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云南詩學的特征和價值

      2015-02-09 14:08:39李瀟云
      關鍵詞:清代價值特征

      李瀟云

      (云南民族大學 教務處,云南 昆明 650091)

      ?

      清代云南詩學的特征和價值

      李瀟云

      (云南民族大學 教務處,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清代云南詩學是中國古典詩學的一部分,它雖比不上中原主流詩學的博大精深,也沒有中原主流詩壇的群星燦爛,但其價值卻不容忽視。實際上,也正是多區(qū)域性、多重的敘述結構共同構建了中國古典詩學的總體。無論如何,在中國古典詩學史上,清代云南詩學自有其存在價值,同時也是地域性詩學頗具特色的存在。

      關鍵詞:云南詩學;清代;特征;價值

      作為中國古典詩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清代云南詩學,雖然沒有重大理論問題的提出,也沒有宋明清詩學的深邃與博大,但由于其獨特的地域性與出現(xiàn)時間的規(guī)定性,相對傳統(tǒng)意義下的中國古典詩學而言,研究清代云南詩學的地域化特征,仍不乏其獨特價值。

      一、清代云南詩學的文獻考述

      要考察清代云南詩學的特征和價值,須對其主要詩學論著有清楚地認識和了解。在數(shù)量上,張國慶先生在《云南古代詩文論著輯要》中對其所見到的云南古代詩文論著做了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云南古代詩文論著尚有:各種詩文集的序言跋語近千篇左右;論詩文的專題論文十數(shù)篇;論詩詩數(shù)種百余首;論文賦一篇;與友人論詩文的書信若干……”[1]該書“選擇有一定代表性的、較有真知灼見的六部詩話及部分詩文集序跋、專題論文、論詩詩、論文賦、與友人論詩文的書信”[1]合而輯之,該書共輯有詩話6部,其它文論、詩論、序跋等40篇。對比該書所收詩話和單篇文字的數(shù)量我們發(fā)現(xiàn),前六部詩話約占全書篇幅的百分之八十,而另外40篇文字卻僅占約百分之二十。由此可見,詩歌理論在清代云南詩文論著中突出的主流位置,而且均出自清代尤其乾嘉以來。

      下文以論著者大致時間為序,做簡略介紹。除《味燈詩話》外,均參考自張國慶先生《云南古代詩文論著輯要》與蔣寅先生的《清詩話考》。

      師范(1751—1811),《蔭椿書屋詩話》,計六十三則,多以錄述作者在應試、游歷中所遇所交師友以及滇地詩人為主。據(jù)筆者統(tǒng)計,詩話中收錄佳句之詩人大約六十五人左右,得到作者激賞的多以“真”、“雅”、“新”、“淺”、“清”、“奇”、“古”、“幽”、“逸”、“麗”、“婉”、“妙”、“辣”稱之,且評鑒之余,作者常懷身世之慨,但又不以寒苦示人,讀之令人動容。難以否認的是,詩話輯錄的佳句若放置明詩三百首里似乎很難辨別,但嵌在詩話里卻有強烈的時代感。

      王崧(1752—1837),《詩說》,分上、中、下三篇,從文辭上看,作者大多論述詩與樂的關系。然而文中出發(fā)點其實隱含了“學詩”這一邏輯線索,直至下篇,也即論者實際上落腳點在“以意逆志”的“志”上,詩與樂只是外衣,這一點與王崧在《答鄧方輈書》、《與陳海樓書》、《豹斑集序》、《退思齋學吟集序》里對“文”與“道”論述是一以貫之的,互文見義,不然作者在《退思齋學吟集序》“詩者,文之一端也”的論述就會蹈空。

      王壽昌,生卒無考,大致生活于嘉慶道光年間,有《小清華園詩談》二卷,前卷談詩格,后卷是詩選。作者論詩主“性情之正”和“溫柔敦厚”,體系性較強,李清良先生認為:“此書又表現(xiàn)了一種極強的分析性,這在以前也是極少見到的。這種種變化,都說明了中國文論的本末思辨?zhèn)鹘y(tǒng)已經(jīng)逐步從其古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發(fā)展?!盵2]如:在上卷的論詩總論里有四正、六要、四清、三真、三超、四高、四近、三深、三淺、三嚴、三寬、三留的正向要求,也有對詩的負向要求:四不可、四勿傷、三不盡、三不欲勝、五不可等。表面看似乎僅僅比師范多了些范疇,實則不然,王壽昌對這些有辨析有主次之分,這也是為什么上卷里會有條辨之說,簡言之,他認為詩的“正”和“古”在各條之上。下卷雖是詩選,但也是依據(jù)上卷觀點而遴選優(yōu)劣。

      嚴廷中(1795—1864),《藥欄詩話》,多錄記作者出游所見事和詩,從論詩“主柔”、“主曲”的觀點來看,作者似乎有以詞論詩的味道。這一點在繆爾紓的《嚴廷中傳》里也能得到佐證:性嗜詩,尤工詞。

      王寶書,《味燈詩話》,此書有光緒間王氏清稿本,存稿未刊,經(jīng)趙藩審定批校,收入《云南叢書》,全編約一百四十余則。作者論詩主“性靈”和“平易”,詩史論述也比較通達公允。但獨創(chuàng)處并不太多,如:認為詠史詩必須自出新意,豁人意表方有味。并舉林文忠公《馬嵬題壁》云:“馬嵬坡下駐征駿,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王氏評曰:“生面獨開,自成絕唱。”在論及詩法時說:“律詩最爭起結,中間情景相生,自足動目,若一起便平,雖有佳句,亦不出色;一結無力,則通首散漫無著,故起不可占實,須善于留,恐說盡也;不可蹈空,須善于蓄,恐滑過也。結語或推開,或返深,或插入,奇波余趣,以束得住全勢為佳。”談到對仗,認為“詩中對句必須銖兩悉稱,不可偏重偏輕”。主張押韻應如兵法所云“實者虛之,虛者實之”,認為凡詩情景逼真,而語未足動人者,皆因不能選韻,因此應把握“虛韻宜實押,實韻宜虛押,生韻宜熟押,熟韻宜生押,正韻宜反押,反韻宜正押”,庶幾才能“耳目一新,音節(jié)更入妙處”。[3]

      陳偉勛,《酌雅詩話》三卷(有道光 1849年自序),因作者認為,應多斟酌商榷前人詩話,故謂之酌雅。這部詩話深奉儒家詩教為圭臬,加之陳氏學宗程朱,取法宋儒,又尊“詩無邪”之精神旨趣,得風雅性情之正,而排斥佛老,痛斥淫辭邪說,所以,方樹梅曾稱其“析理至清,持論至正”。

      許印芳(1832—1901),《詩法萃編》十五卷。 “其能綜賅古今,索隱探頤,不限時代,不拘門戶,不流龐雜,不掛遺漏,自三百篇以降及有清一代,源源本本,擷要薈萃,勒成一書者,當推許印芳之此編。”[3]此評價確為符合實際。

      朱庭珍(1841—1903),《筱園詩話》,總體看來,《筱園詩話》無論創(chuàng)見及見識,均可為晚清詩話之翹楚。后文有詳細評述,此不贅。

      概括而言,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有賴于文學活動的發(fā)展繁榮,清代云南詩文理論亦如此,其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明代特別是明中葉以后,隨著文學實踐的發(fā)展,文學理論也漸次出現(xiàn);明中葉,滇中風雅促進詩文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明中葉至康熙時期,云南詩文論著出現(xiàn)頻率增大,詩學著作逐漸為人所見,比如趙士麟《詩論》、《文論》,謝履忠《文論》以及趙元祚《我軒詩說》等,這可算是滇云文論獲得初步發(fā)展的一個時期。清乾嘉以后,云南詩學迅速發(fā)展,呈現(xiàn)出繁榮興盛的局面,出現(xiàn)了《筱園詩話》、《詩法萃編》等一些頗具代表性的詩學著作。

      二、清代云南詩學的特征

      (一)詩歌本體討論的細致化、具體化

      比如對“氣”的闡述。從師范到朱庭珍,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氣”本體的思考越來越深入,論述越來越細致、具體。他們注意到 “氣”之于詩的重要作用,認為氣具有本體意義的同時也應進一步將其創(chuàng)作上具體化,品鑒上形象化。而“養(yǎng)氣”就是轉化的途徑。加之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詩歌的風貌雖承“氣”而來,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尤其清代云南詩家從根本上主張把氣分為主體之氣和客體之氣,前者為真氣,后者為客氣,這里的真氣主要指我之真,物之真,客氣是指我之外的他者之氣,外在于我。對“心”本體的討論則主要表現(xiàn)在對“情”、“志”、“性情”、“真性情”等的論述中,也就是對“心”本體的探討被置換為“情”、“志”、“性情”、“真性情”等的探討,是從主體的性情、修養(yǎng)方面來探討,而性情、修養(yǎng)抑或學養(yǎng)也恰恰是清代云南詩學家所重視的重要內(nèi)容,這也是清代云南詩學的顯著特征。清代云南詩學家對本體論意義上的詩學探討某種程度上秉承了儒學的孟子、韓愈一途,不過在主體意識層面,如對 “情志”、“性情”、“學問”等的認識上,他們更看重的是該本體中所蘊含的主體精神與修養(yǎng)的高度上,這也說明了儒家文化對滇地詩學影響巨大。

      (二)創(chuàng)作上的變通獨創(chuàng)

      萬物情狀的不同、人生境遇的變化、性情修養(yǎng)的殊異,無一不昭示著詩歌創(chuàng)作的因人而異。他們對詩歌創(chuàng)作論的認識集中體現(xiàn)了清代滇地詩家在中國傳統(tǒng)主流詩學框架下的獨立思考,一方面重視詩緣情,因為就創(chuàng)作而言,這更容易嘎嘎獨造,另一方面又不想抹去儒家詩言志的底色。因此,讀清代云南詩學,你會不自覺地感到一種內(nèi)在的張力,如同秋千兩端,在不同地方顯示出不同的姿態(tài)。面對主體修養(yǎng)、學問、閱歷等,清代云南詩學家一面對前人的認識表示贊同,一面又認為這些條件的主次地位或在創(chuàng)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他們更重視性情和學養(yǎng),也將其與詩歌創(chuàng)作相聯(lián)系,朱庭珍以“根柢”、“興會”、“學問”、“性情”等敘述話語系統(tǒng)的論述,也標識了這一特征,如他們對“性情之正” 的要求,以及對人生閱歷、遭際、游歷之“境”的拓展與闡發(fā),無不表現(xiàn)出主體性情、學養(yǎng)的自覺意識。也就是說,他們重視創(chuàng)作者內(nèi)在的精神層面對技巧的超越,同時也不擯棄人生閱歷、遭際、游歷等人生體驗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積極作用,二者雖互為激蕩,但從敘述邏輯上還是能看出清代云南詩學家對主體根本作用的強調(diào),因為,不管是道德、學問、修養(yǎng)抑或對真性情的張顯與追求,其落腳處無疑是創(chuàng)作者這一主體。當然,這種看法與儒家傳統(tǒng)所倡道德修養(yǎng)有莫大的聯(lián)系。因此,也許可以說,清代云南詩學對變通獨創(chuàng)的重視,也間接成了提升主體內(nèi)在精神層面的動力,換而言之,在云南詩學家看來,詩本身并非目的。

      不過,要達到變通獨創(chuàng),對基礎性的詩格、詩法的討論卻也必要,這是清代云南詩學的重要內(nèi)容,其中蘊含了滇云詩家對詩歌創(chuàng)作及表達的深入思考。此探討全面闡述了字句、音韻、聲律、格律、意境、用筆、起承轉合、命意謀篇等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就是“有定法”、“無定法”、“死法”、“活法”以及“至法無法”等。之所以如此,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滇地在元代才納入大一統(tǒng),陳寅恪先生認為: “云南于唐代不在文化區(qū)域之內(nèi),是以遺存之材料殊有制限”[4]儒家文化的普及程度自然遠遠不及內(nèi)地,只能先授之以規(guī)矩,求通然后才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也是為什么在清代云南詩學的論述里,常常會看到大量的關于基礎技巧方面的論述。當然,清代云南詩學家并不僅僅滿足于對法的規(guī)范性描述上,他們注重“法”,但更重視對“法”的超越,這種詩學總體觀,具有近代辯證、變通的特征,也具有更為宏闊、開放的理論視野,這些議論可以說代表了滇云詩格、詩法理論的最高水平。

      (三)詩歌批評中“溫柔敦厚”的主流審美風格

      這在諸多詩家們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排斥或放棄別的風格,相反,他們的審美趣味表現(xiàn)了多元的特征,這從王壽昌的《小清華園詩談》可以明顯看出。例如對“奇”、“曲”、“秀”、“逸”、“清”、“瘦”、“豪宕”、“俊爽”、“明凈”、“沈雄”等的欣賞。即便如此,總體來看,“溫柔敦厚”仍當仁不讓地成為其主流審美風格。因此,詩歌批評中的道德批評便成為其顯在的批評話語,或者說,成為被普遍關注的批評標準。當然,由于同時標舉多元的審美風格,所以審美批評也是與道德批評并行不悖的重要批評維度。

      (四)詩歌功用上的“言志”與“抒情”觀

      “以詩教化”的論述與前代的差別并不大,但由于其地域的獨特性和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后發(fā)性,滇人論詩的功能更強調(diào)“以詩教化”和“教人詩法”的特性,詩歌“遣興娛情”的功能卻明顯地被削弱了。

      總體看來,清代云南詩學最突出的特點是認為:詩歌是主體性情的藝術外顯,是緣于根柢與興會的審美創(chuàng)造。就詩歌批評而言,道德批評和審美批評共同構成了清代云南詩歌批評的主要話語。

      三、清代云南詩學的價值

      行文至此,對清代云南詩學的價值進行判斷,似乎成了一個不得不說的話題。對此,我們不能倉促或者盲目地下結論,以免因為自己的無知產(chǎn)生錯誤的判斷;也不能因為對這一研究對象的熱愛或厭惡,而失去了價值判斷的尺度,必須抱以冷靜而審慎的態(tài)度,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貶低,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實事求是還它以本來面目。筆者的思路是,倘要看它價值如何,首先得看它敘述了什么、敘述動機何在以及是否完成這一動機、客觀上造成了什么影響等問題。對此,我們可以透過各家對清代云南詩學單篇的或總體的評價,見其一斑。

      首先,就單篇批評而言,各家均有論述,比如陳良運先生《中國詩學批評史》中的論述“論詩的審美創(chuàng)造比較系統(tǒng)的,要數(shù)朱庭珍的《筱園詩話》。這部詩話的理論價值,庶幾可與葉燮的《原詩》相并列”[5]。綜觀朱庭珍的《筱園詩話》,這評價應是符合事實的。

      其次,是蔣寅先生對清代云南詩學的評價。以他評王崧《詩說》為例:“詩說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泛論詩與樂之關系,中篇論春秋時詩與樂之關系,下篇略論采詩、編詩與禮樂興替之跡,要之皆綴合經(jīng)傳常談敷衍成文,殊無新見也”[6]。評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此書前詩格,后詩選,于清詩話中體裁頗異……。卷上‘總論’二十七則,論詩之要領,仿唐宋詩格之體,而思慮細密過之,然究以綜合之功多而獨創(chuàng)之意少也。”[6]評嚴廷中《藥欄詩話》云:“其論詩主旨追踵隨園,推崇至情至性語,風格則主柔,論詩史見解通達?!盵6]評陳偉勛《酌雅詩話》,認為個別論述之迂腐,為詩話中所鮮見:“然卷中所論……而斤斤于倫理道德觀念、出處行藏,惟不及詩藝而已。行文尚平和,議論亦不務苛刻,末多以己詩作論斷,于有清一代詩話中可謂創(chuàng)體也。惜文字每流于冗長,為清末由云龍所詬病?!盵6]評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一以闡述詩學基本觀點為主,對前人之說多所發(fā)揮,亦有匡正。卷二評論歷代詩家、詩作、詩論,推重沈德潛而貶斥袁枚,卷三、卷四摘句論詩,皆具體作詩技法。其持論通達平正,文字詳密,于是非分寸之辨,剖析極細,有葉燮《原詩》之風,書中論通變亦頗發(fā)揮葉氏之說。言詩之境界分大家、名大家、名家、小家、詩人五等,發(fā)揮嚴羽之論,于晚清宋詩風流行之際獨倡唐風,標舉最上乘,有針砭時風之功,為由云龍《定庵詩話》所稱贊;于創(chuàng)作則倡積理養(yǎng)氣與煉氣、煉識,博取眾長,而又自成我之意境寄托、我之氣體面目。所述雖無甚創(chuàng)見,然有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tǒng)命題,集前人詩論大成之氣象,于清詩話亦不多見”[6]。評許印芳《詩法萃編》:“體例洵為完備,于詩話叢書中尤有獨創(chuàng)性,堪稱今人編纂古代文論資料之前驅。許印芳論詩以古為宗,于六朝詩論之演進,時或有保守見解;然論及唐宋以來詩學流變與得失,皆能明其大端。放其跋語揭示作者論詩宗旨,每有發(fā)明;指摘其偏頗失誤,議論持平,使學者不為方隅之見所蔽?!盵6]評袁嘉谷《臥雪詩話》:“其于詩也,則上至六朝,下及明清諸家,瀏覽涵詠,各得其奧,故其論詩皆有精意,不屑拾前人牙慧。而存近人詩,亦以其所知者精審而存之,無有循情濫收之弊,大體亦是,惟錄詩精審尚有所歉焉。所舉人物多稱字號,時過境遷,令后人無從考索”[6]。

      蔣寅先生指出清代云南各家詩話之長處與不足,可謂眼光獨到,見解深刻,他對《筱園詩話》、《詩法萃編》、《藥欄詩話》等予以稱賞,對頗多“迂腐之見”的《酌雅詩話》也加以適當評價,其看法可說公允。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諸如《蔭椿書屋詩話》和《臥雪詩話》等,這樣的著作大多紀錄時人、鄉(xiāng)賢的詩作并予以評價,體現(xiàn)了清代云南詩學較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再次,是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中對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的評價:“不過,必須指出,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盡管在擺脫《序》、《傳》的桎梏,用文學,心理學的眼光批評詩經(jīng)的道路上作出了可貴的努力,比之晚明孫鑛、鍾惺等人的評點更為系統(tǒng)、嚴謹、詳密,但他的經(jīng)學思想還是相當濃重,很難完全擺脫舊傳統(tǒng)的沉重束縛?!盵7]其中,他也評了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詩話》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從詩歌本質到具體技法幾乎都一一論及。作者似乎有對前人詩論作一總結的意圖,但由于才力不足,未能達到圓滿的境地,不少觀點也只是承襲前說。不過,總體來看,它不失為一部有份量的詩話,值得我們重視?!盵7]

      最后,是張國慶先生從整體上對云南古代文論所做出的評價:云南古代文學理論的確是有著較為豐富的內(nèi)容,有著自己一定的特色,也有著值得稱道的理論成就的。云南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眾多的邊疆省份而能孕育出具有如此規(guī)模與質量的古代文學理論,實屬難能可貴。云南古代文學理論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存名,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寶庫,它理當在后者中占有一席之地。迄今為止它在相當程度上被忽略的狀況,應當?shù)玫礁淖儭9P者相信,對它進行進一步的發(fā)掘、整理和更深入的研究,不僅對于更好地認識它本身的意義與價值,而且對于更加全面地認識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都將是很有意義的[8]。

      以上所引,基本上囊括了當代學者對明清云南詩學的評價,我們也可大致窺見清代云南詩學之一斑。他們或單篇或綜論無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體會和識見,尤其在對朱庭珍的評價上,大家頗有共識。

      四、結束語

      總體來講,清代云南詩學仍不出儒家詩學的范圍,后者是前者的“前存在”,“即主體在向外觀看的同時也被另一個東西所注視,主體總是處在來自另一個領域的目光的包圍之下”[9]在這一前目光注視之下,清代云南詩學對諸如“氣”、“真”、“詩法”、“性情”、“根柢”、“學問”、“溫柔敦厚”等進行討論,雖不能截斷眾流、別開宗派,但又不乏變通獨創(chuàng)的詩學成果,它不但是中國古典詩學的一部分,許多地方亦是接著講。至少它有幾個比較明顯的貢獻:一是關注區(qū)域性文學現(xiàn)象;二是記錄了彼時詩歌創(chuàng)作;三是培養(yǎng)了地方意識;四是塑造了一批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五是教人以詩,催生了區(qū)域性的文學現(xiàn)象。清代云南知識階層以道自任,主動承擔“詩教”這一傳統(tǒng),不僅提升了個人修養(yǎng),而且對當時及后來的云南社會、文化、經(jīng)濟等都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以致產(chǎn)生了不少在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人物,從這一意義上講,儒家詩教之于滇云大地,功莫大焉。

      考察清代云南詩學總體特征不難知道,雖然清代云南詩學具有明顯的后發(fā)性與速成性特征,但無論從本體論、創(chuàng)作論、風格論還是批評論來看,清代云南詩學有對中原主流詩學的合理繼承,也不乏獨立的思考與見解,是滇人詩性智慧的結晶。它雖比不上中原主流詩學的博大精深,甚至也沒有中原主流詩壇的群星燦爛,但其價值卻不容忽視。若把清代云南詩學看作一個個體,把中國古典詩學看作一個整體,那么“整體不是高于個體而存在,而是‘內(nèi)在于’個體之中而生活……因此它也不能與其他個體分離,而是與其他個體‘合一’?!辉偈俏一钪?,而是基督在我之中活著”[10]從結構主義觀點來看,二者關系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機的,這也是研究地域性詩學的必要性所在??梢哉f,清代云南詩學是中國古典詩學的一部分,也是其必要補充,詩學的地方性敘述話語恰恰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構成元素,實際上,也正是多區(qū)域性、多重的敘述結構共同構建了中國詩學的總體。無論如何,在中國古典詩學史上,清代云南詩學自有其存在價值,也是地域性詩學頗具特色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張國慶.云南古代詩文論著輯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1:3.

      [2]李清良.中國文論思辨思維[M].長沙:岳麓書社,2001:222.

      [3]李孝友,張勇,余嘉華,等.云南叢書書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2010:283.

      [4]葛兆光.一個洋人在中國邊陲[J].讀書,2014(8):58.

      [5]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581.

      [6]蔣寅撰.清詩話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5:674.

      [7]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37-238.

      [8]張國慶.云南古代文學理論概覽[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1,16(4):22-25.

      [9]吳瓊.雅克·拉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49.

      [10][德]羅姆巴赫(H. Rombach).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M].王俊,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6.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Yunnan Poetics in the Qing Dynasty

      LI Xiaoyun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Yunnan is part of the Qing poetic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compared with poetics of mainstream in central plains, it is neither extensive and profound, nor shining with dazzling brilliance,but its values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In fact, multi-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join narrative structure built the system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any case, Yunnan poetics in the Qing Dynasty is valuable and distinctive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Keywords:Yunnan poetics; the Qing Dynasty; characteristics; value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2.022

      作者簡介:李筠(1982—),女,云南大理人,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項目(KKSTJ201354027);2013年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去西方中心化”視野下的V.S.奈保爾作品研究 。

      收稿日期:2014-09-22修回日期:2014-12-09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5-04-0210:41

      中圖分類號:I 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90X(2015)02-0103-05

      猜你喜歡
      清代價值特征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抓住特征巧觀察
      一粒米的價值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給”的價值
      淺談清代宮廷樂舞的主要類型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24:02
      線性代數(shù)的應用特征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15
      五台县| 清水县| 定陶县| 吴忠市| 宾川县| 深圳市| 安丘市| 乌鲁木齐市| 祁东县| 车致| 巴彦县| 湘阴县| 邮箱| 大石桥市| 肇庆市| 玉溪市| 杭锦旗| 东平县| 红原县| 寻甸| 南和县| 常熟市| 卫辉市| 乐昌市| 吴桥县| 虹口区| 虞城县| 长垣县| 唐河县| 玉环县| 长春市| 东台市| 建昌县| 长顺县| 简阳市| 广宁县| 鄂托克前旗| 航空| 德安县| 卢龙县| 乐都县|