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校本教學“微課程”資源構建與應用策略

      2015-01-31 04:52:02張海榮陳云虹
      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 2015年2期
      關鍵詞: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

      張海榮,陳云虹,魚 泳

      第四軍醫(yī)大學訓練部教育技術中心, 西安 710032

      ·資源開發(fā)與應用·

      校本教學“微課程”資源構建與應用策略

      張海榮,陳云虹,魚 泳

      第四軍醫(yī)大學訓練部教育技術中心, 西安 710032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引發(fā)了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已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研究熱點,并對校本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文章就“微課程”在校本教學中的應用前景、資源構建和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策略。

      微課程;資源構建;應用策略

      “微課程”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的教學活動全過程[1]。它是一種微型教學視頻,內容聚焦于知識講解,時間在10 min左右,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完成對某一知識的理解,如操作過程演示、概念解釋、功能描述,等。校本教學是以第四軍醫(yī)大學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該校教師和學生為基本研究主體所進行的教學科研活動?!拔⒄n程”融入校本教學產生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微學習。這種“微”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時間“微”,課程長度只有幾分鐘;二是容量“微”,一般只涉及一個核心問題。同時,傳播媒介的微型化和可移動性,也給微學習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可以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點播式自主學習,讓學習變得無所不在[2]。

      1 “微課程”在校本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微課程”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Penrose D)于2008年秋提出的。這一概念引入國內以后,一些專家結合教學實踐對其進行改造完善,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推廣應用,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1.1 “微課程”在校本教學中的優(yōu)勢

      1.1.1 促進了教學水平提升 教師利用這種具體、典型的案例化視頻教學方式,可以達到“隱生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段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實現(xiàn)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快速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3]。

      1.1.2 有助于師生反思構建 “微課程”以課堂教學視頻為核心,并整合了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教學素材和課件、教師教學反思、學生反饋評價及學科教師互動點評等多種資源,能真實、完整地記錄教師、學生的課堂活動、環(huán)境安排和資源使用等要素。學習者可以通過視頻回放直觀地發(fā)現(xiàn)課堂上各種要素的優(yōu)缺點,引導師生開展反思互動,為以后的教學提出可行性建議[4]。

      1.1.3 拓展了教學時間和空間 “微課程”是一種自主點播學習。無處不在的網絡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了便利,也使學習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方便為不同時間、空間的師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研究,大家不出校門、家門就能夠實現(xiàn)在線聽課、評課和互動交流。

      1.1.4 有利于豐富教學資源 “微課程”具有半結構化的開放性特點,有很強的生成性和動態(tài)性。其中包含的資源要素(如微視頻、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和教師點評,等)都可以修改、擴展和生成,并隨著教學需求和資源應用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充實,進行動態(tài)更新[5],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

      1.2 “微課程”在校本教學中的推廣基礎

      目前,高校大學生中使用智能手機、移動數(shù)碼產品的人越來越多,這在無形中改變著他們的閱讀和學習方式。我們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如果他們在課后利用這些電子產品瀏覽教學內容,那不是一件很好的與課堂教學對接方式嗎?但情況并不是這樣。深入了解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不管是精品課程視頻(每節(jié)課45 min),還是其他類型的教學視頻,除了上課教學以外,很少有學生課后去瀏覽觀看這些視頻進行學習和復習,利用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教學視頻大多在45 min以上,知識點很多,且不能分段點播,學生為了弄懂一個知識點就要看完整段視頻,時間有限,耐心不足。而“微課程”目標明確、主題突出,短小精悍、視頻為主,依托網絡、使用方便的特點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讓其在輔助知識點講解與鞏固課后學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6]。

      1.3 “微課程”在校本教學中的發(fā)展空間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截止2013年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shù)近12.29億,互聯(lián)網上網人數(shù)6.18億,其中手機上網人數(shù)5.0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45.8%[7]。在大學,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已成為最普遍的移動終端,持有率接近100%,加之無線網絡遍布校園,為移動學習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使“微課程”學習變得更為便捷。調查顯示,72.6%的學生對移動學習持支持態(tài)度,表示只要有合適的資源,愿意在空閑時間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只有不到20%的學生對這一學習方式持觀望態(tài)度,需要進一步挖掘移動學習的優(yōu)勢吸引他們加入到移動學習行列[8]??傊?,大學生歡迎移動學習,也在自發(fā)地使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如果能提供更為完善的移動學習環(huán)境和豐富的學習資源,移動學習必將更為廣泛,“微課程”作為移動學習的主要內容,前景也將更為廣闊。

      2 校本教學“微課程”資源構建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校園網等基礎設施在大學已經有了一定規(guī)模,這對“微課程”的發(fā)展是一大優(yōu)勢?!拔⒄n程”教學資源庫是教師進行教學、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直接影響在校園網絡環(huán)境下的基于資源的學習和研究,沒有豐富的“微課程”教學資源庫,“微課程”教學就沒有生命力。

      2.1 “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構建內容

      校本教學“微課程”的資源以支持教師教學、研究和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為主。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素材類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媒體素材(文本、圖像,等)、試題、文獻資料,等;二是結構型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件、網絡課件、專題網站、研究性學習專題,等;三是網絡課程類資源,主要指通過網絡展現(xiàn)具體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四是教師技能庫,是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某個技能的演示資料,以視頻類為主;五是優(yōu)秀課堂教學實錄。

      2.2 “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構建原則

      2.2.1 學科性原則 校本教學“微課程”的資源庫建設必須要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起來,按照知識點和學科特點進行分類建設,緊緊圍繞知識點來組織資源,不能為了追求資源數(shù)量和建設速度,把大量的零散視頻、授課教案和練習試題等素材簡單堆積,而不考慮實際需要。

      2.2.2 選擇性原則 校本教學“微課程”資源建設要立足教學實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研究效果為根本目的,資源建設要有選擇性和側重點。

      2.2.3 相對性原則 校本教學“微課程”資源建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強調“校本”特性是指資源建設主要服務于該校師生教研學習,而不是特指該校制作的教學資源,可以引進能夠滿足該校師生學習需要的“微課程”資源,但要保留原作者的版權。

      2.2.4 藝術性原則 “微課程”教學以視頻為主,除具有知識性外,還要有觀賞性和藝術性,使教學內容富有感染力,才能引人入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2.5 技術性原則 技術性原則是指“微課程”教學資源在運行時不能出現(xiàn)技術性故障。

      2.3 “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平臺

      “微課程”資源平臺的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硬件系統(tǒng):包括攝像機、調音臺、有(無)線麥克風、功放、電腦、投影儀、服務器、非線性編輯視頻工作站、錄播教室,等。軟件系統(tǒng)主要是各種架構的微課程網絡搭載平臺(如軍隊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提供科學的分類管理方法支持對“微課程”的收集、整理、分類,支持用戶管理,方便管理員集中管理所有資源文件,也方便用戶上傳和發(fā)布微課程資源文件。

      2.4 “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管理分類

      “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的建設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素材類資源建設,即素材的采集、加工、組織和系統(tǒng)規(guī)劃;第二是微課程資源建設;第三是資源管理系統(tǒng)的應用。

      2.5 “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知識共享

      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參與“微課程”資源庫建設的人員眾多,包括公共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和教育技術教師,等,每個成員平時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大家很難抽出大量時間自己制作微課程教學資源;其次,學校教師之間既存在合作關系,也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有人擔心與他人共享知識,會使自己的專業(yè)地位喪失,出于對自身利益考慮,不愿共享;第三,“微課程”的制作,需要豐富的教育技術支持,有些教師雖然有參與“微課程”資源建設的積極性和主觀意愿,但由于沒有足夠的教育技術能力,即使有非常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也不能將自己的教學資源完全共享給大家。因此,實現(xiàn)“微課程”資源共享,就要打破門戶偏見,建立激勵機制,加大培訓力度,鼓勵攜手合作,提高優(yōu)秀師資力量的使用和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應用[9]。

      3 “微課程”在校本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程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不僅其概念界定還不完善,而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還處于探索與實踐之中。如何更好地應用“微課程”提高教學質量,要注意厘清以下幾種關系:

      3.1 厘清“微課程”教學與學科教學的從屬關系

      微課程是否對所有的學科教學都適用要有區(qū)別。要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以實現(xiàn)課堂效率最大化[10]。由于微課程本身時間長度的限制,當面對具有較復雜邏輯體系的知識時,其學習效果會遜于具有較大容量的學科教學這一方式。因此,知識結構簡單、簡明易了的知識可以大膽地使用微課程,而內部結構復雜不易闡述明白的知識,就不宜采用微課程的形式。這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以實現(xiàn)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不要刻意為了“微課程”而走“微”形式。

      3.2 找準“微課程”教學與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微課程最大的特點是“ 微小”,在看到其小的同時,更要看到其意義的大,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微言大義”。要想讓微課程做到微言大義,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例如:可以在課前利用“微課程”對所學知識的重點、核心概念進行回顧,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憶,為課堂的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當課程進行到課中時,可以利用微課程的形式對知識點進行歸納與提煉,梳理出課堂知識的核心和重點。而當課堂教學接近尾聲時,可以制作交互式的微課程實現(xiàn)鞏固學習知識的目的。

      3.3 營造應用“微課程”開展校本教學的濃厚氛圍

      對待一個新鮮事物,大多數(shù)人都持觀望態(tài)度,所以要落實“微課程”教學的校本應用,就要形成濃厚的研究氛圍,讓廣大教師在這種氛圍中人人都接受微課程、體驗微課程和應用微課程。一是組織學習,提高認識。讓大家了解什么是微課程,它會給課堂帶來什么,體驗到開展校本微課程教學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二是組織培訓,建設強隊伍。在學校以院系或教研室為單位開展微課程培訓和研討活動,培養(yǎng)骨干教師,作為微課程校本研究的先鋒隊;三是組織評比,樹立典型。由各院系推薦,選擇適合微課程開發(fā)的課程進行比賽,營造應用微課程開展校本教學的濃厚氛圍。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它的成長是一個持續(xù)變化不斷完善的發(fā)展過程,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微課程”必將發(fā)揮出它的巨大能量,為一線教師提供更加廣闊的實踐和探索舞臺。

      [1]百度百科.微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8 2553.htm,2014-12-17

      [2]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改變[J].基礎教育課程,2013,(2):94-95

      [3]李云飛,王敏娟,王加俊,等.移動學習系統(tǒng)及其相關學習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2,(2):152-158

      [4]李海東.基于微課的校本教研實踐探索[J].教育信息技術,2013,(7):19-20

      [5]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課程促進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科教導刊,2013,(4):95

      [7]吳靖,夏斌.微課程建設裝備需求與實現(xiàn)方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1):45-46

      [8]王軍,王琴.移動學習在高校的應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策略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8):118-119

      [9]嚴水冬.對校本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0):85-86

      [10]夏仲文.利用微課程促進學科教學的應用研究與反思[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3-14

      Construction of micro-lecture resource and strategies for its application in school-based teaching

      ZhangHairong1,ChenYunhong2,YuYong1

      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TrainingDepartmentof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

      Micro-lecture, as an emerging teaching mode, has trigger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t in teaching reform. Its impact on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s captured researchers' attention and also reinforced its positive role in school-based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exploratory strategies concerning the prospect of micro-lectures in school settings as well as the con- struction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regard.

      micro-lec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rategy for application

      第四軍醫(yī)大學教學研究課題“微課程在校級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G201410)

      2014-11-07

      張海榮(1973-),男,甘肅涇川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理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電視媒介應用。

      陳云虹(1968-),女,陜西臨潼人,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數(shù)字技術。 電話:13992877806,029-84774702;E-mail:chenyunh@fmmu.edu.cn

      G434

      A

      1004-5287(2015)02-0141-03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502009

      猜你喜歡
      微課程校本教學資源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以閩江環(huán)境保護校本開發(fā)為例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學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學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巧借微課,翻轉課堂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1:29
      大學計算機基礎“微課程”設計1
      大學計算機基礎微課程設計實驗
      初中語文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應用探索
      初探教學資源開發(fā)的系統(tǒng)思維
      臨床實驗教學中教學資源的整合優(yōu)化與應用
      苏尼特右旗| 宁都县| 藁城市| 罗田县| 两当县| 息烽县| 尖扎县| 久治县| 新安县| 沁阳市| 海南省| 桐城市| 峡江县| 宜黄县| 湖口县| 全南县| 两当县| 交口县| 介休市| 台安县| 定州市| 竹北市| 龙里县| 双峰县| 奈曼旗| 长顺县| 宝鸡市| 临泽县| 林州市| 巴马| 安丘市| 兴化市| 互助| 临清市| 长兴县| 察哈| 建宁县| 都江堰市| 临猗县| 万荣县|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