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福 李辰君
四川工業(yè)科技學院,四川 德陽 618500
我國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利淺析
李長福 李辰君
四川工業(yè)科技學院,四川 德陽618500
在刑事偵查階段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僅是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維護其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律師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職權主義色彩濃厚的社會體制下,保障律師會見權利的行使,對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了解案情、查清事實真相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律師;會見權;偵查階段
律師是依法取得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接受委托或指定,為當事人提供專業(yè)法律服務的執(zhí)業(yè)人員。訴訟中律師有查閱案卷、了解案情的權利;會見和通信的權利;調查與取證的權利;參加法庭辯論等權利,而會見權的行使是保障律師其他權利得以順利實現的前提,本文將對此項權利進行探討。
會見權是辯護律師接受委托或指定后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實質接觸的唯一途徑,它能使辯護律師在第一時間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那里了解案件有關真相并為其提供所需要的法律幫助,會見權也是律師在偵查階段的重要訴訟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刑事訴訟法》相關法條對會見權的內容做了具體規(guī)定。自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律師就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jiān)聽。隨著立法的不斷健全,關于律師會見權的內容和行使卻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需要偵查機關的批準才可會見犯罪嫌疑人,其他案件則不需要批準。但在實際情況中,幾乎所有案件都須向偵查機關遞交會見申請,辦案人員同意、部門負責人同意、主管局長或檢察長同意后方可會見。程序繁瑣,耗時過長。部分案件是由于案情復雜,如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如果會見不需要批準則難以保證犯罪嫌疑人不受來自外界的干擾。但仍有部分案件的偵查人員故意找借口不批準會見導致律師無法會見犯罪嫌疑人。
首先,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時間及次數問題。在實踐中,律師的會見需要與看守所人員安排進行協(xié)調,往往會見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分鐘,給律師詢問案情帶來了許多不便,以至于無法適當的維護犯罪嫌疑人利益。其次,新律師法在刑事訴訟法基礎上又一次將會見時間提前。律師法中規(guī)定會見在“第一次審問”,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會見在“第一次審問后”,二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我國律師在偵查過程中會見犯罪嫌疑人的可能性太小,且根據立法原意也無法做出這樣有利于律師的解釋,所以在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律師介入訊問幾乎是不可能的。①
“偵查機關可以派人在場”被實際執(zhí)行為“必須在場”“案案在場”,更有甚者,不允許律師與犯罪嫌疑人交流案件情況,也不允許談論定罪的相關問題,且只要在場人員覺得有必要即終止會見,甚至利用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將律師作為刑偵對象并搜集律師犯罪證據。
2012年《刑事訴訟法》在權利保護特別是會見權利方面有重大進步。將律師的通信權提前至偵查階段,且可以憑三證直接會見,看守所應當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對于跨地區(qū)會見的律師,應當即時安排會見,以免看守所利用“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刁難律師,再次造成有法可依情況下的會見難??梢娏⒎ㄔ诮∪蓭煏姍喾矫娴牧⒎ㄔ谌遮呁晟?,但是仍有需要進一步健全。比如《律師法》沒有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的規(guī)定,將律師會見界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而是將第一次訊問后的“后”字取消,直接與“后而之日”連接上。總之,一方面我們要通過法律規(guī)定保障律師的會見權,另一方面要合理限制律師的會見權,避免與國家公權力相沖突,造成偵查機關調查案件的阻礙。②
筆者認為律師只要符合“三證”齊全的情形就應當安排會見,并且應當秘密會見。如果派員在場,既不利于犯罪嫌疑人交代案情和表述觀點,也不利于律師與當事人有效溝通,會見也就失去意義。且《律師法》第33條規(guī)定律師會見時不被監(jiān)聽的權利,這里的“不被監(jiān)聽”應當理解為不被在場人員監(jiān)聽,也不被錄音錄像設備監(jiān)聽,否則會見依然喪失意義。③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25條規(guī)定,訊問犯罪嫌疑人可采用錄音、錄像的記錄方式,結合控辯平等原則律師也應享有同等的權利。律師采取錄音錄像的方式會見不僅可以防止刑訊逼供造成的傷害取證困難,也可以避免被指使教唆犯罪嫌疑人翻供等犯罪行為,避免龔剛模誣陷自己辯護律師李莊的悲劇再次發(fā)生。
[注 釋]
①鄭金玉.律師會見權實現的現實難題[J].前沿,2009(8).
②李忠誠.律師會見權和閱卷權問題[J].人民檢察,2008(7).
③萬毅.直面新律師法的缺陷與不足[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 (4).
D925.2文獻標識碼:A
:2095-4379-(2015)33-0248-01
李長福,四川工業(yè)科技學院,社會管理學院,教師;李辰君,四川工業(yè)科技學院,社會管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