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許多國人對烏克蘭的印象,首先是足球明星舍普琴科。這位球星之所以獲得“核彈頭”的綽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烏克蘭曾是蘇聯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核武器部署地區(qū)。在冷戰(zhàn)結束后,烏克蘭生產的軍火在世界各地的軍備招標會中,也是??汀5珪r過境遷,榮光不再。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但烏克蘭的軍工業(yè)卻沒能獨立起來,反而是敗象頻生。特別是2013年以來的動亂導致的亂局和克里米亞的入俄,更是對烏克蘭的軍工業(yè)帶來重創(chuàng)?;诖耍疚膶蹩颂m現存的軍事工業(yè)及出口情況作一簡要介紹,以使讀者增進對這個黑海沿岸軍工大國的了解。
在蘇聯時代,烏克蘭既是蘇聯的糧倉,也是蘇聯的工業(yè)中心之一。蘇聯解體后,烏克蘭從蘇聯繼承了多達3594家軍工業(yè)相關企業(yè),其中直接從事武器生產的有700多家,職工140萬人。獨立之后的烏克蘭所承擔的角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由原來的威懾歐洲的重要前進基地轉變?yōu)橐粋€以維護自身安全為主的國家。于是烏克蘭對其從蘇聯繼承過來的軍隊進行了裁撤,來自本國軍隊的武器訂單也大量減少。此外,烏克蘭本身是一個能源貧乏的國家,60%以上的能源需要進口,在上世紀90年代末,烏克蘭每年要花掉2/3的政府財政收入來進口能源。工業(yè)體系的不平衡還迫使烏克蘭每年大量進口輕工業(yè)產品以供國內消費。為此,烏克蘭的軍工業(yè)一直在艱難轉型。一方面大量開展軍轉民項目,另外一方面保留重點企業(yè),努力拓展國際市場,以換取外匯收入,彌補貿易逆差。
日趨蕭條的軍工產業(yè)
在蘇聯時代,位于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哈爾科夫航空公司、基輔飛機制造廠、扎波羅熱“進步”機械制造局和馬達西奇公司都是享譽世界的一流航空企業(yè)。其他諸如利沃夫、科諾托普、奧德薩、尼古拉耶夫、米格修理等等航空修理廠也擁有一定的軍機修理、小改能力。
航天方面,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的南方科研生產聯合體是蘇聯時期最重要的彈道導彈生產單位之一。阿爾喬姆公司則負責生產R-27、R-77等戰(zhàn)術導彈?;o市“武庫”國家特種儀表廠則可以生產空空彈的光學/雷達導引頭。
地面武器科研生產是蘇聯軍工遺產中最大的一份。哈爾科夫莫洛佐夫設計局和馬雷舍夫機車車輛廠曾是前蘇聯時期重要的坦克研制和生產單位之一,馬雷舍夫機車車輛廠與車里雅賓斯克、下塔吉爾、基洛夫并稱蘇聯四大坦克廠,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坦克產能最高的“超級工廠”之一。此外,利沃夫坦克修理廠、基輔坦克修理廠也擁有坦克大修和改造能力。
位于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海洋造船廠和61名公社社員造船廠都曾是前蘇聯時期的重要造船企業(yè)。
雖然優(yōu)勢產業(yè)齊備,但在獨立之后,由于烏克蘭整個國家的經濟出了較大的問題,“去工業(yè)化”的趨勢十分嚴重。一部分軍工產業(yè)的原有鏈條建立在整個蘇聯的社會化大生產體系上,在脫離這個體系之后,原材料、分系統(tǒng)的供應跟不上,生產能力迅速衰退。另一部分產業(yè)表面上非?;钴S,在國際市場四處出擊,但實際上也是艱難茍活。
航空方面,安東諾夫公司在安70運輸機推廣屢屢受挫之后,只能依靠安-124、安-225機隊的商業(yè)運營和對外提供技術咨詢方案來維持其研發(fā)能力。哈爾科夫和基輔飛機制造廠則以生產安32和安74、安140等支線飛機為主。國際上的大型干線飛機市場被歐美壟斷,烏克蘭航空廠商根本無法進入。
烏克蘭航空發(fā)動機的研制能力顯得不足。直至今天,烏克蘭仍在生產蘇聯時代研制的航空發(fā)動機,或是對其進行有限改進和完善,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漸漸降低。
航天方面,南方科研生產綜合體根據烏俄協(xié)議,每年為俄羅斯少量提供彈道導彈,其他的則是為一些商業(yè)發(fā)射提供運載火箭。
阿爾喬姆公司和武庫儀表廠由于缺乏烏克蘭空軍的導彈訂單,因而也大力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為其他國家裝備的蘇制空空導彈提供技術支持,并為這些國家仿制生產蘇制空空導彈提供配件。
蘇聯的坦克工廠一般和設計局就近搭配,一起負責坦克的研發(fā)和生產。位于哈爾科夫的莫洛佐夫設計局和馬雷舍夫工廠便是這樣的一對組合。1970年代,當哈爾科夫設計局推出了T-64系列坦克后,馬雷舍夫坦克工廠就一直負責生產T-64系列和其配套的5TD發(fā)動機。
5TD發(fā)動機是一種5缸直列對置二沖程柴油機。它的原型最早是一種鐵路內燃機車發(fā)動機,后來因為較B2系列發(fā)動機體積和功率有優(yōu)勢而成為了T-64坦克動力的首選。6TD發(fā)動機則是5TD的發(fā)展型,發(fā)動機氣缸數從5個增加到了6個,最大功率從514.5千瓦相應的增加到了735千瓦。因為其功率與當時T-80使用的GTD-1000燃氣輪機相當,所以在莫洛佐夫設計局和馬雷舍夫坦克工廠在轉產T-80UD坦克時,自然而然成為了T-80UD坦克的配套動力。
蘇聯解體之后,莫洛佐夫設計局和馬雷舍夫工廠喪失了來自俄羅斯方面的坦克訂單,而烏克蘭方面在大幅度裁撤部隊,新的坦克訂貨也寥寥無幾。在這種情況下,兩家只能一起合作尋求來自國外的訂單維持生存。
1993-2000年,烏克蘭為庫存的T-80UD尋求買主。開始,莫洛佐夫和馬雷舍夫在對巴基斯坦銷售T-80UD的合同中合作的還算比較愉快,兩家一起翻新庫存的T-80UD,并且配備由馬雷舍夫生產的6TD發(fā)動機。然后在之后,因為巴基斯坦發(fā)現烏克蘭提供的T-80UD坦克性能不達標,并且取消后續(xù)購買T-84坦克的意向,轉而購買MBT-2000坦克。于是兩家的合作關系產生了裂痕。莫洛佐夫設計局負責T-84的研制和部分零部件,馬雷舍夫工廠則負責T-84整車,同時又為MBT-2000坦克提供6TD-2發(fā)動機。也就是說馬雷舍夫和中國一起為巴基斯坦的合同而努力,而莫洛佐夫在巴基斯坦棄T-84而取MBT2000后,什么也沒得到。
此后兩方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僵。馬雷舍夫工廠無論是在與莫洛佐夫設計局一起翻新T-64坦克,還是在支持MBT-2000坦克的外貿中都能獲取足夠的利益。而銷售寥寥的T-84讓莫洛佐夫賺取的利益遠遠少于前者。這使得兩家單位在涉及6TD-2發(fā)動機出口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媒體曾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endprint
艱難的主戰(zhàn)坦克出口之戰(zhàn)
在2002年馬來西亞購買波蘭的PT-91M主戰(zhàn)坦克之后,泰國軍方就開始對購買新的主戰(zhàn)坦克重視起來。在購買T-84“堡壘”M之前,泰國軍方最新型的主戰(zhàn)坦克只有從美國獲得的二手M-60A1/3和中國的69Ⅱ坦克,皆無法與PT-91M抗衡。所以泰國陸軍對于新主戰(zhàn)坦克的要求非?,F實,就是超過周邊國家已經擁有和未來可能擁有的三代坦克。
2011年3月,泰國軍方宣布,與烏克蘭簽署購買價值72億泰銖的49輛T-84“堡壘”M主戰(zhàn)坦克。這是T-84首次打入東南亞國家市場。T-84中標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性能超過PT-91M坦克。泰國進行的招標中,參加競標的有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和德國的坦克。中國和俄羅斯不接受易貨比例過高,德國不向政治不穩(wěn)定地區(qū)出售武器,剩下的就只有烏克蘭的T-84“堡壘”M坦克,所以兩國達成合同完全合乎情理。同樣,中烏兩家都參加了孟加拉國和緬甸的坦克競標,結果截然相反,原因是孟緬兩國面對的是來自印度T-90S系列的威脅,選擇一款性能更好的坦克理所應當。
在泰國宣布購買首批T-84的同時,烏克蘭方面放出消息說,泰國與其簽訂了多達200輛坦克的購買意向。然而,兩年過去了,這個意向遲遲得不到泰國方面的落實,甚至在泰國軍方公布對外采購計劃的網站上,先進主戰(zhàn)坦克一欄仍然被列為空白。這讓人不難聯想起烏克蘭在T-84坦克誕生伊始就高調宣傳卻沒有落實意向。
早在泰國合同簽署之前,秘魯下一代主戰(zhàn)坦克的招標就由于財政原因而流產。但烏克蘭仍宣稱“還在和秘魯方面接觸”,“很有可能拿下訂單”。T-84在參加孟加拉國和緬甸坦克競標后,烏克蘭方也不等招標國正式宣布,就先放話出來“贏得競標”、“獲得意向”。然而,孟加拉國和緬甸最終選擇的是MBT-2000坦克。
主戰(zhàn)坦克是最昂貴的地面武器裝備之一。在選擇國外型號時,除了坦克本身的威力,還必須要考慮多種因素:后勤保障;彈藥自給能力;電子系統(tǒng)接口、通信系統(tǒng)的兼容性等等。在這一方面,外銷車輛型號不齊全、缺乏系統(tǒng)化概念的烏克蘭處于很不利的地位。
此外,還有許多“非技術因素”在影響國際軍貿。比如,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當今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庫并不充盈。即便下決心購買主戰(zhàn)坦克、更新本國裝甲部隊,該國很可能也無法一次支付貨款,只能采用“貸款買車、分期還款”的模式。誰來給購買坦克的國家貸款?自然是坦克制造國的銀行。如果一個國家想買新坦克,美國銀行又愿意貸款,那么該國就只能選擇M-1系列主戰(zhàn)坦克;如果匯豐銀行愿意貸款,該國就得購買英國的“挑戰(zhàn)者”。
那么烏克蘭呢?很遺憾,烏克蘭在蘇聯解體之后,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緩慢,近年來更是陷入了嚴重的蕭條之中。金融秩序也不穩(wěn)定。沒有實力雄厚的本國銀行作為后盾,T-84要想走向世界?難。
翻舊出新的輪式步戰(zhàn)車
烏克蘭地面武器出口的主打產品除了T-84,還有BTR-3系列輪式步兵戰(zhàn)車。BTR-3的前身是BTR-80。但它并非烏克蘭廠家依據BTR-80圖紙改進生產的,而是由烏克蘭庫存的BTR-80返修、翻新而成。
冷戰(zhàn)時期,蘇聯在烏克蘭屯集了大量的坦克、裝甲車輛。這些裝備被烏克蘭繼承,其中的BTR-80輪式步兵戰(zhàn)車多達數千輛。烏克蘭陸軍根本用不完這些BTR-80。于是,烏克蘭的大修廠便開始將這些棄置的BTR80拉回改裝工廠,稍作改進、整修,用于出口。這些改進多是小幅度的修修補補,或將傳動和動力產品換裝成歐美產品。BTR-3系列步兵戰(zhàn)車以低廉的價格贏得了孟加拉國、緬甸和泰國的訂單。泰國購買的BTR-3E,采用的是德國道依茨公司BF6M-1015柴油機和美國的艾利遜公司傳動箱。但在合同簽署后,由于德國政府將泰國評為“政治不穩(wěn)定”地區(qū),道依茨發(fā)動機遭到禁用,而不得將其更換為MTU公司在海外生產的6R-106-TD21民用卡車發(fā)動機。這樣一個拼湊產品,其可靠性和兼容性可想而知。
2003年,烏克蘭曾與緬甸政府達成10輛BTR-3U的購買協(xié)議,并宣布了包括坦克、裝甲車、步兵戰(zhàn)車在內的多達1000輛的合作生產意向。但到最后,烏克蘭實際交付緬甸的只有14輛T-72坦克翻新版、10輛MT-LB裝甲車和10輛BTR-3U。究其原因,除了一些非技術因素,BTR-3低劣的性能可能也是緬甸“反悔”的重要原因。
其實,BTR-3有很明顯的“拼湊”痕跡。馬雷舍夫工廠負責的,僅僅是從烏克蘭庫存的舊車里拿來合適的車體和炮塔進行翻新,再把外來的設備裝到車里,然后等著客戶付錢。這是今天的烏克蘭軍事工業(yè)體系的無奈:蘇聯的解體讓烏克蘭的地面武器工業(yè)成為了“殘廢”。在坦克制造方面,烏克蘭境內缺乏火炮、彈藥、火控等方面的技術及生產線;在步兵戰(zhàn)車方面,缺乏相關的動力和上裝部分。因此,烏克蘭要么拆卸現役裝備(比如坦克炮),要么從國外進口(發(fā)動機、上裝等)。要想看到一輛由烏克蘭自行設計、主要零件國產化的裝甲車輛,恐怕還需要漫長的時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