。屬于第一類指令的,可謂實體制度,屬于第二類指令的,可謂程序制度。

      如同“人”這個概念可以是一個人的所指,也可以是若干人的所指,還可以是所有人的所指一樣,“制度”這個概念也既可以是一條制度的所指,也可以是一套制度的所指,還可以是所有制度或總體制度的所指。

      既然制度僅為正式規(guī)則,那非正式規(guī)則就不是制度。非正式規(guī)則有習俗和道德這兩種形態(tài),同樣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們作為規(guī)則雖然也是人為的產物,但不是由社會或社會組織制定的,而是一定群體內的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約定俗成的。

      為什么我只將“制度”等同于“正式規(guī)則”而不是所有規(guī)則?

      可以確認,規(guī)則之所以要作正式規(guī)則與非正式規(guī)則的區(qū)分。就在于正式規(guī)則是制定出來的,非正式規(guī)則是約定俗成的。而在中文中,構成“制度”一詞的“制”就是“制定”之意,“度”則是“標準”之意,合在一起就是制定標準之意。不過這個被制定的標準并不用來針對物,而只是關于要人如何行為的標準,亦即要人做這個不做那個的規(guī)則。所以,制度作為制定出來的行為標準或行為規(guī)則,只可能是規(guī)則中的正式規(guī)則,而不可能同時還是約定俗成的非正式規(guī)則。應該說,“制定”與“約定俗成”都屬于人為,但相對而言,前者的意圖更明確,自覺性更強,短時間就能完成,而后者則意圖不夠明確、自覺性不強,往往需要很長時間來形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可以說,“制定”和“正式規(guī)則”屬于有意而為,自覺而成:“約定俗成”和“非正式規(guī)則”屬于無意而為,自發(fā)而成。

      何況,如果制度即規(guī)則,二者完全等同,那再用“規(guī)則”來定義“制度”就會是定義循環(huán),等于什么也沒說,或者至多只是告訴我們“制度”還有一個名字叫“規(guī)則”。雖然某些關于制度是“行為規(guī)則”或“游戲規(guī)則”的說法似乎是在強調制度只是規(guī)則中的某一類,但根據這些界定者的論述,不僅行為規(guī)則與游戲規(guī)則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而且它們同時也與整個規(guī)則的外延完全重合。因而說規(guī)則是行為規(guī)則的,不會承認在“行為規(guī)則”之外還存在另一種與之不同的“游戲規(guī)則”:而說規(guī)則是“游戲規(guī)則”的,也不會承認游戲規(guī)則不是關于行為的規(guī)則??傊@兩種說法都沒有道出制度的本質或特殊之處。而這也就是我說第八種制度定義不夠確當的原因所在。

      此外,從用詞上說,如果我們不把制度當作正式規(guī)則,而是把制度等同于規(guī)則,也不符合用詞的效率原則。因為這不僅意味“制度”與“規(guī)則”這兩個不同字的概念是完全同義的,而且意味當我們說“規(guī)則有正式規(guī)則與非正式規(guī)則之分”時,就等于也在說“制度有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分”。這樣一來,不僅“制度”不能作“正式規(guī)則”的簡稱,而且也再找不到更合適的其他詞匯來作“正式規(guī)則”的簡稱。而這無疑是對詞匯的嚴重浪費。

      在中國學界,制度被作規(guī)則解,一方面是有唯西方學界馬首是瞻的心理在作祟,另一方面大概也與不恰當的翻譯有關。英文中,共有4個單詞被用中文的“制度”相對或翻譯,即Order、Style、System和Institution。但實際上只有后兩個單詞即System和Institution配用“制度”對應,因為這兩個單詞在英漢辭典中都明確注明包含有“制度”的含義。System的全部含義是“系統,體系,制度,體制,秩序,規(guī)律,方法”,Institution的全部含義是“公共機構,協會,制度”。而前兩個單詞則不是這樣,并沒包含“制度”的含義。而Order的名詞含義是“次序,順序,正常(工作)狀態(tài),秩序,會議規(guī)則,命令,定購,定單”,動詞含義是“命令,定購,定制”,可見其主要含義是“命令”。由于該“命令”同時可作動詞使用,只能是一次性的命令而不會是固定的指令,所以就不會有“制度”的含義。Style的名詞含義是“風格,時尚,文體,風度,類型,字體”,動詞含義是“稱呼,設計,使合潮流”,可知該詞與中文的“風尚”更為接近,連“習俗”都不相對,與“制度”更是相去甚遠。既然中文翻譯把不是制度的“命令”和“風尚”也用“制度”對應,這就在無形之中擴大了“制度”的內涵和外延,于是在用中文詮釋制度時,就不得不把它視同于“規(guī)則”。而事實上,即便在英文中,“規(guī)則”與“制度”也不是一個詞。有“規(guī)則”含義的單詞是Rule、Formula和Regulation。

      二、制度的開端

      制度起于何時?從起源上了解對象,也是深入把握對象本性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我們已知制度是由組織制定的,但最早的制度是由組織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制定的?是在組織成立之初與組織一起出現的。還是在組織成立之后才出現的?

      說社會組織制度與社會組織是一起誕生的,社會組織的開端就是社會組織制度的開端想必不會有人質疑,因為每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都無不是由組織發(fā)起者招募成員并制定制度才組建立起來的。用社會學的話說,“有一個規(guī)范性的組織章程”。乃是成立社會組織的必要條件之一。然而,社會這種由個人天然聚集而成的組織的開端,也同樣就是社會制度的開端嗎?

      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社會中最先出現的規(guī)則是習俗,此后出現的規(guī)則是道德,最后出現的規(guī)則才是法律、政策等制度。其中有的人也把這個過程更簡化地表述為社會中先有自然法,后有正規(guī)法。自然法指習俗和道德,正規(guī)法指制度。根據這類觀點,習俗或自然法才是在社會之初就有的規(guī)則,而制度或正式規(guī)則則是人類歷經數十萬年而進入文明時代以后才有的規(guī)則,是故非正式規(guī)則的出現遠早于制度。

      但我要對此做出修正:成文制度才大致是這樣的,非成文制度則并非如此。社會盡管與社會組織在人員形成上有所不同,可社會制度的開端還是會在社會之初,即便不在社會的伊始,也相差無幾。

      人類社會之初有沒有組織制定的規(guī)則即制度。已是我們無法直接或間接考證的情況,因為即使是近200年前被人類學家開始考察的那些偏存于地球一隅的原始社會,也早已不是最初的原始社會,而是已經延續(xù)了數十萬年的原始社會。不過,根據摩爾根等人類學家的考察,這些綿延至今的原始社會都有遇到重大事務要集體表決的規(guī)定,而這個固定的議事程序規(guī)則,最初自然也只能是通過集體表決所制定出的正式規(guī)則。這就說明,至少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原始社會是有制度的。至于原始社會的開端有沒有制度,亦非完全無解??v然我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材料,還是可以通過一種能被大家所認可的合理推論來得出答案。

      人類最早的社會是原始社會,原始社會中的原始人為了自己的生存發(fā)展,在生產生活中,必須要面對和處理各種各樣的不可避免的事務。諸如:如何看待各種各樣的自然物?如何適應自己所處地區(qū)的環(huán)境?如何制作、使用、保管工具?如何勞動和相互合作?如何獲取、分配、儲存和食用食物?如何選擇和建造住處?如何安排起居?如何取暖防寒?如何用水用火?如何出行?如何繁衍生息、迎生送死?如何療傷治病?如何嬉戲娛樂?如何裝飾自己和吸引異性?如何男女結合?如何表達感情?如何相互溝通?如何相互對待?如何協調內部關系和形成統一行動?如何成為首領?如何與其他社會相交相處?如何解決氏族糾紛?如何對待氏族戰(zhàn)爭?如何處置俘虜?等等。起初,原始人對于這些事務既無前例可援,也無一定之規(guī),只能摸索嘗試行事。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中,其中的一些做法成為成功的或看似成功的做法。這些做法有的是由個別人率先做出來的,有的是由全體成員在共同摸索嘗試中共同做出的。但無論如何,這些成功的做法都會得到保留,而保留的可能形式都是兩種。

      就個人針對某事做出的成功做法來說,它作為引人矚目的范例,一種可能的保留形式是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陸續(xù)認可與習仿,逐漸流行為全體社會成員做此類事務的共同方式或共同習慣。而這種共同習慣就是原始習俗,即在原始時代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另一種可能的保留形式是這種做某事的成功做法直接被全體社會成員經商議同意和總結提煉,制定為要求所有社會成員以后凡遇此事都要如此做的固定指令頒布出來,而這就是原始制度。一般而論,能被直接變?yōu)橹贫鹊某晒ψ龇?,要么事關重大,要么屬于公共事務,而那些逐漸變成習俗的成功做法,則多關涉的是小事或私人事務。

      就全體社會成員集體針對某事共同做出的成功做法來說,它作為引人矚目的范例,同樣也存在這兩種可能的保留形式。只不過第一種形式與保留個人成功做法的情況略有不同,它是被作為社會的集體經驗保留下來,用于以后應對同樣事務,久而久之,就成了原始社會的一種共同慣例即習俗。另一種保留形式則與個人成功做法的情況完全相同,也是直接被全體社會成員經商議同意和總結提煉,制定為要求所有社會成員以后凡遇此事都要如此做的固定指令即制度。由于需由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做的事項自然都是公共事務,所以能直接變?yōu)橹贫鹊某晒Φ墓餐龇ㄋ鲋?,都是公共事務中的大事,而漸成習俗的成功的共同做法所做之事,則往往都是公共事務中的小事。

      由于原始人要處理的事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是只有小事和私人事務而沒有大事和公共事務,自然也不會呈現相反的情況,所以原始習俗和原始制度的出現應該是同時的,并沒有什么先后之分,更不會有相隔甚遠的先后之分。只不過今人要將“是否成文”作為制度或正規(guī)法的一個必要標志,才把原始人制定的固定指令即制度也都統統當作了原始習俗。當然,由于原始人當初的情景無法重現,我們迄今也無法完全判斷和分清究竟哪些原始規(guī)則屬于約定俗成的習俗,哪些原始規(guī)則屬于組織制定或集體制定的制度。但是,大致可以肯定,那些要求所有原始人共同遵循而不得違反的行為方式或做事方式,應該都是由原始制度形成的,它們包括集體生產的勞動方式、男性狩獵女性采集的分工方式、兩性結合的婚姻方式、由成年社會成員共同決定社會大事的決策方式、經選舉產生氏族首領的方式、由氏族首領在平時處理集體事務和領導集體行動的管理方式、懲處違反重大禁忌的方式,等等。

      與成功的做法相反,原始人摸索嘗試中的那些不成功的做法則被放棄,而那些給人帶來壞結果甚或災禍的做法則遭到嚴厲禁止,成為原始禁忌。原始禁忌屬于否定性的原始規(guī)則,它有可能是逐漸約定俗成的,更可能是根據經驗教訓直接制定出來的。因為如果某種做法所導致的后果是嚴重而慘痛的,原始人就不會重蹈覆轍,讓危害反復發(fā)生。只有后果危害不是一下就能看清的事情,才會是逐漸約定俗成地形成禁忌。是故原始禁忌也同時有習俗和制度這兩種形式。并且制度還會是其中最多、最常用的形式。

      既然不論在肯定性原始規(guī)則方面還是否定性原始規(guī)則方面,都發(fā)現不了習俗早于制度出現的邏輯,那么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確認,制度與習俗是同時出現的。又鑒于社會作為組織要以規(guī)則和領導體系為其存在和運行的必要前提,所以最早的習俗和制度就是與社會一起誕生的,社會的開端也就是它們的開端。其實,人們一直以來所普遍使用的“原始氏族制”、“原始婚姻制”、“原始公有制”之類的說法,不也說明他們實際上是承認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也是有制度的嗎?還有中國上古時期所說的“禮”,乃是習俗、道德和制度的統稱。這個事實也是對原始社會既有習俗、道德,也有制度的有力印證。

      或許有人這時會指出,在原始社會由原始人集體制定的規(guī)則不能叫“制度”,因為制度以組織的合法暴力為后盾,具有強制性,而早期原始人集體制定的規(guī)則并沒有同時被原始人用組織的暴力來維系與推動,不具有強制性,所以不能稱為“制度”。

      但我認為,強制性實際上并不是制度的必然特征,而只是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才開始出現的特征。更何況,原始人的制度并非完全沒有強制性,隨便翻閱一本有關原始社會的著作都能看到,原始社會也有對違反制度者的實際懲罰,比如剝奪其個人用品或消費品充公,或者將其逐出社會甚至處死。而這些豈不就是原始制度具有強制性的體現?

      當然,這里也承認,當時的確是大多數由組織或集體制定的普遍有效的固定指令或規(guī)則都沒用組織的暴力維系,都沒有強制性。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這些規(guī)則不是制度。強制性雖然經常與制度相伴,但它仍不是制度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制度的成立條件很簡單,只要某種規(guī)則是由組織制定的,那么它就是制度。而如果我們不承認這樣的規(guī)則是制度,我們又應該叫它什么?難道要將其歸入非正式規(guī)則不成?

      任何一個社會作為組織而制定出各種制度,都是為了實現組織的某種目的,因而也自然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遵守照做。如果這些制度制定出來以后,社會不用采取任何強制措施大家也會自覺遵守,那么這時社會就沒有必要畫蛇添足地再為這些行為指令或行為規(guī)則配置制定相應的行為懲罰規(guī)則,并用組織的暴力來做后盾,使之必須具有強制性,而原始社會恰好就有這樣的情形。根據摩爾根《古代社會》的記述,他所考察的美洲原始氏族社會的成員把共同勞動、分工協作和平均分配食物看做極其自然的事情。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自覺地參加勞動,懶惰被視為非??蓯u的行為,關于處理公共事務的規(guī)則體現為:重大事務由氏族大會討論表決,氏族首領須經選舉產生,可隨時撤換,任何人都必須服從集體的決定。這一切在氏族全體成員看來都是天經地義的。

      可以說,地球上在不同地域出現的每個原始社會的前期都會有這樣一個有如摩爾根所描述的情形的階段。而這一階段的原始人之所以會自覺地服從集體的決定,遵守包括制度在內的各種社會規(guī)則,是因為這時的原始人都生活在大家庭之中,過的是集體生活,大家每天都在一起,共同飲食起居,共同生產勞動,每個人都無時無刻不在其他所有人的視野之內。于是,一旦有人違反規(guī)則,不管是違反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還是違反集體制定的規(guī)則,立刻就會被其他人發(fā)現,受到大家的批評和指責,使之感到巨大心理壓力而無地自容。而懶惰之類,也正是在這樣的機制下成為“非??蓯u的行為”的。所以,這個時期一般就沒有人不遵守制度和其他社會規(guī)則;這時包括制度在內的所有社會規(guī)則,基本上只需用社會輿論維系就已經足夠。

      但是,在原始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之后,隨著婚姻形式從不固定的對偶婚過渡到固定的專偶婚,個體家庭及個體生產出現了,人們不再居住在同一房屋之內。集體生活和集體勞動亦不復存在,每個人都開始有了不在眾人視野之內的時候和情境,這不僅意味著以往人們隨時隨處都有的相互監(jiān)視大大減弱,也意味著公眾輿論由于難以隨時針對各種不良行為發(fā)威而威力下降。于是,一些為了個人便利或個體利益而不遵守制度的投機現象或不良行為開始出現,并逐漸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嚴重威脅到整個社會的秩序和安定。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原始人才想出了要為行為規(guī)則同時配置制定行為懲罰規(guī)則的方法來制止不良行為,這樣制度才開始具有了強制性。這樣的前車之鑒,也使社會以后制定的行為規(guī)則往往是同時配好了懲罰規(guī)則再出臺。而這樣的情況多了久了,今天的人們就以為制度天生就有強制性,或所有的制度都必然有強制性。其實,不僅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制度沒有強制性,就是后來乃至當代出臺的制度也不是全有強制性,即也不是全都有配套的行為懲罰規(guī)則,并且這樣的事情并不見得非常罕見。比如不準公款吃喝,不準公費旅游、不準黨政干部過年接受拜年送禮、不準醫(yī)生收患者的紅包、不準在封閉的公共場合吸煙、三甲醫(yī)院要為住院病人提供不需家屬陪護的全天護理,等等,都是當代我國黨政管理機構制定頒布的紀律或法規(guī),其中,前四種制度是頒布后曾經好多年都沒有懲罰制度配套,后兩種由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法規(guī)則是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懲罰機制配套。

      至此可知,強制性并不是所有制度的特征。確切說,它只是制度中晚于行為規(guī)則出現的行為懲罰規(guī)則的特征,而不是行為規(guī)則的特征。也就是說,制度中的行為指令本身沒有強制性,為之配套的行為懲罰指令才有強制性。如果一種或一套具體制度只有行為指令而沒有行為懲罰指令。那它就沒有強制性,除非兩者兼有才既有指令性,也有強制性。

      因此,在人類社會的開端就是有制度的,即使它那時還沒有強制性,也不意味它不是制度。

      猜你喜歡
      強制性習俗規(guī)則
      市場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強制性國家標準管理辦法》
      市場監(jiān)管總局 應急管理部取消部分消防產品強制性認證
      讓規(guī)則不規(guī)則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規(guī)則
      二則
      浏阳市| 凤翔县| 砀山县| 北票市| 湖州市| 庆元县| 康平县| 贵德县| 赤壁市| 长丰县| 革吉县| 上犹县| 谢通门县| 邵武市| 瓦房店市| 拜城县| 启东市| 扶绥县| 原平市| 伊春市| 井冈山市| 德令哈市| 陇西县| 石楼县| 略阳县| 青州市| 施甸县| 宁远县| 澄城县| 长治县| 汤阴县| 雷州市| 施甸县| 保德县| 伊川县| 桃园县| 湘潭县| 类乌齐县| 佛坪县| 美姑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