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翠云
【摘要】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動機,讓他們對寫作充滿了自信和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細心地引導學生多積累生活知識和語言素材,才能使學生下筆千言。
【關(guān)鍵詞】動機;興趣;引導;積累;生活知識;語言;素材;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有人認為作文教學有三個重要方面:有寫作動機,有東西可寫,能夠?qū)懗鰜?。我認為這三個方面提得很好。對于我們這些處在教學第一線的語文工作者來說,在作文教學上很有幫助。它能從實際出發(fā),把握學生的心理,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為只有有了寫作動機,才會想寫,才會積極主動地搜集材料,才會有東西可寫。如果沒有寫作動機,沒有什么東西可寫,那么能夠?qū)懗鰜硪簿蜔o從談起。
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學生畏懼寫作,覺得無話可說,更不要說有什么寫作欲望了。對于身邊的人和物他們是左手看右手覺得沒什么特別,說著千篇一律的話語,也寫不出人物的鮮明特征。所以如何把學生的寫作動機調(diào)動起來,讓他們有寫作沖動,主動地寫作,對寫作充滿了自信和興趣。這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這些處在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相對棘手的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寫作最重要的動力。
我國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機,有過大量精辟的論述,認為作文“最好是令學生自己出題目”,教師命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興味”,并且有的主張對學生作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順其自然,讓學生寫自己平時喜歡寫的東西,“我手寫我心”,這樣就會想寫、樂寫。事實證明,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他們就會對寫作不感到恐懼。當然這種放任自由的寫作,是不能達到專題訓練的效果的,但對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卻有很大的幫助。
可是如何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達到寫作專題訓練的效果呢?在實際工作中教師不得不開動腦筋,費心地思考這個問題,同時還要精心設計,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譬如寫記敘性的文本,教師可以將其分門別類、有目的地進行寫作訓練:寫人記事、日記、游記、參觀記、書信、新聞采訪、通訊、小說故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形式,還可以采取學生喜愛的科幻類題材,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環(huán)保類題材等,激發(fā)學生寫作動機和興趣,同時還可以帶領(lǐng)學生實地考察、游覽、參觀、訪問等以激發(fā)他們的寫作欲望。但這樣并不能表明有東西可寫,還需要教師提前預設好目標和問題,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討論設定好范圍,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及切身感受。
但是真正的寫作是需要積累大量的素材,僅僅依賴教師和課堂教學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學生主動地學習與積累。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鄙詈臀恼戮拖袢春拖?,只有泉源的豐盈不竭,才有寫作時的汩汩清流,源源不絕。學生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知識和語言素材,才可以寫出“下筆如有神”的文章。
那么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生活知識?
一方面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入手,預設計好目標,布置學生觀察搜集資料,讓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做到事無巨細。多角度地觀察人物,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以及人物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從身邊的人、事、物中積累事實材料來豐富自己的見聞,就可以獲得寫作的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到校閱覽室共同閱讀,舉辦閱讀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最好是布置一個讀書的范圍,如人物類的(特別是名人傳記類的)、寫景類的、狀物類的、話題類的、看圖類的、甚至于科幻類的、環(huán)保類的等;還可以確定一個讀書的主題,如以青春為題、以生命為主題、以情為主題(包括親情、友情和愛情)、以成功為主題、以和平為主題、以愛國為主題、以文化為主題等進行分類閱讀。同時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報紙雜志中有古今中外的見聞趣事,知識信息豐富,可以作為寫作的第二手材料。再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廣播電視、網(wǎng)絡通訊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獲得寫作素材。有了這些生活與知識素材,才會有東西可寫。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就必須有一定的語言駕馭能力,能夠嫻熟地運用恰當?shù)脑~語,這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做到的事情。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長期積累,才能“厚積薄發(fā)”。
那如何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做到“厚積而薄發(fā)”呢?
背誦可以說是一種積累的好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背誦一些詞語、優(yōu)美的句子、詩詞、文章,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同時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人民大眾的語言,如方言、俗語、諺語。這些都是活生生、有生命力的語言,它們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還將能讓他們終身受用。這些語言一旦被激活,將會產(chǎn)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沒有語言的積累,根本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想寫好一篇文章也是不可能的。有了語言的積累,然后才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最恰當?shù)奈淖直磉_出來。
有了生活知識與語言的積累,就不愁寫作做不到水到渠成,就可以做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樣就可以消除寫作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學生就會處在一種愉悅的狀態(tài)下,輕松自如的駕馭文字,乘風破浪,下筆千言。
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讓他們多積累生活知識和語言素材,多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有寫作的沖動。因為有了寫作的沖動,他們就會留意身邊的事物,就有了可寫的目標,才可以運用頭腦中儲備的語言文字,將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恰當?shù)乇磉_出來。這樣教師就不用擔憂學生寫不出文章來了。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