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芳
(廈門市濱北小學,福建廈門361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盵1]可見,“關注人的發(fā)展”是新課標的基本核心理念。小學英語課堂應走向“生本”,讓英語課堂成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建構知識、發(fā)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示個性的過程。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教育理念。[2]它強調(diào)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促進兒童自主發(fā)展的管理,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應該始終作為教育設計思考的中心。一堂好課的打造,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從課堂的外顯行為中探究到內(nèi)隱的教學思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zhuǎn)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xiàn)“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下面筆者借用四個“道”的比喻,談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四個關注點。
這里所說的“圍墻”,是指困擾教師通往生本教育理念課堂的“心墻”。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應該要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為基點。而在現(xiàn)實中的課堂上,有些教師仍以關注知識的傳授為主,以課堂上是否完成了預定的教學任務為主旨。
筆者曾在觀摩一堂小學英語五年級教學公開課時記錄了一個有趣的片段:該課的主題是My Favourite Season,在學習了答句“My favourite season is…”的表述之后,教師以問答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操練,在幾次詢問不同學生“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都得到了正確的回答之后,她引導學生用同樣的問句來詢問老師,希望能自然地引出所教問句“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可是第一個高高舉起手的小男生開口卻問“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顯然,這不是教師要的問句,她匆忙回答了小男孩的問題之后,又請了一個女生來提問,沒想到,這次的問句是“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教師有點急了,直接做了“指引”,讓這位女生改問“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小女生順從地重復著教師的“標準”問句“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教師滿意地回答了問題。而后,全班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課件所呈現(xiàn)的四季情景進行了問答句的操練。
課,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可總覺得缺了點什么。靜下心來思考,如果教師不“切換”小女生的問句內(nèi)容,而是順著這生成性資源,回答“My favourite fruit is…”再利用教師最喜歡的水果與季節(jié)的知識連接,引導學生繼續(xù)詢問教師喜歡的季節(jié),一樣可以引出新句的教學,又可將學生和教師的思維都從季節(jié)的“框”中解放出來,師生的言語交流就會更為豐富,教師也就更能關注到學生表達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語言點的學習任務。其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大量的生成,教師要及時地捕捉和運用,將隨機產(chǎn)生的生成性資源轉(zhuǎn)化為新的學習契機。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說過:“我們要豎起耳朵聽學生,聽出發(fā)言的道道來?!盵3]一堂好課應以“生本”作為基點,課堂上少些固化的預設,多點真正關照學生學習成長的“再生資源”運用。這首先就要拆除種種無形的禁錮教師接受生本思想的經(jīng)驗式思維的圍墻,才能放棄“精致周密”的形式追求,還課堂以“精彩靈動”的生命成長。
我們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蹦菚r候火車的時速是80公里,如今,進入動車時代,動車的速度遠快于火車,是其速度的3倍。究其原理,是因為火車的動力在車頭,而動車卻因每節(jié)車廂都有動力源,當每節(jié)車廂都有動力后速度就有驚人的變化。用這一原理來詮釋生本理念下的課堂,也就是說一堂課上不僅“火車頭”——教師要有動力,也要讓“車廂”——學生都蓄上動力源。這就要在課堂上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探究的全過程,做到學習有擔當,人人都是課堂上的學習擔當者,即學習的真正主體。
筆者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嘗試以“任務單”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擔當者。任務單的設計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其自主完成任務活動為出發(fā)點,圍繞主題,根據(jù)不同的課型和內(nèi)容設計不同的任務單。任務單的設計要盡量簡單,以方便學生課上操作。以小學英語PEP教材(三年級起點)第6冊Unit 5 Look at themonkeys中的“Story time”為例。本課為故事教學,筆者將學習內(nèi)容設計為四項任務活動,并將任務活動項目列在學生的任務單(Listen to the story,Read the story,Tell the story,Write the story)。
在任務單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分享——師生共評,分階段進行任務學習,展示學習成果。每完成一項任務,同桌兩個學生為一個合作共同體,一起完成任務評價工作,在任務單填上相應的星星評價等級(Excellent—5★,Good—4★,OK—3★)。為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得到好的星級評價,學生積極地參與到了課堂學習和活動的全過程中,學習英語的熱情被釋放出來,學習變得更加主動、有趣且有成就感。
任務單以任務驅(qū)動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上課伊始就明了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調(diào)動原有的知識儲備,開啟思維,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任務評價(由個人和小組合作達成任務評價),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有參與學習活動的持續(xù)動力、自信心和激情。同時任務單的設計與使用也應持續(xù)地因“課”制宜,不斷創(chuàng)新。在小學的英語課堂中,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其求知欲望,尤為重要,正如華南師大郭思樂教授所言: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xiàn)在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上。[4]概言之,激活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英語課堂,就如同節(jié)節(jié)車廂都蓄滿動力的動車一樣,增效提質(zhì)。這是鋪就好課之“道”的第二塊基石。
有一句話被印度哲學家奧修稱為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可以說腳處于“忘我”狀態(tài),反之,如果鞋子不合適,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5]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在課上要給學生提供合適的知識養(yǎng)料和適切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處于愉悅而忘我的學習境界。
何為適切,就是要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以學定教,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生長新的知識經(jīng)驗;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年齡、身心發(fā)展特點尋求恰當?shù)慕虒W方式。切不可在課堂上架設過多條條框框,對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不分年級,不關注知識的不同學習方式,一股腦地使用同一“框架”上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有的教師認為生本理念下的課堂應體現(xiàn)學生的合作探究,因此每節(jié)課都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教學,而不去考慮學生的年齡段是否適合,也不考慮學習的內(nèi)容是否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課堂上我們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景象:有的教師宣布進行小組合作,卻沒有明確的示范和要求,加之低年級的學生團體意識還未形成,不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就是趁機一起玩鬧說笑;還有的教師為了節(jié)約時間,剛宣布“Now practice in your four group members.”十秒鐘不到,又急于“Stop!”學生還沒進入交流的狀態(tài),就被要求進入全班展示的環(huán)節(jié)。這樣的小組合作不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只有形式,缺乏實效。
筆者認為,生本理念在課堂的落實,首先是要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并完成知識的建構。這樣的課堂建構是多層次的,一般來講,在低段的英語課堂,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就是很好的任務活動,學生能在玩中學英語,也樂于完成這樣的任務;而隨著年級的提高,蹦蹦跳跳,簡單說唱的活動已激不起學生太大的興趣,越高年級的學生越有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的需要,課堂學習也應越開放、越有探究點,這需要提高教學活動中思維的含金量。正所謂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課堂上需“因課定式,因生施教”,應用適切的學習方式,在課上展示學生探究知識的原生態(tài),讓學生有真實的思維過程體驗,這才能走上好課之道。
插秧是一項種水稻的農(nóng)活。經(jīng)過實踐,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拋秧比密集穿插秧苗省力而且更能帶來豐收。這是因為拋秧給水稻提供了充分的生長空間。將此道理移植于課堂,就是一堂好課不應設計得滿滿當當,而應有適度的留白,要給學生留有咀嚼、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
在東北師范大學研修期間,筆者有幸走進東師二附小的英語課堂。在一節(jié)隨堂課上,筆者觀察到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課上,授課教師設計了一個選詞填句的游戲活動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從A、B兩組(A組apple/ear/face/body/coat;B組soap/towel/water)中各選擇一個單詞合理搭配,用句式“I wash____with____.”說一句話。有一個學生舉手站起來后卻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教師卻也不急不躁,用溫和的話語鼓勵他,耐心地引導他先從A組挑一個詞“apple”,再從B組挑一個詞“water”,讓學生自己安靜地思考如何將這兩個詞串在一句話中,學生思考了一會兒,終于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了“wash—apples—with—water”。教師及時地提出表揚并鼓勵學生嘗試著把句子完整地說出來。在教師的耐心引導和等待下,這位學生自己準確地說出“I wash apples with water.”。
在上述的案例中,授課教師的處理方式就體現(xiàn)了一種“留白藝術”。教師舍得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理解、分析、概括,進而表達出來。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回答問題的學生實現(xiàn)了個體思維能力的提升,更是得到了思維勞動之后莫大的成功體驗。在此期間,筆者觀察到其他學生也很默契地等待這位學生的回答。了解得知,這種用心傾聽和耐心等待,互相欣賞和鼓勵,已是在長期的課堂中師生業(yè)已習慣的生活狀態(tài)了。由此,反思一些英語課堂,教師們總擔心知識內(nèi)容講不完,影響上課進度,該讓學生思考的時候不讓學生思考,該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不讓學生動手操作,活生生地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獲取知識的權利。由此,我們的理念瞬間就從“生本位”又回到“師本位”了。所以,課上適度地放手,適度地等待,巧妙地引撥,讓學生有自由思考、體驗思維探究的過程是必要的,這也是成就一堂好課的藝術。
綜觀上述課堂教學的“四道”,生本理念不是一種外在于教育的形態(tài),而是一種教育思想,是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活動必須要考慮的學生生命活動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情感動機和意志態(tài)度等的教育思想?!耙詫W生為主體”是基于生本教育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需要教師們打開思維的“圍墻”,穿著鞋(帶有生本意識)邊走邊試,定能摸索出一條成功的好課之“道”。▲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5]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于永正.教海漫記[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1.
[4]劉群.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