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中,“語文”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有人認為語文是政治思想的載體,所以“語文”等同于政治課;有人認為語文是促進學生人格發(fā)展的,“語文”便成了人文課。而我認為,“語文”是一種工具,它是學習者通向更好的溝通能力的一架梯子。在當下信息網(wǎng)絡時代,各種溝通弊端逐步暴露,“語文”作為這樣一架提升學習者溝通交往能力的梯子,更該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將簡要分析信息網(wǎng)絡中的語用問題,并闡述“語文”是如何作為一架梯子的。
【關(guān)鍵詞】語文;網(wǎng)絡語;梯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這個詞對我們而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就像是我們天天吃的飯,天天喝的水。但如同我們大部分人不會去追究飯到底是什么,水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很少會有人問自己、問別人:“語文”是什么?有人會說:語文就是語文!的確如此,語文就是語文,語文是每個人自己心中所理解的語文。如果你能接受一千個哈姆雷特,你也就能理解一千種“語文”。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嬌梅千萬只折一枝憐”,住在每個人心里的語文都有可愛可貴之處,這也正體現(xiàn)著語文的“豐富性”。而我心中的語文是一架梯子,一架學習和掌握人際交往工具——語言的梯子。
語文是一架梯子,梯子的底端站著你、我、他,所有人都躍躍欲試,想要往上攀爬??墒沁@架梯子的另一端是什么?很多人不屑知道。我們說重過程而不重結(jié)果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而攀爬語文這架梯子,只重過程而不重結(jié)果則是“買櫝還珠”。梯子,只是一種工具,它的作用再強大,也只是為了一個更強大的目標。這架梯子的另一端是:交流,更好的交流。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的交流方式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獨立存在的人類個體因為開發(fā)了語言而緊密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為了使這個整體更有凝聚力,人類自覺地去發(fā)展完善語言,促成更好的交流和理解,人們的溝通交流由面對面的口頭交流發(fā)展成口語與書面語并存。然而人類的智慧決不止于此,我們最終進入了信息時代。
面對面交流與書面交流依然存在,只是,網(wǎng)絡交流正以一種洪流的氣勢涌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慢慢地,我們形成了一種近似自閉的生活方式—你看我時很遠,你看手機時很近。朋友聚會本該是有說不完的思念和關(guān)懷,可現(xiàn)在大部分人的情況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都看向手機。我們來看看人們熱衷的這種網(wǎng)絡交流方式:網(wǎng)絡交流的及時性和簡捷性不言而喻,而同時網(wǎng)絡語言的過度“精辟”使人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懶惰。人們不再愿意用更精致的語言去表達自己:表達驚訝—“尼瑪”;表達無奈—“尼瑪”;表達難過—“尼瑪”。
過去,語言交流讓人與人走得更近,而現(xiàn)在,我們“自閉式”的交流正在使我們疏遠了身邊的人,我們慢慢變回端著電腦或手機的“獨行者”。
語文,作為一架通向“更好的交流”的梯子,正在被這個社會迫切地需要著。那么,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怎樣的語文課堂?
有一千種語文,就有一千種語文課堂。語文課堂,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不同的課堂所教所學不盡相同。杜郎口教育模式下的語文課堂無疑是所有不同的語文課堂中最與眾不同的,它的語文課堂是一個學生表達自我的舞臺,他們用語言呈現(xiàn)課文,用語言表達自我,學生與學生之間以表達為橋梁,這座橋梁實際上不僅是思維與思維的連接,同時也是學生通向自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座橋梁。這種大膽的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盡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但我認為它的方向是通向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的。我們需要把語文作為一架梯子,把學生過渡到擁有更強的表達力,更好的交流能力的階段。
我們的信息化時代是進步的時代,但任何新生事物都存在利弊,我們正在被這進步中的弊端慢慢侵蝕,我們需要走出這種網(wǎng)絡交流中的弊端,重新回到溫馨、細膩的社會交流。而語文作為這樣一架“表達、交流”學習的梯子,應該被更多人充分利用起來。
參考文獻
[1]林綱.網(wǎng)絡用語的類型及其特征[J].修辭學習,2002(1).
[2]黃曉斌,余雙雙.網(wǎng)絡用語對信息交流的影響[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1).
[3]黃中習.網(wǎng)絡用語與語言規(guī)范[J].嘉興學院學報,2003(2).
[4]韓梅.網(wǎng)絡用語的文化現(xiàn)象透析[J].綏化學院學報,2008(1).
[5]陸正軍.“中國大媽”領跑2013十大網(wǎng)絡用語[J].廣東教育:高中版,2014(3).
[6]桂杰.2013年十大網(wǎng)絡用語[J].秘書之友,2014(3).
[7]趙永芹.網(wǎng)絡用語類型淺析[J].廣西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4(3).
[8]劉叢叢,段成.網(wǎng)絡用語在口譯筆記中的實證分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9]李瓊.網(wǎng)絡用語的代際差異研究[J].今傳媒,2014(5).
[10]風罡.網(wǎng)絡用語的類型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2).
[11]田佳瑋.新聞評論中網(wǎng)絡用語的使用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4(5).
作者簡介:李珍,女,1991年生,漢族,江西上饒人,研究生學歷, 研究方向: 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