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智+謝俊梅
欣賞一部好電影,可以讓我們在光影世界的心靈分享中,休整略感疲憊抑或麻木的靈魂,在別人的故事里解讀自己的生命體驗,整理自己淤積的情緒,在深層次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重新接納自我,帶著一份如陽光般溫暖、輕盈和純粹的好心情,投入新一季的生活和工作中。在我們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做幸福教師”心理培訓課程中,結合幸福教育、生命教育主題,將電影賞析融入課程,精心挑選了電影《遺愿清單》作為重點賞析內容。
《遺愿清單》是一部美國電影。億萬富翁愛德華與藍領機械工卡特完全是生活在不同世界中的兩個人。但是,同一間絕癥護理病房卻把他們聯(lián)系到了一起。兩人都患有絕癥,住在同一間病房中,而且都被醫(yī)生判定只有幾個月的生存期。兩人都經歷了得知這一消息后的痛苦、消沉、麻木,而且成為了好朋友。他們不愿意就這樣死去,一起寫下了一份“遺愿清單”,把兩人在生命中最想完成但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去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后雙雙出院,爭取在生命結束之前把愿望全部實現。于是,兩個老頭玩起了高空跳傘、開賽車、騎摩托游長城、爬雪山等等讓周圍的人目瞪口呆的花樣。在這期間,他們也各自重新回顧自己的一生,尋找生命的真正目的……整部電影以詼諧的方式表現深刻的主題,高度的思想內涵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巨大感受。
在教師生命教育課上,我們設置了一個單元,在簡介了心理電影的發(fā)展及當前我國在應用于學生、教師心理教育的發(fā)展現狀后,我們拿出大塊時間,要求參訓教師沉靜下來,集體觀看電影,在觀看的過程中,關注自己看電影中的感受,并記住影片中印象深刻的一兩句臺詞。盡管電影一個半小時,老師們都沉浸其中,隨著劇情時而歡笑、時而沉靜,有的人甚至幾次流淚??赐觌娪?,組織大家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大家分享的見解感人至深:
1、什么是人生
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我們終歸還要離去,這已是現代人并不忌諱也不應該忌諱的問題,蒙田說“活著就是為了死亡”。在我們逝去的親人身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人生,現在需要的是看自己,往前、往后,思考如何更有意義?
“一個人一生的意義很難衡量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
有人認為,這在于此人留下了什么
有人則認為,這在于一個人的信仰
還有人說這在于愛
其他人則說,生命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而我的觀點呢?
我認為你如何衡量別人
別人就會如何衡量你。”
--------電影里的一段臺詞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活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這種價值,就是全力做了那些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比如“卡特”,想做歷史教授,但是為了家庭一直在努力打拼,為此他的很多愿望都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有著很強的自我犧牲感,只能成為機械工,雖是永遠的遺憾,但他的自信、氣質、責任和智慧,卻讓人感到生命美的內容和目的,生命不應該是無味的,不應該是盲目的,生命的意義是靠自己不斷定義并且不斷修正的。
“你的生命中有快樂嗎?你是否給別人帶來過快樂?”---愛自己與愛他人并行,這是美麗人生。
2、什么是幸福
幸福關乎錢,但又并非簡簡單單到只是錢的事情。如果沒有錢,那張“遺愿清單”可能就是一張寫滿愿望的紙。但事實上又并非是這樣的,影片中兩位主人公最大的遺愿都不是靠著錢來完成的。他們的故事讓人對人生旅途中“金錢、自我與家庭”三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愛德華是一個事業(yè)有成的富翁,但在金錢與地位背后犧牲了很多自我愿望與愛好,還留下了家庭的遺憾,“真可憐……這么重的病竟然都沒有一個親人來探望……”;卡特則是藍領機械工,很愛看書、知識富有,他為了金錢、為了家庭努力打拼45年,很多愿望都深深的埋在心底,有著很強的自我犧牲感,某種程度上說失去了自我,但他們在實現“遺愿清單”的過程中,各自發(fā)生了轉變,實現了家庭與親情的的回歸,金錢、自我與家庭在他們的心中已經不是孰輕孰重、誰取代誰的關系,三者完美的融合,才是完整、美好的人生,才是幸福。
3、活在當下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房子、汽車、工作、關系……,忘記了歲月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增長了許多的年輪,如果直到有一天,頭生華發(fā),齒松眼花,或者突如其來的絕癥擋在我們面前……再去羅列自己的愿望和夢想,才發(fā)現太多的事情還都處于未完成和待做狀態(tài),是不是已經太晚?
人應該時常對自己的生命若有所思,把握當下,對自己的夢想,主動出擊,才是人生的良策、生活的智慧,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和生活就是最實際的行動。千萬不要等有一天聾了,才明白音樂的美妙;不能說話了,才體會到表達自己的快樂;孩子長大了,才反思當初那樣教育就好了;親人逝去了,才后悔沒有盡到兒女之孝;真到了快離去的那一刻,才突然發(fā)現自己原來還沒有好好活過……
4、陶冶情操
電影綜合了戲劇、文學、繪畫、音樂等多種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的藝術形式。內容往往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主題和人生歷程中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優(yōu)秀的電影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它具備極高的人文教育價值。
《遺愿清單》中世界各地壯美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卡特的博學、幽默的風格、人與人的真誠和平等的精神等元素,都會使人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里得到熏染、開拓、激勵、陶冶,可謂“廉價高效”。
我們的教育活動中常說兩個詞:舉一反三、拋磚引玉,這也是我們將電影賞析融入課程的初衷。
當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已成為教育的重要內涵,教師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的形成。應用積極心理理論,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提升教師自身心理健康維護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積極心理學---做幸福教師”課程設計的目標,旨在讓教師在參與活動中體驗、熏陶、感悟,提升,增進自身幸福感;并在工作中運用所學,真誠、寬容、理解、平等的引領學生快樂發(fā)展。
因此,我們在這節(jié)課的基礎上,以作業(yè)和建議的方式,讓老師關注更多的“好”電影,并應用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老師們列出了推薦清單:《叫我第一名》、《生命因你而動聽》、《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美麗心靈》、《心靈捕手》、《考試過關的藝術》、《阿甘正傳》、《說來有點可笑》、《城市島嶼》、《當幸福來敲門》、《幸福終點站》、《偷聽女人心》、《國王的演講》《不一樣的本能》、《超脫(人間師格)》、《飛越瘋人院》、《美麗人生》、《垂直極限》等等。
總之,直觀生動、具體形象,使電影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喚起情感的共鳴,留給觀者足夠的思維空間,故在心理教育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作用越來越突出,我們應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深入挖掘電影資源對教師心理培訓的促進作用。不斷地總結與完善,發(fā)揮電影資源的教育教學功能,使電影與教師心理培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以全面提高我區(q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進教師、學生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